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以來,中醫的憂患不絕如縷。然而,在百年以前,并無中西之分,中西醫學交流沒有這么多的沖突與排斥。比如中醫的種痘技術,比如西方的金雞納霜,都是相互融合和借鑒的好例子。中西方在醫學上好象并沒有什么大的沖突。
那么,問題在哪里呢?要而言之,問題有這樣幾個:其一,西方科學進步,尤其是化學工業的進步,帶來的一系列突破。尤其在發現抗生素以后,西方醫學好象忽然有了對付絕大多數疾病的鑰匙,隨之而來的消毒等衛生觀念雖然簡單,卻在人的具體行為上與其他的醫學體系區隔分明。觀念上的差異導致對臨床效果的忽略,對生命深層次探討的忽視。其二,西方科學進步的載體是其海外市場的擴展,是伴隨其經濟與文化殖民的拓展而發展的。不論你是否承認,科學畢竟是人的工具,誰掌握這個工具,它就為誰服務。單純討論科學的中立特性與客觀性在歷史上并沒多大意義。正所謂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作為技術性、實踐特性很強的醫學來說更是如此。隨著化工企業掌握了醫藥市場的壟斷權利,比如美國的洛克菲勒集團,他們也就掌握了所謂“科學”的輿論主導權利。西方醫學的傳播,也就成了醫藥企業,尤其是醫藥壟斷集團利益傳播的通道與工具。其三,中醫、西醫在臨床方面,對不同的病癥各有所長,這是由其本身的物質、理論基礎決定的。西醫面對一些烈性傳染病,以及在病原可以明確的疾病方面在20實際20年代以后尤其有效,西醫的外科進步也十分迅速。而中醫則對一些病原不清的疾病, 尤其是疑難雜癥十分有效。中醫的外科在一千多年中受文化觀念影響一直停頓(這種現象在西方古代也很普遍,比如不許解剖尸體等)。西醫以其長處攻擊中醫短處,在中醫沒有統一的力量與聲音的情況下,容易得逞。這和西方殖民者以區區幾艘艦船能打敗一個泱泱大國道理一樣,他們的力量是集中的成建制的,我們的力量是分散的混亂的,問題不在于規模而在于戰斗力。其四,中西醫學發展到20世紀初期,西方因為其工業發展,尤其化學發展而使醫學日新月異,而中醫雖然在實踐上和理論上不斷突破,比如溫病學說,對病菌、病毒等“癘疫”等病原有全新的認識,但因為缺乏相應的新的研究手段,比如顯微鏡等,還是不能十分深入。西方則對病原有十分清楚的認識。這種工具上的差異導致理論上分化異常迅速。如果說過去的差異,雙方停留在經驗階段,那么現在的差異則是理論上的根本差異。過去相互比較時候,靠的是效果,而現在,西方的醫藥利益集團則可以打著明確的旗號來反對別人,排斥其他體系了。面對雖然有效,但是并不知所以然的臨床方法和理論,比如方劑、針灸等,在“有醫學常識的人”看來,當然類似巫術了!這是迷信的“科學”。
這就是中西醫分化和沖突的幾個主要原因。
這里有一個標準性,必須厘清,那就是,什么是檢驗理論與技術的標準?我們說,是實踐。對于醫學來說,就是臨床效果。90%的國人支持中醫的原因也就在于此,中醫的確有效啊!
醫學畢竟實證的科學,誰也弄不了假的。雖然口水戰打了,雖然西方利益集體的陰謀部分得逞了,但回過頭來,我們發現,最熱衷于研究中醫的竟然是他們的實驗室!現在所謂的植物藥,難道不就是我們的中醫單方藥么!毫不客氣的說,中醫方劑,多為復方,要比單方進步得多。近年來對重要付方的研究,破有斬獲,比如對六味地黃丸的研究,讓人對重要的物質基礎有了明確的認識。但現在認識到的,只用管窺蠡測來形容毫不過分。
中醫是典型的經驗科學,而且多為實踐驗證的有效經驗。雖然達不到嚴格科學標準的要求,但作為臨床而言,功效卓著。中醫之所以無法達到嚴格的科學標準的要求,在于這樣幾個原因:一,從陰陽五行以及經絡學說來說,在診斷過程中雖然十分有效,但其物質基礎一直都存在朦朧之處。這不是理論的錯誤,而是產生這些理論的時代沒有提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工具。二,從藥學來說,方劑和各種配伍由各種動植物、礦物組成,臨床上雖然能從效果判斷出配伍的大致比例,但因為有效成分的含量受制于天氣、產地、墑情等等因素,因而其有效性不是特別穩定,只能呈現“經驗性地穩定”。三,從“病”與“證”來說,中醫在幾個世紀以前沒有辦法深入“病理”,而只能采取“辯證”的方法,也就是現在說的黑箱方法,來解決問題。但黑箱總要被打開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說,中醫從理論到藥學到臨床這三個環節上,現在探究其物質基礎的時機已經成熟。客觀地講,中醫需要在這樣一些方面浴火重生,才能在現代條件下發揚光大:病理學、藥學、方劑學,以及運作的社會體制。
從基礎的病理學角度來說,經絡、針灸等,陰陽五行的辨證問題,都可以經過研究,在全新的物質基礎上闡述。在診斷學上,望聞切問諸法都可以數量化和儀器化。最近包括耳針耳診等許多儀器的問世,都說明在全新的物質基礎上提煉出新的中醫理論完全可行。在藥學與方劑學上,要弄清傳統配伍的物質基礎是什么樣的,藥的溫涼寒熱等等性狀的物質基礎(比如化學功能團的類別差異等)與“證”的表現之間,以及他們與“病”之間的關聯是什么,這樣就可以擺脫經驗,發現全新的配伍規律,使中醫藥建立在全新的微觀基礎之上。
以此為基礎,中醫的運作機制也要有所改變,而且這種改變是必須的。那就是產業化,讓中醫從研究到生產到銷售形成完整而且利益休戚與共的產業鏈條,在這個鏈條里,中醫的理論才能深化和升華,中藥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全新的突破。因為只有在這樣的體系里,我們才能將各種利益整合起來,我們的傳統才有了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
我們要牢記一點,那就是,在進化的路上,不是最優秀的能生存下去,而是最合適的才能生存。中醫很優秀,但它必須改變,必須深化和升華。單純講我們的東西好壞沒有用,只有形成顯示的社會力量,形成利益共同體,它才有希望。別忘了,西方那些實驗室里天天在研究我們各種配伍后面的規律呢!
因此,這是個系統的創新過程,要用新的工具,在過去的基礎上發現新的東西。這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不僅僅是個中醫有效與否的問題,更是個利益問題,社會組織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