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有之鄉”網上學習了一篇轉載自2023年第5期《歷史研究》發表的文章,題目是《韓建業:先秦考古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二)”筆談(一)》。筆者也就“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等相關問題談點個人看法。
先說兩句題外話:
“須以‘物’證史”,這個觀點對不對呢?筆者認為,也對,也不對。關鍵要看對這里的“物”的理解正確與否。如果把“物”當成具體的物,那就很容易出錯。比方說,要證實一個人爺爺的爺爺有爺爺,如果現在很難找到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骨灰,那么,難道我們能據此認定他爺爺的爺爺就沒有爺爺嗎?所以,只有把這里的“物”與歷史唯物論中的物同樣看待時,“須以‘物’證史”才是正確的。否則,“須以‘物’證史”,很容易成為被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的一個看起來讓人覺得非常正確的借口。同時,即便是面對同樣的歷史上的具體的“物”,不同的歷史學家也可能得出不一樣的歷史結論。
要說“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就要先看中華文明產生的依據,以及中華文明的內容。“特性”只是中華文明產生及其內容(包括其內容在發展過程中)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的差異點而已。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據此,人類歷史上便多了一種文明——偉大的中華文明。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對中華文明內容比較準確的總體概括。
具體來說:
其一,遵循天道、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其二,珍愛生命、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其三,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奮斗觀。
其四,堅守原則、公平正義的和諧觀。
其五,濟世達人、濟貧扶困的處世觀。
其六,注重“道”“化”、耕讀結合的傳承觀。
等等。
中華文明的內容,一句話,就是:天道文明。
由上述中華文明的內容,我們再來總結“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就不容易出錯。
韓建業教授在其文中說:“從先秦考古學角度觀察,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步起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且貫穿古今,相互聯系。其中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特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則是中華文明連續發展的原因。”
連續性,的確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特性。但是,中華文明之所以連續發展的原因,究竟是不是韓教授在其文中所說的“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個原因呢?
筆者認為:不是。
中華文明之所以連續發展,這其中的原因,只能從中華文明的內容中去找。
是中華文明這一“天道文明”的內容,決定了中華文明的連續發展,而不是其他別的什么原因。
除了連續性,的確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特性,韓教授在其文中還總結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那么,這些究竟是不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呢?
筆者認為:也不是。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都有著承載這個文明的作為一個整體的民族存在;而同時,任何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具有程度不一的創新性。夏朝時,中華大地上有近萬個小“國”;到商末時,也還有三千多個小“國”。所以,盡管中華文明也具有“創新性、統一性”,但其不能算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盡管中華文明也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但是,只包容合天道和進步的,從不包容背道和退步害人的垃圾;只贊成具有公平正義內容支撐的能長久的真和平,從不贊成沒有公平正義只是表面上的無法長久的假和平。否則,中華文明必然深受其害,怎么還可能延續幾千年而沒有中斷呢?要知道,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每次民族大融合,幾乎都是戰亂之后才出現的結果。同時,難道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各種文明,他們都不具有“包容性”、都不具有“和平性”嗎?顯然也不是。
所以,筆者認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只能是其獨有的天道文明的內容。也因此,才能夠延續至今。正所謂“天道不可違”;“合道者生、逆道者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