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總之,不反對中醫,但要旗幟鮮明的反對中醫中的偽科學,還是毛主席對中醫的態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讓現代中醫神棍借著弘揚傳統中醫文化的幌子,趁著改革開入,沉渣泛起、死灰復燃、借尸還魂。更要揭露養生、中醫、食療、美容,理療行業中用中醫理論包裝進行商業欺詐、輿論誤導的行為。over,息爭!
【A】
其實我想說,中醫中只有藥學的大部分、醫學的小部分有真理,有經驗積累。其余大部分中醫理論和中醫藥學都是造假,都是假中醫。你都接受嗎?
【B】
中西方科學毒了
【A】
中國沒有科學嗎
【B】
“科學”是什么
【B】
給它下個定義看看
【B】
恐怕你們對“科學”的理解,不是西方人自己對科學的理解
【B】
作為實踐的科學和作為理論的科學也是兩回事
【B】
中醫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理論,同時藥學的重要性也不會超過針灸按摩這類
【B】
不是談不談玄理的問題
要正確地理解事物,光有事物本身還不夠,還得要有思考事物的這個人
一個紅綠色盲跟他談交通燈的顏色是行不通的
【B】
比如你用語言描述一下“痛”感看看,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很久
【A】
本來有意義偽科學爭論,在這里變成了如同禪學斗機鋒般的虛無主義玄談。好無聊,每次都這樣被轉移了話題,變成了純文字游戲、純概念游戲。大家息爭吧!!
【B】
把禪學定義為虛無主義也是西方哲學給的帽子啊
【B】
你就自己思考一下,怎么用語言描述痛感
【B】
全歸納下來,然后把這一千條歸納反省一遍
【B】
結果你反省這一千條歸納的同時,你還是沒有痛感
【B】
要我給出科學視域里的解釋,也容易。
人體內環境的感受,和對外環境的感受,來源于截然不同的感官,對應截然不同的神經內分泌形態
【B】
同一個事物,你接觸它時,外環境和內環境會同時有變化。例如手被灼傷,視覺上看是紅腫,感覺上是疼痛。疼痛感精確地提供了與灼傷有關的許多信息
很顯然,疼痛的神經信息,和紅腫的視覺信息,就是通過截然不同的兩條渠道進入大腦。我們肉眼看到紅腫并不會立刻感覺到疼痛(例如演戲做出灼傷的紅腫部位);我們感覺到疼痛,不能精確構建視覺上的紅腫(舉個不雅的例子,沒有幾個人知道自己的痔瘡長什么樣)
【B】
科學是強迫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研究一切事物,所以它對灼傷的研究,止于視聽。
【B】
同樣是研究灼傷,科學的信息構成都是來自于外環境。與此同時,內環境的感受被過濾掉
【B】
這是嘗試用外環境信息構建內環境信息的鏡像(比如把心悸用心跳次數或心電圖解釋)。
把內環境信息投射成外環境信息,然后用后者取代前者。
【B】
西醫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觀察者視角上的。所以西醫一切的信息來自于外環境信息,視聽為主要構成。
即便是病人的感受,也會用語言化甚至數字化的“主訴”代替
例如對待疼痛的“主訴”,西醫用某種心理學測量工具將病人言說的疼痛程度轉變為數字。一旦病人忍耐力強,這部分信息就被徹底放棄。有時候病人的主訴也被視作“癔癥”
【B】
不僅選擇性地過濾掉內環境感受,還有意排斥與忽略之
【B】
所以西醫為了一條腿發達(理性),砍掉另一條腿(感受)。
這種形式的對立面,則例如師曠為了通曉音樂之道,刺瞎雙眼
【B】
一個人生病,除了站在旁觀者角度、可以“見聞”的信息(外環境信息)之外,還有大量可“感受”的信息(內環境信息)。
【B】
譬如冷熱寒暑疼痛虛實,這些全都是指人的主觀感受(內環境來源)
【B】
在觀察者視角的觀察工具,經歷了極不發達的時代(過去),和比較發達的時代(現在)
但作為當事人的感受,是千古不變的。
比如你肚子餓,不用儀器也能知道。想拉肚子,不用儀器也能知道。
六歲的小孩哭著說我要尿尿,難道是用儀器測量膀胱壓力得出來的么?
【B】
中醫的辯證法,就是把觀察得到的外環境信息,和感受得到的內環境信息,兩者對疾病的描述和預演,進行交叉比對
【B】
例如腹瀉,中醫有個詞叫“里急后重”,這個拉肚子多的人多少會知道。試問西醫如何定義里急后重?
【B】
又比如“畏寒”,發過高燒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畏寒。西醫則會用視覺上可見的體溫數字、心跳、震顫、病人主訴等詞來描述之
【B】
中醫本身就是從實踐出來的,從經驗出來的。完全符合“科學”在成為一種教條之前、具備的實踐精神
只是中醫使用的信息材料,最主要是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內環境信息(也完全不排斥外部信息)。醫生通過主觀移情去理解病人的感受。
舉個例子。中醫研究藥物,神農、李時珍都是親自嘗百草的,才能得出寒涼溫熱各種藥性。
西醫研究,大多數是讓小白鼠吃,然后再讓人吃,看結果。中醫是當事人視域、實踐者視域,而西醫是旁觀者視域。
兩者有什么區別呢?舉幾個每下愈況的例子。胸部長在女性身上的感覺,和看在男性眼中的感覺,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自己上廁所便秘的感覺,和看見別人上廁所便秘的感覺,肯定是截然不同的。信息的內容不同、來源不同、強度不同……導致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有截然不同的神經內分泌認知。
而我為了讓你們明白這個道理,也不得不放棄“主觀”視域的敘事,而是用旁觀者視域的敘事。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
說具體一點。腸胃病的西醫診斷,需要“影像學證據”,會用到腸鏡、胃鏡等內窺鏡。這本身對病人造成巨大痛苦,從主觀感受上來說,是會傷“神”的。但這部分信息被西醫拒斥。
另一方面,西醫在做這些檢查時,需要清腸,給病人服用瀉藥和大量白開水,長時間腹瀉。瀉藥本身是有“味”的(例如硫酸鎂極苦),在腹瀉過程中,病人主觀感受也會有巨大變化(各種痛苦與虛弱),這些按中醫的理論是對病情直接造成影響的(導致某些病情加重)。但在西醫的視域里,這些內環境信息仍然被拒斥了。
這種拒絕內環境信息的研究方式,還有一個重大的弊病,在于輕視“觀測”行為對被觀測物本身的影響。西醫研究病例,有時檢查手段比病本身更傷害人體。這么簡單的道理,在西方文化的思辨世界中直到量子力學研究才被提出來。
而在西醫自己的領域內,神經內分泌系統與疾病的關系也是最近才越來越被重視(取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名稱,例如“生物內反饋機制”,例如“抑郁與免疫系統的關系”,例如“垂體-丘腦-腎上腺軸與免疫的關系”諸如此類)。心理疾病(或者說神經內分泌紊亂)與身體疾病的關聯,身體疾病與精神疾病的關聯,也是最近幾十年里才獲得強調的。
要一個拒斥內環境信息、拒斥主觀信息的學科,去強行解釋另一個重視內環境信息、重視主觀信息的學科,結果必然是牛頭不對馬嘴;即便兩者的知識都來自于實踐和基于實踐的思辨。
【B】
比如經絡。中醫的經絡,其實也是一個通過主觀感受辯證出來的網絡。如果對應到客觀存在,可能包括血管、淋巴、交感神經網絡等等。
但它的客觀存在并不重要,因為與“經絡”有關的理論本身就是基于人的主觀感受,在中醫實踐過程中積累的海量經驗中篩選、辯證出來的。
針灸按經絡學說治病,療效不是靠儀器測量外環境信息獲得的。主觀感受病情緩解、痛苦減輕,客觀觀察癥狀消失、延年益壽,兩者參驗,有效就是有效嘛。
【B】
要懂毛澤東思想,炎黃春秋的東西一概不能信
【B】
要懂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大多數簡體字白話文的研究可以付之一炬!
【B】
西醫研究中醫,動輒要從觀察者視角給出解釋
【B】
西醫和中醫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是觀察者視角,還是當事人感受的 移情
中醫好學西醫
西醫難學得懂中醫
【B】
西醫教學,第一步要學會殘忍。要殺死小老鼠,解剖尸體
【B】
切斷人的主觀移情,用客觀理性取代之
【B】
中醫要學好,第一步就是學會仁慈。學會主觀移情,要明白病人疾苦。中醫的大家多過著苦修一般的生活
【B】
當然,西醫也有仁慈。他是醫學無仁慈,而醫生、護士自己有仁心。學西醫的信基督教,感覺就像學武藝要修心佛法去戾氣一般。西醫作為學術是殘忍而不近人情的,與它的實踐仍然是兩回事。
【B】
中醫作為學問是有仁心的。但使用中醫的那些人,照樣有謀財害命之輩,千載不變
話說回來,目前反中醫的人多說中醫里騙子多。西醫何嘗不是騙子多?看看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就明白了。
騙子多是市場經濟造成的,與中西無關。
【B】
中西醫結合,必須表現在醫生身上。而不是在學術上。
【B】
凡是把人和理論分割開,都是腦殘的認識。比如高歌毛澤東思想的,也有無數殺人不眨眼的保守派。聽其言,觀其行!
【B】
現在對中醫的很多“二次”解釋,都是從西方哲學體系的角落里尋找可以認可中醫的“東方主義”
【B】
這些民族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只能借用歐洲人的東方主義。這就是殖民文化的結果
【B】
現在中醫自己也喜歡強調自然、平衡之類,甚至設計了許多“人體磁場”的概念,其實是把中醫在實踐上的正確性(基于幾千年經驗的積累)拋在了第二位,將“合理(西方科學體系之理)性”放在第一位。
【B】
要么就是把西方哲學中的“東方主義”的小部分,比如神秘主義、自然主義等等,拿過來解釋自己
【B】
這就是殖民地文化下無奈的自證。類似魯迅先生評價五卅慘案。出了血案,中國人被外國人殺,還需要首先辯護自己不過激、不是赤匪
【B】
我用西方科學思維、西方哲學思維來講中國文化,人們就聽得懂,或者是半知半解。
可我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非法非非法”來講,就變成了玄談。
“玄談”這個標簽本身并無所謂,關鍵是聽者默認了“玄談”就是假的、錯的、脫離實踐的
【B】
其實只是聽這話的人,自己不擅長用語言文字之外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
現在很多人用‘科學眼睛”審視中醫,當然就“看出”了“糟粕”。
【B】
這就是西方哲學在中國殖民文化幾百年造成的惡果
【B】
而且,這僅僅在殖民文化內部如此。
【B】
即便是西方人自己,因為他們擁有“主體”地位,主體感受,所以他們在自尊的同時,不會排斥外來文化。而是懷著極大的熱情嘗試去學習理解之
【B】
殖民文化、殖民地地位下的許多中國人,主要是其中的學者(因為飯碗有關),就是“客體”地位的。
【B】
他們掌握的學術是西方人的學術,而他們自己的身體(作為中國人),是被這種學術批判的身體。
【B】
所以他們在人格上展現出了分裂,一方面盲目崇拜外國,一方面盲目貶低自己。兩種文化的精髓都理解不了。
所以索羅斯都會當面說張維迎“我很理解你這個原教旨主義者的想法”。哪有什么想法,無非是 腦殘+飯碗 而已
【B】
中西文化要結合,具體到中西醫要結合,絕對不是學術本身的結合。關鍵在于學習學術的這些人,自己要有辯證的思維方式,要有充沛的移情能力,要熱愛進行對立面互補的思考。
【B】
一個醫生既能用中醫思考病情,也能用西醫思考病情,那就中西醫結合了唄。
可是學術上的結合,叫做“邯鄲學步”、“削足適履”
【B】
我并不否定西醫本身,但它絕不是醫學的全部。同樣,西方思維也絕不是人類智慧的全部。
我想宣揚的,仍然是中國人自古就追求至今的“中庸之道”,或者說辯證統一的智慧。
【B】
而且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被現代人忽視了
【B】
中醫之所以在時代發展過程中越來越落后,本身和殖民侵略是密切相關的
【B】
殖民戰爭失敗之后,中國經濟解體(經濟崩潰造就無數騙子,無論中醫還是西醫)
再加上中國文化被一次又一次否定,使得中醫本身的傳承都遭受巨大的失敗
【B】
西醫進步到壟斷地位,也就是一兩百年內的事。
把別人都廢了,自己就成老大了。
看看我們的身邊,那件事不是劣幣淘汰良幣?
【B】
西醫充分享受了物質文明進步的各種待遇
【B】
與此同時,其它所有文化(不僅是中醫)卻遭遇了殖民地政治、經濟、文化壓迫下的全面枯萎
語言文學、歷史、科學技術、服裝、風俗……
別的不說,就連個唱歌,在“原生態”這個詞誕生之前,阿寶這樣的歌手都不能獲得“專家”的肯定
這就是文化壟斷
【B】
結果中國人連文言文都讀不懂,怎么搞中醫的進步啊
【B】
現在的中醫更是被市場經濟逼死了
【補充討論:】
這么簡單的道理,無數人還是不能理解。反躬自省立刻能明白,可偏偏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難怪莊子氣得說要把朱離的眼睛膠上
外環境信息、內環境信息,是針對進行觀察、思考的這個主體而言的,不是那個被觀察、被思考的客體。世上有多少人能覷破名相,看穿內外的差別?
【B】
比如說,糖是甜的。糖自己甜,還是吃糖的人覺得甜?
【B】
你在評論事物的時候,就要明白,你自己也是存在的
【B】
看一張照片,要明白,照相的人是存在的,雖然不在照片內
【B】
看一幅畫,要明白,畫畫的人是存在的,雖然不在畫面內
【B】
你就算對著鏡子畫自己,畫出來的自己,也不是那個畫畫的自己。自己永遠不能把畫家畫入畫面內
【B】
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去讀道德經。就慢慢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為道日損,為學日益”這些了
【B】
毛主席根本不跟學生和干部們辦思想培訓班
【B】
而是上山下鄉,五七干校
【B】
情感的東西豈能靠文字來教明白?實踐的智慧豈能通過單純的理論背書學會?
【B】
無論中醫、西醫,無論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無論左派右派
都得把作為觀察者的理論和作為實踐者的個人分隔開。
我說的外環境信息是什么?我說的內環境信息又是什么?這得看“你”如何理解
這個“你”自然就是電腦屏幕前的讀者,你
你眼睛中看到的電腦屏幕,黑白文字,這些全部都是你獲得的“外環境”信息。
然而此時你可能坐在沙發上,一只手扶著鼠標,一只手支著身體;脖子有點酸,喉嚨里有痰,不是翹二郎腿就是不停地抖著腳;身上偶爾會癢、會無意識地去撓;還可能憋著尿……我自己寫這段文字時就是如此。
這些信息全都引起了身體的反應,但它們并非通過“你”的視覺、聽覺獲取,而是通過身體內部的通道。既有從脊柱到丘腦的神經通道,也有血液輸送的化學通道。
這些看不到、聽不到的信息才是“內環境信息”,它們時時刻刻影響“你”的行為。執迷于“名相”的人,總“意識”不到這些信息的存在。因為“你”所熟悉的那所謂“意識”,僅僅指觀察者視角可以獲得的信息,以及相關的思考。這種迷惘,這種對名相的執念,就是西方思維對中國人殖民兩百年的結果。
從小在西方思維中熏陶長大的中國人,討論問題動輒要“定義”、“意義”、“概念”,全都是語言文字、名相的東西。“追放心”、“致良知”、是什么意思都不懂,更不用談理解先賢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得兔忘蹄、得魚忘荃”、“為道日損、為學日益”、“予欲無言,天何言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非法非非法”、“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破除名相,是教人放棄理性、放棄智慧嗎?
才不是。這是教導人們,理性并非只有“名相”的理性,還有道、德的理性,還有基于良知、良心的理性,還有基于實踐體驗的理性。
如果“你”只能用西方式思維思考,我會告訴你,所謂理性、智慧,并非只有以外環境信息為元素才能構建。還有以內環境信息為元素構建的,基于感受的理性和智慧——冷了穿衣服、熱了扇扇子、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這些同樣是理性和智慧。
“名相”的優點在于易于傳承人的智慧。而“名相”的缺點在于,讓人不適應履踐智慧,領悟并創造屬于自己的智慧。
西方人之所以執著于“名相”的理性,因為他們的學術來自于“觀察者”視域,追求一種徹底脫離事物發展的觀察地位。結果就是,“觀察者”的主觀感受(包括喜惡)對事物發展沒有影響,受這些信息影響就容易誤判。因此他們強調外環境信息強調到執迷的地步,而拼命排斥人心。什么人才可以動用基于主觀感受的理性來認識事物?
觀察者是徹底脫離事物的,但實踐者作為事物構成之一,是與之一同發展的。
當事物變化時,觀察者的內環境不變化,外環境信息劇烈變化。所以觀察者拒斥自己的主觀感受,想單獨憑借他們有限的外部信息來強行解釋事物的發展運行。
同樣是事物變化時,實踐者的內環境和外環境是一同變化的。而且內環境信息與對自身的驅動結合得非常緊密,使得實踐者傾向于使用內環境信息(感受、知覺、七情六欲)來判斷事物的發展。
坐在電腦屏幕前面的“你”在生活中一定有很多項行為是脫離名相的。比如擅長打籃球,憑感覺還是憑物理學計算?比如擅長炒菜,憑感覺還是照搬程序化的食譜?具體到生活工作中,無數的內容都是如此,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則人類認識它傾向于使用主觀材料、內環境信息、七情六欲。與實踐完全脫離的,則人類認識它傾向于使用客觀材料、外環境信息、統計學理性。
一個食物是劇毒還是良藥,觀察者只能通過對客體的表象研究、統計學檢驗來做結論,而實踐者憑自己和別人的主觀經驗(包括內外環境信息)也能得出觀點。兩者都基于實踐,但信息構成截然不同。按中國文化的辯證思維,兩種智慧應該互相“參驗”,和而不同。而西方學術就傾向于拒斥對立面
按中國人的“中庸”哲學(“哲”的中文意義是能夠親身履踐思想),講究的就是知行合一。用白話文講,叫理論和實踐辯證統一的結合。
作為實踐者,往往執迷于感受,無法獲得觀察者視角的客觀理性。這時中庸就會強調觀察者視域的重要性,例如“允執闕中”、“不暴虎、不馮河”、“臨危不懼”、“慎終如始”等等,強調“敬”、“畏”。對于那些觀察者,和習慣觀察者立場的人,就會強調實踐者感受的重要性,例如“忠恕”、“推己及人”、“追放心”、“致良知”等等。
對一個嘗試認識世間真理,卻不愿意實踐一步的觀察者而言,你要他排斥主觀感受,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如果他又要實踐者也排斥自己的主觀感受,就是逼人削足適履了。舉著一面鏡子擋在眼睛前面,臉是看得清楚,但能走路嗎?
中國賢哲教人,雖說也從經傳教條教起,總歸是期望人能夠知行合一,“習與體成,乃得自然”。獲得了觀察者的理性和智慧還不夠,必須在實踐者再構建一起套相映證的、以主觀感受為主體的理性和智慧。所以毛主席對待左翼青年的時候,總是反反復復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要與勞動者打成一片,要把自己學到的抽象理論知識用情感和經驗再構建一遍。這種思維又表現為既“反左傾”又“反右傾”、既反“教條主義”又反“經驗主義”、既反“又紅又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辯證統一”
相比之下,西方人教人,有的只教主觀感受、拒斥理性,如宗教;有的只教客體理性,拒斥感受和情感,如科學。歸根結底,教的是“二元對立”思維。
西方民眾自覺兩者是要互補的,但他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宣揚二元對立的分裂思維,在學術上嚴重人格分裂,總是只能站在一面之上(理性,或者情感),再自己創造一個他者來表達另一面。東方主義就是西方哲學自己創造的他者。用慣于二元對立的西方哲學,來解釋追求辯證統一的中國思想,要么就是武斷而且錯謬地否定(黑格爾、韋伯),要么就是扭曲中國思想以自我補完(東方主義)。
接受西方文化殖民統治的中國“學者”,首先學會的就是二元對立,人格分裂。進一步表現為“自我殖民傾向”,用西方思維方式曲解中國思維(生造出了表里不一的“中國哲學”)、否定歷史的宏觀因素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影響、將近代中國的衰落歷史 唯心主義地解釋為“文化因素”、渴望在自虐中被異化。西方文化的本位思想,對西方人而言是本位,對那些習慣二元對立的中國人而言,反而成了與“東方主義”對應的“西方主義”。另一部分人嘗試模仿西方人,像歐洲中心論那樣建立一套“本位”主義,結果卻不得不用西方人的“東方主義”語境來表述自己。
世人多昧于名相,總以為文字化的學術是智慧本身,殊不知賢者之所以要講的,只是聽者之所以缺失的。你以聽者缺的這部分為寶貝,就丟掉了說者忘記言說的另一部分寶貝。古人要寫買櫝棄珠的寓言,就是期待人們能了悟這個道理。結果呢?人們總是買了“櫝”之后又找“珠”,找不到“珠”時就把“櫝”也扔了,再去找新的賣家;結果找到新的賣家之后,又要只買“櫝”、不要珠。歷代儒、道、釋、禪、理、心之爭,殊途而同歸,從來就不是要向西方人那樣建立一套完備的“理論”,而是要改變閱讀這些理論的人的“心”,讓讀者也能作為主體自己思考、實踐、知行合一。
買櫝還珠是自己的錯,改變不了自己對名相的執著也是自己的錯,怎么能怪賣家貨不對板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