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雜感
蔣瀾鵬
前些天,我因傷風感冒,吃了許多感冒西藥,不見好轉;閑暇中,翻來中醫書籍瀏覽,見《岳美中醫話集》轉載一驗方,效法一試,竟立竿見影,漸然痊愈。現不妨引出,以供大家參考:
“清代吳翌風《燈前叢錄》載神仙粥,專治一切感冒證,如風寒暑濕,頭痛骨痛,并四時疫氣流行等。凡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法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六斤,河水兩碗,于砂鍋內煮一二滾后,次入帶須蔥白頭五六個;煮至米熟,再加酸醋半小盅,入內攪勻,乘熱吃粥,或只服粥湯,于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蓋以糯米補 養為 君,姜蔥發散為臣,而又以酸醋飲之,屢用有效。此方奧妙在于加醋,寓散于收,其力較大,施于老人感冒,安全有效。”
對祖國醫學,我素來情有獨鐘,通過這件事,更引起我對其探究思索之興趣。并在探究思索中讓我受益匪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這使我懂得陰陽是自然界的規律,一切事物的綱領,變化之根本,事物從產生到消亡的本源。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陰平陽治,精神乃治。”
這使我懂得維持陰陽平衡,保持正常心態和生理活動,是預防疾病,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
“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這對我們反腐倡廉,防微杜漸,居安思危,亦無不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在探究思索中,我常常掩卷慨嘆祖國醫學之博大精深。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辨癥論治,用藥組方。融千年之經驗,貫百家之智慧,有標本兼治之倍功,無顧此失彼之微弊。內容深邃,體系縝密,真像一張疏而不漏之恢恢天網。
在探究思索中,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大凡真正醫家,皆有一顆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之仁慈之心。推演外延,凡具有一顆仁慈之心的人,其事業往往碩果累累,其功績往往彪炳千古,為后人所銘記。如此例子,在醫界杏林真是俯拾即是。
上古神農為民治病遍嘗百草而被尊為“三皇”之一。近代,孫中山初始行醫為黎民百姓減輕痛苦,進而投身革命,推翻腐朽的滿清王朝,把人們從兩千多年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來,因而被尊為“國父”。魯迅初始學醫為療病,繼而學文為治愚,因而成為一代文豪被尊為“民族魂”。
中醫給我們如此啟示:內圣而外王。只有先“內圣”施惠于民,而后才能“外王”受尊于眾。
中醫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澤被世民,而古今學者在論讀書中卻極少提及。這未免令人遺憾。
培根說:“讀史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這里請讓我加上一句:中醫使人通靈。
張潮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這里,請讓我補上一句:讀中醫宜幽,其思邃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