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論”屬于西方哲學概念,對此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根據搜索結果,“物質”也屬于近現代的舶來品,似乎是在翻譯中出現的,由此,這就很值得追究一下了。
中文用詞很講究,比如“物質”,它應該屬于一個詞組,但其究竟所表達的是“物”呢,還是“質”?將它們兩者組合為一種既屬于“物”又屬于“質”的名詞顯然會令人萌生疑竇。
通過追究發現,“物”與“質”所表達的屬于兩種不同層級的概念,“唯物”源出于自然現象,而“唯質”才能夠沉底于自然的本質。通過查閱資料,中國古代的“唯氣論”其實就屬于“唯質論”,它與西方的“唯物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如此,它正好能夠說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區別與聯系,可為中西方文化的相融相通提供一些參考,也可為目前的一些熱點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本文本來是要就幾個熱點問題談點看法,但卻追出了“物”與“質”的關系,那就只好先談談這一問題,其它幾個熱點只能往后放一放了。
特注:本文所談注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而其應用理論則另當別論。
一、“物質”詞組的翻譯值得商榷
百度百科的詞條解釋,一般都對其概念做個大體的介紹,許多都有中國自己的釋義及其歷史淵源,但經上網查詢,對“物質”的解釋卻沒有我們中國自己的釋義,完全是西方概念。那么,我們就從西方概念開始進行考察。
(一)、西方的“物質”屬于填充宇宙空間的材料
在西方科學史中,當其發現物質的基本構成后,曾認為“原子為宇宙之磚”,由此而進入了物質觀階段,這在其整個科學界屬于普遍接受的觀點,并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就讓我們首先看看西方對物質的英語釋義:
物質(朗曼英英詞典):Matter:the material which makes up the world and everything in space which can be seen or touched, as opposed to thought or mind.(構成世界和空間中一切事物的材料,其可以被看見或觸摸,而不是思想或精神)
通過西方對“物質”的基本釋義可以非常明白地看出以下問題(也請比較下面對中國“物質”的解讀):
1、西方的哲學思維很普及。通過“物質”的英英釋義可以看出,它具有濃濃的哲學味,在其通俗解釋中都將其理解為與“思想或精神”相對,這說明西方社會的哲學思維很普及。
前文曾說過,西方的哲學與其宗教相關,通過其“物質”釋義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大家通過電影或電視劇都經常能看到,西方人(尤其婦女)遇事時所喊出的第一句話往往是,“My god(我的上帝〈天啊〉)”,這說明,西方人的思維事實上也屬于我們所說的“雙相思維”,只不過其與自然和人類社會所相對的另一“相態”屬于上帝。所以,西方的宗教與哲學存在著關聯。
由此,對于西方產生那樣多哲學家的原因,也就基本清楚了。通過對“物質”這一概念的深究使我們認識到,在我們翻譯或引用西方概念時,需要加以甄別或選擇,更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否則,照搬照用或者誤譯會誤國害民。
2、西方對“物質”的釋義何曾談過“質”?通過“物質”的英英釋義可以反映得很清楚,它并沒有談“質”,為何在翻譯過程中卻賦予了其“質”的含義?
3、“物質”只屬于填充“空間”的一種材料。由此說明,西方的“物質”只屬于填充宇宙空間的一種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并不屬于“質”,所以,我們將其翻譯為“物質”并不準確,賦予其“質”的含義有些自作多情并失準了。
4、宇宙“空間”是靜止的,不是運動的。西方自己的解釋也是很清楚的,其“空間”的本身就局限于三維空間,并沒有時間,這說明其屬于一種靜止思維。
5、物質科學不包括宇宙時空。西方對“物質”的基本釋義闡釋得很清楚,它雖然用以填充“空間”,但其并不包括空間(將“空間”看做固有的存在),它與空間在根本上屬于兩回事,所以自己才在考察稿中說,西方科學等于“丟失了時空”(我國有些人也不研究時空)。這更進一步說明,我國所翻譯的“物質”其實并不屬于宇宙的本質,因為含時空在內的宇宙本質只能有一個,而如果將“物質”強行說成是宇宙的“本質”,那就屬于強盜邏輯了。
所以,在我國一些關于“物質”的解釋中,反而不如人家西方來的實在。人家西方還承認物質僅僅屬于填充世界和空間的“材料”,而近現代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們卻強行將其解釋為宇宙的“本質”,照貓畫虎反而也給畫走板了。
但由于我國近現代以來一直都將“Matter”翻譯為“物質”,并被社會廣為接受,所以本文還是順應社會這一習慣稱謂,不得不繼續將其以“物質”相稱。
(二)、西方“唯物論”及其文化
“唯物論”詞匯是由“物質”所衍生的,它也屬于西方科學文化最為基礎的一個概念,對其的探究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1、該怎樣理解西方的“唯物主義”?我們都知道,唯物主義與有神論是勢不兩立的,但既然西方科學那樣堅持“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觀,而其有神論為何又長盛不衰?這就需要從其社會的基本認知查起,請看西方對于“唯物主義”這一概念的基本釋義:
唯物主義(在線海詞詞典):Materialism:1. a desire for wealth and material possessions with little interest in ethical or spiritual matters.(對財富和物質財富的一種渴望,而對倫理或精神問題不感興趣)
2.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that matter is the only reality.(〈哲學〉物質為唯一真實的哲學理論)
在此列出了“唯物主義”的兩條基本釋義,第1條為其世俗解釋,第2條為其哲學解釋。透過其第1條解釋就看的很明白了,它基本屬于人類對財富的一種(野蠻)追求,由此在西方人眼中,“唯物主義”屬于一種劣質的意識形態。
通過西方自己的解釋,其科學與文化之間的矛盾就顯露出來了,如果按照其科學的物質觀形成“唯物主義”文化,那樣一個世界它們自己也承受不了,因為其與拜金主義、物欲橫流和唯利是圖聯系在一起,而與“倫理或精神問題”沒太大關系,缺失我們中國那種人性味,所以西方社會離不開宗教,如果其一旦離開宗教的約束,其科學的物質觀就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會將西方社會沖個稀里嘩啦。由此,對于西方的宗教,我們不應該采取簡單的方法對其一概否定,而是應該設身處地從他們的社會需求出發來思考問題,否則也會犯唯心論錯誤。
透過這一分析,我們也可以對西方社會文化多一份理解。
2、西方認為“唯物主義”具有嚴重的自私性。在我們的記憶中,“唯物主義”是個好東西,許多專家學者也一再根據列寧的“客觀實在性”對其做出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它與西方社會對其的基本認知卻始終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所以,在探討與西方文化相融相通的過程中,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自己的考察稿中,曾得出“物質”因吸聚而具有自私性,它與資本主義理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而通過西方對“唯物主義”的釋義則看得更加清楚了,這一結論是正確的。
根據西方對“唯物主義”的基本釋義也可以看出,它對其賦予了一種充滿物欲并注重追求個人“利益”的自私性解釋,從而反映著對其本能的反感,并引起西方社會的普遍抵制。
由此就可明白,西方科學的物質觀為什么會與有神論并立而行?為什么西方社會那么反對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西方在意識形態問題上那么容易抱團?現在特朗普為什么又在聯合國提出意識形態問題用以團結西方而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這些問題從其文化方面予以分析,其原因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這也同時說明,西方的物質觀科學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沒能解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根本性問題,所以才不得不通過有神論繼續用以補充這一理論空檔。
3、西方“唯物主義”與“人性本惡”。從西方對“唯物主義”的基本釋義還可以看出以下兩點:
(1)對財富的“渴望”與“人性本惡”如出一轍。前文一直在說西方的人性與動物性不分,這固然與其科學的發展有關: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沒能突破神創說,與其根深蒂固的宗教思維密不可分;②其社會科學還沒能揭示人性與動物性的區別,由此而導致其認為“人性本惡”,其對財富的“渴望”屬于人的自然屬性,這在他們看來屬于自然天成。
(2)說明了“普世價值觀”的出處。既然人性與動物性不分,那么,人性的本質也就屬于動物性,西方認為人類社會也遵從“叢林法則”也就順理成章。由此,其“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觀也就充滿著動物性,其“民主選舉”等競爭也就由這種“叢林法則”衍生了出來。
4、西方物質觀與宗教教化相配套。既然西方社會物質觀與宗教能夠并立而行,說明物質觀還不夠究竟,無法給予社會滿意的解釋,其對社會的教化也就留給了宗教。所以,西方的物質觀與宗教神學是相互配套的,也相互需要。
但也可以看出,西方的社會科學并不對社會予以教化,而是任其自由發展,而其對社會予以教化的職能完全由宗教神學予以承擔,這種文化在我們無神論者看來是非常蹩腳的。
5、文化也屬于社會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們無神論者看來,宗教屬于一種愚民教育,但在有神論者看來,他們卻認為對上帝或神佛的信仰屬于一種“文明”,并且以這種信仰而自豪,反而歧視無神論者,自己在網絡辯論中就曾碰到過這種現象。
由此,文化也屬于社會運動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彌漫于整個社會時空并對其運動發揮作用,僅僅通過經濟或“生產力”對社會的運動發展予以解釋難以承擔全責。通過以上西方對“物質”和“唯物主義”的解釋也看得很清楚,物質生產僅僅屬于人類改造自然的一個方面,“倫理或精神問題”(如宗教文化)的自然也需要改造,它也屬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就可看出,文化較政治經濟學所覆蓋的時空更為廣闊。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它所揭示的真相越來越多,其與宗教的矛盾和沖突也就越來越嚴重,社會要求進步是必然的一種需求,其文化沖破并掙脫宗教有神論的束縛也是勢所必然。為此,可搜索《新疆大地,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正在上演!》,其中就反映出我國現代文化對伊斯蘭文化的改造紀實,成效非常顯著。
(三)、西方“唯物論”的癥結在哪里?
下面會緊接著闡述中國的“唯物論”,通過比較就會看出,中國古代理論具有“0→歷史→現在”這種基本的理論框架,擁有四維運動時空,能夠將“質”與“物”(即本質與現象)分層次予以合理的安置,并能夠區分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繼而能夠區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而西方理論卻始終沒有理論框架,將本質與現象都一股腦堆在三維時空中予以“亂燉”,而在“一鍋亂燉”中要想理出頭緒,那是難上加難,目前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所遇到的種種疑團,基本都是因此而起。
通過上面對“物質”這一基本概念的追究,其問題就非常明確地反映出來了,如果反映“物”就難以反映“質”,同樣,如果反映“質”也無法反映“物”,兩者在這種三維時空中來回推磨或搗來搗去,基本無解。
在此,特為西方理論摘錄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見歡》予以相贈: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四)、馬哲“唯物論”與西方文化不同
對此,前文已在多處進行過探討,馬哲“唯物論”既源出于西方科學的物質觀(當時整個西方社會都相信物質屬于宇宙的本質),但在其發展中后來又強調“本原”和“時空”,這就等于其在西方物質觀基礎上又向上躍了一個臺階,實質上已經具有了“唯質論”含義。有關這一點,容下面繼續探討。
通過分析也可看出,一些西方理論概念必須要予以中國化,必須要運用我們自己的話語權予以解釋,如果照搬照用西方概念,不但表述不清我們中國的本意,也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更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五)、中西方文化在本質上也存在著某種統一性
通過以上追究,我們作為無神論者也不必對西方宗教過于批判,因為它屬于與其物質觀科學相配套的一種理論,在其社會中可以用以制約動物性野蠻過于泛濫,有其合理的一面。
與西方社會的放任自流不同,中國的儒家文化一直是在對社會進行教化,“人性本善”是其理論的基礎,這也為我國文化的正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前文曾專門做出過分析,西方社會所崇尚的“神性”,其實就是我們所崇尚的人性,所以從本質上來講,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著某種統一性。這樣看來,西方社會在心理上與我們并沒有太多的區別,都存在著向善的心理,只不過由于它們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知不同,從而出現了社會文化的形式不同,令人表面看上去中西方文化是對立的。
既然西方的“神性”與我國的人性相通,那就為中西方文化的相融相通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基礎。
二、中國的“唯物論”與文化
唯物論概念屬于舶來品,它來自于西方,主要產生于其哲學。西方哲學和理論概念的引入,它為我們更深入解讀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也為彌補我們文化的缺欠與不足提供了幫助。說實話,僅僅運用我們古代文化中原有的一些概念,還真是難以揭示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優長與缺欠。
(一)、中國的“唯物論”與西方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前面曾有篇文章《中國特色的本體論與理論話語權》,其實本體論所探討的基本依據就屬于中國的“唯物論”(古代稱為“唯氣論”),自己絕大部分文稿也是在圍繞著這一基本問題而闡述觀點。
中國古代之“物”,其實質指的是一種客觀實在,“物”與“質”有時并不太區分。所以,在參考古代資料時不可泥古,還是應該按事實說話。
中國古代雖沒有哲學的專門分類,但其卻具有真正的“唯物論”之實。
1、西方“唯物論”與中國“唯氣論”構成了“物”與“質”的基本關系。“物質”屬于一個詞組,自己雖然沒有查到我國古代對其的解釋,但根據慣例,中國的組詞很有些講究,它暗含著一定的思維。據自己理解,物質之“物”應該指的是物象,而其“質”則指的是其性質,所以,中國的“物質”詞組,應該屬于現象+本質的一種組合。
關于“物”的理解,請看《道德經》的闡釋。
物(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這里的“物”應該指的是一種物象)
氣(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通天下一氣爾。(這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對物象之“質”的基本釋義,由此而逐漸形成了“氣一元論”)
通過上面“‘物質’詞組的翻譯值得商榷”和中國傳統文化對“物”與“氣”的基本釋義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唯氣論”與西方的“唯物論”正好構成了“物”與“質”的基本關系,非常明確。
中國的“唯物論”與西方存在著本質性區別,一方談的是“質”(本質),而另一方則談的是“物”(現象),它們兩者存在著根本性不同,所以在翻譯中應該考慮這一問題,否則,如果馬哲的唯物論不能準確地翻譯為中文,不能搞好其理論在中國的坐底工程,就不可能將馬哲原理表達出來,更難以實現其與中國文化的逗縫對榫。
2、對古代文化也應該去蕪存菁,不可泥古。我國古代似乎并沒有“物質”之說,它應該屬于近現代翻譯中所出現的一個詞組。一般情況下,古代將現代的“物質”只稱為“物”。
但在古代文化中,有些概念也是混亂的,比如“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時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顯然,前面既然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后面又說道“太素者,質之始也”,將“質”與宇宙本原給分開來談了(“本原”才屬于真正的“質”)。但如果將這種“質”理解為“形”之“質”,那似乎又與現代所稱的“物質”有些相通了。所以,個人觀點認為,對古籍的解讀,還是應該根據現代科學所反映的基本事實予以理解為好,不能鉆進故紙堆出不來,更不能泥古不化,否則我們的古老文化難以現代化。
3、物、質、道的現代解讀及中國的“唯物論”。通過《道德經》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了,中國的“物”與“質”是存在著區別的,由此才衍生出了“氣一元論”+五行之“象”運動的中醫藥理論。
許多人都在研究“道”,但古人已經為其給出了確切的含義,“一陰一陽謂之道”,它指的是陰陽,所以,“道”在“氣”中,“氣”也在“道”中,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
按照現代語言解釋,中國古代之“物”為自然現象(含宇宙本原之現象及后來演化之現象),“氣”為宇宙本原或本質,而“道”則為認識論(亦即基本矛盾),與《易經》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基本同義。所以,古代之“氣”才屬于我們中國物象之“質”的正解。
這就與西方的“物質”出現分歧了,西方“物質”指的是“現在”的自然現象,而中國的物象之“質”則指的是自然的本質。所以,根據恩格斯對唯物主義“本原”的定義,將其譯成中文,它應該屬于“唯質主義”或“唯質論”才對,不然其難以與中國文化相融相通。
根據西方對“物質”和“唯物主義”的理解與解釋,以及其社會文化基礎,馬克思主義很難在西方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它只有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才能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
4、黑格爾說“中國無哲學”也并非虛言。對于黑格爾的說法,自己以前曾予以反駁,并也探討過中國哲學,但隨著對中國古老理論的深入解讀,發現黑格爾所言不虛,因為西方哲學屬于與有神論聯系在一起的,而中國古老的本體論早已超越了有神論,其哲學早已包含其中,自然不需要在其之上再專設哲學予以闡釋,所以,我們的古老理論自身便能夠自洽,反而省卻了通過西方那種哲學予以解釋的麻煩。
再者,西方哲學一直都走不出“唯心與唯物”推磨的怪圈,這也說明其哲學本身就存在著弊端。
細細想來,自己原來思想還是不夠解放,還是擺脫不了西方那種哲學思維,可見其對我們國人思維的影響至深。經查閱資料,發現一些學者果真也在將中國古代的“唯氣論”努力往西方哲學上靠,將其說成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進一步在“物”與“質”問題上搗糨糊。這碗漿糊在中國搗了這么多年,整個都將人們的思維給搗亂了,從中掙脫出來還真是不太容易。
通過仔細琢磨西方哲學也能感覺出,它具有人類濃濃的主觀色彩。網絡中不時有網友對其一些基本觀點予以質疑,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根據對宇宙大爆炸事實的追究和對中國古代理論的考察,中國的本體(本根)論無需通過哲學繞彎子,它直接闡釋得就是事實的本身。由此,我國理論界不需要在哲學問題上與西方相爭,直接探討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本體論反而更為進步,也更為符合實際,同樣也更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融相通。但哲學的“唯物論”還是需要深究一下,它可以用以進一步證實我們中國特色本體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二)、中華文明較西方高出一個明顯的層次
在考察中也早已發現,一些庸俗文人往往會將中國文化庸俗化,比如將中國的陰陽和五行八卦用于測掛算命,就屬于這種情況。自己也粗淺地注意過算命的類目,無非是就個人的“權、錢、色”欲望而設立,這的確適應了人們一些庸俗的追求,與西方資本文化處于同一個檔次。但如果運用“權錢色”給老子算一卦,他那么一位偉人,最終騎牛西去,對“權錢色” 無半點索求,難道通過其算卦的這些類目設置能夠框得住這種偉人?可說是一點都不沾邊。再比如我國的革命先輩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等,用一個“權錢色”能概括其一生的追求嗎?那未免將我們共產黨人的追求看得太低太過庸俗了。所以,自己從來不信測掛算命那一套。
現代許多文人仍然在運用一些庸俗的觀點來評論我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一些英雄人物,也用以解讀我們的傳統文化,令人唏噓不已。
通過深入考察得知,中國之“易”和“道”等,屬于高出西方科學整整一個層次的理論,它探究的是宇宙的本質,屬于基礎科學,而西方科學所探究的僅僅屬于自然現象,屬于應用科學。由此,西方自然科學注重研究現象這一情況,自然也就被移植到其社會科學中。所以,我們有一些翻譯學家在沒有搞清楚中西方文化這一區別后,其所譯結果也就難免會走板了。
嚴復之所以被我國翻譯界稱為一代宗師,就是因為他能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化,他所提出的“信達雅”至今仍屬于翻譯的準則,其將中國古代之“氣”理解并解釋為現代之“能量”,仍然在提醒我國現代科學界不得不認真對待。
三、中國本體論本身就包含著“唯質論”
在古代,我國的本體論也被稱為“本根論”。西方許多哲學家對此也有著一些探討,曾努力探討過“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但由于一直受三維思維和有神論束縛,他們那種哲學思維橫亙在那里,導致西方的本體論始終與中國的本根論走不到一起。這一概念究竟該用中國古代的“本根論”還是運用“本體論”,這由大家來定,自己先暫且運用“本體論”來予以闡述,因為它可以將中西方的概念統一在一起。
本體論概念也是運動發展的,它與文化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通過下面的考察會發現,能夠統合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當屬于中國的現代文化,而能夠統合這種現代文化的,應該屬于我們中國特色的本體論。
(一)、“0→歷史→現在”的順序運動邏輯
前文一直在強調“0→歷史→現在”這一順序運動邏輯和思維,它屬于一種現在的世俗解釋。別看這種世俗解釋很簡單,但它卻既能概括中國宇宙的本體論和近現代的大爆炸理論,又能概括馬哲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論,還能概括五行八卦和馬哲辯證法。同時,這一基本運動邏輯也能檢查出以上三種理論各自的優長與不足:
1、宇宙大爆炸運動的事實在述說著自己的理論。考察大爆炸事實后會發現,宇宙先是由0開始運動而發生了大爆炸,而大爆炸初期,宇宙中只存在暗物質與暗能量,它們通過相互運動在推動宇宙劇烈地向外暴漲,并產生了宇宙的基本時空,在其運行38萬年后才產生了物質。這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所反映和說明的基本事實,由此而形成了其“0→歷史→現在”的順序運動邏輯。
“0→歷史→現在”這個基本的運動邏輯,它是靠事實組成的,并不是靠什么“抽象思維”而產生了“哲學”及其“概念、判斷、推理”人為的思維方式,它對促使人們的思維回歸自然具有著根本性“化學”作用。
2、挖掘出中國傳統理論中隱藏的秘密。對于中國的古老文化,歷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解讀,但基本都是根據前人的論述“之乎者也”一氣,只在其外圍打轉,難以窺其本要。
通過深挖宇宙大爆炸的基本事實,再對照中國的古代理論,會發現我國古代理論中存在著四大根本性觀點:
(1)運動觀。宇宙不運動如何誕生?所以其運動必然開始于0。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為其做出了明確的解釋,其137億年歷史倒推回去,其必然起始于0,《易經》之“易”為此也做出了再明確不過的注釋。
(2)唯質論。這是根據“物”與“質”的關系導出的一種概念(網絡中也有出現),在與西方“唯物論”相區別的問題上,不妨先暫且這樣說,因為它非常符合問題的實際,與馬哲的“唯物主義”最為相近,在闡述中也很方便和明確。
“氣”屬于中國古代理論的宇宙觀,這是再明確不過的事實,它既潛藏于《易經》之中,在《道德經》中逐步明確,而在中醫藥基礎理論中則予以定型。但也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可以將“氣”理解為現代的能量,但其畢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
(3)陰陽。它屬于宇宙運動的基本矛盾。宇宙之質屬于“氣”,而“氣”是運動的,其運動必然產生正能與負能或“陰氣與陽氣”,而“陰氣與陽氣”的運動必然屬于“質”的運動,所以,運動觀、唯質論、陰陽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
(4)理論基本框架。“太易、混沌、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本身蘊含著“0→歷史→現在”自然的順序運動邏輯。這是經現代的宇宙大爆炸事實所證實的一種運動邏輯,不但挖掘出了中國傳統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也能夠摒棄對其一些不合理的胡亂理解與闡釋。
3、馬哲的歷史唯物論也同樣反映出“0→歷史→現在”的基本理論框架。根據恩格斯的人類起源論,它也同樣揭示出以下四大根本性問題:
(1)運動觀。人類是運動的,勞動本身就屬于一種改造自然的運動,歷史唯物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的更迭更屬于運動。
(2)勞動觀(唯質論)。“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說明人類觀和人類的本質屬于勞動,人性的本質也屬于勞動性,因為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這不但為我們古代社會科學理論續接上了勞動之根,也為其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同時還可屏蔽掉一些雜七雜八并自以為是的自創理論和學說,還中國社會科學理論探討的一片晴空。
勞動屬于人類的本質或社會科學的“唯質論”,這在社會科學探討中屬于辨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一塊試金石。
(3)人與自然的矛盾屬于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人類是靠改造自然的勞動而誕生并生存的,所以,改造自然的勞動便屬于人類社會的最基本運動,這也同樣無可辯駁(馬恩著述中都對此有著明確的論述)。
(4)歷史唯物主義蘊含著“0→歷史→現在”基本運動邏輯。人類的從無到有和由普通動物進化而來,并由此展開了長期的進化,這一基本事實非常清楚,無可置辯。
4、馬哲“唯物論”可以實現與中國本體論的逗縫對榫。通過對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誕生、存在和運動的基本事實反映得很清楚,中國古代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們一個側重于宇宙自然,而另一個則側重于人類社會,但其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則是,它們都具有“0→歷史→現在”的基本理論框架,都遵循著基本的順序運動邏輯而展開,也同樣都遵循基本的“唯質論”。恩格斯所強調的“唯物主義本原”,其深意也在這里。
所以,馬哲“唯物論”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應該將其轉化為中國的“唯質論”,而如果繼續將其與西方哲學那種“唯物論”混在一起,仍然會是一團漿糊,不但會埋沒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且也難以與中國傳統理論逗縫對榫,更難以實現其真正的中國化。
(二)、“唯質”的本體論融化了西方的“神學”和哲學
馬哲特別重視“唯物論”,其原因就是強調哲學不能脫離客觀實際。尤其在其發展的后期,恩格斯特別提出了“唯物主義本原”的問題,更反映出馬哲在向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原”或本質的方向而遞進。在馬克思主義運動發展的問題上,這是需要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一個方向性問題,要將其看作是運動發展的,不能將其看作是靜止不變的,否則就將馬克思主義當成唯心主義和宗教了。
通過對宇宙和人類本原的追究,最終追出了0,而從0開始再返回頭整理,它很自然地就理出了“0→歷史→現在”的理論框架,并形成了自然的順序運動邏輯與思維。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不是由哪位哲學家或理論權威能夠隨便撼動的。
從宇宙和人類起源開始,它很自然地就追出了正能與負能和人性(勞動性)與動物性(寄生性)源頭,并自身在說明著其運動的起始和動因,將懸浮于其上的“對立統一規律”融合于其中,不但融化了西方的“神學”,也融化了西方的哲學。這也就是中國古代的本體論沒有產生西方那種“神學”和哲學的原因。
通過追究看出,唯心、唯物、唯質屬于哲學發展的三大階段,它們對應著神創說、物質觀和能量觀。而發展到自然科學的能量觀和社會科學的勞動觀后,它們三者則合而為一了。
然而,只有根據科學的發展將馬哲的“唯物”上升為“唯質”,才能將唯心、唯物、唯質三者合而為一,而如果找不出宇宙和人類的本原或本質,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馬哲所強調的那種“唯物”。否則,仍會在唯心與唯物中打轉出不來,最終仍難以擺脫唯心論的窘境。
四、文化和理論的正本清源亟待解決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但決定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也決定并影響著人們對人對事的評判標準。而能夠決定文化的重要基礎則是“唯質論(即馬哲的唯物論)”,它決定并影響著人類怎樣認知并改造自然和人類社會。
通過前文和以上追究,我們沒有必要與西方的唯心論與唯物論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因為我們“唯質”的本體論已經將它們一網打盡,全部收入囊中。
沒有正確的本原就不會有正確的歷史,也不會對現在做出正確的評價,更不會對未來給出正確的展望。所以,本體論就是在搞清楚宇宙和人類本原基礎上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一)、探討文化和理論原理切忌“半路出家”
通過拜讀諸多網文和資料,“之乎者也”和“半路出家”者居多,鮮見有探究宇宙和人類本原的文章。這也難怪,因為發現暗物質與暗能量屬于近百年來的事,其作用只是近一二十年才逐漸明朗,現在仍有些不夠充分;而人類本原雖然存在于馬恩著述中,但由于我國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主要從前蘇聯轉手而來,人們光顧著被動接受而忘了自己主動去追根究底,有些忽視了這一問題。
由此就說明了一個基本的問題,由于沒有搞清宇宙和人類本原,沒能挖掘出其真實的“唯質論”,所以,除中國宇宙的本體論、近現代的大爆炸理論和馬哲的歷史唯物論之外,以往的所有理論和學說基本都應該屬于“半路出家”(如整個神學和西學等,我國的儒學等也有些不夠究竟),而躺在這些“半路出家”理論上“之乎者也”的七嘴八舌,那就更屬于“半路出家”了。還有那些自創理論者,如果不從宇宙和人類本原著手,其所獨創的理論不管其如何巧舌如簧,即便它能口吐蓮花說下大天來,也肯定是不著調。
這不是有意調侃,而是事實,宇宙和人類本原深藏于中國古代理論、大爆炸所反映的基本事實和馬克思主義內容之中,這根本容不得不予承認。
另外,現在許多人都對西方哲學產生了迷信,而通過前文和以上分析得知,哲學屬于三維思維時空的產物,它與神學存在著瓜葛,難以直接反映宇宙和人類社會的真實,所以,應該掙脫西方哲學的束縛,摒棄對其的迷信,從而轉入到直接研究事實的正確軌道上來。
由此,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理論的建設中,要想統一人們的認識,應該注意對宇宙和人類本原的探究工作,由此才能結合近現代科學挖掘出我們傳統理論的真意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我國的特色文化和理論建設正本清源,并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向前發展。
(二)、中國文化和理論的發展方向
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中西方文化相融相通,將西方的有神論、哲學與物質觀科學全部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使其發展為一種集眾家之長,摒眾家之短無所不包的大統一文化(即基礎理論)。而欲想達此目的,首先就需要對一些基本概念予以進一步明確,并做出合理的解釋。
怎樣建立這種大統一文化和基礎理論,其實并不是無章可循。由于我們中華文明或文化一直都屬于順序思維,它為我們奠定了堅實的思維基礎,只要搞清楚宇宙和人類本原,按照“0→歷史→現在”的順序運動邏輯,將一些基本概念重新順序捋過來也就是了。在目前自然科學無法取得統一觀點情況下,先建立社會文化和基礎理論是最切合實際也最實用了。通過中華文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一些基本概念與一些基本問題都已經很清楚,條件已經非常成熟,為我們先行探究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奠定了充實的基礎。如果遇到與宇宙觀方面的聯系,可以說成是根據中國古代理論,其“氣”可理解為現代能量,不必等待自然科學界拿出切實的證據,由此就解決了與自然科學方面的一些矛盾,也為其繼續探究留出了一定的余地。
其實,我黨所主導的文化發展方向非常明確,從戰爭時期的革命文化、毛澤東心心念念的無產階級文化,鄧小平等領導人所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現在中央力促的勞動文化,這一發展路徑異常清晰。如果能根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原理相結合后產生社會主義勞動文化,那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所追求的一大目標,也屬于我們中華文明在理論上經過2000多年停步不前后,又向前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壯舉。如果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我國變成“十四億神州盡舜堯”,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我們的革命前輩們和后人都將拍手稱快,贊不絕口。
(三)、基礎理論屬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唯質論”屬于本體論的坐底工程,屬于其基礎理論部分,如果這一工程落實不好,就難以建設好我們中國特色本體論的理論大廈。
順水推舟容易,而逆水行舟則較為困難,在理論建設中,我們不必與西方文化逆向而行,而是可以順水推舟,將其有神論與物質觀文化囊括進來,并對其予以改造,然后它就會成為我們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將宗教的“神性”與“佛性”轉化為我們通俗的人性,并將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定義為充滿人道主義的人性和勞動性,那它將所向披靡,無可抵擋,估計半神半獸的西方文化撐不了多少時日,其整個體系就會從其內部瓦解,并將轟然倒塌。
從整體情況看,搞社會主義文化和基礎理論不但條件已非常成熟,而且阻力較小,因為現在理論界還沒有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基礎理論。首先,它不與誰發生沖突,與其有所沖突的宗教和資本主義理論等,我們并不對其予以徹底否定,而是對其進行了實事求是地一分為二分析后,其優長已被包含其中;其次,那些有所沖突的所有理論都不具備基礎理論設置,所以我們填補這一理論空檔那是順理成章,它們根本無法阻擋。從根本上講,它們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有所抵制,但在抵制無效后很快就會被瓦解,并不得不接受這種基礎理論和文化,從而產生世界影響。
其實,只要我們在各方自愿基礎上改造了國內的宗教理論和文化,也就等于改造了西方的宗教理論和文化,因為國內宗教與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其影響自然會迅速外溢,對它們的影響無可抵擋。比如我國現在對伊斯蘭文化的改造,它自然會影響中東和非洲,也自然會在全世界彌漫開來。
(四)、文化和理論界應負起社會的“教化”之責
不管是中國的儒學和西方的神學,都強調對社會的“教化”,可見教育對社會的巨大影響。但在這一問題上,由于理論界的研究一直跟不上,在對社會的教育方面出現了拖后腿現象。的確,目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有欠火候,沒能將其與傳統優秀文化融合為一體,在宣傳中抓不住重點,由此而導致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一些文藝節目也抓不準勞動和人性的重心,難以引起社會的共鳴。所以不得不承認,我們現在對社會的教育問題,抓得有些差強人意。
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教化”應該是其一項重要的任務。這就要求文化和理論界需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只要將其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了,并能夠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再加上這么多年來我們所積累的老底子,民心民風自然就進一步理順了,這會為建立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進一步提供保障,也會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的各項建設。
中國近現代通過凸顯勞動人民的歷史地位,組織領導勞動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偉大勝利,并由此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確保了疆域的完整與邊境的安寧,如果再凸顯出我們社會主義的人性和勞動性,并將宗教的“神性”和“佛性”等也給收編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將會大大超出國界,取得更高的國際地位。
說著說著就說多了,現在打住,如有不妥,還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