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中華之和
——中醫看世界【28】
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和”。近年來,“和”更是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直接訴求,對內要建設和諧社會,對外主張建立和諧世界。但是,對于這個偉大的“和”,中國人一直被儒家的錯誤解讀所累,如果沒有中醫的“和”解,或許將永遠失去對“和”的正解。
一說到“和”,人們想到的,往往就是《論語》里面 孔 先生的那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后人對這句話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最后,歸結為“和而不同”,成為很多 “正人君子”的價值標準。然而,這個“和而不同”,實際上是一種精神鴉片,腐蝕了中國人兩千多年。
這個“和而不同”,一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不對呀。是的,在一個自然的環境里,當然是百花齊放,絢麗多姿。但是,自然界的這種百花齊放,它的前提是相同物種群落的同一性,如果沒有這種群落的同一性,就不存在不同物種群落之間的差異,【沒有群落的物種是不能夠存在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和而不同”。
同樣,對于人類,不同的族群,之所以能夠以不同的姿態,同時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也是因為同一個族群必須保持一個共同的文化,起碼必須有相同的文化信仰。如果沒有這種族群的文化同一性,就不存在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沒有族群的“君子”是不能夠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也就不存在什么“和而不同”。
對于一個國家,它存在的前提和意義是它的文化必須區別于其它的國家,這種區別,是以本國的文化統一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種國家文化的同一性,就不存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那就沒有了國家的界限,那就完全的相同了,還說什么“和而不同”呢?
儒家的“和而不同”,還有一個致命的錯誤。儒家的“和”是一個要實現的目的,或者說是一個“和諧”的狀態。但是,任何一個“和諧”的狀態都必須是以同一性為基礎,而不是以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為基礎。因此,儒家的“和而不同”,實際上意味著永遠不能實現“和諧”的狀態。中國兩千年的反復動亂,就是最好的實證。
如果把儒家的“和而不同”與它的“中庸”結合起來,就能進一步看出其中的悖謬。所謂“中庸”,就是不站在矛盾雙方的任何一方,而是站在矛盾雙方的中間。但是,站在矛盾中間,并不是要消除矛盾,而是指望矛盾雙方放棄斗爭,都做“君子”,“和平”共處。所以,毛主席說,孔子的那些話,每一句聽上去都不錯,但是,不能解決現實問題。
那么,正解的“和”是什么呢?就是中醫的“和”。中醫的“和”,是“中氣”的旋轉運動,是一種主動保持系統平衡的能量,其意義主要不在于“和諧”的狀態,主要在于達成“和諧”狀態的手段,這個叫做“和”的手段,有時是“甘草人參”,有時是“烏頭附子”,有時甚至是“蛇蝎砒霜”,目的是要恢復身體陰陽的相互轉化運動,也就是身體的運動“和諧”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和”。這樣“和”出來的陰陽平衡狀態才是真正的“和諧”狀態。
中醫的這種“和諧”的狀態,和儒家的“和諧”狀態是有本質區別的。中醫的“和諧”是三“氣”的運動平衡,是“中氣”為樞軸的陰陽旋動,【如果沒有中氣的樞軸作用,陰陽就會變成一升一降的直線運動,那樣的話,世界就不會有穩定形態的物質和生命。】而不是陰陽雙方靜止的對立統一。
中醫的這種“和諧”理論,應用到一個國家文化系統,就是人民不再以兩個對立的階級身份統一于一個國家,【實際上,如果沒有象西方那樣的統一的超限信仰,兩個對立的階級必然有兩種根本上對立的文化。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只是政權的統一,而不是完整文化的統一。】而是全體人民都以勞動者一個身份統一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文化。【比如社會主義國家,地主資本家階級全部被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者。】這個全體勞動者統一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兩個方面。所謂國家的和諧,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相互轉換運動,達到平衡的狀態。實現這個平衡狀態的關鍵力量是“教育”的樞軸作用。【這個教育,不是現在這種重學術輕信仰的所謂現代教育,而是毛主席時代那種以信仰帶動學術的和諧社會“核心驅動力”教育。】這樣的“和”才是中華之“和”的正解。
辛卯年三月二十五
關鍵詞:中華文化 中醫 儒家 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