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過度贊美的大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寫的一首抒情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了多少人心目中的詩歌和遠方?
感動這個世界的,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而又能夠直達內心的語言。就像前兩年那一封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不過詩人的命運并沒有那么好,在寫完這首詩沒有多久,他就在山海關臥軌自殺。海子絕對是一個學霸天才,15歲上北大,19歲開始在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自殺身亡那一年,只有25歲。
如同所有的藝術家、哲學家、詩人一樣,活著的時候,作品都不怎么值錢。死了之后,就會有無數人捧紅他。在我剛剛認知文學的時候,汪國真的知名度,都要比海子大。但是多年之后,僅僅憑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首詩,海子就成了中國現代史上最知名、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崔健的《花房姑娘》這首里,也有這么兩句:“你問我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嚴重懷疑矮大緊的那兩句話:“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就是盜版(山寨)于此——眼前的花房,還有姑娘,都算是眼下的茍且,留不住一個人的心,大海才是心目中的詩歌和遠方。
我出生在廣西中部的丘陵山區農村,其實距離大海并不算遠,但是一直到大學四年級快畢業之前,我都沒有見過大海。第一次見到大海,是在上海金山郊區的杭州灣,污濁的海水,伴隨著空氣里工廠排放的尾氣,水泥防波堤上到處都可見殘破的垃圾,和心目中的碧波大海椰林夕陽,實在相距太遠。
也許是因為第一次看到大海,留下了一點陰影,很多年過去以后,即使看到很多真正的大海美景,我心里也都留了一點嘀咕——大海其實沒有我想象那么美。
2017年春節的前幾天,我到海南自駕游。乘船穿過瓊州海峽的時候,看著大海茫茫,忽然心生一種無助的恐懼感。這種感覺,是在陸地上是從來沒有過的。腳踏大地哪怕是在山上,總給我一種踏實的感覺,土地里有收成,道路延伸到遠方,走到哪里都能夠遇到人,想要看風景,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一輩子都看不完,這就是在大地之上的踏實感。
在近代史上,中國的“黃土文明”遭遇了“海洋文明”,被海上來的敵人打得一塌糊涂,沉淪百年之久。至今尚未實現國家統一,歸根結底還是海洋武力不足,還要拼命補課。我后來一直在想,從1840開始,也許到2040,我們才能夠真的和現在的海洋霸主平起平坐。算起來,豈止是“百年海軍”,簡直是要兩百年的時間了。
出于文化人的敏感,我意識到了一個事情,軍事霸權同時也會帶來文化霸權和經濟霸權,這個世界對海洋文明的美化,對大海的過度贊美,其實是文化霸權體系的一部分。有一雙海洋霸權的手,在塑造著這個世界的經濟,也操控著文化里對海洋的意識形態潛意識。
想明白了這一節,我在腦子里慢慢梳理了這些年的文藝作品,發現了一條清晰的脈絡—— 影視文學作品里,有著對“海洋文明”的刻意贊美,還有對“大陸文明”的惡意丑化。
二、美化“海洋”——丑化“大陸”
回顧“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發展歷史,軍事發展歷程,“得海洋者得天下”。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貿易通道,誰就獲得了金融的主導權,誰就可以無盡地收割世界的財富。
每一輪的工業化,其實都是在沿海地區,或者沿海順著大河向內地延伸(中國的大三線建設例外)。一般來說,每個靠海的國家,經濟帶都部署在沿海地區,其實這并不合理,沿海地區的資源,養活不了那么多人。
美國用美元的優勢,結合軍事的優勢,塑造了這個世界的基本經濟形態——沿海發達,并且都在美國海軍艦隊的射程之內;內陸地區,美國軍隊夠不到的地方,就沒有美元金融支持,于是窮困潦倒。美國控制著海洋的交通要道,控制著海上貿易的最關鍵節點。
沿海富裕,內陸窮困,不僅中國如此,美國也是如此,全世界大抵如此。這是海洋國家通過金融布局實現的全球化。如果不是中國海軍給力,把美國漸漸排擠出第一島鏈之外,美國不可能出現金融危機,因為美國可以通過軍事壓迫手段,把金融危機轉嫁出去。
被塑造的美國富豪的夢想生活
在英美主導全球意識形態的情況下,美化海洋文明,丑化大陸文明,幾乎成了這幾十年中外文藝圈的共識。說到底,也是為英美利益服務的,《海權論》不僅是軍事意義上,更是經濟和意識形態全方面的。
看看張X謀、陳X歌這些當年新銳派導演的系列作品吧:《秋菊打官司》、《黃土地》、《老井》、《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背景很多都是貧瘠荒涼的黃土地,以及愚蒙麻木的人群,甚至還有《h-e sang》這種徹底否認黃色文明,要全盤接受“藍色文明”的這種作品。
如果各位經常看英美紀錄片,一定能夠看到關于很多海洋的唯美片子。而且美國有非常多的大片,表達豪宅、美麗風景的時候,都用海洋做背景。除此之外,海盜在英美電影里,一直是作為主角光環存在,連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盜》都前后拍攝了很多集。至于美國軍隊的耀武揚威,基本都是航母戰斗群在海上巡弋。作為對比的我TG大陸軍,土氣中一股扎根大地的戰斗精神。
實際上,居住在海邊,絕對沒有片子里宣傳的那么舒服。像上海這種地方,一周兩次臺風,放在古代,這破壞力,只怕會出來一堆《茅屋為臺風所破歌》。想想看這些年破壞力極大的系列臺風,即使是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筑,都難免停水停電,海邊未必更宜居——自古以來,農業社會其實是大陸養活了絕大多數的人口。而農業主要聚集在江河下游的平原。
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
即使是美國,2005年新奧爾良被“卡特里娜”颶風摧殘,十幾年了都沒有恢復元氣。2012年的“桑迪”颶風,讓美國紐約周邊很多城市,都浸泡在水里,很多地方甚至停電一個月以上。
我曾聽過很多人被忽悠買了海景房,多年以后后悔不迭。海邊風景看看挺好,時間一長其實單調乏味,倒是咸濕的海風,讓家具家電很容易遭到腐蝕。在海南三亞,很多靠海的房子,其實至少有大半年都是空著的。
其實論及住著舒服,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的長江-黃河中下游,孕育了中國最有持續性的農業文明,還養育了那么多的人口。“大陸文明”是內生持久性的文明,比掠奪起家的“海洋文明”(其實是海盜文明),更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什么時候,我們才真的撿起“文化自信”?至少在心理上,“海洋文明”、“大陸文明”是對等的?甚至意識到大陸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持久,更符合人性。這也許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吧!
三、中美之爭——海洋大國VS陸海復合
毫無疑問,美國是第一海洋軍事大國,依靠海洋霸權,美國支撐了全球的主導權。如果美國被中國逼出半個太平洋之外,那么歐亞大陸的東側,必然會形成世界東方的美國勢力真空,毫無疑問,填補這一真空地帶的,必然是某大國。
在太平洋西部-印度洋(所謂的印太地區),生活著超過世界一半還多的人口,而且有很長時間的文明史。而廣袤的亞歐內陸地區,隨著高鐵和高速公路網,還有內河航運的發展,必將形成巨大的內循環經濟體。
如果你要通過海運,將一批服裝發往美國,至少要30天以上。而在大陸內部,比如中國,大部分的地方,快遞不會超過2天。一般價值體系的商品,大陸內部經濟的周轉速度,是海洋時代的十倍速以上。
在經濟學里,運行效率越快,周轉率就越高,財富就會積累越快。如果高價值的商品,在大陸內部迅速地流轉,海上運輸的,很多就是大宗廉價的農產品、礦產品,以及比較笨重的大工業品。那么,人類的海洋主導的時代,將會成為明日黃花。
陸海復合的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包括了海洋和陸地兩個通道。而在陸地之上,美國的軍隊,實在遠夠不上海軍那么生猛。美國也許在海外有大量的基地,然而只要遠離了海岸線,美國人就實在鞭長莫及。
其實,在中國有一個趨勢很明顯。那就是內陸省的省會,這些年房價上漲很快,更多人選擇了在本地工作,而非到沿海省份打工(因為房價實在太高,很難有機會留下)。當中國中部一系列省會城市群崛起之后,中國經濟對海外的貿易依賴程度,必然會降低。單單以交通物流來看,中國大陸內部的運輸量,就會遠遠超過國際物流數量。
中國的“大陸文明”復興指日可待,這是不可能阻止的。意識到這一點,以后大家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會反映陸地的美景,給大陸文明唱贊歌——就像《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大部分是農業文明和美食的故事。上海的“海派文化”這些年已有式微趨勢,也暗喻“買辦文化”的漸漸衰落。
歸根結底,我們都是大地之子,對土地的熱愛,對勞動的熱愛,而非“海盜式”的掠奪,才是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的根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