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認為中醫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醫是整體統一地認識人體的醫學科學理論,其理論和實踐的基石是《易經》陰陽論。我們已經證明了太極八卦中的“陰”包括坤、艮、坎、巽屬性,相當于今天的質量結構性、運動行止性、能量聚散性和實際實踐實證性;“陽”包括乾、震、離、兌屬性,相當于今天的時空環境分布性、發展通達性、形態演化性和信息真相性。中醫認為,這種陰陽統一性當然也適用于人體這一事物。
(一)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力可具體化為精、氣、神,也就是人之“三寶”。那么,什么是人體的精、氣、神呢?
所謂“精”,實際上就是人體的質量結構流動體系產生的質量流。肺、大腸經司呼吸、排泄、開竅于鼻,是從天空大氣中提取精微物質的器官。脾、胃經司運化,開竅于口,是從地面水谷中提取精微物質的器官。二者結合,成為為人體體系的質量結構流動系統提供精微物質的源泉。所以就稱這個由太陰和陽明二經連接在一起的兩對臟腑經絡,為“精”系統。“精”系統如果正常,人的形態器質體系就有了物質質量流保證,否則,就會患上醫學上所謂的“器質病”;
所謂“氣”,實際上就是人體的能量聚散流動系統產生的能量流。肝、膽經是主質量、能量生發的器官,它決定著人體能量流的生發和流動;心包、三焦經是主內外、左右、上下協調運作的器官,它決定著人體能量流的運化。二者結合,成為為人體能量聚散系統提供動力的源泉。所以就稱這個由厥陰和少陽二經連接在一起的兩對臟腑經絡,為“氣”系統。“氣”系統正常,人的功能運動體系就有了物質能量流保證,否則,就會患上醫學上所謂的“功能病”;
所謂“神”,實際上就是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流動過程產生的時空流。心、小腸經為神明之管,它決定著人體對體內外宏、微觀生存環境的適應性;腎、膀胱經為性命之根,它決定著人體宏、微觀生命過程的壽命長度和生存廣度。二者結合,成為為人體時空環境分布過程提供適應性的源泉。所以就稱這個由少陰和太陽二經連接在一起的兩對經絡,為“神”系統。心態決定神態,腎氣決定神氣,“神”系統正常,人的生存發展過程體系就有了物質時空流保證,否則就會患上人們至今還忽視的所謂“狀態病”。
所以,中醫整體認識人體的理論和實踐,是從認識人的物質屬性的整體統一性出發的,可以說有著深厚的哲學根基。精、氣、神“三寶”之說,就是對人體這一事物物質本質屬性最基本的認識,即質量結構性、能量聚散性、時空環境分布性三種客觀實在性的整體統一性的認識。正是在這種陰陽統一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大量的實踐,才創立了把這種整體統一性認識具體應用于人體的“五行”說和經絡穴位說,找到了“五行”系統和遍及人體全身的經絡和穴位的物質載體,并運用“相生相克”的辯證方法,來實現質量、能量和時空環境物質流動系統的協調通暢。
(二)中醫“五行”說是有科學性的。太極八卦和“九性太極”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實證科學也證明了它的科學性。
第一 從整體統一性的角度看,客觀事物是有體系衍化性的。這種衍化性表現為:人是動物衍生的結果,動物是生物衍生的結果,生物是有機物衍生的結果,有機物是無機物衍生的結果,無機物是宇宙大爆炸后星云衍生的結果。因此,人體與萬事萬物一樣,具有宇宙整體統一性。
人體作為一個具體物,是如何從自然中衍生出來的呢?這需要從整體和具體兩個角度來認識:整體統一性的認識方法表明,人體的體系衍化性同其它事物一樣,也表現為“基、元、組、器、體”的變化周期性。這一周期性表明了人體運動發展的形式關系;而現代實證科學表明,人體的體系衍化性就體現在“基因、細胞、組織、器官、整體”五個層次體系的周期衍生過程之中(這種衍生性先天表現為嬰兒在母體中的形成過程,后天表現為五個層次體系衍生過程)。
的確,現代實證科學已經用基因、核糖體理論把人體與自然物的鴻溝給填平了。最新的研究表明,核糖體是由60%核酸和40%蛋白質組成,科學界稱它為蛋白質工廠,是專門生產蛋白質的。人體生命過程需要的兩萬多種蛋白質,都是由遍布生命體每個細胞中的核糖體工廠,以信使核酸RNA為直接模板,按基因核苷酸順序合成的。2009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發現者。這一偉大成就使我們認識到,核糖體是生命中最小的細胞器。這項關于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的成果,從原子水平證明,核酸是細胞的核心成分,它攜帶著生命活動中的所有遺傳信息,控制、調節細胞分裂與生長,供給細胞營養與能量,主宰著生物體的生長、發育、繁殖、變異、衰老。
這項發現對于認識人體體系衍化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證意義:它表明了“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61],從而找到了人體體系衍生的源頭;它表明了“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62],蛋白質控制著生命的化學過程,從而揭示了人體體系衍生的本質;它表明了人體體系的“基因、細胞、組織、器官、整體”的層次衍生性,從而證明了人體體系發展周期的物質實在性。這樣就為認識人體的系統運化性、過程發展性奠定了實證科學基礎。
整體統一性的認識方法表明,人體體系的“五行”衍化性具有“基因、細胞、組織、器官、整體”的相生相克本質衍生關系。這種關系是很明確的:相生關系為“基因生細胞、細胞生組織、組織生器官、器官生整體、整體生基因”;相克關系為“基因克器官,器官克細胞,細胞克整體、整體克組織、組織克基因”。雖則這種關系不難理解,但把它弄清卻是至關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人體醫學的理論基石之一。
第二 人體醫學理論的基石之二,是系統“五行”說。與萬事萬物一樣,人體的系統運化性也表現為“源、流、化、藏、布”的“五行”運行周期性。這種周期性表明了人體運動發展的邏輯關系。具體為“肺經、肝經、脾經、腎經、心經”的循環運行。長期以來,這是中醫理論的基石。中醫認為:癥現于四肢百骸,病藏于五臟六腑。因此,與人體五大運行系統息息相關的經、脈、絡和穴位,遍布并通達人的全身,因而其經絡和穴位的物質載體就是人的整個活肌體。這表明,人的肌體的每一個器管、組織、細胞、直到每一個基因體,只要它是活的,就必須既與整體同步,又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和周期,這一切都要靠“五行”經絡來支配。
顯然,這是從整體上認識人的系統運化統一性的。這種整體統一性認識的正確性,我們可以從“克隆”的角度來理解:人體是從父母基因的基礎上生出來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整體的全部信息,因此,遍布全身的細胞都與“五行”體系、“五行”系統、“五行”過程存在著內在聯系。雖然目前關于經絡和穴位的具體物質載體的解釋,還有待實證科學來證明,但這并不影響從宏觀上認識它們的本質。因為人體的質量流、能量流、時空環境流(精、氣、神)是物質的具體流動,很顯然,這種具體流動只能在“五行”相生相克的整體運行之中來實現其統一性。
中醫的所謂“五行”,明確指出的主要是人體的肺經、肝經、脾經、腎經、心經五大功能系統之運行(請注意:體系“五行”、過程“五行”的相生相克也十分重要)。這五大功能分別是:收、生、化、藏、長(源、流、化、藏、布)。具體解釋為:肺收氣,大腸泄穢,肺、大腸之“行”主收精、氣、神流。故氣收為人體“三寶”之源;肝濾毒生新鮮氣血,膽疏通,肝、膽之“行”主生精、氣、神流。故血生為人體“三寶”之流;脾化意,胃儲運,脾、胃之“行”主化精、氣、神流。故意化為人體“三寶”之化;腎藏精,膀胱為藏精之腑,腎、膀胱之“行”主藏精、氣、神流。故精藏以為人體“三寶”之藏;心長神,為氣血流布之動力,小腸吸收精微物質,心、小腸之“行”主長“精、氣、神”流。故神長為人體“三寶”之布。
人體系統運行的源、流、化、藏、布功能,主要在于實現人的精、氣、神“三寶”的暢通,其實現途徑是通過人體的十二正經運行系統來完成的。通常情況下,在人的生命“初、元、亨、利、貞”的上升期,“三寶”運行表現旺盛;在人的生命“吉、弊、阻、結、終”的下降期,“三寶”運行表現衰滯。人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五大運行系統功能失常導致精、氣、神不通暢而造成的。古人把這五大功能系統運行分別由金、木、土、水、火五種物象來象征,以表明人體的源、流、化、藏、布“五行”運行周期過程的相生相克關系。
其相生關系為:源生藏,藏生流,流生布,布生化,化生源;具體可解釋為:人體的“三寶”源頭好時,促生人體的腎藏性命根本,人體的“三寶”儲藏功能就好,;腎藏根本好時,促生人體的肝生血流質量,人體的“三寶”流動功能就好;血流質量好時,促生人的心長功能,內在體質健康、體力旺盛,外在精神煥發、活力無窮,人體的“三寶”分布功能就好;心的分布性好時,促生人的脾胃運化功能,人體的“三寶”運化功能就好;脾胃轉化運行好時,促生人的氣源、食源源源不斷,人體的“三寶”源頭功能就好。
其相克關系為:源克流,流克化,化克藏,藏克布,布克源。具體可解釋為:人體的“三寶”源頭不好時,就會影響其血流質量,人體的“三寶”流動功能就差;流動功能不好時,就會影響脾胃轉化運行,人體的“三寶”運化功能就差;轉化運行不好時,就會影響其腎藏性命根本,人體的“三寶”腎藏功能就下降;腎藏根本不好時,就會影響心長功能,外在表現為無精打采、活動受限,內在表現為體質不好、體力不支,人體的“三寶”分布功能降低;心長功能不好時,就會影響其物質源頭,人體的氣、食“三寶”源頭功能就受阻。(應當說還有一個“用行”,其功能系統為心包和三焦,具體功能主“用”,也就是功用。因為“五行”是一個整體運行系統,這種整體性是由心包和三焦協調統一來完成的,其作用在于精、氣、神的使用。使用合乎生命規律,系統運行正常,反之,系統運行不正常,就會導致生病)所以,完整的“五行”系統運行功能應當是源、流、化、藏、布的統一。
第三 人體醫學理論的基石之三,是過程“五行”說。人體生命過程體系具體表現為“胎、幼、少、青、強”的成長“五行”過程周期性。這一周期性表明了人體運動發展的歷史關系。人體過程“五行”的相生關系是“胎生幼,幼生少,少生青,青生強,強生胎”,相克關系是“胎克少,少克強,強克幼,幼克青,青克胎”。這種相生相克關系表明了人體的生命過程周期規律性。
可見,“五行”本質上是客觀世界的物質整體統一性在人體上的實現形式,具體表現為人體質量結構、能量聚散、時空環境分布轉化體系和系統的運行,是人體質量流、能量流、時空流得以實現的具體物質載體。所以,人體“五行 ”從根本上說,是體系、系統和過程周期變化的整體統一,這種體系、系統、過程周期變化的整體統一,是人體九個物質屬性的具體載體形式。
(三)中醫關于人體之“通”的本質,在于精、氣、神要通,也就是人體的質量結構、能量聚散、時空環境分布“三寶”流要通。中醫關于人體之質量、能量、時空環境流動系統的物質載體是“五行”,人體的精、氣、神必須通過“五行”系統才能實現暢通運行。那么,“五行”系統是如何具體運行才能實現其“通”的呢?這就需要討論一下“八綱辨證”,也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辨證統一問題。
第一 “八綱”辨證的基本內含。按照太極八卦的陰陽基本觀點,“八綱”中的“陰”和“陽”應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兩儀整體陰陽論。其中:“陰”即陰儀,是指人體的整體質量結構性;“陽”即陽儀,是指人體的整體時空環境分布性;第二個層次是四相主體陰陽論。其中:“陰”包括太陰、少陰。太陰是指人體的質量結構實在性,少陰是指人體的能量聚散實在性;“陽”包括太陽、少陽。太陽是指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實在性,少陽是指人體的形態演化存在性;第三個層次是八卦具體陰陽論。其中:“陰”包括人體具體的坤、坎、艮、巽屬性。坤屬性是指人體的質量結構性,坎屬性是指人體的能量聚散性,艮屬性是指人體的生命運行行止性,巽屬性是指人體的實際實踐實證性;“陽”包括人體具體的乾、離、震、兌屬性,乾屬性是指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性,離屬性是指人體的形態演化性,震屬性是指人體的周期發展通達性,兌屬性是指人體的真相信息性。
第二 八綱辨證是《易經》爻卦在中醫的具體應用。表現為:(1)兩儀層次是陰陽論的總綱。這一總綱是把握人體的總體“否、泰”關系——總體陰陽物質屬性(質量結構性和時空環境分布性)的整體統一辨證關系的;(2)四相層次是陰陽論的主綱。這一主綱是把握人體的主體“否、泰”關系——主體陰陽關系(質量結構性和時空環境分布性的關系)和主體既濟、未濟關系(形態演化性和能量聚散性的關系)的整體統一辨證關系的;(3)八卦層次是陰陽論的具綱。這一具綱是具體地把握人體的八個陰陽物質屬性之間的四種整體統一辨證關系的。其中:陰陽辨證是具體的“否、泰”關系(質量結構性和時空環境分布性的關系),寒、熱辨證是具體的“既濟、未濟”關系(能量聚散性和形態演化性的關系),表、里辨證是具體的是“損、益”關系(信息真相性和運動行止性的關系),虛實辨證是具體的“咸、恒”關系(周期發展通達性和實際實踐實證性的關系)。這四種關系辨證聯系,整體地統一于人體這一事物。
因此,八綱辨證的應用應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是八卦層次,包括四種具體辨證關系。其中:陰、陽辨證是指人體的質量結構性與時空環境分布性的辨證統一,即乾、坤屬性的辨證統一;寒、熱辨證是指人體的能量聚散性和形態演化性的辨證統一,即坎、離屬性的辨證統一;表、里辨證是指人體的信息真相性和運動運行性的辨證統一,即兌、艮屬性的辨證統一;虛、實辨證是指人體的周期發展通達性和實際實踐實證性的辨證統一,即震、巽屬性辨證統一。
其次是四相層次,包括四種基本關系。其中:寒、熱辨證是“能、體”關系,陰、陽辨證是“質、境”關系,陰、寒辨證是“質、能”關系,陽、熱辨證是“境、體”關系;
再次是兩儀層次,包括四種基本狀態(本質上也是關系)。其中:陰盛陽盛是“新生態”,陰衰陽衰是“老死態”,陰盛陽衰是“貧陽態”,陽盛陰衰是“失陰態”。
三個層次中:八卦層次屬于認識論范疇,是通過感知生命運動信息,踐知生命發展周期實際,進而認識人體的存在性規律的。因此,它是中醫整體理論的具綱;四相層次是存在論范疇,是在八卦層次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人體的寒熱(能與體)關系、寒陰(能與質)關系、熱陰(體與質)、熱陽(體與境)關系,進而認識人體的實在性規律的。因此,它是中醫整體理論的主綱;兩儀層次是實在范疇,是在八卦和四相兩個層次的基礎上,通過認識人體整體陰陽的四種盛衰關系,進而把握生命的生、老、病、死規律的。因此,它是中醫整體理論的總綱。
總起來看,八綱辨證就是通過認識人體三個層次八個陰陽物質屬性之間的辨證關系,來整體把握精、氣、神在人體“五行”載體系統中的運行,使人體運動發展過程達到整體統一,以實現人的生命之樹常青之目的。
第三 八綱辨證的關鍵在于對八卦陰陽屬性的把握。八綱辨證是具體辨證,它們之間基本的辨證關系如下:“表”為陽,是人體的信息真相性,容易觀察到,“里”為陰,是人體的運動行止性,不易觀察到。所以“表里”辨證是從生命信息真相的角度來把握人體生命運行水平的;“熱”為陽,是人體的形態演化性,容易測量到,“寒”為陰,是人體的能量聚散性(相對于形態演化性的是人體的能量聚散性),不易測量到。所以“寒熱”辨證是從形態演化的角度把握人體能量聚散水平的;“虛”為陽,是人體的周期發展通達性,容易了解到,“實”為陰,是人體的實際實踐實證性,不易了解到。所以“虛實”辨證是從生命周期通達的角度把握人體運動發展的實際變動水平的;“陽”為陽,是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性,容易認識到,“陰”為陰,是人體的質量結構性,不易認識到。所以“陰陽”辨證是從生命時空環境分布角度來把握人體的質量結構性的。
可見,具體“八綱”中的四個陽屬性,“表”、“陽”、“熱”、“虛”易知;具體“八綱”中的四個陰屬性,“實”、“寒”、“里”、“陰”難知。這一點,在“八綱”辨證的具體應用中,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知道,人體的生命運行是有規律的,人體的健康水平是有標準的。“八綱”中的八個陰陽屬性如果脫離了生命運行規律,超過了健康標準,人就要生病。中醫就是用“望、聞、問、切”等手段,通過對“表”、“熱”、“虛”、“陽”四個易知屬性的感知,來認識與“里”、“寒”、“實”、“陰”四個難知屬性之間的辨證關系,以把握人體生命“五行”運行規律的。
第四 脫離生命規律、偏離健康標準而致病的基本情況有:表癥,病位淺,邪氣留機膚,臟腑系統運行正常;里癥,病位深,邪氣入臟腑、血液、骨髓,臟腑系統運行阻滯;熱癥,陽熱入侵,機體能量聚集過度,臟腑陽氣亢盛,臟腑系統運行過頭;寒癥,陰寒入侵,機體能量散失過度,臟腑陽氣虛弱,臟腑系統運行不足;實癥,體質素壯,因行為不當,導致實邪入侵暴病,臟腑機能障礙,運行不暢,為致病之源;虛癥,體質虛弱,出血、失精、大汗,導致生命周期進展失常,傷正氣,臟腑機能損傷,運行不力;陽癥,正氣未衰,體內陽氣亢盛,時空環境分布性不好,臟腑機能亢進,屬初、新病;陰癥,陽氣虛衰,陰氣偏盛,質量結構性不好,臟腑功能低下,機體系統運行衰減,屬老、久病。這些情況都使人體的“五行”系統運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人體質量流、能量流、時空流“三寶”的結合發生異常。
(四)一定要整體統一地認識中、西醫的結合。這既是人類認識疾病與健康關系的需要,也是人類認識自我與客觀世界關系的需要。
我們知道,中醫是從人體的整體出發,把人體的生命運動發展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經絡穴位體系,看作一個“精、氣、神”的整體流動系統,看作一個生命元氣由產生到消失的過程。中醫治病是通過觀察人體“五行”經絡運行系統的各種征候,執簡馭繁,根據其不同性能,歸納于八種綱要,辨證地認識和把握人體精、氣、神的整體統一性的。因此,“五行”和“八綱辨證”是中醫理論對人體宏觀物質性的認知,而遍布人體全身的經絡和穴位則是中醫理論對人體微觀物質性的認知。
我們知道,西醫是從人體的解剖(分析)出發,把人體看作具體的基因、細胞、組織、器官、整體等物體形態,看作具體的消化、血液循環、內分泌、神經等系統的運動。西醫治病是觀察人體的這些物體形態和系統運動是否偏離了正常的經驗范圍。因此,具體病癥具體治療是西醫的基本方法。
很顯然,中醫是整體醫學,是從人體的八個陰陽物質屬性及其“五行”系統載體的整體統一出發,來認識人的生命運行規律的;西醫是具體醫學,是從人體的質量結構、形體組織、能量運動等具體物質屬性的科學實證出發,來認識人的生命運行規律的。可見,二者都有整體統一性依據:西醫的依據是整體統一性的體系性;中醫的依據是整體統一性的系統性。二者相向而行各有優缺點:中醫有整體統一優勢,它看到了人體的乾、坤統一性和“五行”運行性,但缺乏科學實證;西醫有科學實證優勢,它看到了人體的體系、系統、過程具體存在性,但缺乏整體統一優勢,看不到人體的乾、坤統一性和“五行”運行性。但總起來看二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探討人體的生命運動過程規律性。
中西醫結合的難點在于醫學科學的實證性還不夠。很顯然,中醫從“五行”出發認識人體,是既有數千年的實踐依據,又有整體統一性邏輯依據的;西醫從具體出發認識人體,是既有數百年的實踐依據,又有整體統一性形式依據的。但是,中醫的“肺經、腎經、肝經、心經、脾經”系統和西醫的“肺、腎、肝、心、脾”系統又是那樣的涇渭分明。原因是什么呢?一是認識方法問題,時至今日,整體綜合和具體分析相結合的科學認識方法并沒有在醫學界得到確立,人們的慣常的認識方法要么是整體感知,要么是具體分析;二是科學實證問題,時至今日,中醫經絡穴位與組織細胞的關系根本就不清楚,西醫神經甚至神經末梢與組織細胞的關系也不清楚,然而“克隆”技術卻表明,細胞(甚至基因)內含著人體的全部信息。怎么辦呢?解決認識方法的問題需要把整體統一性的方法論運用于人體具體之中,解決科學實證的問題需要人體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
中西醫應當也能夠很好的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理論依據,就是“九性太極”的整體統一認識方法論。這種由九個物質屬性構成的整體統一性認識方法,立足于實證科學的基礎,繼承太極八卦的陰陽整體統一認識論,整體寓于具體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把這一認識方法應用于人體,能做到既從具體上認識人的宏、微觀科學實證性,又從總體上把握人的宏、微觀整體統一性,就是說,能使中、西醫的優勢真正做到互補。這種優勢互補結合,將使人類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生命運行規律性,使醫學科學得到大發展。
(五)討論到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提出來加以注意,那就是如何認識中醫“八綱”中的“陽”屬性,即,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性問題。對此,西醫是沒有涉及到的,中醫雖然指出了“陽”屬性的重要性,但始終缺乏科學的解釋。而這一問題卻是把握整體統一性認識方法的關鍵點。所以需要深入地討論一下。
應當說直到今天,我們中的許多人對人體的質量、能量流的存在是能夠理解的,但對人體的時空流的存在還是難以認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從中醫看,雖然“八綱”中的“陽”就是指人的乾屬性,但長期以來,人們并不明確太極八卦中的“陽乾”就是人體的時空環境物質分布屬性;二是從西醫看,雖然基因、細胞、解剖學等已經精確地證明了人的質量、能量、結構、組織、運動等的具體性,但西醫同樣并不認同人體的時空環境物質分布屬性。這就需要對人的時空環境分布性問題做一個較詳細的說明,否則,在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時要打折扣,在中西醫的結合過程中要碰到壁壘。
事實上,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樣,人體的時空環境轉換功能如果受阻,就一定會使生命過程不通暢而導致生病。比如,生悶氣、壓力大等因素會導致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人的心臟、血管系統的時空環境秩序出現了紊亂和阻滯。人體的許多病癥,特別是一些疑難病,都是由種種原因造成的生命周期過程“不通”而得的。中醫治療的原理,是運用針灸、按摩、心理、藥物等方法,通過對人的經絡和穴位的調整使其時空環境秩序正常,使人體生命周期過程暢通,病癥自然會減輕或去掉。其實所謂“通”,首先應當是人體時空環境轉換機制的暢通,其主要功能是通過疏通傳遞生命信息的經絡系統,使人體的時空環境分布性通暢,進而控制人體的質流、能流、時空流“三寶”正常運行,使三種客觀實在性的轉換辯證地統一于整個人體。
由此可見,中醫整體認識人的理論盡管還需要繼續完善,但現在至少能夠給我們一種十分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時空環境轉換和質量、能量轉換一樣,都是人體這一物的轉化渠道和表現形式。因為三者都是人體的實在本質屬性。這是任何一種醫學還未能做到的,也是研究中醫理論時必須認真體察的。
注:
1、本文節選自《試論整體統一性的認識方法》第七章第五節。
2、“九性太極”------整體統一性認識方法的結構形式。該結構形式表明易經中的“八卦”象征的是客觀世界事物的質量結構性、時空環境豐富性、能量聚散性、形態演化性、運動行止性、發展通達性、實際實踐實證性、信息真相性,易經中的“道”象征的是事物的規范規律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