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后羿的足跡與民族魂
五好先生
2022年5月
后羿射日是中華民族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
后羿到底在哪里拿開的弓、射出的箭?到底射的是什么?
古人的天文知識缺失的情況下,對自然現象毫無疑問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從其圖騰來看對龍蛇虎豹尚且敬畏和崇拜,不可能不對太陽產生崇拜和敬畏,那么為什么會產生敢于射日的神話傳說呢?是精神分裂還是靈魂另有所托?
我近年有幸經常在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發生地之一的射烏山散步,看過了名山大川,再看最高海拔才233.2米的射烏山,著實沒有太多離奇特別之處。唯一吸引我的是傳說后羿在此處射日,射烏山因此得名。于是我經常在尋找和思考后羿到底在哪里張開弓箭射向太陽的?在如此低矮的山頂,先民心中的大英雄需要多大的神力才能發出箭矢將金烏射落?
現在的人文學者總是在考證歷史傳說中曾經出現過多個太陽的天文現象,以此來考證“后羿射日”的根據及合理性,如有報道1934年1月22日在西安看到了七個太陽,1979年3月4日上午,安徽省某地看到了兩個太陽,由此來推斷古人可能看到過十個太陽的天象,未免牽強附會!
射烏山里有石佛庵,相傳建于明永樂元年,石佛庵有石佛洞,依照山體走勢鑿成佛像數十尊,規模比棲霞山的千佛巖稍少一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附近開采煤礦,堆土將石窟全部掩埋,數間僧房亦全部拆毀殆盡。本世紀初,當地人將部分石窟清理出來,目前尚能見到的石佛像共有8窟,窟中有的以一佛二菩薩為主要造像,在以一佛二菩薩為主要造像的石佛窟中,佛像結跏趺座于仰蓮座上,袒右胸露一乳,并有圓形頭光,為釋迦牟尼佛;二菩薩著雙領下垂大衣,胸前掛瓔珞飾物和法輪,右面菩薩為大勢至,左面菩薩為觀世音,尤以左面菩薩最為完整。
我經常去石佛庵附近漫步,找尋后羿的足跡!直到某一天我幡然醒悟,才知道后羿的精神其實已經扎根我們的靈魂深處,但沒有人將其喚醒!
如果隨意查閱古典文獻,對后羿射日的記載有好幾處,說法不一,給人一種古人想象力就是豐富的神話故事的感覺,很難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但如果我們按照有關后羿活動的文獻記錄的時間脈絡梳理出來,卻發現后羿射日其實隱含著巨大的秘密!
古人的圖騰崇拜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其實是基于對自然未知的恐懼和希望神靈賜予部落和家族力量和運氣!近現代很多民族尚且把自己的領導人稱頌為太陽,甚至把這類“太陽”的照片掛在墻上頂禮膜拜,古人對自己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尊稱為太陽,或者首領們自稱為太陽或太陽神就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可以想象,古時候應該遠不止一個區域(那個時候能否叫國家?)領袖,被稱為太陽!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有沒有一個時間階段太陽遍地開花呢?這些太陽既要領導自己的人民抵御外敵侵略,又要管理好自己的部落繁衍生息,那么就不避免的可能出現被殺或殺死別的太陽!
人類記錄歷史是由口述歷史逐漸過渡到文字記錄歷史的,那么離口述歷史的時間越近,文字記錄的歷史應該越真實。基于這個判斷,我對關于記錄后羿的相關活動的文字進行排序:
據今2744-2490年(前722—前468),《左傳》作為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期間255年的各戰國方面情況。《左 傳·襄公四年》對后羿活動的記載:“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以前在夏朝開始衰弱的時候,夷人首領羿不守本分,從鉏地遷徙到了窮石那個地方,作為夏的臣民取代了夏的政權。
距今2573—2501年(前551~前479),孔子出生、成長、教學、去世。孔子對后羿射日閉口不提,為什么?因為不符合孔子的價值觀!以后我抽時間慢慢談。
據今2362-2300年——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屈原對天發問,問天問地、問夏商周、問秦楚吳等,連發174問:
“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后羿怎么能射下太陽?金烏的羽毛掉了嗎?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堯帝派遣東夷后羿降臨,消除憂患安慰夏民。為何箭射那個河伯,奪取他的妻子洛嬪?
“浞娶純狐,眩妻爰謀。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寒浞要娶純狐氏女,羿妻合伙把羿謀殺。為何羿能射穿皮革,其妻與浞能消滅他?
距今2201-2144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組織編寫《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本經訓》對后羿的記述:“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摸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摸翰,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距今1997-1802年——東漢(25年—220年)文學家王逸(生卒不祥,但其活動時間主要在94年-168年)作《楚辭》的注本《楚辭章句》,在卷三《天問》的注文出現:“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距今1746-1698年——(276-324年)晉朝學者郭璞校注《山海經》。《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卻無后羿射日方面的記載。
距今822-892年——(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朱熹對后羿射日的解說:“按此十日,本是自甲至癸耳,而傳者誤以為十日并出之說。”
根據以上資料的排序,后羿射的應該是人,射的是那些當時稱為太陽的人!
至于孔子為什么對此閉口不談、其儒家的徒子徒孫朱熹甚至要歪曲歷史,牽強附會解說后羿射日是改變日歷歷法,其實就是不想讓草民知道或提醒草民可以張開手中的強弩,向那些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毒日”射出響箭!
淮南王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本意是想編輯一套皇家子弟的教材,為王朝提供一套治國方略,期望漢朝劉氏江山千秋萬代,自然不想吐露太多射殺“太陽”的事件。
最早對后羿射落九個太陽如此夸張的描述是東漢的文學家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本就是收錄先秦時期屈原等人的詩歌集,對詩歌進行注解,其實并不是對真實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懷。
后羿射日之所以能流傳為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兩個人功不可沒!一個是屈原,他發自靈魂的對天發問,其實代表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歷史真相的追問和對未來的思考!第二個人是東漢的文學家王逸,是他把屈原的追問與思考演繹成夸張的神話傳說,以致后羿射日的故事世代相傳,綿延不絕!
后羿射日的精神本質是:老子連不可一世的“太陽”都敢射落,何況人乎?
魂兮歸來!魂兮歸來!魂兮歸來!
尋尋覓覓觀瞄毒日的眼睛,
仿佛聽到射落金烏的響箭!
參考文獻:
[1] 景明.先《傳》后《經》辯[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2] 王從仁.后羿考辯[J].中州學刊,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3] 伍夢堯.后羿射日神話的產生與演變芻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7期2013年07月
[4] 王紅旗.《山海經》的來龍去脈[J].《地圖》,1998年第2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