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中醫
嘉賓簡介:劉力紅
男,1958年生,醫學博士、教授。現任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師,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醫傳統經典方劑治療疑難病癥。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思考中醫》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重視經典、學習經典”的熱潮。著名中醫藥學家鄧鐵濤教授看到此書后,盛贊:“吾道不孤,后繼有人矣”。
對于很多人來說,第五屆“晶報演講周”的演講嘉賓、著名中醫學者劉力紅博士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身為中醫博士,卻遍訪民間大師、名家,為中醫的復興不斷奔走,醫術高明,其著作《思考中醫》廣為流傳。
昨天(29日)下午,當劉力紅博士身穿唐裝出現在記者面前的時候,記者發現他真正打動人的不是傳奇的故事,而是對中醫的執著和思考,還有醫者的情懷。
關于中醫的誤區
晶報:有位讀者在“晶報演講周”的網絡留言版上說,他也知道中醫好,但就怕中醫關鍵時刻靠不住。您怎樣看?
劉力紅(下稱劉):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一般的觀念是中醫治慢性病,西醫治療危急重癥,不僅一般民眾有這樣的心理,連很多醫生也有,我在寫《思考中醫》也有這樣的心理,感覺中醫不應在危急重癥上跟西醫拼,但現在我認為中醫不能治療危急重癥是一個誤區,不僅能治,而且作用很好。
晶報:您的思想轉變是怎樣發生的?
劉:2005年,我認識了山西老中醫李可,他一生都在實踐用中醫治療危癥。他治療危急重癥到了什么程度?連西醫都來找他。很多西醫認為已經無可挽回的病患就介紹給他。這說明,中醫不能治療危急重癥是錯誤的。不過民眾在認識這點上需要一個過程。作為一般中醫醫生來說,你至少要參與,不要碰到危急重癥自己都沒有信心。
晶報:這樣的誤區似乎反映了一個問題,人們對中醫信心的不足還有一個更本質的原因——就是對傳統文化信心的不足。
劉:對,目前中醫最大的誤區就是觀念的誤區。人們都看到現代科學的厲害之處,現代文明很了不起,就會認為傳統文明不行。實際上現代文明值得贊嘆,傳統文明同樣也值得贊嘆。如果你用平常心看待傳統,你會發現其中有很多閃光的地方。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中國人的文化,自己都不懂,行嗎?
什么是中醫
晶報:您長期從事中醫教學工作,本人也是中醫博士,你對目前中醫的教育存在的問題怎樣看?
劉:目前中醫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觀念上的問題。中醫的源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對儒道釋的理解,沒有國學的基礎,很難學好中醫,古人說:“不學易不足以為醫。”但是我們的中醫大學生都在苦讀英語,不懂古文可以拿到中醫文憑,不過英語四六級反而拿不到,語言只是工具,就像我不做農民,你一定要我帶鋤頭,這是干嘛?我經常很痛心,為什么中醫教育會到這個地步?
晶報:我們談了這么久,似乎最大的問題落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什么是中醫?
劉:中醫這個名字起得非常好,不僅是產生在中國的醫學,而且是中和之學。中醫認識事物的方法跟西醫是截然不同的。近人已經總結出中醫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兩點:一是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不是指人的身體,而是指人和自然一體,中醫認為人和自然是相應的,講究人和自然的溝通,就是大家所說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不協調就會生病。所以中醫離不開“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第二點是操作層面的,就是辨證施治,中醫的辨證是要找到導致疾病的因,而且,中醫是通過脈、證等方法去找到病因,而不是通過西醫的CT、X光等手段。
了解中醫須讀經典
晶報:中醫如此獨特,我們要了解它需通過什么途徑呢?
劉:中醫經典。只有深入理解經典才能談中醫。據說很多中醫博士不看經典,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晶報:現代的疾病急劇變化,新的疾病層出不窮,有人會疑惑,這些古代的中醫經典能夠應對嗎?
劉:根據我的觀察和經歷,我們的問題大部分不是出在理論上,而是對理論的認識不夠。“萬變不離其宗”,中醫的原則在經典中已經樹立,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圓滿的。我舉一個例子:SARS病毒再厲害、傳染性再強,它也需要一個基本的致病條件,而中醫通過辨“證”能夠把握這個條件,再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改變這個條件,
條件沒有了,SARS病毒也就不攻自破。事實上中醫介入SARS治療后,死亡率大大降低,這是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承認的。
晶報:您曾經說過“中醫在民間”,您自己就到處去拜訪老中醫,這些老中醫的醫術如何傳承下來?
劉:我所在的廣西中醫學院已經成立了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我希望有這樣一個平臺讓這些老中醫的寶貴經驗傳授下來,我的師傅盧崇漢先生已多次來所傳經送寶,還有另一位“藥王”任老先生,對中醫藥達到癡迷的程度,每年花很多時間在山里體察藥物的習性,生活跟野人一樣,李可老中醫認為在國內對中藥的認識無出其右者,11月我就要把他請到南寧來,讓他帶我的研究生進山。
不為衣食而行醫
晶報:目前有些醫生的醫德受到質疑,這樣也造成醫生和患者的關系緊張。
劉:我認為兩方面都存在問題。首先是醫生,古人說,醫為仁術。醫生的責任是“濟苦、救難、解危”,如果為衣食錢財而行醫,這就跟“醫者”最基本的精神相違背了。我的太師爺、著名中醫盧鑄之(號火神),解放前在成都行醫,每次診金是四塊銀元,相當于普通職員兩個月的收入,但這只是對于有錢人的收費標準,對于窮人,他會在藥單上寫上“記賬”,窮人去拿藥連藥費都不用掏,他就是當地百姓的“醫療保險”啊。
對中醫有信心
晶報:在您的著作《思考中醫》中看到您對中醫現狀的憂慮,幾年過去了,你現在對中醫的現狀和未來怎樣看?
劉:既憂慮也有信心,而且信心在加大,尤其近年來人們對中醫的熱誠讓我很高興。
晶報:您在“晶報名人演講周”演講的門票一個上午就“搶光”,這能夠看到人們對中醫的熱誠和需求。
劉:在深圳的情況印證了我的樂觀。現代科學包括醫學并非無所不能,在一些地方碰壁以后就會去尋找別的路子,而傳統文化、傳統中醫是最方便尋找的路子。我認為我只是一個醫術普通的醫生,如果在從前,被請到報社來作演講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實際上證明大家對中醫的觀念正在逐漸改變。
記者印象:仁心醫者 執著醫道
真正開始認識中醫,源于記者父親的病。父親患上一種極為難治的血液病,西醫一度束手無策。去年10月,父親來到劉力紅醫生處求治。
在劉力紅醫生那里,記者看到了真正的醫者。在巡房診病時,他是那么體貼入微,盡心慎重地對待每一位病人。而探病期間,記者也了解到劉力紅醫生是如何常年不輟鉆研典籍,如何遍訪名醫虔心求學,如何執著醫道殫精竭慮,如何孜孜行醫絕不為衣食謀。所以在演講周之前,這位醫者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記者的腦中,而當時的我,不是作為一名記者,而是一名患者的女兒。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醫研究者聚集在一起,為發揚祖國醫術而努力,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患者和普通民眾從中受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