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醫藥

認識中醫--臟腑、心與小腸的功能

張錫純 · 2011-07-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醫的藏象理論很多,這里我主要講心與小腸的功能,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中醫,雖然只講心與小腸,但其它的肺與大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胱等可以類推。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內經》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將其分為三類:五臟:心、肝、脾、肺、腎;傳化之腑【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特點是:形態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似臟。臟與腑的這些區別,并不僅僅是為了說明其在生理上的功能特點,而是它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如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者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等,已經成為指導中醫臨床的圭臬。

 

   中醫臟腑的概念,是對人體內臟及其功能的總稱。臟,《內經》稱為“藏”,其義有二:一指藏于體內的臟器;二指五臟所藏的精氣。腑,《內經》寫作“府”,有府庫之意。腑多為中空器官,又多與飲食物得貯藏、消化有關。臟腑,按其形態。功能可將分為三類,即: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關于五臟的功能及特點,《素問·五臟別論》作了精辟的論述,其云:“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五臟的功能是“藏而不瀉”,即五臟主藏精、氣、血、津液及神,其特點是以充持盈滿為貴,但又不能過度盈滿而使藏氣壅塞,故曰“滿而不能實”。六腑的功能是“瀉而不藏”,即六腑主管受納、消化飲食物及傳導、排泄糟粕,以通暢為要。六腑藏納水谷的特點是“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而不能腸胃同時皆為實,否則即為“滿”,故曰:“實而不能滿也”。而奇恒之府的功能同五臟一樣,是“藏精氣而不瀉”,其功能是隸屬于五臟的。但既云“府”,則又具有“傳化之府”中空的形態特點,故其特點是:形態似腑,功能似臟。中醫研究臟腑,除以研究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主要內容外,還密切結合臟腑與形體、諸竅的關系。譬如肺臟,其基本功能是主呼吸,常見的病理現象為咳嗽、氣喘,也就是說,呼吸、咳嗽、氣喘都是肺所表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可稱為肺的“臟象”。中醫通過對“象”的觀

察,可以推測“臟”的狀態。這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實踐價值,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重點。

  心與小腸

心,居胸中隔上兩肺之間,形似倒垂的蓮蕊,有心包絡圍護于外。《難經·四十二難》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醫學入門》云:“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太陽,通應于夏氣。心主要具有主神明、主血脈之功,是統領全身的“君主”,《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此外,心還有其華在面,充養血脈,開竅于舌、耳、主汗等功能。心臟與小腸腑相表里,二者存在著密切關系。小腸具有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作用,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主神明,或曰心主神、心藏神,是心的一個重要生理功能。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它通過人的形象、眼神、面色、表情、語言、應答、肢體活動姿態等反映于外;狹義的神則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主之神,不僅指人的精神活動,而且也統括了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神明活動需要血液以養,故心藏神的功能基礎就是心主血脈。心血充足,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語言流暢,動作矯健;若心血虧虛,輕則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或反應遲鈍,重則癲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需要指出的是,神明活動除靠心之陰血滋養外,還需要心之陽氣的溫煦。而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除心所主外,還需要五臟的整體配合,共同完成,只不過在五臟的精神活動中,心是主宰者,故《內經》稱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這也是中醫不能分科的重要原因,畢竟中醫研究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

 

    心藏神非為心主神志,1978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醫學基礎》認為,“心藏神”為心主神志,其云:“古人之所以把心看作‘五臟六腑之大主’,與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分不開的。”1984年的高校教材《中醫學基礎》則將“心藏神”的功能直言為“主神志”,并解釋說:“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這些論述,都把心藏之“神”簡單地理解為“神志”,這不僅有失《內經》原義,而且把心的功能狹義化、片面化了。因神志與神明【神】在概念上差距甚大,難以等同。神志則單指意識,而“神”的意義則非常廣泛。如“神志昏迷”、“神志清醒”即是指意識而言,而“神”則統指人的整個生命活動,包括了人的思維、意識、知覺、感覺、情感、記憶、智能、意志等多方面的功能活動。高校教材把“心藏神”的功能理解為“心主神志”,顯然是不對的,這是誤人子弟,這是一個非常應該注意的問題,不要讀了七八年的中醫,連中醫的門都沒靠近。

 

   神明所主之臟是心而不是腦!

   關于精神活動的產生,中西醫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的。西醫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是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映。而中醫則把精神活動歸屬于心,并分屬于五臟。隨著中醫西化,關于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心所主,還是大腦的功能,現在的中醫已經搞不懂了,他們也跟著西醫一起喊“腦主神明”了。《內經》的“心主神明”說是中醫藏象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所主,這是對中醫的背叛。一個人不太高興的時候,人們常說這人“心情不好”,為何不說這人“腦情不好”呢?面對一個壞人時,人們常說這人“沒良心”,為何不說這人“沒良腦”呢?其實中醫的理論自古就深入百姓生活當中了,只是現代西醫的侵略,使得人們思想混亂,不別是非,隨波逐流。

心在志為喜聲為笑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靈樞·本神》

    多陽者多喜。《靈樞·行針》

    心氣始衰,苦憂悲。《靈樞·天年》

 

   喜是心有所樂而達于外的表現,是主觀愿望和客觀事實相一致所表現出的一種滿意情緒。喜志由心臟精氣所化,因心主血脈是神志的物質基礎。一般而言,喜對于人體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其“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大喜過望,又可傷心,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暴喜傷陽”,而令氣機渙散。

  笑是喜樂時發出的聲音,是機體表達心聲的一種形式。因心“在志為喜”,故顯露于外則“在聲為笑”。笑不但是心喜樂的一種表現,而且又是舒緩心情的一種方法。但笑也要有一定限度,大笑不止、甚至狂笑,非但對人無益,而且會首先損傷心臟,常表現在神志失常的一些病變中。心之陰血不足,神明失養,則往往因喜之不及而見病人情緒低落,甚至悲傷欲哭。若有邪氣擾心,或痰火蒙蔽,使心陽暴張,則病人多見亢奮不已,大笑不止,甚至導致狂證,臨床稱之為“笑狂”。因此,臨床上治療喜笑不休的病時,往往從心著手。所以,笑既不可無,亦不可過。

 心開竅于舌與耳

 

 

心開竅于舌,是說心與舌其氣想通,舌為心之外候,這是古代醫家通過長期的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觀察所總結出的理論。舌的生理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這些功能有賴于心藏神和心主血脈的功能支持,因此,如果心的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語言的障礙,那么,在臨床上通過觀察舌質的色澤、味覺及病人的語言狀況可以判斷出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如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則表示心功能正常;若見舌質淡白胖嫩,則為心陽不足;舌質紅絳瘦癟,為心之陰血不足;若舌尖紅,疼痛,甚至生瘡,則為心火上炎;若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則為心血瘀阻的表現;若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可見舌卷、舌強、語謇,甚或失語等。

    心開竅于耳,是《內經》有關心通外竅的另一理論觀點,這也是古代醫家對生理、病理現象長期觀察所得出的結論。耳主聽覺,其功能的發揮除依賴腎精的充養外,還有賴于心血的滋潤和心神的主宰。若心功能失常,同樣可以導致耳之聽力減退、障礙、甚至喪失。如心陰血不足或心火亢盛,可見耳鳴、耳聾,或耳痛;心神失常,可導致聽力障礙,甚至幻聽等。因此,心開竅于耳同開竅于舌一樣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切不可后彼薄此。

   其實,心開竅于舌也好,開竅于耳亦罷,都是有其生理和病理的基礎,都是古人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只是認識的角度不同而已。只要符合臨床,都有學習的價值。

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心居胸腔,與脈相連,人體的血液運行于脈管之中,依賴心臟的搏動以循環運行于全身,心與血脈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是以心為主導作用的,也就是說心為血液循環的原動力,所以《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周學海《讀醫隨筆》則非常明確地指出:“凡人周身百脈之血,發源與心,亦歸屬于心,循環不已。”心推血液在脈中運行,主賴于心氣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心陽的溫煦作用和心陰血的滋潤作用。心氣充足,心陰陽氣血充沛,才能維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從而使氣血流利,百脈通暢,人則表現為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脈搏節律均勻,和緩有力。若心主血脈功能失常,就會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臨床上可以通過心胸部感覺、面色及舌、脈之象來觀察。如心氣不足,則見心悸、心慌、面色無華,舌淡而嫩,脈虛無力;心血不足,則心悸、失眠、多夢,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無力或澀滯;心火旺盛,則見心胸煩熱、失眠、面赤,舌紅或舌尖紅、起刺、疼痛,脈數;心血瘀阻,則心前區憋悶或疼痛,面色灰暗或青紫,舌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代。

  心主血脈,“主”有主掌、主宰之義。心主掌血脈,這說明心與血脈的關系是一種主從關系,也就是說,心是主導血脈運行的,血脈的功能隸屬于心之功能。心與血脈相互依賴,相互為用,共同完成人體的血液循環功能。

心部于表其華在面

“心部于表”是與“腎治于里”相對而言的,《素問·刺禁論》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這是從五臟氣機升降角度來概括其功能特點的,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其氣機主出泄于表;腎為陰中之至陰,故其氣機主入治于里;肝為陰中之少陽,其氣從左而升;肺為陽中的少陰,其氣從右而降。所以,心部于表就是通過心的氣機主“出”的特點,將心之氣血陰陽布散于表,從而使心與皮表的關系密切相關,這種功能是建立在心藏神、心主血脈的功能基礎之上。心藏神、心主血脈的功能強盛,則心將其氣血陰陽很充沛地布散于體表,尤其是面部,從而使皮膚潤澤而感覺敏銳,面色紅潤而有光澤。否則,可使皮膚干燥枯槁、感覺遲鈍、麻木或感覺異常、瘙癢、疼痛。《素問·至真大要論》概括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由于心主血脈而部于表,而表面的血脈比較豐富,可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面部實為人體之華表,故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從面部的色澤變化表現出來,面猶心之花朵,故曰心“其華在面”。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色紅潤而有光澤;若心氣不足,血脈虧虛,則面色無華、淡白或晦滯;再如心火亢盛,則面色紅赤;心血瘀阻,則面色青紫等。故《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總之,心與面的聯系反映了中醫整體觀的一個內容,亦是中醫不能分科的理論依據。

心在液為汗

汗液是體內津液通過陽氣蒸化由玄府【汗孔】排出于體表的液體,《素問·陰陽別論》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也。因此,人體正常排汗,具備兩個要素:一是陰津,二是陽氣。這是人體生理之汗的物質基礎,正如《溫病條辨》中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由于汗液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又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為心所主,故汗亦為心所主,后世因之有“汗為心之液”的說法。

  汗出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功能,具有排泄濁物、調節體溫、輔助肺呼吸及維持人體氣體內外交換的作用,是人與自然相應的重要渠道。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所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就是講的調節體溫作用的生理性排汗。人體汗液的正常排出,是機體“陰平陽秘”的表現,所謂“陰平陽秘”即陰精【統指津液、血液類物質】充盛、陽氣固秘之意。這就是說要維持排汗的功能,首先需要陰精的充盛,陰精充沛,則汗源充足;若陰精虧虛,則必導致汗源不足,導致少汗或無汗;同時,若汗出過多,則必損傷陰精。《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也。張仲景據此在《傷寒論》中提出“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等治療禁忌大發,可謂是“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理論的具體運用。

  其次,汗出需要陽氣的蒸騰、固秘作用,只有陽氣蒸化,才能維持對陰精的代謝功能,同時又通過陽氣【衛氣】司汗孔開合的作用,將代謝后的津液排出體外。若陽氣虛弱,無力蒸化陰精,陰精凝而不化,可導致少汗或無汗,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但若陽氣不能固表,則又可導致汗出異常,如自汗,甚至脫汗而快速死亡等。《傷寒論》中的少陰病里,因少陰心腎陽氣極度虛衰,可致大汗淋漓、四肢逆冷、脈微欲絕等癥,此時須急用四逆湯系列以回陽救逆,否則病人就會頃刻喪命。

  正因為“汗為心之液”、“心主汗”,所以,發汗過多,不但損傷心陰,也常損傷心陽,導致心臟疾病。如今的醫院一見感冒就急忙發汗,可謂殺人于無形也。于此可以看出《內經》“心主汗”之臨床意義所在,不讀《內經》不能為醫也。

小腸主受盛與泌別清濁

小腸乃六腑之一,其上接幽門與胃相通,其下接闌門與大腸相連,迂回疊積于腹腔內。《內經》指出小腸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謂“受盛”,即承受、接受的意思,猶如以器盛物一樣。“化物”,即使物質【水谷或水谷精微】變化、消化或化生。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二是這些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腸的化物功能表現在: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再進一步進行消化,并將其一分為三:經消化后的水谷精微交由脾轉運全身,其中的糟粕輸送到大腸,而無用的水液輸送到膀胱。正如張介賓在注解《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后世把小腸這

種“受盛化物”的作用稱之為“秘別清濁”,在水谷化為精微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實質體現。因此,小腸的功能失調,既可以引起濁氣在上的腹脹、腹痛、嘔吐、便秘等癥,又可以引起清氣在下的便溏、泄瀉等癥。

  2011年7月18日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色婷婷亚洲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永远在线 | 五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