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中醫事業奠基人呂炳奎對中醫高等教育的貢獻
北京羲黃文化研究中心 呂嘉戈 2006年2月 2日
中醫的高等教育事業,是以1953年毛主席批評并撤銷了衛生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賀誠與副部長王斌的職務,終止了他們的消滅中醫政策和行為的背景下開始的。
1953年初,江蘇省委書記根據黨中央的精神,提出要辦一所中醫醫院和中醫學院,并讓原本是中醫的江蘇省統戰部副部長呂炳奎負責籌建,并在1954年任命他為江蘇省衛生廳廳長兼黨組書記。
呂炳奎很高興回歸中醫界,并立即開始行動:首先將為了消滅中醫而設立的“省中醫進修學?!备拿麨椤笆≈嗅t師資進修學校”(此校才是今天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前身,而不應該是中醫進修學校),并要求各市縣選派水平高的、30歲左右的青年中醫師參加中醫師資進修班,采取了老師教,學生互教,師生互教等教學形式培養中醫師資。經過學習,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臨床水平后,又以集體討論的形式,編寫了各類教材。在兩年多時間內,師資進修學校共培養了200余名各科師資,編寫出版了27種教材,總結并取得了中醫課堂教學的經驗。
1956年,呂炳奎調至衛生部任中醫司司長,其上任后的第一件棘手的問題就是北京中醫學院籌建遇到的難題。當時條件極差,食堂連學生的碗筷都沒有準備;校址只是借用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的一層樓;沒有課桌,學生只能坐在馬扎上聽課;沒有院領導,臨時將中醫司副司長陳育民調去當院長。8月24日陳育民上任時,只有余無言、欒志仁兩位教師。9月1日開學時,學生進了課堂卻沒有老師上課,陳育民急中生智,自己走上講臺,沒有教材,只好講中醫政策以應付學生。由于學院教學無法正常運行,引起學生反感,紛紛向衛生部提意見,并向周總理告狀。對此,衛生部主管部門醫教司經過半年周旋,仍無法解決辦學的基本條件。在此情況下,呂炳奎主動提議,北京辦不了可以暫時遷到南京辦,那里有房子、師資和教材。這個意見得到了衛生部、中宣部、文教辦的同意。當周總理得知后批評說:“首都辦不成一所中醫學院,這不是笑話?”遂責成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處理此事。
齊燕銘提出了把海運倉中國人民大學的大院讓給北京中醫學院。據此,呂炳奎馬上前往江蘇省求援,解決師資、教材問題,問題解決的很順利,一下從江蘇省調來40余名中醫師資及全部新編教材,這40余名師資大多成為全國一流的中醫專家,如:董建華(人大常委)、程莘農(工程院院士)、楊甲三、王綿之、顏正華、劉弼臣、印會河、王玉川、姜楫君、施漢章、金起鳳、江振濟、孔光一、陳佑邦、程士德等。從此,北京中醫學院的教學工作走上了正軌。此后三、四年中,南京、北京、上海、成都和廣州,根據南京中醫師資進修學校的中醫教學經驗,先后舉辦了各類中醫師資進修班,如北京的《內經》班;南京的《溫病》、針灸班;成都的《傷寒》班等,到1960年初,全國各中醫學院的師資隊伍已經形成,為新中國中醫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而現今的中醫高等教育,由于西化的原因,在中醫的教學上已經是不倫不類了,形同虛設,根本無法傳承中醫,學中醫畢業的大學生不會用中醫方法給人治病,甚至不相信中醫的學生大有人在。這個問題就在于中醫教育不按照中醫自身教學規律和中醫的基礎教育出現了偏差,造成今天的中醫學子無法掌握中醫方法去為人治病,也說明,中醫高等教育一定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按照西醫的模式來教授中醫,只能是自我毀滅。
今天我們紀念呂炳奎,就是要恢復中醫高等教育初創時的教育模式,抵制西化,讓中醫高等教育真正成為傳承中醫的主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