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張功耀 教授發表過一篇名為“告別中醫中藥”的文章。今天有機會拜讀了一下。 張 教授的文章指出了中醫藥應用和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但有片面性。對中醫藥應該是改進和發展,不應該是全盤否定和告別。對 張 教授所提出的幾個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文化進步問題。
這個觀點很好。所有的學科,包括中醫藥都應該進步。但是以文化進步的名義,我們更應當對中醫藥進行研究、改進和提高。而不是告別和廢棄。西方科學之所以比中國的科學發展的迅速,就是在于它尊重前人的工作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國人的一個文化通病就是“再發明”:唾棄和否定前人的工作,鼓吹和夸大自己的“新發明”。這在古人的作品中和現代人的作品中都普遍存在。這也是我們有了許多的偉大發明,但這些發明在中國的發展卻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2、科學性問題。
對中醫藥理論的評價要看她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中醫藥的科學性在于它的一些基本原理,這些原理來自于觀察和經驗,是對觀察和經驗的總結。
比如說配伍方劑。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復方,其次是復方需有規則。這兩個基本原理是來自于觀察和經驗。這里面就包括有驗證。所以它的基本方法:觀察、推理、假說、驗證,是科學的方法,是科學。
方劑的兩個基本原理:“復方”和“復方規則性”是和現代醫學或“西醫科學” 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某些方劑中的一些內容今天看來不一定合理,只是由于當時知識和手段的局限性。
對中醫藥的科學性的評價應有整體觀念和歷史觀念,而不應苛求,不應以偏概全。找出一兩個個別的古方子大加鞭笞,這種思維的本身其科學性就有疑問。
同時中醫藥中的一些理論今天看來是一些常識,但常識不能說就不是一種學問。我們必需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有些中醫藥理論現在看來是常識,但是在當時對生理解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理論。就像我們今天說地球是圓的是一個常識,但是在當時,就是一個震撼世界的了不起的理論。
對一個研究科學史的研究人員來說,更應該尊重歷史。
3、中醫藥療效的問題。
中醫藥的一種很重要但沒有被重視的治療用途就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療效是不可否認和忽視的,它也是現代西方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精神狀態(腦神經系統)和免疫以及其它生理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而心理治療的重要元素是每個個體的文化知識背景、對治療語言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中醫藥的理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不能脫離了歷史文化環境來理解中醫藥的療效。
就拿張教授舉例的“春水治療不孕癥”的例子來說,我們并不知道古時那對夫妻的不孕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心理的因素造成的不孕,那么這種“春”和“春水”的理論顯然就是中國人的文化容易理解、接受、和相信的,對這對夫妻也就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
中醫藥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這個基本原理和現代心理治療的原理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把“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的貶意說法換做一種褒義說法:“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治療方法”。
安慰劑效應也是效應。如果科學合理的應用,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雖然我們暫時還不能完全清楚安慰劑效應的生理機制,但是這個效應的存在卻是不爭事實。
中醫不應掩蓋安慰劑效應,而是應該研究和突出它的安慰劑效應。如果這種安慰劑效應能強于某些西藥的效果,那為什么不能說中醫在心理治療方面是勝過西醫呢?
4、“藥”和“毒”的概念。
研究藥物的研究人員都很清楚,“藥”和“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首先對“藥”和“毒”的概念的理解應當是既要全面,又要具體。
是“藥” 都有“毒”。
藥的作用對象都是人體內的有用蛋白。在一種狀況下是“藥”,在另一種狀況下就是“毒”。在一種組織里是“藥”,在另一種組織里就是“毒”。
其次是對藥的“毒”性,也就是其副作用的認識過程。每一種藥,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它都是在不斷發展的。每一種“藥”的毒副作用都是在科學不斷發達的情況下在不斷的被認識。我們不能說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藥”的毒性就說它當時就是騙人的假藥或毒藥。
5、中藥的廣告問題。
藥的廣告是必須取消,否則誤導病人。
但取消藥的廣告并非“勢必”告別中醫藥。沒有這個邏輯。完全可以制止廣告宣傳,但保留中醫中藥。這樣能保留下來的中醫中藥中只有它的合理和有用性。
6、中醫藥和草醫藥的關系。
張教授稱中醫藥是“自我標榜”出來的。張教授是研究科學史的。請教張教授,中醫藥難道不是在草醫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為什么這樣說?怎么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證明中醫藥和草醫藥是兩個不同的分支?怎么證明中醫藥是“自我標榜”出來的?
希望能看到科學性強的、中肯的有關中醫藥發生發展史的學術文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