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顧云湘
中醫基本理論以中國古代哲學為基礎,中醫辨證論治運用了中華傳統哲學思維方式,中醫藥文化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本報開設“從哲學視角看中醫”欄目,發掘中醫與哲學的內在聯系,探討中醫藥學中滲透的哲學理論,研究中醫藥文化與哲學思想如何加深交融互進,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新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在“兩個結合”的視域下,中醫藥學研究者、教育者以及相關工作者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研究,其中“何以能結合”是這一理論研究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醫藥文化多個維度契合性的梳理與分析,以期揭示兩者能結合的深層原因,在契合中推動二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創造性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助推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與中醫氣學理論的契合性
物質本原與氣本原。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中醫藥學強調“氣”,認為氣是一種極精微的,雖無形卻客觀實在的物質,“氣”是包括人體在內的天地萬物的本原。《黃帝內經》中,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在“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等論述中,體現了對氣的無形可見而又客觀存在的物質性的認識;在“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等思想中,充分體現出“氣”化生萬物,為天地萬物之本原的基本觀點。后世醫家秉持《黃帝內經》觀點,并不斷發展,把物質性的氣作為天地萬物、人體生命的本原,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醫藥學的氣本論思想,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中醫藥學中客觀存在的氣及其本原性,與馬克思主義物質本原具有高度契合性。
物質的運動與氣的運動。馬克思主義指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中醫藥學認為氣是運動著的、彌漫時空的,運動不息是氣的重要特性。《黃帝內經》中就特別重視氣的運動,認為“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不生不化,靜之期也”,氣的運動是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生機所在,若沒有氣的運動,整個宇宙將是一片死寂。氣的運動不息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和保證。“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夫人之有生,無非受天地之氣化耳”等思想,反映出氣的運動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中醫藥學中氣的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物質運動具有高度契合性,其中對生命運動形式的揭示則更具體和深化。
物質意識關系與形神關系。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中醫藥學非常注重形神關系。“形”就是形體,就是氣聚的形態,本質上仍是氣。“神”主要指意識、精神等思維活動。形神關系表現為形決定神,神反作用于形。《黃帝內經》講到“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五臟皆虛,神所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形”是“神”產生的物質基礎,“神”必定依賴于“形”而存在。“形”決定著“神”,“神”對“形”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黃帝內經》中多處提示,節制、積極、達觀的精神情緒,能促使臟腑安和,氣血運行,營衛通利,保持生命的健康;而情志異常、神失內守,影響氣機升降、營血運行,導致“形乃大傷”,甚至形神兩亡。中醫藥學在形與神的關系中,表現出與馬克思主義物質與意識關系的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醫格物窮理思想的契合性
實踐與格物。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物質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產生認識,推動認識的發展,確立認識的目的,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中醫藥學中沒有實踐這一詞匯,但有“格物”的傳統。格物就是對于自然、人體的深入觀察和實驗,從而獲得真知和新知,指導生命健康與疾病診療。格物是一種能動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在本質上與實踐具有相通性。中醫藥學非常強調“格物”的首要性和重要性,認為格物是認識宇宙與生命的源泉。《黃帝內經》中記載“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意指通過觀測這樣的格物活動,各種天象是可以被認識的;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內“可解剖而視之”,意即觀察、解剖等格物之法是認識人體形態結構的重要途徑。《難經》中指出望、聞、問、切等格物之法在診斷認知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傷寒雜病論》中強調臨床治療上通過施用與調整針灸、藥物等手段觀察病情進展,確定療效。
認識的辯證過程與致知過程。馬克思主義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中,科學地揭示了認識是在實踐中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指導實踐的過程,也表現為從實踐—認識—再實踐無限發展的總過程,闡明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性質。中醫藥學認為格物在于致知,致知就是深入地探索“萬物固然之理”,以達到理性認識。格物致知在眾多醫家的醫學活動中體現得尤為深刻。例如李時珍就是通過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獲得大量感性認識,并把自己反復多次的感性材料,加以比較、分析、綜合,形成藥物的性味、功能等理性認知,并逐一驗證療效,確定臨床效用,這即是他本人所說的“窮究物理”,其理論結晶就是用40年編著而成的藥物學巨作《本草綱目》。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總結和發展,正是眾多醫學家通過格物活動積累大量感性認識材料,并運用邏輯與非邏輯的方法進行分析和加工,從而形成對于健康與疾病的規律性認識。這種格物致知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過程具有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中醫藥學思維方法的契合性
普遍聯系與整體思想。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點之一,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中,因而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應注重以整體的思維方式加以把握。中醫藥學從人出發,把人體生命運動與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體本身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來認識。中醫藥學認為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依賴于自然界而存在,正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人與社會是統一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環境的優劣、變化等因素對人體的心理、生理、病理變化都可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人體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人在形態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上是協調一致的,在病理變化上是互為影響的,人的精神和形體也是不可分離的。因而,整體觀是中醫藥學的顯著特點與重要的思維方式,這種觀點和方法貫通于中醫醫理、診斷治療、用藥組方、預防養生等各方面。中醫藥學有機整體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闡明的聯系觀極為契合。
運動發展與變易思想。強調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大特征。這要求我們克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運動、變化與發展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醫藥學不僅強調把事物當作有機整體來看待,而且要把一切事物包括生命、健康和疾病,作為一個“過程”來理解,注重事物的運動變化,形成了中醫變易思想。《黃帝內經》中就認為人體生命是一個生長壯老已的運動變化過程,有序的運動變化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包括生命在內的世界萬物的生成、發展、變更乃至消亡的過程,無不根源于氣的運動,正所謂“天之生物,故恒于動,人之有生,亦恒于動”。本著變易思維,中醫藥學著眼于疾病發展演變,提出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醫學思想,形成了“治未病”的鮮明特色。中醫藥學強調要在掌握生命體運動變化的基礎上,認識人體健康與疾病,以更好地養生與療疾。這種變易思想與馬克思主義運動發展觀點具有契合性。
對立統一與陰陽思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與變化發展的內在源泉和動力。中醫藥學不僅指出宇宙萬物以及人體生命活動的普遍聯系與運動變化,而且深入地揭示了聯系與變化的原因與本質,那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中醫藥學認為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這兩種相互關聯和相互對應的屬性,陰和陽的對立統一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一方面強調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不在于事物外部,而在于事物內部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另一方面明確提出陰陽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藥學中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貫穿于理法方藥各個層面,正所謂“醫學之要,陰陽而已”。陰陽乃醫學之要,對立統一乃辯證法之要,兩者高度契合。
矛盾分析法與辨證論治。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體矛盾具體分析,就是一切從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去認識具體事物。中醫藥學中蘊含著深刻的矛盾分析方法,辨證施治即是一例。辨證施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實質就是把握人的病變過程,根據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法去認識并解決。“三因制宜”是辨證施治的顯著特色,主要包括,不同患者有其不同的個體特點,在臨證治病時,應因人制宜;不同的天時氣候和時間節律應制定出最適宜的治療方法,要因時制宜;不同的地理環境由于氣候條件以及生活習慣不同,診療用藥應所有差異,要因地制宜。總之,三因制宜始終關照著處于具體條件下的每個具體的人(患者),通過分析其生理特性及病機特點,采取適合的治療方法和用藥處方,可以說散發出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真理之光。
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關注與中醫藥學人文精神的契合性
人的本質與生命理解。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其本質在于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中經濟關系具有決定性作用。人的本質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中醫藥學以人的生命為研究對象,不僅研究人的自然屬性,更是圍繞著社會人事對人的生命進行全面考察和綜合分析,探討人的健康、疾病及防治,構成了中醫藥學的顯著特色。因此,醫者認為特別要注意了解病人的貧富、情感、習俗等情況,“從容人事,以明經道”,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病情以作出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中醫藥學注重人的生命的社會屬性,構成了與馬克思主義在人的本質問題上的契合性。
人的發展與健康幸福。馬克思主義以人的發展、解放與幸福為出發點與落腳點,認為社會發展的實質和目的就是人的發展,而人要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擺脫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等各種條件的制約與束縛。中醫藥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醫乃仁術背后折射出醫學的出發點即是人,在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的關系中,追求健康與幸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天人和諧,不僅看到天地自然對人的制約與影響,而且也初步認識到人只有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才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在人際社會關系中,強調人際和諧,特別是醫患和諧,尊重以及平等對待每一個人的生命,正所謂“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在處理自我關系上,注重身心和諧,不為物役,清心恬淡。中醫藥學極為關注醫者的自我修煉,強調醫者要刻苦鉆研醫道、解放思想與弘揚理性、提升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以精湛的醫技、高尚的醫德,贏得患者信任和積極配合,促進疾病治愈和人民健康。時刻體現出對人的關懷與關愛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醫藥學的高度契合性。
在高度契合中助推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契合中增強認同感。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等多方面的基本原理與中醫藥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這種契合性帶來的親和力和自信心,奠定了在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中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指導的認知與心理基礎,增強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同感。在認同的基礎上,更能促使中醫藥人自覺地對馬克思主義加以重視和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反思自身、客觀評價自身、查找自身問題,進而推動中醫藥事業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以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創新發展。這也是一個相互建構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醫藥事業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中醫藥學在不斷地補充和擴展馬克思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持續不斷地中國化的過程。
在契合中傳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醫藥學產生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雖然兩者在多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但兩者并不是相同的思想體系。中醫藥學在注重整體性、功能性、變易性、人本性等層面至今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能夠為現代醫學乃至現代科學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因此,我們應當不遺余力地傳承這些蘊藏著民族智慧和優秀精神內核的文化遺產。但中醫藥學作為古代文明成果,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當代要實現傳承和創新,需要代表時代精神的科學理論的指引、助推和升華。馬克思主義在克服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缺陷,突破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重圍中,在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中,構建起了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時代精神,又特別表現出與中醫藥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醫藥學相結合,引領、助推和升華中醫藥學,實現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