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簡單的自然法則
“組織缺銅、細胞乏氧”是細胞癌變的直接因素
眾所周知,許多癌癥是在局部組織受到慢性損傷、持久性刺激或久治不愈的潰瘍等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的。機體局部發生的慢性損傷,有些人是已知的,有的人則尚無知覺。
如人體內發生了上述的某種癌前疾病時,其局部組織的改善或愈合過程是需要通過某種物質來達到的,由此,這種物質在此局部組織的代謝發生了變化。這種物質就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銅”。由于此類病癥發病階段的病機是非特異性的,其組織尚不具有惡性特征,因而其組織的物質代謝仍屬正常代謝范疇,機體對銅的吸收分配是以總體調節的規律來分布,而不能滿足某局部的代謝需求。因此,機體某部位癌前病癥的改善或發展,主要和機體自身的銅含量豐富與否及日常吸收的銅多少相關。
當機體血循環在通過上述某病變部位時,會出現血行緩慢或受阻滯,使其組織的細胞易發生乏氧。而進入機體的各種有害物質更容易在慢性損傷的局部滯留、沉積,加重了瘀阻的環境,進一步阻塞血循環的通路,從而導致局部組織的細胞缺氧程度加重,多種需銅的“酶”活性降低,使細胞膜造成損傷。乏氧的細胞不僅免疫能力降低,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物氧化過程及代謝,同時,缺氧的環境往往使這局部細胞處在長時期并逐漸加重的“半窒息”狀態中。當細胞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維持細胞內環境的恒定能力都遭到破壞時,它們的生存方式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轉而依賴經增生組織內血管供應的營養物質“蛋白質”來維持生存的延續(通過內血管的物質盡管也含有微量的銅,但由于其組織長期處于銅饑餓狀態,因而不足以阻止細胞癌變的行為)。至此,一種具有新的生物學特征的細胞產生了。以上就是機體某局部組織的細胞癌變的原因及過程。其間,機體雖有非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如:調集局部組織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的抑制作用,但根本上起不了主導作用。
綜上認識,“組織缺銅、細胞乏氧”是癌前疾病組織的細胞易發生癌變的直接因素。進一步認識,體銅不足是根本原因:如果體銅豐富,病變組織獲得自然分配的銅就相應增多,代謝消耗隨時補給,時時能對其組織的細胞免疫發揮監控作用;而同時,血液的攜氧能力和攜氧量能夠提高,血循環得以增強,這樣就能改善慢性損傷的局部供血、供氧狀況,從而使瘀阻的環境逐漸疏通,乏氧的細胞重新攜氧,使細胞膜修復,如此,細胞也就不會癌變。而預防的重大意義就在其中。
癌的發展機制
細胞癌變后,不管它們發生在什么部位,其分化及表現均尚好(與增生組織或良性變的組織無明顯異常,往往容易被忽視),且一般發展較緩慢。這主要基于:細胞癌變后,機體內發生著組織銅再分配的生理特異性免疫反應,即通過自身調節,首先從病變的周圍組織中逐漸有序地調集銅,來抗御抑制其發展。這是因為銅具有選擇性直接殺傷癌細胞(相克關系)、破壞一種癌細胞賴以生存生長的特異蛋白質、增強活血等特殊作用。
細胞癌變后由于依賴蛋白質生存生長,因此造成病變組織營養不良,刺激并加重其組織損傷。由于癌細胞的惡性特征開始表現出來,銅在機體中的作用及被利用的形式隨之發生了變化:具有直接殺傷癌細胞、破壞和阻斷蛋白質合成,并由原自然分配轉變為針對性調集、調控的利用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變化惟有發生癌才產生和表現。也這是機體對自身保護所具有的一種本能。
上述機體對局部癌變細胞的抑制反應結果,與癌變周圍組織的銅含量及日常攝入的銅多或少相關:銅量豐富,可使癌變的組織血流速度加快,內部血管擴張,帶入的銅完全可以將處在萌芽狀態的癌細胞殺滅。細胞癌變后并不都會發展形成腫瘤,因為通過機體調控機制所調集銅的量,往往能夠彌合既往病變組織及自然分配的不足,重新發揮對細胞免疫的監控,使其組織又回到原增生狀態或逐漸恢復。這也是人體所特有的一種抗癌機制,并且可以重復表達;如果銅吸收的少,而周邊組織的銅又逐漸消耗殆盡,癌細胞又未能全被殺滅,那么,殘存的癌細胞就能耐受住機體對局部的調控,從而能夠繼續生存。
生存下來的癌細胞經過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了它們的活性,進入了持續生長階段。癌的實體形成是由于機體經過前一時期抗癌后,體銅所獲得的補給低于消耗,致使銅在病變組織中的過渡量減少,其組織內血管血循環及血流量逐漸減弱,內部缺氧加重,致使細胞分化改變,增殖分裂有所加快,并向外部浸潤生長而逐漸形成癌的實體。
當瘤體形成后,一般體積較小,其內部尚不緊密,質地較軟。這時進入瘤體的血液中蛋白質含量仍豐富,使癌細胞的生長、增殖分裂較為活躍。但由于此發展階段瘤體周邊組織的銅已缺失,機體本能地從其它組織中不斷調集銅進入血液,血循環又有所加快,致癌變組織血流增強,內部血管再度擴張,氧環境又隨之改善,使處在轉化過程中的間變細胞重新獲氧,癌細胞的分化及增殖分裂又受到抑制,瘤體生長反而被制約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中。甚至有極個別病人當經歷這一階段抗癌過程時,在外源性多種有利因素的影響下,腫瘤會發生自然消退。這時期,如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將暫會出現自然緩解現象。對產生這一現象的機理,筆者經長期臨床感悟:在機體調集組織銅通過血運過程中,血液中氧含量有所增高,使心肌缺血缺氧首先獲得改善的緣故。臨床中此類病人多有過上述經歷,但其后隨著癌病加重,原心血管病癥繼又出現。在經本藥治療期間,此病癥一般能獲得緩解。
早、中期的癌癥,大多存在一個較長時期的停止生長或生長緩慢的過程,這是因為機體中還有些組織銅能夠調動出來。這種相對穩定狀態其后被破壞仍是由體銅消耗增多而吸收的少所致。可以認為,其后發展趨勢,機體所能獲得的銅已抑制不住腫瘤的生長。
癌發展階段的特征變化一般是由缺銅、乏氧程度決定的,即銅越少,乏氧越嚴重,細胞分化越差,惡性程度越高,增殖生長愈迅速。
隨著體銅在以上抗癌過程中的消耗,機體對“鐵”的吸收相應減少,影響了對鐵的利用(相生關系)。我們都知道,銅和鐵在人體內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及相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參與造血和氧代謝。事實上,癌處在早期時,機體所吸收的鐵已被利用。當癌漸進發展使鐵的消耗增多時,機體尚有貯存的鐵能夠陸續補充,同時也還能維持造血的需要。因此,此階段機體總體免疫狀況表面上看并沒有受到明顯影響。重要的是,當癌發展到機體貯存的鐵大多喪失時,血紅蛋白中攜氧及輸送氧的作用都降低,使瘤體周邊正常細胞的炎性和缺氧環境加重,進而促使了周邊細胞癌變及腫瘤的發展。機體總體免疫也開始下降。
由于腫瘤逐漸增大,其內部缺氧環境加重惡化。當癌細胞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隨血液進入瘤體時,細胞爭相穿入血管攝取,因此造成瘤體新的微生血管生成增多,也下意識地為細胞脫離瘤體開創了許多自然通道,也有一些細胞為獲得營養而穿透瘤組織基底層或粘膜層向外發展。另外,通過以上抗癌過程,存積在癌組織中銅微顆粒增多且含有一定的毒性,刺激并影響周圍細胞的連接和生存,這就促使一些細胞離開瘤體。再由于癌灶表層細胞不斷受血流沖擊,細胞的附著性差,容易脫落。以上因素,使瘤體周圍組織血管、淋巴管不斷遭受破壞侵及,有一些細胞則沿淋巴道或血道游走(臨床分析,癌細胞發生轉移的早或晚,可能與癌組織的惡性程度高低相關:如惡性度高,其組織必然緊密,質地較硬,含銅量比較高,細胞之間的融合性要差,因此細胞脫離瘤體會發生的早一些;反之,惡性度低的癌組織細胞之間的融合性要好,瘤體的細胞容量相對大,因此細胞轉移就會晚一些)。癌細胞的轉移,尤其是通過血道轉移,必然進一步激發機體再從許多組織中調集銅經血液輸送來抵制(事實上,此時血清中的銅含量已出現短暫的有所增高現象,但很快都要被利用)。這時期機體對抑制游走細胞浸潤的反應,僅能暫緩或減弱細胞往遠端組織器官的聚集,其抑制作用不可能維持多久,因為癌發展至此,病人僅從日常飲食中所攝取的銅根本彌補不上銅的消耗、
隨著機體對過渡銅的及時利用和體銅缺失較多,鐵的吸收大大減少,鐵的生理作用和利用都更加困難,這就導致機體總體免疫明顯降低。銅和鐵相繼缺乏對造血功能產生嚴重影響,血清質量每況愈下,貧血開始表現出來,惡性消耗的體征也逐漸顯露出來。而增大的瘤體中心部分血管受擠壓,血供更加不暢,蛋白質嚴重缺乏,細胞代謝產生障礙,中央細胞易壞死。由于癌組織內外氧環境嚴重惡化,而機體的惡性消耗使癌細胞所能獲得的營養物質大大減少,這就迫使一些細胞去尋找新的環境,即穿透瘤組織內血管壁,伴隨著癌表層脫落的細胞和游走細胞,沿血管和淋巴管肆意播散,在機體薄弱環節的某些組織器官聚積。癌發展至此,機體只能調集周身僅有的銅作最后的掙扎,由此也造成了一種現象——血清中銅含量增高。以往,通過對癌癥病人血清中各種元素含量檢測,發現銅往往增高,此現象迄今仍使許多專家認為癌癥病人不缺銅,事實上,這是一種“假象”,是由于癌發展到機體需要調集周身的銅,經血液輸送來抵制癌細胞廣泛侵及的過程中,而表現出血清銅含量增高。機體這一特異性調控機制以及銅在自始至終的抗癌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只有在癌發展到晚期時,才能從血清中明顯表達出來(血清銅高、鐵低,也是癌癥病人預后差的重要表現。臨床中對一些病癥明顯緩解者所做的血清檢測,均顯示銅下降,鐵升高)。機體最后的能量發揮,也僅能在血液中有限地阻截殺傷一些癌細胞。但由于機體代謝功能極差,已無力將殺傷的含有銅微顆粒的癌細胞從血液中清除,只能滯留在血道。另外,再由于既往抗癌過程存積在瘤組織內的銅,以及機體內蓄積的含有毒性的代謝產物,由此合并形成“癌性發燒”和“熱毒蘊積”的臨床證象。
當癌不受機體任何控制持續發展時,體銅已消耗殆盡(此時血清銅含量雖高,但具有生物活性的微乎其微),鐵的含量也已甚微,免疫表現極差(易發生并發癥),形體明顯或極度消瘦,典型的貧血及多種惡液質伴隨著各種痛苦相繼表現出來。不久,即可出現器官功能衰竭或心肌細胞極度缺氧致使心力衰竭而終結。
銅是正常細胞氧代謝所需的重要物質,也是癌的演進過程中機體發生的能量代謝最重要的物質。迄今,國內外醫學界尚未認識到,人體從發生癌前疾病,直到細胞癌變以及其后癌的發展過程中,機體都主要是圍繞并利用銅來表達對癌前的免疫監視及調集、調控的抗癌作用。這個全新認識與以往傳統的人體對癌的免疫概念截然不同。
筆者以上所闡述的認識符合真理與否,驗證并不復雜。我們只需1:從手術切除的各種原發癌組織中,檢測銅含量是否高于同類正常器官組織,如果原發癌組織中銅含量都高,即已能夠說明銅在機體調控機制作用下具有直接抗癌并沉積在癌組織內的佐證,而且癌組織惡性度越高,銅含量就越高;2:從癌癥死亡者(非放、化療因素)的機體解剖中,檢測各組織器官的銅含量是否已明顯或完全缺失,以此證實銅在機體調集、調控機制的抗癌作用下,都已被利用而殆盡。以上如獲驗證,癌癥的病因、病機不就昭然若揭了嗎!
對微量元素“銅”的新認識
由于現代醫學史上曾記載著應用金屬銅治療某種疾病而發生了嚴重的中毒反應,后據此僅將銅化合物的一種“硫酸銅”開發為藥用催吐劑,即再未見有關應用銅金屬或銅化合物治療疾病的文獻記載、報導,也更未見將銅和鐵的化合物結合應用來治療癌癥。迄今,對銅的理化性質及參與人體生理作用機制方面的認識,多是通過對動物的實驗研究得知的。
銅是以微量元素的形式分布在機體各器官組織中,且含量甚微,一般成人正常機體總含量約100毫克左右。現代醫學通過對銅所做的大量且深入的實驗研究,雖已確知它是人體內許多重要物質的組成成分,又參與機體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而且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的,甚至對有些疾病的發生都已明確與缺銅相關。但由于銅的確含有一定的毒性以及既往文獻記載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使醫學界至今對將銅作為藥物用來治療缺銅相關疾病仍存有疑忌。臨床醫生恪守的原則是:“要慎用銅或銅化合物來治療疾病,因機體的需銅量與中毒量非常接近。”目前,以銅的衍生物藥類和通過日常多食些含銅豐富的食物,是醫治和調節缺銅相關疾病的主要手段。孰不知,當人體某局部發生了缺銅的疾病時,其發病階段銅的代謝量大大超過了機體總含量。而當人體發生了癌直至晚期的發展過程中,銅的代謝累計量及治療所需量往往要高達數百倍于機體的總含量。銅在正常機體中的分布及代謝屬于微量元素的概念,當機體發生了癌,其發展過程中銅的代謝及治療所需量已超出微量的范疇了。應用銅的衍生類藥物及多食些含銅豐富的食物雖能改善和緩解一般缺銅引起的疾病,甚至能夠阻斷細胞癌變,但是,對于晚期癌癥病人卻是杯水車薪。
銅是機體正常細胞氧代謝所需的重要物質,也是癌的演進過程中機體發生的能量代謝最重要的物質。癌的分化好與差及其倍增速度均與機體中銅多與少(相對的)相關。
無論是實驗研究或臨床醫學如將銅作為藥用,必須結合能夠中和銅的毒性作用的輔藥(配體)才能應用。其輔藥作用既要使機體對銅的需求得到安全補充并能夠清除代謝產物,同時也應針對機體不同局部缺乏銅所表現的不同病癥來選擇應用。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對銅的配體藥物選擇,只能從西醫藥典中篩選。而具有上述效應的輔藥很難從西藥中找到,因銅的天然輔藥只存在于傳統中藥范疇具有“清熱解毒”等類的植物藥中。由于中西醫在對未知醫學方面的探索途徑截然不同,西醫在對銅的實驗研究方面不可能選擇中藥作配體來觀察,因此,直到如今,盡管對銅的研究從未中斷,但時常被銅的毒性所困擾。如以往在選用某種西藥為配體或單用銅所作的抑瘤實驗,雖有報導可抑制腫瘤生長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分裂,但均由于毒性反應大,動物死亡率高,而舍棄對其抑瘤機制的深入探討。在無輔藥或無合適配體應用銅所作的任何項目動物實驗,都能觀察到銅的毒性副作用。而在動物無荷瘤或不缺銅的狀況下更是如此。正如臨床中給無癌癥病史或機體不缺銅的人服用含一定量的銅制劑必然會發生中毒一樣。
目前,一般針對腫瘤的實驗研究在實驗方法及其結果的分析認識上,仍然存在某些局限,忽視了不同種屬之間尤其是實驗取材的動物與具有社會性的人在機體結構、遺傳因素、生長條件、生活環境、習性、情性表達等諸多方面有較大區別。人在以上多種綜合因素或其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也要經過較長時間才有可能發生癌。而實驗動物則都是在特定的非自然生存環境下,無法抗拒地接受人為的各種誘發致癌條件,或由實驗學者直接往動物體中接種瘤細胞等作用下所發生的癌。當然,人和實驗動物發生癌的條件盡管不同,我們也并非不能借助動物實驗來了解人類腫瘤的病因、病機及其生物學的本質,只是目前尚無成熟的借鑒條件。因人類如今對自身某局部組織的細胞病變,直到腫瘤的發生、發展,其間機體產生的免疫、特異性免疫、調控、代謝等機制尚不清楚。所以,以往對所模擬的任何類型荷瘤動物的實驗觀察,其結果都不可能和人相同。如二者之間癌細胞數量等同,其發展趨勢亦相差甚遠;人體某局部組織的細胞癌變后,機體抗癌機制在許多有利因素的影響下,使癌細胞的發展有可能受到抑制甚至被殺滅;而在非自然生存條件下接種癌細胞的動物,則無疑會個個發生腫瘤甚至發展迅速。迄今,仍依賴實驗研究將動物和人的癌癥病因、病機相聯系看來有些欠妥。
臨床實踐是祖國醫學幾千年來探索并認識人體各種疾病的病因及原理的基礎。現代醫學對尚沒能解決的某些重大醫學難題,應結合祖國傳統醫學來探尋解決。也只有結合臨床實踐的實驗研究,才能認識銅與造血系統疾病、膠源性疾病、某些器官組織的潰瘍、心、腦血管的疾病、某些老年性疾病、衰老現象以及癌癥等等相關的因果關系,從而加深人類對自身的認識。
對祖國醫學運用含有銅、鐵等金石類藥物方面的淺見
祖國醫學歷代先賢對“癌癥”范疇的疾病,總結積累了甚為豐富的實踐經驗,本章節不再詳細引述。值得重視并提出的是,祖國醫學較西方醫學更早地認識到,癌癥病人的機體與某些金屬存在著內在聯系。其淵源于我國古代醫家長期醫療實踐中發現,某些富含金屬的礦物石藥用性質具有“破積聚、散瘀血、消息肉、治惡瘡”等功效,且又含有一定的毒性,久用則易蓄積,對機體造成損傷。在此認識基礎上,經歷代醫家不斷篩選總結,較明確了富含銅或鐵的礦物質,對癌癥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后逐漸發展形成應用此類金石來攻伐病變,同時,輔助清熱解毒類草藥來減弱其毒性,再針對不同病變部位、證象、體征等表現,參照傳統辯證大法,佐以滋陰扶正類藥來調整機體,對癌癥病人施以標本同治的治療法則。至今,中醫界仍有許多專家在此法則基礎上指導或應用于臨床。
對于以上粗淺的歸納概述,我們不禁要問,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銅、鐵與癌癥存在著內在關系,且對它們性質有一定的認識并運用得法,那么為什么至今也無突破性的進展呢?這其中主要因素如下:歷代醫家所延用的富含銅或鐵元素的金石類,質欠純,雜質多,其中多摻雜鎳、鉛、砷、銻等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硫。這些有毒的元素隨入藥進入人體后,既增加了毒性又加重了機體調節機制的負擔。銅、鐵代謝紊亂雖然會影響其它許多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但只需補進銅、鐵,機體的調節機能就可能使這些元素恢復至正常狀態,有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低碘甲狀腺腫)機體只需要碘元素的道理。而多余的有毒元素混入機體既影響對銅、鐵的直接吸收應用,也減弱了對病變攻伐的效力。另外,金石類藥用穩定性差也與其品質不純有關,這使歷代醫家很難掌握藥量與療效的規律。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化學工業早已能夠將含有不同金屬的礦物質冶制成具有高純度各種化合物。其中有些化合物包括劇毒的“汞”和“砷”等都已被醫學界開發為藥物制劑治療一些疾病。當然,此類制劑的應用也都是在結合中藥的基礎上發揮一定效應。而銅的化合物自產生以來,并沒有因它在藥用性質上較金屬銅優越而受到醫學界的重視,仍沒人敢于應用它針對一些缺挏病癥再進行臨床探索。以至迄今醫藥文獻中仍無有關它在藥用臨床方面的抗病原理、機制、藥效、急、慢性毒性等實質性的報導。銅化合物極其重要的藥用價值目前仍被籠罩在既往印象和局限在實驗研究上。可見醫藥學界對銅的藥用疑忌甚于劇毒的汞、砷等。
事實上,銅化合物與金屬銅或含銅的礦物質在藥用性質上差異很大。如筆者所選擇銅化合物中的銅鹽作為抗腫瘤方面的藥用,它具有雜質少、易水解、易吸收、性質穩定等特點。這種化合物是由弱酸弱堿形成的銅鹽而呈中性,其毒性較金屬銅及銅氧化物要小而適用性更廣,與清熱解毒類植物藥組合藥用,量效規律易掌握且安全。
近些年來,祖國醫學逐漸受到現代醫學的影響,融進了許多現代醫學的意識,拓寬了醫療、保健范圍,在醫學領域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對待金石類藥物的認識及應用方面,中醫藥界倘若能再進一步開拓,借助現代高科技發展的有利條件創新立異,將銅、鐵等化合物來替代以往金石類藥用,必然能夠更加促進祖國傳統醫學無論在癌癥還是在其他醫療領域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以銅、鐵為主的“克癌7851”在抗腫瘤
及生理調節機理的認識
一、銅直接殺傷癌細胞,鐵起協同作用。
銅具有選擇、識別和直接殺傷癌細胞的特性。銅在隨血液循環過程中,首先將游走癌細胞識別殺傷(這也是臨床中極少有再轉移的機理)。當散在的癌細胞逐漸消除,則向癌組織周圍聚積圍殲,將外圍癌細胞一層層殺傷,使表淺癌組織變異后脫離組織。由此不斷向腫瘤內部滲透,造成瘤體軟化,惡性度降低,使內部血管逐漸擴張,直至將殘存的瘤體穿透、崩解。值得重視的是瘤體破壞程度與銅的量效呈正相關。
銅對癌組織的破壞過程中必然產生或留下組織創面。鐵在協同作用時,對調動、促進機體免疫,改善增強造血功能至關重要。在其發揮上述作用的同時,能夠使某損傷組織的細胞重新攝取氧,從而使創面恢復,新組織再生。銅、鐵在抗癌作用機制方面相輔相成。
二、銅、鐵在抗癌作用的同時,參與生理調節機理。
銅、鐵吸收后,以離子狀態進入血液,增強了血液中氧含量,使乏氧的細胞又重新攜氧,激活細胞需銅、鐵的酶的活力,使細胞恢復活躍、旺盛,限制癌細胞的增殖。由于銅、鐵均參與造血過程,血液在不斷獲得銅、鐵時,必然促進或恢復造血功能,改善癌癥病人缺血或貧血狀況,使血流量增強,血循環有力并加快,由此也進一步增強了機體免疫及代謝。晚期癌癥病人血運差也正是由于銅、鐵都已作用于免疫及代謝而大量缺失,對造血機制產生嚴重影響,導致血供減弱,故血清質差量低,血循環輕浮而無力。
銅、鐵參與造血過程、恢復造血功能的重要作用,非其它物質所能替代。
中藥輔佐應用的機理
癌進入晚期,一般病人免疫力明顯減弱,代謝機能大大降低,自身已無力將機體中滯留的壞死組織等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而這些代謝產物具有一定毒性,長期積存便會造成“熱毒蘊積”的臨床表現。
以住傳統中醫藥治療癌癥往往有效,主要是中藥驗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等針對性的組合作用,其藥效能夠促進和增強機體代謝,將含有毒性的代謝產物清除體外的緣故。中醫藥在調節和改善機體的內在環境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對實體癌卻起不到破壞作用。這可能也是中草藥能量效應不足的主要因素。
在應用銅、鐵抗癌的過程中,對殺傷的癌細胞及對癌實體不斷的破壞所產生的異變組織,以及銅、鐵自身作用后的物質,如不及時清除體外,必然會加重機體內“毒性蓄積”。無論是癌發展導致的熱毒蘊積或是銅、鐵作用所產生的毒性蓄積,針對性地伍用中藥都能夠將它們疏散并清除。中藥驗方是祖國傳統醫學的法寶。
應用銅、鐵治療癌癥,中藥輔佐作用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清除毒性蓄積,改善癌灶周圍組織的炎性環境,調節機體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并能與銅、鐵發揮總體抗癌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