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萬疆》是李姝作詞、劉顏嘉作曲,李玉剛演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國歌劇舞劇院聯合發起。發行于2021年5月4日。據中國新聞周刊9月27日報道,“《萬疆》的總播放量已經100億了”。注1
筆者曾多次觀看了《萬疆》的音樂短片(MV),總的觀后感是,李玉剛先生在金山嶺長城上變換華服,高歌一曲,確實很有藝術感。
同時,筆者對歌曲《萬疆》中的一些歌詞,特別是"吾國萬疆以仁愛千年不滅的信仰"這句有異議,具體如下:
一、什么叫"吾國萬疆以仁愛,千年不滅的信仰"?
對于這句歌詞我的釋義為我們的國家萬壽無疆,是因為以仁愛作為千年不滅的信仰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第一句寫道,“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毛澤東主席有詩云“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是)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五帝三皇神圣石,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拓莊蹻流譽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盡,東方白”。
——《賀新郎.讀史》 1964年春 毛澤東主席著
注3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盜拓,到戰國時期的莊屩,再到秦末的陳勝吳廣,無論是在奴隸制社會時期的、封建社會時期亦或是什么時期,無論是奴隸起義、農民起義抑亦是地主反奴隸主、資產階級反封建生產關系,貫穿中國文明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始終是壓迫、剝削,隨之而來的正是起義、反抗,農奴起義和地主、資產階級奪權,都屬于革命的范疇,區別是農奴起義屬于人民革命,而地主、資產階級奪權不屬于。
所以,把“吾國萬疆”的原因歸結到“以仁愛千年不滅的信仰”上去,這符合歷史史實嗎?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們的信仰,何時成了“仁愛”?一千多字的論語中“仁”出現了百余次,后世統治階級將孔學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將仁義禮智信掛在嘴邊上;敢問這些自詡為孔學弟子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們,做到了人人相親相愛了嗎?對待勞苦大眾做到仁愛了嗎?
其實即便是孔夫子本人,對以奴隸為主體的勞動群眾也做不到相親相愛。
故而,筆者認為,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偉大的中華民族能夠“萬壽無疆千年不滅”的原因和信仰,絕不是所謂“以仁愛”和“仁愛”,或是其它的什么,而是革命!
二、對于“觀萬古上下五千年、道路在盛放”的異議
萬古一詞本身就是形容時間的詞語,既然業已"觀萬古",那又何必"上下五千年"呢,如此使用,未免重復。
"道路"如何“盛放”?我百思不得其解,姑且認為是為了押韻罷。
還有"唯華夏嶄鋒芒",是否可以理解為只有華夏在嶄鋒芒?
三、關于歌曲《萬疆》是否是紅歌的問題
紅歌,指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我們的祖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第一條第一款),縱觀歌曲《萬疆》全首上下,我實在看不出哪里體現出了歌頌人民民主、工人階級、工農聯盟、社會主義等革命和祖國的元素。
故而,余以為,歌曲《萬疆》實在是不能算作紅歌。
真正的紅歌,是像《國際歌》、《華沙曲》、《馬賽曲》、《義勇軍進行曲》、《長征組歌》、《啊朋友再見》、《紅旗頌》一樣,喚起人們革命和建設精神、反映時代特征、反映矛盾、歌頌成果、藝術性流行性兼備、生命力強的歌曲,也包括《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這類紅色搖滾。總之,紅歌,一定不能忘記紅色與革命!
注1:數據援引自《“赤伶”李玉剛》,歌曲《萬疆》的介紹參考自專輯《萬疆》介紹
注2:詳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一冊.?賀新郎.讀史?》(63頁)
注3:仁,古代的一種道德觀念,其核心是人與人相親相愛。《論語.顏淵》:“樊遲問子曰:“愛人”。——詳見《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第1233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_國情相關_中國政府網》
歡迎您通過電子郵箱等方式提出觀點和意見建議,表達您的態度。
筆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