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前小橋流水,綠樹成蔭;園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在如皋常青鎮草張莊村的毛主席語錄園,隨處可見、直徑超過80厘米的鵝卵石上刻著經典的毛主席語錄。截至昨天,毛主席語錄園開園3個月,已接待中外游客1.9萬人次。人們難以想像,這么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竟是一位九旬老人的杰作。
這位老人叫張谷才,系南京中醫藥大學退休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中醫專家。這位從毛澤東時代走過來的老人,早在工作期間,就系統研讀了《毛澤東選集》(1-5卷),記下了數萬字的讀書筆記。1990年,張谷才退休后回鄉開設中醫門診,治病救人。退休20年來,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癥病人及殘疾人的門診費、醫療費18.7萬元,為1531名貧困農民、下崗職工減免醫療費7.1萬元。他說:“毛主席說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我應該做的!”
張谷才在與鄉親們的交往中,發現有些人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漸漸淡化,他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補補課。2000年老人80華誕時作出一個重大決策:我要發揮余熱,在鄉村建一座毛主席語錄園。他的設想得到鄉村黨支部的支持,隨后,他在古園林建筑專家指導下,一個整體設計、分步施工、逐步到位,集語錄、藝術、生態于一體的毛主席語錄園藍圖一揮而就。至2010年6月,歷時10年、耗資250萬元、建筑面積650平方米的毛澤東語錄園終于建成。
一位名老中醫的鄉村情
3月,乍暖還寒,春雨下個不停。汽車奔馳在如皋的鄉村公路上,記者不時停下問路,盡管數十里外的鄉親都知道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名老中醫張谷才其人,記者一行還是迷了路。不得已,只好讓張谷才的孫子來接。同來的還有張谷才的兒子,也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退休教授,他一開口就有些抱怨:“老爺子明年就90歲,退休近20年了還是不停為人看病,真拿他沒有辦法!要不是他在老家鄉下,我根本就不會從南京趕回來,放心不下他呀。但是,話說回來,鄉親百姓都喜歡他。”
臨近張谷才在常青鎮高井草張莊村的“歸園”,一股不同凡響的春風撲面而來,西洋風格的建筑,高高的塔頂,獨一無二,讓人一看便知主人的不俗。
來自泰州、如皋等地的患者在風雨中等候張谷才看病。張谷才正在為遠道而來的患者診斷,仙風道骨,精神矍鑠。
張谷才說,大千世界有兩種人最快樂:一種是看著小孩洗澡的母親,一種是看到病人康復出院的醫生。他要盡畢生精力為患者治病祛痛。
一
1990年,70歲的張谷才光榮退休。“這下可好了,老頭兒該回家享福了!”老伴喜形于色。“逗鳥、養魚、種花草;下棋、打牌、放風箏;繪畫、雕刻、練書法;品茶、旅游、賞戲劇。”兒子已為他安排好養老的日程。聘書、邀請函、合作意向書也像雪片一樣飛進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請他當客座教授的,有醫院聘他當名譽院長的,有華人請他出國講學的,有個體老板邀請他加盟開藥廠的,還有商人愿出高價購買中藥方的。但是,張谷才惦念著生他養他的家鄉,惦念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個悶熱的午后,張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條,登上了從南京到老家如皋的班車。
他的家鄉地處革命老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農民生活艱苦,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發地區。由于缺醫少藥,當地及周邊鄉鎮每年有數百人喪命于絕癥和疑難雜癥。張谷才心情沉重,在隨后的幾天里,他走村串戶為13名重病患者義診。
回到南京后的張谷才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家鄉重病患者的身影不時浮現在他的眼前。幾經考慮,他決定將自己退休后的余生奉獻給生他養他的故鄉,奉獻給家鄉父老。1990年10月,張谷才說服家人,攜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鎮高井草張莊村。他說:“故鄉的水土養育了我,我的根在故鄉。現在老家缺醫少藥,我要發揮余熱,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答父老鄉親,讓家鄉的貧困病人解除病痛,安居樂業……”
剛回到家鄉,張谷才就和鄉親一道揮鍬鏟土建成了一幢頗具特色的二層六間中醫門診樓。烈日當空,他在河邊墳頭采集青蒿、野菊花、車前草等草藥,以作研制中成藥的原料。他手提肩扛,從南通、揚州、南京等地購回《衛生保健知識》《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李時珍評傳》《張仲景評傳》等200多本書籍,建立了全鄉第一個民間圖書室,免費向村民開放,還不時贈送一些醫學書籍。他認為,防病勝過治病,要不斷提高農民的衛生保健和科普知識。他還利用農閑間隙,開辦中醫藥培訓班,傳播中醫藥文化……
二
張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甚至是免費的醫療費用,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接觸的大多是來自農村的患者,看著他們的窘迫樣子,他感覺很不是滋味,他恨不能全部免費為鄉親們看病。
泰興農村婦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當地醫院為其實施切除手術,家中花光積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債。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盆、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難忍,日夜哭叫不停,再進院治療時已拿不出分文半鈔。周月珍丈夫借債無門、走投無路,聽說張谷才教授醫技高超又是熱心腸的人,于是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陪同妻子前來求醫。果然,張老讓他們住下,看病食宿費用一切免收。精心治療一個月后,周月珍疼痛明顯減輕,第三個月已無疼痛感,第四個月行動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對救命恩人,周月珍與丈夫感激不已,執意要留下為張谷才做一年的雜活,被他婉言謝絕。
退休回鄉近20年來,張谷才的左鄰右舍,鄰村近鄉,免費找他看過病、抓過藥的不計其數,張老共治療腫瘤、肝病等內傷雜病及婦幼疾病6萬余例,病員遍及周邊縣市,遠方也有不少病人慕名前來求醫。張教授總有求必應,笑臉相迎,竭盡全力為患者服務。他說:“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獨放不下病人。”他家中掛滿了“再世華佗”的錦旗,他被大家譽為“活菩薩”。
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務更多的癌癥患者,2008年,豁達坦蕩的張老作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向政府捐獻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藥治療腫瘤秘方》。在給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鎮人民政府洋洋萬言的《獻方書》上,老人這樣寫道:“談癌色變”“癌癥猛于虎”,目前蘇北農村腫瘤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嚴重威脅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我畢生從事中醫學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職。風燭殘年之際,我將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藥治療腫瘤秘方》(共21首)獻給人民政府,敬請政府部門轉送相關醫院臨床應用,以造福老區人民,使更多的癌癥患者延長生命存活期……
為進一步弘揚祖國的中醫藥瑰寶,并使之發揚光大,退休后的張谷才出版了《張谷才臨證集》《論中醫改革》《簡明中醫學》《中醫內科全書》《中醫七科全書》《中醫方劑學》《濟民醫術》等9部醫學專著,計250萬字。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沈風閣評價他:“畢生從事中醫學理論與實踐,不斷挖掘和探索中醫學奧秘,精于醫,敏于思,勤于書,揚名于海內外也。”
三
張谷才不僅發揮自己的專長為鄉親百姓治病祛痛,也讓自己的雅趣喜好發揮得淋漓盡致。
年輕時的張谷才養過獵犬、老鷹,退休后張谷才養起了牛蛙、烏龜、芙蓉鳥、梅花鹿,還養了鱷魚、孔雀、猴子等,還為這些禽獸建造了一個小型“動物園”。張谷才說,養花鳥蟲魚,一來陶冶情操,二來為治病服務。為飼養梅花鹿,他種了兩畝地的麥草、蠶豆、玉米、山芋等做飼料,自己學會了鋸鹿角,制成中藥治病。鱷魚有抗癌作用,他就將鱷魚肉制成抗癌藥。
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橋,石橋上刻有一副流傳了千余年的對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張谷才退休后一直將這副對聯寫在本子上,同時也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張谷才40歲時每天跑7.5千米,直到80歲時他還每天早晨跑步1千米,現在也堅持每天慢跑。他根據古代“八段錦”原理,通過人體幾個主要部位的運動,發明了簡明易學、老少皆宜的“歸翁健身操”。農閑時,他帶領鄉親們一起鍛煉。如今,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圖文并茂的小冊子,贈給本村及附近鄉鎮的千家萬戶。一個科學養生、全民健身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已在當地蔚然成風。
四
1921年,張谷才誕生在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區一個農民家庭。18歲時,他師從當地名中醫劉朗甫,精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名著……3年學徒期滿后,他開設門診,懸壺鄉里,聲名鵲起。
1955年秋,張谷才作為全縣僅有的兩名名中醫之一,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前身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后,因德才兼備,尤其在中醫藥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張谷才留校任教,從事針灸、診斷、藥物等教學工作。1962年,張谷才調至金匱教研室,先后擔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碩士研究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培養了8名碩士研究生。張谷才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帶學生上山采藥時,他頭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壺,手持鐵鍬,穿越于深山叢林中,不顧樹枝藤條劃破手臂臉皮,白天采藥,晚上連夜趕制標本。在領學生認知的同時,他自己的中藥知識也得到了豐富和積累,這為他后來成為名醫奠定了基礎。
他編寫《金匱教學參考資料》、《金匱要略選讀講義》、《金匱題解》、《金匱方解》等書,為后學者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編輯出版的《仲景內科學》、《腫瘤藥物學》為金匱的學習、教學作出了貢獻。
張谷才研制了數十種行之有效的中成藥。他認為湯藥味苦難服,有人服后出現嘔吐,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他經常先擬好治病處方,配好中藥,然后將藥碾成粉末用膠囊灌裝貯存。臨床實用時,有效則守,無效則改,從而達到用藥有效、藥到病愈之目的。
張谷才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對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萬不可馬虎,當殫思極慮,盡能所為;貧寒之家,非病痛之極不求醫;富貴之家,萬不可負盛名乘危而劫財取物。”
1988年,張谷才教授作為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名中醫學家吳以嶺這樣評價張谷才:“精研醫術,師古而不泥古,繼承中有發揚。論醫理法方藥,自成一體,臨床辨證施治,獨辟蹊徑。臨證經驗豐富,尤擅血證、痰飲,診病視疾,常起疑難解沉疴,福澤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難怪癥,妙手回春,治療紅斑狼瘡、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重癥更是頗有心得,游刃有余……”
2001年3月,張谷才80華誕時,南京中醫藥大學特為其慶賀。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數百名學生弟子歡聚一堂,為其祝壽。
至今,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還在網上高度評價張谷才等老師,他們認為張谷才教授雖然一口如皋話,但是他不拘泥于教材,理論聯系實際,講課生動活潑,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
明年是張谷才90歲華誕,還在忙著治病救人的張谷才希望他的生日那天,能和記者一道再聊一聊醫道。我們一行說:“一定!”
作為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大學教授、全國著名中醫專家、蜚聲海內外的《金匱要略》研究大家,退休后的張谷才卻在古稀之年放棄大都市的優裕生活,回到偏僻鄉村治病救人。
文/ 鞠九江
張谷才,字濟民,88歲,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中醫專家、蜚聲海內外的《金匱要略》研究大家。1990年退休后,他回到老家江蘇省如皋市常青鎮草張莊村,開設中醫門診,邊為民治病邊從事中醫藥研究,碩果累累。2008年12月上旬,在張谷才老人退休后為民治病突破6萬例及第9部醫學專著《腫瘤防治》問世之際,筆者對他進行了采訪。
面前的張谷才老人,身板硬朗,白眉慈祥,雙目有神,滿面紅光。雖然已年近九旬,卻思維敏捷,說話有條有理,給人以超凡越圣、仙風道骨之感。
一代名醫
張谷才1921年出生于江蘇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區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他放過牛,挑過草,養過豬。每當看到面黃肌瘦的村民生病無錢醫治時,從醫為民、治病救人的念頭便在心中萌發。18歲時,他師從當地名中醫劉朗甫,刻苦精讀《內經》、《脈決》、《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名著。學徒期滿后,他開設門診,懸壺鄉里,逐漸聲名鵲起。
1955年秋,張谷才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中醫藥大學(原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大學畢業后,德才兼備的張谷才被留校任教,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1962年,張谷才調至金匱教研室,先后擔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務。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碩士研究生導師、院學士委員會委員,為國家培養了8名中醫碩士研究生。
張谷才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帶學生上山采藥時,他頭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壺,手持鐵鍬,穿越于深山叢林中,蚊蟲叮咬,藤枝劃傷,他全然不顧。白天采藥,晚上連夜趕制標本。在帶領學生認知的同時,也使自己的中藥知識面得到了豐富和積累,這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
作為我國“金匱要略”學科最早的學術帶頭人,張谷才先后撰寫了《金匱考證》、《金匱用大黃》、《金匱方服法效果》等50多篇學術論文,在全國中醫藥雜志上發表,多次獲全國、江蘇省優秀論文獎。他組織編寫了全國通用教材《金匱要略講義》、《金匱教學參考資料》,并自編出版了《金匱方解》、《金匱圖解》等17部專著,近300萬字。上世紀80年代,張谷才教授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金匱要略》研究大家。在教學和理論研究的同時,他還連續18年帶學生到省內各大醫院會診,并在南京市名老中醫門診部坐診5年。1988年,張谷才作為對國家有特殊貢獻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回鄉開診
1990年,張谷才光榮退休。“逗鳥、養魚、種花草;下棋、打牌、放風箏;繪畫、雕刻、練書法;品茶、旅游、賞戲劇。”兒子已為他安排好養老的健身項目。與此同時,聘書、邀請函、合作意向書像雪片一樣飛進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請他當客座教授的,有醫院聘他當名譽院長的,有海外華人請他出國講學的,有個體老板邀他加盟開藥廠的,還有愿出高價購買中藥方的。那陣子,張谷才雖心煩意亂,卻不時惦念著家鄉的父老鄉親。“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個悶熱的午后,張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條,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車。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當白發白眉白胡須、腳蹬圓口布鞋、身著中山裝的張谷才出現在村頭時,七八個青年人好奇地打量著他。“大爺,你是?”一個小伙子走上前關切詢問。“孩子,這兒是我的家,我到家了!”“張教授,你回家開門診,村里安排房子!”村書記聞訊趕來,當場表態。一陣寒暄后,張谷才被請進附近的農家大院。從鄉親們的談話中,張谷才得知,國家雖然已經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多年,但家鄉地處偏僻的革命老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農民生活艱苦。而且此處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病的高發地區,由于缺醫少藥,當地及周邊鄉鎮每年有數百人喪命于絕癥和疑難雜癥。張谷才心情沉重,緊鎖眉頭,他一字一句記下了鄉親們的肺腑之言。在隨后的幾天里,他走村串戶,為13名重病患者進行了義診。
“張教授,你能救不少人的命呀,鄉親們盼你回來哩!”鄉親們的期盼與乞求,一次次打動了張谷才:“我會回來的!”
回到南京后的張谷才食不甘味,臥不安席,家鄉重病患者陣陣呻吟的痛苦表情、強烈渴望延長生命的辛酸言辭不時浮現在他的面前。“孩子爸,看來南京留不住你了,我們就回老家居住吧!”老伴看出了他的心思。
“知我者,老伴也!”張谷才甚是感激。1990年10月,他攜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鎮草張莊村。在家鄉,鄉親們目睹了張谷才老人創業之初的那一幕幕感人場景:初春,鄉村田野尚未解凍,他便和民工們一起揮鍬鏟土,搬運磚塊,經過半年多的奮戰,建成一幢頗具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二層六間中醫門診樓。盛夏,烈日當空,他頭戴草帽,手提竹籃,在河邊地頭采集青蒿、野菊花、車前草等,以作研制中成藥之原料。深秋,他手提肩扛,從南通、揚州、南京等地購回《衛生保健知識》、《本草綱目》、《中藥大典》、《李時珍評傳》、《張仲景評傳》等200多本書籍,建起了全鎮第一個民間圖書室,免費向村民開放;他說,防病勝過治病,要不斷提高村民的衛生保健和科普知識。隆冬,他利用農閑間隙,開辦中醫藥培訓班,傳播中醫藥文化;農家大院內,三尺課桌、一塊黑板便成了他施展才華、傳道授業的新天地。
屢創奇跡
張谷才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對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萬不可馬虎,當殫思極慮,盡所能為。貧寒之家,非病痛之極不求醫;富貴之家,萬不可負盛名乘危而劫財取物。”退休后,他邊實踐邊研究,對30多種疑難雜癥有了新的療法,有的起到了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效果。自退休后的18年間,張谷才共治療腫瘤、肝病等內傷雜病及婦幼疾病6萬余例,患者遍及如皋、如東、泰州、南通、揚州、蘇州等周邊20多個縣市,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也有不少患者慕名前來,張谷才總是竭盡全力為患者服務。他說:“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獨放不下病人。”
“癌癥不等于死亡!”這對張谷才來說是個不爭的事實。他望、聞、問、切,根據腫瘤不同的部位與臟腑關系,辨別癥狀、虛實、寒熱、陰陽表里,運用不同的抗腫瘤方藥,辯證用藥,不但能控制腫瘤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使腫瘤奇跡般地縮小,有的甚至消除,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復健康,有的實現了“帶瘤生存”,大大延長了生命存活期。到目前為止,經他治療的癌癥患者恢復健康的有70多人,“帶瘤生存”滿15年的有17人,“帶瘤生存”滿10年的有36人,“帶瘤生存”滿5年的有數百人。
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神奇效果已得到醫學界的普遍公認。2008年萬物復蘇的季節,為了治療更多的癌癥患者,胸懷豁達坦蕩的張谷才作出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向當地人民政府捐獻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藥治療腫瘤秘方》。在給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鎮人民政府洋洋萬言的《獻方書》上,老人這樣寫道:“‘談癌色變’、‘癌癥猛于虎’,目前蘇北農村腫瘤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嚴重威脅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我畢生從事中醫學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職。風燭殘年之際,我將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藥治療腫瘤秘方》(共21首)獻給人民政府,敬請政府部門轉送相關醫院臨床應用,以造福老區人民,使更多的癌癥患者延長生命存活期……”
為進一步弘揚祖國的中醫藥瑰寶,并使之發揚光大,張谷才退休后出版了《張谷才臨證集》、《仲景內科學》、《仲景方劑學》、《論中醫改革》等9部醫學專著,計250萬字。
造福一方
張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的醫療費用,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每天前來就診者絡繹不絕,而且大多是來自農村的患者。看著他們破舊的衣著、亂蓬蓬的頭發、痛苦的面部表情,張谷才很不是滋味:家庭困難,又遭病魔纏身,真是雪上加霜呀!他承諾有錢沒錢照樣看病。10多年來,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癥病人及殘疾人的診療費18.7萬元;為1531名困難農民、下崗職工減免醫療費7.1萬元;貼補病人伙食費、住宿費、差旅費2.3萬元;已連續18年于春節前夕,向全村及周邊的數十位孤寡老人送錢、送物、送溫暖(每人200元錢、6斤肉、兩條魚、一條棉被),讓他們喜氣洋洋過新年。鄉親們稱他是“活菩薩!”
在農村,疾病與貧困是一對孿生兄弟。家人生病治療,往往導致傾家蕩產,債臺高筑;貧困家庭,小病小痛不求醫,因小失大,小病釀成重病。張谷才救死扶傷,竭盡全力為貧困患者服務,常常是救人救命后再拯救其貧困家庭。到目前為止,張谷才已相繼安排17位特困農民患者的家屬到他的制劑室工作,月收入近千元;引導31位家庭困難的康復患者種植中草藥,增加家庭收入,從而使不少家庭擺脫貧困。
家住江蘇泰興的農村婦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當地醫院為其實施切除手術,花光家中積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債。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盆骨、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難忍,日夜哭叫不停,再進院治療時已拿不出分文半鈔。周月珍丈夫借債無門、走投無路,后來聽說張谷才教授醫技高超且又是熱心腸的人,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陪同妻子前來求醫。
“醫生行行好,救救她吧!”周月珍丈夫一進門診室便“嗵”地一聲下跪在地:“我暫時沒錢支付醫藥費,先欠著,這是我們兩口子的身份證!”
“兄弟,快起來,沒錢一樣看病!”張谷才連忙扶起漢子安慰說,“你們先住下,看病食宿,免收一切費用!”
“咋、咋、咋有這樣的好人哩!”漢子感動得語無倫次。經過張谷才精心治療,周月珍一個月后疼痛明顯減輕,第三個月已無疼痛感,第四個月行動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對救命恩人,周月珍與丈夫感激不已,執意要留下為張谷才做一年的雜活,被他婉言謝絕。
就要告別了。那天,周月珍與丈夫特意起了早,悄悄地將張家門診樓前后打掃得干干凈凈。張老叫來一輛出租車。臨別時,他塞給周月珍1000元錢,讓她回去增加營養,滋補身子。然后他又將一袋中草藥種子遞至周月珍丈夫手中,鼓勵道:“困難是暫時的,回去利用零星空地種草藥,我高價收購!”
千年古城江蘇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橋,石橋上刻有一副流傳了千余年的對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這是當年先人留下的美好祝愿。張谷才退休后一直將這副對聯寫在本子上,時常激勵著自己。
張谷才所在的草張莊村是一個近3000人的大村,村里有4條主干道,但路面狹窄,坑坑洼洼,既影響了村民出行,又制約了經濟發展。“要致富先修路”,張谷才與村干部一拍即合,決定投資修路,造福村民。張谷才率先出資購買160車碎磚后又捐了款。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村民紛紛加入修路行列。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原來彎彎曲曲的鄉間泥路變成了筆直寬闊的水泥路。村民拍手稱快:“這是張老爹做的好事喲!”
路寬了,車多了,可村頭的兩座狹窄小橋常出現阻車現象,村民們叫苦不迭。張谷才拿出多年積蓄的17.9萬元稿酬送到村委會,言明要為修橋出點力。半年后,橋面加寬了,車輛暢通無阻,不少村民建議為橋取名“谷才橋”。張谷才連連擺手:“能為大伙兒做點事是我的榮幸,就叫‘致富橋’吧!”
張谷才認為,一個人的健康包括對傳染病的抵御,在很多方面與生活衛生習慣和科學保健有關。他根據古代“八段錦”原理,發明了老少皆宜、簡明易學的“歸翁健身操”。農閑時,他帶領鄉親們一起鍛煉。如今,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圖文并茂的小冊子,贈給本村及附近鄉鎮的千家萬戶。一個科學養生、全民健身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已在當地尉然成風,并成為一大亮麗風景……
張老感慨道:“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的一片墓地上,豎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名醫特魯多的名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名言永遠銘記在我心中,它是我一生從醫的行動指南!”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