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從《資治通鑒》看中國傳統史學的當代價值

賈雪飛 · 2017-03-07 · 來源:文匯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我們研究歷史,重視古代典籍的史料價值;我們學習歷史,更要探討歷史著作所展現的人世興亡、家國興衰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借鑒意義。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國剛先生潛心研讀《資治通鑒》數十載,選取《資治通鑒》中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二十個關鍵點,以現世眼光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著成《〈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書。

  該書從《資治通鑒》文本出發,觀照影響家國大政之關鍵節點,言簡意賅地講述由三家分晉至大唐盛世終結的中國歷史。書中不乏忠于原典的歷史場景再現、人物言行鉤沉,更有張先生獨到深刻而妙趣橫生的分析講論,令一部體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變而為精簡通達的大眾歷史讀本,堪稱當代大家解讀歷史名著的佳作。

  正如張國剛所說:“我們今天講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弘揚和重建是一項巨大的工作。而讓大家了解經典,熟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近日,文匯報特邀《〈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書責編賈雪飛與張國剛就《資治通鑒》的當代價值進行了訪談。

  賈雪飛:《史記》與《資治通鑒》是中國傳統典籍中兩部非常重要的大書。《史記》講求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要探索的是天人、古今的規律;而《資治通鑒》著重的是家國興衰,關注的是民生休戚。包括后來歷代的各種《通鑒》,都以提供歷史經驗、為后人借鑒為宗旨。在您看來,這兩種著作是否代表了兩種歷史觀,或者說是史學傳統?

  張國剛:“修身不外讀經;經濟不外讀史”,這是曾國藩的個人體驗。毛澤東說歷史上有兩部大書,一是《資治通鑒》,一是《史記》。我們知道,《史記》的作者所處的時代,《五經》正被提出;而《資治通鑒》則出現在《四書》《五經》都成形后。這兩個時代不同。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理想是“究天人之際”。“天”和“人”分別指什么,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講是“天道”和“人道”,也可以說是“自然”和“社會”。但是從司馬遷本人的思想主旨來說,這“天”不會是神秘的東西,更多的應該是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這一個意義上的天,代表著日月盈昃、四時更替的自然界規律。而“人”,也不是簡單的人情冷暖、人事更替,而是對人的本真、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珍貴、最純粹的部分作出探究。我們從《史記》的篇章來看,他的宗旨是求真。他的“真”不光是客觀寫作的真,這是史家的基本;他的“真”更是求人的本真。比如《伯夷列傳》中講伯夷時,他不太取很多儒家附會在伯夷身上的東西,對伯夷本身的事跡講得很少,他更感慨的是人,感慨一個人即使品行高潔、才華橫溢也未必能得到社會的重視。再比如他寫《刺客列傳》,從曹劌到荊軻,這些人都入他的傳,他贊揚的是本真的精神,包括“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并沒有后代所講的對社會的責任,或者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寫。這個本真也不是迂腐的。司馬遷《論六家要旨》說:“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就是在講隨著自然之勢應該如何變化。

  但是到了《資治通鑒》,它的“真”離內心的自然狀態遠了,離人的社會責任感近了。它更多講社會的大道,所以它的實用性就更加突出。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宋史·司馬光傳》講了兩件事:一件是我們知道的,一件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知道的是司馬光砸缸,不知道的是司馬光此人對史學有天賦。司馬光是個學者,也是政治家,但是他對史有特別的愛好。“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這里面講了司馬光三個特點:第一,從小喜歡聽講史書,而聽完后就能“了其大旨”,有天賦;第二,“手不釋卷,不知饑渴寒暑”,勤奮;第三,喜歡。

  司馬光編完《資治通鑒》后寫給皇帝的報告中講,“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在皇帝面前把自己罵了一頓,說自己什么都不行,但是“獨于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就歷史還行。這其實就是吹噓,是在夸自己對歷史很在行??梢钥闯?,司馬光的目的很清楚,就是給領導編寫一本簡明教材。因為從《史記》《漢書》以來,歷史著作汗牛充棟,普通人都讀不完,何況當皇帝的呢?所以他是給領導,或者將來有領導志向的人寫的。

  因此,《史記》以記錄歷史為職責,還帶著很多個人對人生的體悟,有時一個人的傳記寫得很短,議論卻很長。韓非子的《說難》兩千字,他全抄在書里,而把老子、孟子寫得很短,因為韓非子關于說話難的理論,觸動了司馬遷。又比如,同樣是記載刺客,司馬遷比較欣賞豫讓、聶政的俠義,而司馬光在記載豫讓的時候,突出他“忠心無二”的一面,其他的就不感興趣了。司馬遷欣賞人心的自然本真,比如《貨殖列傳》中對人心趨利的描寫,而司馬光則強調精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是寫書的目的不同,背后反映的是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不同側面??梢灾v,《史記》是司馬遷作為職業史家,在儒家思想還沒有占統治地位時,書寫的一部帶有個人價值色彩的史書。而司馬光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他要想通過這部史書達到教化的目的。

  司馬光經常從洛陽跑到開封給皇帝講《資治通鑒》,他很辛苦、很努力,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他從他認定的社會價值上考慮,來書寫百姓和人君的善德和惡性是什么。正是因為《資治通鑒》的這種價值取向,所以帝王和學者都贊賞這本書。帝王贊賞這本書“以資治”,學者贊賞它的學術價值,顧炎武、王鳴盛、梁啟超都有對《資治通鑒》的評論。胡三省在談《資治通鑒》時這樣講:“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所有的價值都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上講的。

  賈雪飛: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資治通鑒》里的智慧,您覺得應該是什么?

  張國剛:《資治通鑒》內容十分豐富,胡三省說,(讀通鑒)就像老鼠過江,有多大肚子,就可以喝多少水(有多少收獲)。王夫之《讀通鑒論》三本書,都是他讀書的心得。但是,歸納起來看,《資治通鑒》給讀者傳遞的信息中,有兩點特別重要,一個是守正,一個是出奇。守正就是要講德治;出奇就是講權變。

  關于德治,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第一卷敘述三家分晉、智伯滅亡的故事之時,對于德與才有一篇長達千字的評論。認為“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意思是仁德第一,才能第二;一個人的才能要服從于德,無德有才就會像三軍沒有統帥一樣。為政以德,這里的“德”包含著價值觀,也包含著方法論;對于領導者來說,還包括領導力的核心內容,即所謂方向、目標、愿景、價值等。

  關于“權變”,就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技巧,所謂“行權立斷”、“違經合道”。

  東漢末年,何進在袁紹的鼓動下,要誅殺全部宦官,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他就想找董卓等進京來逼太后。陳琳就告訴他,你不要這樣,你現在掌天下之權,應該“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后面四個字《三國志》有,通鑒里沒有)。陳琳的意思是你軍權在握,先把宦官辦了,然后再慢慢與太后解釋嘛,干嗎找外兵入京,你能控制得了外兵嗎?雖然用的手法未必是常規的,可是最后的結果是合道的就行。

  又如,211年,龐統建議劉備取益州,劉備猶豫地說,現在我全靠與曹操反向操作,才有立身之地,治民理政,“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義于天下,奈何?”龐統就說:大亂之時,治民理政,“固非一道所能定也。”意思是,寬與急、剛與柔,要變通運用。

  其實這是《資治通鑒》里的一種價值觀。不過這種價值觀被包裝在儒家的“政治正確”里面。但是曾國藩獨具智眼,看出來了,他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能竊物之理,執圣之權;又好敘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脈絡分明。”就是說,我們讀《資治通鑒》,不光讀它“正”這一面——大仁大義,社會責任,還讀它“奇”這一面——兵家講用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賈雪飛:《〈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一書共二十講,每一講都以不同視角探討家國興衰的道理。那么您認為歷史中有沒有貫穿始終的、與家國興衰密切相關的道理或者因素呢?

  張國剛:可以從戰略和戰術層面分頭來看家國興衰的問題。從總體上來講,時代的潮流決定了家國的興衰,這是戰略層面來講的。從戰術上來講,領袖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劉邦和項羽。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心胸開闊,而且他的判斷力和決斷力是超群的。他起兵之初,一無顯赫家世,二無雄厚資財,卻憑借強大的人格魅力贏得張良等人的追隨。而項羽卻好逞匹夫之勇,整個楚漢之爭中,他都在自己打,他很厲害,誰也打不過他。但劉邦呢,卻自始至終在下一盤棋。劉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會用人,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項羽作為領袖,他的氣度和處事就成了歷史上的反面教材。他有婦人之仁,看到別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但當別人立了功,要封官晉爵時,他就“印刓敝,忍不能予”,舍不得了,自己把印綬磨壞了也舍不得給別人。人才的向背靠什么?看你能不能跟他分享,看他在你這里有沒有用武之地。在這一點上,項羽確實沒有領袖的氣度。

  另外,一個國家的興盛,是需要幾代人持續努力的。之前也講過,比如秦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商鞅變法后,秦國建立了一套獎勵耕戰的制度,把資源用在耕和戰這兩個方面。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王,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到秦莊襄王,雖然有的短命,但是沒有人昏庸,一百余年持續推進獎勵耕戰的政策,為國家的興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所以,能不能讓利好政策持續,對一個國家的興衰也至關重要。

  賈雪飛:從書名的“家國興衰”就可以看出,您是充滿了經世情懷的。您寫作這本書,是想通過《資治通鑒》為我們當代提供一些可借鑒的道理吧?

  張國剛:最初我給清華大學本科生上“《資治通鑒》導讀”課時,就想用通俗的方法來展現歷史帶給我們當代人的智慧。我認為《資治通鑒》作為一部史學名著,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史料價值,一個是史著價值。作為歷史材料,《資治通鑒》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為史學著作,《資治通鑒》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鑒賞價值。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評價《資治通鑒》“為后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王夫之認為閱讀《資治通鑒》,知歷代興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我們研究歷史,重視古代典籍的史料價值;我們學習歷史,更要探討歷史著作所展現的人世興亡、家國興衰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借鑒意義。

  作為一名專業歷史學工作者,我想通過這本書,用通俗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歷史和文化,也是在為社會大眾服務,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做一點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色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欧美综合 |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