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始終是國家和社會需要重視的重要問題。為了總結農業發展經驗和指導農事生產,中國古代編寫了大量的農學類書籍,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農業和文化遺產。其中,《王禎農書》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曾被國外農學專家譽之為中國古代最有魅力的一部農書。《王禎農書》以作者王禎命名。王禎,字伯善,為元初東平路泰安州人(今山東泰安),元世祖至元年間曾出任泰安州教授,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任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尹,大德四年(1300年)轉任永豐(今江西廣豐)縣尹,在此期間完成了《王禎農書》。
一
王禎所生活的元代非常重視農桑,忽必烈接受臣下的建議勸課農桑,不僅設立專門的農業機構勸農司,向全國派遣專門進行農業管理和督導的勸農官,并且把農業生產發展的好壞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朝廷時常發布勸農的詔令,官員也經常撰寫與農業相關的詩文,這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而且也為農學類書籍的編寫、刻印創造了良好氛圍。《王禎農書》中各卷目都反復強調政府勸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主張官府應該從政策上積極引導和鼓勵百姓做好農桑工作,這既是元朝從游牧王朝向農業國家調適的大勢所趨,也是王禎個人為官成長經歷的真切體會。
《王禎農書》繼承了中國古代農書編纂的優良傳統,順應了元朝重視農事經驗總結的潮流,更是建立在其農業管理實踐基礎上的創新成果。王禎兼有北方的生活閱歷和南方的工作經歷,不僅喜歡鉆研農業科學技術,而且熱愛從事生產勞動,關心民眾疾苦。據《旌德縣志》記載,王禎擔任縣尹期間,不喜歡高坐衙署之內,而是帶領家丁開墾廢棄田園,并引泉水圍池澆地,分別種植谷物、水稻,周邊還載上桑樹、棗樹和木棉,親自給老百姓示范種田和園藝之法。他給自己的住所取名“山在”,給園圃命名“偕樂”。王禎還非常喜歡研究農業器具,他不僅能復原一些古代的農業生產工具,而且發揮聰明才智對現有農業機械進行升級改造,并將使用方法教給勞動人民。王禎就是在這種大量參與和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完成了這部農書,為了跟古代各種其他農書相區分,后人一般稱之為《王禎農書》。
二
全面記載我國南北方各地的農業發展狀況是《王禎農書》的一大特色。在此之前的農書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某一個區域的農業狀況,如《汜勝之書》反映了以關中地區為中心的我國西北部的農業情況,《齊民要術》也只是把范圍擴大到了黃河流域的北方農業生產狀況,涉及南方農業的農書幾乎沒有。王禎生活的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空前大統一,社會生活比較安定,農業生產有了恢復發展,特別是南北方的交流進一步擴大。《王禎農書》全面反映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旱田和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南方水田的耕作技術和生產實踐的真實樣貌,書中繪制的《授時指掌活法圖》《全國農業情況圖》準確記錄了當時全國農業的發展現狀。由于氣候、土壤、水文等地區性差異的存在,各地農業生產也體現出明顯的不同。《王禎農書》中關照到了南北方農業的區別,強調要根據各地的風土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但是又重視各地農業的交流和互補,主張通過南北互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特別是在農器具的使用上,甚至一些甜瓜、棉花等的作物引種和栽培技術管理都可以互相借鑒。如關于讓蠶上簇作繭的簇蠶方法南北方有明顯差異,王禎比較了北方屋外露簇和南方屋內簇的利弊,特別指出露簇的危害較大,因此在書中介紹了一種更好的屋簇方法讓北方改進使用。
《王禎農書》由《農桑通訣》《百谷譜》和《農器圖譜》三個部分組成,全書十三萬余字。《農桑通訣》為全書的總論,從整體上介紹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生產經驗的總結,不僅系統論述了開墾、播種、施肥、收獲、儲藏的生產全過程,而且論述了家畜禽魚、果木蠶桑等各種動植物的育養知識。《百谷譜》則是具體就各種谷物、蔬菜瓜果、棉花、茶葉等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進行了詳細論說,并把各種作物分成了若干屬類。《農器圖譜》介紹了各種農業生產工具的原理、構造和使用方法。該書涉及了各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品種、起源和栽培技術,以及各種林木的種植、家畜的飼養、蟲魚的養殖等等方面。可以說,《王禎農書》涵括了廣義農業上的方方面面的內容,廣泛涉獵農林牧副漁業多個層面,是一部內涵豐富、展示全面的農學全書,繼承并且超越了以往的各種農書。
三
農書集中反映一個時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代表著這個時期的農學發展水平。《王禎農書》記載了元代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在農書編纂、農學理論、農具制作等方面都有很多突破性的創新,對農學發展貢獻巨大。
在農書編纂方法上,《王禎農書》專門列有《農器圖譜》部分,繪制了306幅圖畫,收錄了105種農具,占到全書篇幅的五分之四,這在農學史上是首創之舉。圖文并茂是該書的一大特色亮點,在此之前的農書大多以文字為主,介紹農具時十分抽象,不利于農業知識的理解和傳播。《王禎農書》將農具分成二十門,每門細分若干項,每項之下又專門畫一圖演示,并配以文字注解說明,極大便利了讀者。書中圖片囊括了耕種、灌溉類農具七十余種,詳細解釋了其構造、來源、演變和用法,另外還有大量關于田制、倉廩、運輸等農業方面的圖片。王禎精通機械工具制造原理,通過配圖復原了一些失傳的農具,如他根據《后漢書》的記載,親自深入田間地頭調研,終于摸清了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的結構原理,據此繪制出了立輪式和臥輪式水排的樣式圖形。他甚至還做了進一步的技術改良,把皮囊鼓風改造為風箱鼓風,更加便利于操作使用。另外,如牛轉翻車、水轉翻車,都是王禎自己所創制,并且加以試驗成功之后載入農書,以指導農業生產,提高勞動效率。《農器圖譜》中還對黃道婆創造的搟、彈、紡、織等工具作了全面介紹,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王禎非常重視農田灌溉,在書中單列一篇來介紹歷代水利狀況,創新性地提出了多種引水方法,而且還在《農器圖譜》部分介紹了各種水具。他在旌德任職期間,就推廣了一種小轉翻車,引導農民引水灌溉抗旱,并繪制圖樣收入書中以發揮更大作用。該書還重視旱地墾殖方法,首次提出了多種旱地處理理論,如南方旱地的“開渠作溝法”、北方旱地的“內外套翻法”等。王禎還提出要耕、織并重,同時也不可忽視其他作物種植和家禽家畜的畜養工作,這種綜合發展農業的思想在古代也是一種創新。
王禎游宦南北,博學多識,任職地方期間勤政愛民,勸導農桑功績顯著,所著《王禎農書》內涵豐富,可以稱之為體現農本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農學理論,而且圖文并茂對于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涵括完備農業知識的百科全書,標志著傳統農學達到了新的水平。該書付梓之后,立刻引起世人的關注和追捧,其影響甚至超過了元朝官方主持編訂的《農桑輯要》。明清時期的農學書籍,很多都沿襲了《王禎農書》的做法和內容,如《農政全書》《授時通考》等書中的農器具部分都是直接照搬此書。《王禎農書》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后世也不斷進行翻版刻印,留下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end •
文章刊載于《學習時報》2021年11月12日第7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