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集體主義文化,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是個體主義文化。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源頭與本質。這個判斷為我們認識西方世界提供了一把鑰匙。對于我們認識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我們不知道它無處不在,也不覺察它的力量。
如果我們對集體主義文化進行理性的檢視,厘清它的來龍去脈,我們會發現這是中華民族的法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支柱。
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我們特殊的地理條件將中華民族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我們的生產方式將它凝聚成一個大家庭。
從地理上看,我們有一圈天然屏障。我們的北部是浩瀚的、人煙稀少的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亞,西北是綿延千里的山脈、盆地、沙漠,西南是喜馬拉雅山,南部是云貴高原和廣西的十萬大山,東部是大海。
這個地理構造,外族人難打進來,我們也難走出去,為我們種族的生存、繁衍、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外部條件。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承蒙中原大地的哺育,江河淮漢的滋養。我們自稱是“神州”、“華夏”、“赤縣”、“九州”、“中央之邦”。我們由衷地愛戴和依戀我們的國家和祖國的土地,有著強烈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哪怕是海外游子也念念不忘葉落歸根,回到“中國”。
從生產方式上說,我們是農業國,生活狀態相對穩定,不似游牧民族流動性大。加上農村的道路和交通不發達,局限了人口的流動或民族的遷徙。
幾千年來,幾十、幾百人祖祖輩輩住在同一個村莊里,人與人的關系貼得很近,鄰里間你來我往,分外親熱。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耕田種地,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是我們共同的企望,旱澇災荒是我們共同的劫難。豐年大家一起慶豐收,天旱時大家一起求雨,雨水多時一起排澇。我們同生死,共患難,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老天爺讓以農業為生的中華民族成為名副其實的命運共同體。
從人類學上說,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黃帝、蚩尤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三大祖先。我們最早的典籍就以神話的形式記錄了我們的先民們與自然奮斗的故事,其中最知名的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女媧補天、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農嘗百草等。
中國人人種純凈,鮮有混血兒。《百家姓》收有628個姓氏,公安戶籍系統中錄有一萬多。我們十幾億人就是這一萬多老祖宗的子孫后代,同屬一個大家庭。中國人一說我們,就是“我們大家”。我們的“國”也是我們的“家”,是“大家”,是“國家”,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從歷史看,夏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的雛形。公元前2100年以后是商、周、春秋、戰國,延綿了2000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我們經歷了20個朝代,83個朝廷,494個皇帝,又是2000年!
秦始皇是個繼往開來的偉人。說他統一中國,不僅在于他打敗六國、收拾了分裂的政治局面,他還推行“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
規范了語言文字,就確立了文化傳承的載體;統一了計量標準,就給社會交易灌注了活力。百度上說,公制度量衡最初是由法國人在1790年首先提出來的,比我們晚了2000年!
正是由于規范文字和統一度量衡這兩大歷史功績,中華民族才在實際上成為一統。這五千年間的昌明盛世、戰亂災荒,于是成為中華民族的成長史。
公元前1-2世紀,司馬遷寫《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大概是刻在竹簡上的,因為蔡倫發明造紙技術是200年后的事。他以當時的史籍為據,翻寫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共3000多年間的重要的歷史人物。
以后的各朝各代,直到明朝,均有正史記錄,合稱《二十四史》。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它縱觀從公元前403年的周朝到公元959年的五代共1362年的歷史,然后從創業、守成、衰敗、中興、亂亡等五個方面,總結了歷代帝王治國方面的政治智慧和經驗教訓,供后來的統治者借鑒。
一個國家有如此完整的歷史記錄,這世上絕無僅有!如此豐富的、共同的、值得驕傲的集體記憶,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世上也無與倫比!
從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在公元前8世紀,我們的哲學、文學、社會科學已經相當發達,我們的諸子百家比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早一個世紀,思想的深度、高度、廣度也超過他們。流傳于世的作品如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樂、莊、荀、老、墨、韓非子,《春秋》、《楚辭》、《離騷》、《九歌》、《孫子兵法》等,至今還在誦讀、引用。哪怕沒有讀過這些書,誰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和為貴”、“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還有后來的唐詩宋詞,傳頌千年,至今仍是中國文學最耀眼的名片。這些古代經典中的哲理智慧、人文修養、道德操守已經轉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基因。
我們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這樣的啟蒙讀物教我們處世做人,有各類“演義”體的流行文學教我們立德仗義,還有《三國》、《水滸》、《西游》、《紅樓》四大名著,教我們正人倫,辨是非,行忠孝。孫悟空、關羽、岳飛、包拯是中華品德的人格化身,也是我們立身處事的楷模。千百年的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使得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禮義廉恥、智仁勇、溫良恭儉讓成為我們民族整體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漢語里中有成千上萬個四字成語,它們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成語的寓意廣而深刻。認知類成語如瞎子摸象、井底之蛙;哲理類成語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勵志類成語如寧靜致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勸善類成語如大公無私、任勞任怨;批判類成語如貪生怕死,趨炎附勢;處世類成語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警示類成語如見微知著,居安思危等。這些成語的背后有故事,語言形象生動,言簡意賅。我們在三言兩語中意會言傳,心領神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繼承并傳遞著歷史和文化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我們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價值觀意識。我們的成語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發揮著其他任何語言都不具備的特異功能。
從歷史成就上看,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戰天斗地、抗敵御侮,集體創造了無數物質和文化的奇跡。長城,大運河,兵馬俑,故宮,都江堰,樂山大佛,杭州西湖,敦煌莫高窟等,只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這些文化古跡,無時無刻不在昭示中國人民所共同擁有的歷史;而武術、京劇、國畫、書法這些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無時無刻不在增強著我們的民族意識。
由此形成的集體主義文化傳統根深蒂固,在我們的思想、言行、舉止上處處有體現。讓我們看一個有趣的案例:美國總統出桃色緋聞,美國人批評他撒謊,狡辯,不承認事實,但沒有人將他的個人品德與國家名譽扯在一起。而我們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國外舉止不當,比如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人們會認為他丟了中國人的臉,遭到同胞非議不說,自己也覺得愧疚。這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承擔有集體主義的義務。
審視我國的對內對外政策,從維護領土主權,反對分裂,到實行人民代表制度,多黨合作、參政,到關注民生,全民社保,精準扶貧一個也不能拉下,處處可以看到濃厚的集體主義的色彩。
我們的出發點是保護、發展全民族的長遠利益,西方制度的宗旨是保障所有個人有公平的發展機會。初衷不同,由此衍生的制度、政策、發展路徑也就不一樣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