中醫的藏象理論很多,這里我主要講心與小腸的功能,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中醫,雖然只講心與小腸,但其它的肺與大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等可以類推。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內經》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將其分為三類:五臟:心、肝、脾、肺、腎;傳化之腑【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特點是:形態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臟。臟與腑的這些區別,并不僅僅是為了說明其在生理上的功能特點,而是它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如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者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等,已經成為指導中醫臨床的圭臬。
察,可以推測“臟”的狀態。這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實踐價值,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重點。
心與小腸
心,居胸中隔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的蓮蕊,有心包絡圍護于外。《難經·四十二難》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醫學入門》云:“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太陽,通應于夏氣。心主要具有主神明、主血脈之功,是統領全身的“君主”,《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此外,心還有其華在面,充養血脈,開竅于舌、耳、主汗等功能。心臟與小腸腑相表里,二者存在著密切關系。小腸具有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作用,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在志為喜聲為笑
心開竅于舌,是說心與舌其氣想通,舌為心之外候,這是古代醫家通過長期的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觀察所總結出的理論。舌的生理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這些功能有賴于心藏神和心主血脈的功能支持,因此,如果心的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語言的障礙,那么,在臨床上通過觀察舌質的色澤、味覺及病人的語言狀況可以判斷出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如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則表示心功能正常;若見舌質淡白胖嫩,則為心陽不足;舌質紅絳瘦癟,為心之陰血不足;若舌尖紅,疼痛,甚至生瘡,則為心火上炎;若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則為心血瘀阻的表現;若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可見舌卷、舌強、語謇,甚或失語等。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心居胸腔,與脈相連,人體的血液運行于脈管之中,依賴心臟的搏動以循環運行于全身,心與血脈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是以心為主導作用的,也就是說心為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所以《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周學海《讀醫隨筆》則非常明確地指出:“凡人周身百脈之血,發源與心,亦歸屬于心,循環不已。”心推血液在脈中運行,主賴于心氣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心陽的溫煦作用和心陰血的滋潤作用。心氣充足,心陰陽氣血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從而使氣血流利,百脈通暢,人則表現為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脈搏節律均勻,和緩有力。若心主血脈功能失常,就會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臨床上可以通過心胸部感覺、面色及舌、脈之象來觀察。如心氣不足,則見心悸、心慌、面色無華,舌淡而嫩,脈虛無力;心血不足,則心悸、失眠、多夢,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無力或澀滯;心火旺盛,則見心胸煩熱、失眠、面赤,舌紅或舌尖紅、起刺、疼痛,脈數;心血瘀阻,則心前區憋悶或疼痛,面色灰暗或青紫,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代。
心主血脈,“主”有主掌、主宰之義。心主掌血脈,這說明心與血脈的關系是一種主從關系,也就是說,心是主導血脈運行的,血脈的功能隸屬于心之功能。心與血脈相互依賴,相互為用,共同完成人體的血液循環功能。
心部于表其華在面
“心部于表”是與“腎治于里”相對而言的,《素問·刺禁論》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這是從五臟氣機升降角度來概括其功能特點的,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其氣機主出泄于表;腎為陰中之至陰,故其氣機主入治于里;肝為陰中之少陽,其氣從左而升;肺為陽中的少陰,其氣從右而降。所以,心部于表就是通過心的氣機主“出”的特點,將心之氣血陰陽布散于表,從而使心與皮表的關系密切相關,這種功能是建立在心藏神、心主血脈的功能基礎之上。心藏神、心主血脈的功能強盛,則心將其氣血陰陽很充沛地布散于體表,尤其是面部,從而使皮膚潤澤而感覺敏銳,面色紅潤而有光澤。否則,可使皮膚干燥枯槁、感覺遲鈍、麻木或感覺異常、瘙癢、疼痛。《素問·至真大要論》概括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由于心主血脈而部于表,而表面的血脈比較豐富,可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面部實為人體之華表,故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從面部的色澤變化表現出來,面猶心之花朵,故曰心“其華在面”。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若心氣不足,血脈虧虛,則面色無華、淡白或晦滯;再如心火亢盛,則面色紅赤;心血瘀阻,則面色青紫等。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總之,心與面的聯系反映了中醫整體觀的一個內容,亦是中醫不能分科的理論依據。
心在液為汗
汗液是體內津液通過陽氣蒸化由玄府【汗孔】排出于體表的液體,《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也。因此,人體正常排汗,具備兩個要素:一是陰津,二是陽氣。這是人體生理之汗的物質基礎,正如《溫病條辨》中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由于汗液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又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為心所主,故汗亦為心所主,后世因之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
汗出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功能,具有排泄濁物、調節體溫、輔助肺呼吸及維持人體氣體內外交換的作用,是人與自然相應的重要渠道。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就是講的調節體溫作用的生理性排汗。人體汗液的正常排出,是機體“陰平陽秘”的表現,所謂“陰平陽秘”即陰精【統指津液、血液類物質】充盛、陽氣固秘之意。這就是說要維持排汗的功能,首先需要陰精的充盛,陰精充沛,則汗源充足;若陰精虧虛,則必導致汗源不足,導致少汗或無汗;同時,若汗出過多,則必損傷陰精。《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也。張仲景據此在《傷寒論》中提出“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等治療禁忌大發,可謂是“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理論的具體運用。
其次,汗出需要陽氣的蒸騰、固秘作用,只有陽氣蒸化,才能維持對陰精的代謝功能,同時又通過陽氣【衛氣】司汗孔開合的作用,將代謝后的津液排出體外。若陽氣虛弱,無力蒸化陰精,陰精凝而不化,可導致少汗或無汗,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但若陽氣不能固表,則又可導致汗出異常,如自汗,甚至脫汗而快速死亡等。《傷寒論》中的少陰病里,因少陰心腎陽氣極度虛衰,可致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脈微欲絕等癥,此時須急用四逆湯系列以回陽救逆,否則病人就會頃刻喪命。
正因為“汗為心之液”、“心主汗”,所以,發汗過多,不但損傷心陰,也常損傷心陽,導致心臟疾病。如今的醫院一見感冒就急忙發汗,可謂殺人于無形也。于此可以看出《內經》“心主汗”之臨床意義所在,不讀《內經》不能為醫也。
小腸主受盛與泌別清濁
小腸乃六腑之一,其上接幽門與胃相通,其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連,迂回疊積于腹腔內。《內經》指出小腸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謂“受盛”,即承受、接受的意思,猶如以器盛物一樣。“化物”,即使物質【水谷或水谷精微】變化、消化或化生。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二是這些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腸的化物功能表現在: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再進一步進行消化,并將其一分為三:經消化后的水谷精微交由脾轉運全身,其中的糟粕輸送到大腸,而無用的水液輸送到膀胱。正如張介賓在注解《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后世把小腸這
種“受盛化物”的作用稱之為“秘別清濁”,在水谷化為精微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實質體現。因此,小腸的功能失調,既可以引起濁氣在上的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癥,又可以引起清氣在下的便溏、泄瀉等癥。
2011年7月18日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