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
在農業社會,勞動力是最稀缺的資源之一。如何獲取勞動力也就成為一個社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除了鼓勵生育,還包括如何從外部獲得勞動力。在這方面,西方世界產生了發達的奴隸制——依靠武力或金錢獲取奴隸。
奴隸制度是一種反人性的、建立在野蠻剝削之上的社會體系。不幸的是,西方古代和現代文明的產生都與此高度相關。我們甚至可以說,古希臘羅馬及現代美國的崛起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
在中國,政治精英更重視利用各種政策吸引勞動力——這就是徠民,即本篇所講的“大聚”。
秦國改革家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招致勞動力的政策——徠民十分有名。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地廣人稀,近鄰“三晉”韓趙魏地少人多。三晉之民為何不愿到秦國來呢?因為秦國人民的賦稅重,徭役多,人民生活困苦。于是商鞅建議秦王,對于別國來秦的人民給予特別優待,除了贈予田地和宅院,還免除他們三代人的徭役。這樣三晉人民就會歸之若流水。秦國讓新來的人民從事生產,老秦人從事戰爭,這樣就可以一年四季都從事戰爭,本國因此強大而鄰國就會衰弱下去。《商君書·徠民》:“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王發明惠,諸侯之士來歸義者,今使復(復,免除賦稅徭役——筆者注)之三世,無知軍事;秦四竟之內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者,當為‘著’,寫的意思——筆者注)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萬。”
有了大量外來勞動力發展生產,秦國就可以隨時攻打那些不服從的敵國了。商鞅引用了《逸周書·大武》中的話:“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給芻食。天下有不服之國,則王以此春圍其農,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陳其寶,以《大武》搖其本,以《廣文》安其嗣。”《逸周書·大武》的相關文字作:“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凍其葆。三興:一、政以和時;二、伐亂以治;三、伐饑以飽。凡此七者,伐之機也。”除了個別字句,二者對四時戰機的認識是相同的。包括:在春季破壞敵國的播種;在夏季奪取敵國的稻谷;在秋季收割敵國的莊稼;在冬季打劫敵國的糧倉。《逸周書》無《廣文》標題,可能是《逸周書·允文》之誤。(牛鴻恩:《新譯<逸周書>》,臺灣三民書局2015年版,第59-60頁。)
《商君書·徠民》記載了商鞅死后的事件,按照古書“層累地造成”規律,相關內容可能是商君后學所加。從中我們看到,商鞅是熟悉《逸周書》的,不僅《大武》,還應該知曉周初的徠民政策。因為《商君書·徠民》最后明確指出,徠民是古代圣王堯、舜、商湯、周武王的政策,但他們的治國方法卻不被后來的統治者繼承。現在如果免除外來農民三代徭役賦稅,那么韓、趙、魏三國民眾就能全被招來了。這事不是靠大王今天的英明決策,讓三晉子孫都為秦國所用嗎?有人反對這樣做,看來不是圣王的說法特別,而是聽從圣人的教導很難啊!“且古有堯、舜,當時而見稱;中世有湯、武,在位而民服。此三(三,當作四——筆者注)王者萬世之所稱也,以為圣王也,然其道猶不能取用于后。今復之三世,而三晉之民可盡也。是非王賢立今時,而使后世為王用乎?然則非圣別說,而聽圣人難也。”
除了徠民政策,我們細致比較商鞅變法尚功、重視基層組織建設諸細節,就會發現商鞅在制度上恢復和發展了三代王道——他是踐行大一統治道的一代圣賢!
《史記·商君列傳》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跡,考察——筆者注)其欲干(干:求取,游說——筆者注)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司馬遷說商鞅最早勸秦孝公行上古帝王之道是虛辭浮說,不是其本心,顯然未能理解商鞅變法的源流之所在。
商鞅先向秦孝公陳說帝道,次說以王道,再說以霸道,最后說以強國之術。實際是以強國之術行文王武王那樣的王道——王道本身就是強國之術!
經文:
維武王勝殷,撫國綏民,乃觀于殷政【1】。告周公旦曰:“嗚呼,殷政總總若風草,有所積,有所虛,和此如何【2】?”
周公曰:“聞之文考,來遠賓廣近有道【3】。別其陰陽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營邑制,命之曰大聚【4】。先誘之以四郊,王親在之賓,大夫免列以選【5】。赦刑以寬,復亡解辱,削赦輕重皆有數,此謂行風【6】。乃令縣鄙商旅曰【7】: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8】。辟關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9】。遠旅來至,關人易資,舍有委【10】。市有五均,早暮如一【11】。送行逆來,振乏救窮【12】。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
“民有欲畜,發令以國為邑,以邑為鄉,以鄉為閭,禍災相恤,資喪比服【13】。五戶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14】。合閭立教,以威為長;合族同親,以敬為長【15】。飲食相約,興彈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墳墓相連,民乃有親【16】。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歸之【17】。”
注釋:
【1】撫國綏民:穩定國家,安撫民眾。觀于殷政:考察殷商政治,此處主要是查找問題。
【2】總總:形容治理混亂無章法。風草:風吹草,或風壓草。有所積,有所虛:指治理不當導致的社會不公和不均。和:使動用法,使之和,指政通人和。
【3】文考:指文王。來遠賓:即來遠人,吸引遠方人前來。廣近:與來遠賓對應,指使本百姓安居繁衍,增加人口。有道:有方法的,有道可循的。
【4】別:辨別。陰陽之利:此處統指有利于人口居住生活的各種環境要素。邑制:城邑。大聚:大,古同“太”、“泰”,大聚二字點題,意為廣泛招聚民眾并使百姓安居樂業。
【5】誘:勸,招引。在之賓:慰問迎接。在:存問,慰問。免列以選:勉勵并選拔。免:通“勉”,勉勵。
【6】復亡:使逃亡在外的人回歸故里,亡指逃亡之人。解辱:使受辱的人恢復名譽。削赦:革職與赦罪,指賞與罰。行風:推行教化,轉化民風。
【7】縣鄙:指邊遠的地區,相當于縣與鄉。
【8】祿:官吏的薪俸,此處指減免賦稅的優待。
【9】辟關:開通城關、關口。郊:四通之道。舍:旅舍。
【10】易資:交易物資。委:委身,居住。
【11】五均:古時均平市場之法,包括輕重、長短、大小、多寡、精粗。
【12】送行逆來:送往迎來。
【13】民有欲畜: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畜:積聚之義,指人口增長。以國為邑:把原來的國都設為城邑,引申為國下設邑,下同。禍災相恤:災禍相救濟。資喪比服:喪葬共治哀。比服:一起著喪服,共同治喪。
【14】五戶為伍四句:古時基層組織制度什伍制,五戶人家編為一伍,為首的任伍長,十個成年男子合為一什,年長的當什長。制什伍以相聯相保。
【15】合閭立教:每個閭都設立學校教化。合閭:二十五家合為一閭,相當于現在的村,合閭在此處意為每個閭,而不是幾個閭合在一起。威:威信、威望。
【16】興彈相庸:舞樂互相慶祝。興彈:指舞樂,民間慶祝活動。相庸:相互成就,此處譯為互相慶祝。
【17】歸:歸附。
語譯:
武王戰勝殷商后,為了穩定國家安撫民眾,于是詳細考察殷商政治得失,對周公旦說:“哎呀,殷商的治理混亂無章,如風吹草滾,有的地方積滯,有的地方空虛,我該如何實現政通人和呢?”
周公旦答道:“我曾聽先父文王說過,招來遠方賓客和興旺近處人丁是有道可循的。要辨別不同地域的氣候差異,選擇適宜的地理和便利的水土以營建城邑,這就是所謂的大聚。先從都城四周的近郊處招引百姓,君王親自接待慰問,勉勵并選拔優秀的大夫前去任職。赦免罪人,寬減刑罰,迎回逃亡之人,解救受辱之人,賞罰輕重都規范適度,這就叫做興教化移民風。然后傳令給邊遠縣鄉的商旅說:能招來三戶人家的,給予減免一戶賦稅的優待。開放關口,修整道路,每隔五里有四通之道,每隔十里打有水井,每隔二十里設有旅舍。遠方的商旅到來,關口人員幫助交易物資,旅舍人員幫助安頓住宿。市場實行五種均平機制,以保障物價早晚一致。送往迎來,無不周到。接濟貧乏,救助窮困。優先照顧老弱病殘和鰥寡孤獨者。
“人口增長到一定規模后,就下令在國下設邑,邑下設鄉,鄉下設閭,災禍相救濟,喪葬共治哀。五戶人家編為一伍,為首的任伍長,十個成年男子合為一什,年長的當什長。每個閭都設立學校,以威望最高者為校長;全宗族共同親近,以最受敬仰者為族長。飲食互相約請,舞樂互相慶祝,耕耘互相協作,男女互相通婚,墳墓互相連接,這樣民眾就會相親相愛。六畜成群,房屋完備,百姓自會前來歸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