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孟之儒家的“大同世界”
孔子、孟子為代表的民本主義儒家所提倡的是“儒家圣人”治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縱向結構”人類大同社會。
《禮記·禮運》中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特征是:
①“皆有所養”,并不是人人平等;
②“貨”“養”,追求物質利益本天經地義;
③“戶”“藏”,私心私利乃無可厚非;
④“智”,向物質世界謀取利益;
⑤“仁”,愛及天下民眾;
⑥“禮”,人在社會中尊卑有分,必須以禮維護秩序。
問題是:
①尊卑如何確定?
②尊卑是一成不變的嗎?
③尊卑既然有分,物質利益如何來分?
……
孔子在編《春秋》時哀嘆三代之德之衰敗,卻不知道德衰敗的根源在于“尊、卑”,在于“貨、藏”。兩者的結合,使得社會形成了貧賤、富貴兩個階層,于是,兩個階層之間爭權奪利的大戲便拉開大幕,至今不可收拾。
孔子與孟子都分別游說多位統治者,以民為本、為民謀利,他們兩位的個人能力無人懷疑,可有哪個尊者被說服了呢?
更具諷刺意義的是,后儒唱著“仁義”與統治階級狼狽為奸欺壓百姓而成為“食利”的統治階級的一員,完全違背了“為民謀利”的正統儒家思想。
《莊子*外物》中以詩禮發冢的儒者形象正是入木三分地指出了儒家思想的實質,“仁愛”與“盜賊”就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本意是求“同”,但結果卻是造成了階級對立。
這是孔孟學說的邏輯缺陷。
2、墨子之墨家的“大同世界”
墨子為代表,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的墨家所提倡的,兼愛互利、選賢使能的“扁平結構”人類大同社會。
與孔孟之儒相比,特征是:
①為政者對人民“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貴以導其前,明罰以率其后”說明,“貨”“養”“戶”“藏”“智”“仁”,這些是一致的,即在對待“私、利”的認識上是一致的。
②反對尊卑觀念,因此沒有了“禮”。
③選賢用能,天子及各級為政者還是必須的,他們應該是“選”出來的,標準是“天”。
④“一同天下之義”,整個社會的意志必須是統一的,下級服從上級,“上有過,規諫之”。
問題是:
①為政者如何選出來?
②上不為尊、下不為卑靠什么實現?父子如何相處?
③上下既然有分,物質利益如何來分?
雖然墨家看到了儒家尊卑觀念是危害社會和諧的毒瘤,但由于時代局限,對“私、利”造成的貧富裂痕對社會的危害沒有認識,因此,這個學說從一開就受到了為政者的打壓。想想看,就連那么賢能的大禹都不能脫俗,還怎么去幻想大不如大禹的為政者放棄“尊”、“威”呢?要不然那個極度討厭儒者的劉邦怎么會大呼“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這是墨家學說的邏輯缺陷。
3、馬恩之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
隨著私有制社會的不斷發展,在發達資本主義的異民族文化中誕生了全新的人類大同世界理想---共產主義學說。其主要特征是:
①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奠定了美好社會的物質基礎。
②消滅私有制,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社會公共所有。從根本上保證人人平等。
③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使勞動成為一項社會道德責任,而不再是為獲取報酬,產品也不再具有交換價值,由此,勞動觀念徹底改變。
④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剝削階級不復存在,階級對立因此消滅,城鄉、工農、腦體勞動之間差別也逐步消失。
⑤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極大提高:以為集體作貢獻為榮,以自私貪婪為恥,真正做到互相關愛、平等協作、誠實守信、勤勞和諧。
⑥隨著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徹底消滅,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也會完全消亡。那時,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構雖然存在,但它的社會職能已經失去其階級性質。
與儒、墨學說不同的地方是:
①不光社會地位是“公”的,“利”也是“公”的。
②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剝削及剝削階級,縮小差別,以保證做到人人平等。
③以民主集中制方式,選賢用能,標準是“為人民服務”。
④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這得依賴生產力的高度發達,以及社會精神道德上層建筑的構建。
馬恩的共產主義學說得益于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力高度發展,使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需求呼之欲出,那樣才能保證人人平等得以實現,從而切實地消除了人類兩大階級的對立,達到人類內部實現大同。
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看,這個學說邏輯上沒有缺陷。
從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隨著智能化、信息化、全球物聯網、大數據等等的實現,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學說的現實必然性。
問題是,與儒、墨相同,這個學說并沒有擺脫以人為本的局限,說到底這個大同是人類世界的大同。既然是“利益”人類,必然就會“賊害”自然界,因此,并不能解決人與自然對立的這組矛盾。
4、老莊之道家的“大同世界”
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則超越“人本位”的局限,提出“人與物齊”、“天與人不相勝”的“道本位”思想,去掉我執之心,實現世界萬物平等、自然和諧、有序統一的宇宙大同世界。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同!
不過,大家可能覺得太過遙遠,不現實。
結合圖7.人類社會道德水準變化規律圖,我們來看道家的人類社會道德發展觀。
①《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人類社會的道德水準每況愈下,與圖7.前半部分一致。
②《老子》:“反者道之動”,老子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但同時又明白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力又無法挽回,在當時情況下說得再對也不會有什么用,所以選擇逃避。
③《鹖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人類社會的道德水準變化也必定符合這個規律。
④《老子》:“絕圣棄智”,屏絕仁愛之偏心、拋棄智巧之利益心是使道德水準回升的途徑。
⑤莊子在“儒家圣人”思想大行其道之時,出于挽救道德之情,寫下汪洋捭闔的雄文《莊子》,也沒能阻住人類追求物質利益的洪水猛獸奔流直下,直到如今,就如圖7.顯示的那樣。
⑥按發展趨勢來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雖然會逐漸增強,但完全擺脫物質的羈絆估計還不現實。所以,走人類大同世界(共產主義)的道路才是現實可行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大同這個目標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
⑦雖然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但道家觀點認為那并不是終點,在達到共產主義社會后,人類必然會發現人與自然之間尖銳的矛盾。到那時,怎么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將會展現在人類面前。
怎么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方法必然是消除矛盾啦!怎么消除?唯有克服“人本位”思想,“與物混冥”而已。
當然這是后話。需要在實現了共產主義以后才會展現其前瞻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