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中醫之門
寫給正在學習或準備學習中醫的朋友
中醫藥學是個偉大的寶庫,令不少仁人志士神往。又苦于不得門道,無法進入到光輝的醫學殿堂,發掘絢麗的瑰寶。今天把本人的學習心得與喜愛中醫的朋友分享。
一、學習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
古人云:“秀才學醫,籠里抓雞”。意思是說有文化的人學習中醫,就好象在雞籠里面抓雞一樣簡單,伸手就來。但是這個文化是指傳統文化,而非現代文化,更不是西方文化。所以學習中醫的人一定要注意傳統文化的學習。因為中醫起源于二、三千年的古代,并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與祖國傳統文化形影相隨,無法分割。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對中醫藥理論知識的理解十分有益。
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讀些古典文學,明清時期的就可以。
二、讀幾本中醫基礎理論的書
中醫書藉,汗牛充棟。初學者更不知從何開始,先讀什么,再讀什么,如何去讀?大家都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是根本。學習中醫也一樣,首先要讀的書就是基礎理論書。有些人認為學習中醫“書必經典,師必名家”,這樣方能獲得中醫精髓,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醫經典大都成書于古代,文字生僻,語法特別,文意很難把握,一個沒有丁點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初學者又如何能準確掌握經典的要旨呢?所以初學者千萬不要去讀什么《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之類的醫學經典。假如你非要開始就讀這些書,那么很快你就會對中醫失去興趣。就算你能堅持讀下去,并對經典名句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指導你中醫養生、治病,最終學非所用。
初學者可讀《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最好是教材類的,大、中專、函授的都行。這幾本書都弄懂了,你就不僅僅是中醫入門,而是個名符其實的中醫醫生,就可以坐堂接診,懸壺濟世,為人民服務了。要成名成家,就再讀些醫學經典,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實踐與總結和你對中醫的感悟。
三、如何學習
書找到,接下來就是怎么學的問題了。首先是讀,要堅持,根據自己的時間確定一個學習計劃,比如多長時間讀完一本書,一般安排二、三個月讀一本,對重點東西的要背下來。比如五臟六腑的功能,十二經絡,八綱辯證,常見證型,以及舌診歌訣,脈診歌訣,色診歌訣,藥性歌訣,湯頭(方劑)歌訣……。這個有現成的,也可以自己編。
按下列順序讀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對重要的理論要牢記,不一定要求甚解。
學習《中醫診斷學》時,要多練習,不管遇上誰,只要是熟人,就跟他四診一番,心中得出個結論,再回家與書本理論驗證一下。特別要注意的是切脈時只學七種脈,不要貪多“二十八病脈”,“十怪脈”都學。七種脈就是一種正常脈象加上六種病脈。六種病脈就是浮脈,輕按即得,主病在表;沉脈,使勁按才有,主病在里;遲脈,每分鐘低于55次,主病屬寒;數脈,每分鐘超過100次,主病屬熱;虛脈,細弱無力,主正氣虛;實脈,堅實有力,主邪氣實。其它脈象留著提高時學。
學習《中藥學》時,注意每類藥的共性和個性,分別掌握它們的個性。比如辛溫解表藥中,共性是辛溫解表。個性呢,風寒表實證就用麻黃,發汗力強;表虛用桂枝,發汗力弱;夏季風寒用香薷兼化暑濕;細辛、白芷止疼力強用于風寒頭痛甚者,這樣處方用藥時就很有針對性。
學習《方劑學》時,記憶方劑可用分解的方法。比如補氣的四物湯由人參、白術、甘草、茯苓四味藥組成,加陳皮就是健脾、益氣、和胃的異功散;再加半夏就成健脾化濕的六君子湯;再加香附、砂仁,就成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合補血的四物湯就成了氣血雙補的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就成了氣血陰陽皆補的十全大補湯了。這樣只要背熟幾十個湯頭歌訣,就能記住二百多個方子。
讀完了上面四本書,你已經入了中醫之門,下面將是登堂入室了。接下來就應該讀《中醫內科學》。學習《中醫內科學》最要緊的是實踐,抓住一切機會實踐。身邊的人就是實習對象,要是身邊誰不好了,趕快診診,能夠辯證論治時,開上一方,服上兩劑,或者扎幾針,灸幾穴,說不定人家的病就好了。沒有一定的把握時,不可施治。有條件者利用時間上醫院中醫門診實習。一邊讀書,一邊看病,堅持下來,就是中醫醫生了。
中醫學習就這么簡單,還不趕快行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