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八卦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拓荒者
摘要 中醫對臟腑、經絡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認定,與現代醫學大相徑庭,同陰陽五行、十干所紀的十日、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無法分割。追本溯源可知陰陽五行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關鍵詞 中醫學術理論 還原 陰陽五行 根
目前,中醫學術理論的不少概念歧義橫生,語義模糊,內涵與外延均欠清晰。如陰陽、五行、天地、氣等術語,其內涵與外延常隨語境之變遷而改變,很難用精確的語言,特別是用現代科學的名詞術語來表達它們,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從古代中國傳統科學的范疇,弄清和分解出它們精確的、能用現代科學語言表達的內涵。
現代醫學用還原論的方法,將本學科的名詞術語進行精確的表達與闡釋,中醫學難道就不能用還原論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因為中醫學與現代醫學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故中醫學的還原,絕對不能還原到現代醫學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而是應該還原到陰陽五行。因為中醫學的臟腑、經絡等理論與陰陽五行、十干、十二支等密不可分, 如果把中醫學術理論比做一棵大樹,那么陰陽五行就是這棵大樹的根。作為“根”的每一行與每一對臟腑及其所屬的經絡直接對應。如木對應肝、膽;火對應心、小腸;土對應脾、胃;金對應肺、大腸;水對應腎、膀胱(見圖)。而“十干”與“十二支”則是誕生于羲黃時期的兩套歷法。
中醫學術理論根系示意圖
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這兩套歷法,與陰陽五行、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通。中國傳統科學思想認定,陰陽五行是既包容著天,又包容著地的天地之氣的五種根本屬性,這五種屬性體現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時節天地之氣寒來暑往的現象。四時、五時、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都是以天地之氣的根本屬性為基礎,對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
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歷法,不是我們現在行用的依據月亮的圓缺規律而制訂的太陰歷。它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月份,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每個月30天左右。這一歷法,是將一回歸年等分為十二個月,再分為四季,每季分三個月。這十二個月就是《素問》所說的與人體十二正經直接對應的十二個月,即“春季劃分寅卯辰,夏季劃分巳午未,秋季劃分申酉戌,冬季劃分亥子丑,總共十二個月。十二脈,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脈。十二脈與氣數直接對應,所以與天地之氣相互感應?!盵1]
十干紀十月的歷法,也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劃分的。因為十干紀十月的歷法在中原地區的歷史上長時期失傳,只是在彝族少數民族地區非常閉塞的地方,才得以流傳下來。
彝族十月歷是解放前,一些非常閉塞的地區仍在行用的非常古老的歷法。 這種歷法將一年分為十個月,每個月36天。用土、銅、水、木、火分別配以“公母”紀月。彝族人稱這十個月為十個“補摩”(公母),用土公、土母、銅公、銅母、水公、水母、木公、木母、火公、火母來表示這十個月。這十個月分為五季,夏季為土;秋季為銅;冬季為水;春季為木;春夏之交為火。漢族以春天為木,夏天為火,秋天為金,冬天為水,夏秋之交為土。二者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土、銅、水、木、火即是漢族的陰陽五行,因為漢族所說的“金”最早就是指“銅”。公母、天地和陰陽則是同義語[2]。自然科學史專家陳久金先生還在《天干十日考》中證實了:十干在古代是用來紀十月歷的十個月名的[3]。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經陳久金先生考證,彝族十月歷就是四千多年前夏王朝曾經行用過的,中國最古老的歷法[4]。彝族十月歷則是承傳了夏代的十月歷。而且彝族十月歷的五行配公母,與漢族的陰陽五行配屬五季基本一致。這個十干所紀的十月歷,就是《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的:“肝主春,……其日甲乙;……心主夏,……其日丙丁;……脾主長夏,……其日戊己;……肺主秋,……其日庚辛;……腎主冬,……其日壬癸?!逼渲械募滓胰?、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就是指甲乙月、丙丁月、戊己月、庚辛月、壬癸月。
《素問》的主旨就是五臟之氣與五季之氣相感應。陰陽五行與五季一樣,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五;十干紀十月;十二支紀十二月分別是將二十四節氣,等分為十和十二。作為中醫學的臟腑、經絡與陰陽五行、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直接對應,是因為人體氣血的運行系于天地之氣的運行,二者運行的規律相一致。
以上分析可知,陰陽五行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這“根”深深扎在古代中國傳統科學的沃野之中。用現代學術界的習慣用語講,就是中醫學術理論體系建立在古代中國傳統科學取得最高成就的基礎之上。而天文學則是中國傳統科學的領先學科,中醫學則是在其他國家的醫學都被現代醫學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與現代醫學相抗衡、相媲美、甚至相超越的學科。尤其是中醫學與古代中國天文學筋骨相連,除了臟腑、經絡的命名與古代中國天文學中制訂出來的歷法直接對應之外,針灸學中很多穴位比如“璇璣”、“天突”、“太陽”等的命名也是與古代中國天文學中對天體的命名如出一轍。只有透析中醫學術理論的臟腑、經絡等學說與陰陽五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透析建立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原理,才能真正還原中醫學術理論,客觀全面、令人心服口服地展示出中醫學術理論的科學依據。拋開古代中國傳統科學而奢談中醫學術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就象是去掉古代中國傳統科學這片沃土的滋養,只剩下中醫學這棵大樹就會喪失其勃勃生機一樣,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參考文獻:
[1]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上下)[M].上海:商務館,1931.4:43
[2]陳久金.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J].中國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 .1986(5):15—30
[3]自然科學史研究(京)[J].1988.2:119-127
[4]陳久金.論夏小正是十月太陽歷.自然科學史研究(京)[J].第1卷第2期,1982;夏小正新解•農史研究[J].第1期,198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