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發(fā)“一多不分”理念,建立文化基因共識
——讀“兩辦國學傳承十八條”有感
田辰山
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中心
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簡言“兩辦國學傳承十八條”),中國的文化自信躍然紙上,令人浮想聯(lián)翩,借此機會,結合文件精神,從比較哲學文化角度,談一談體會。
文化巨龍要騰飛
文件第一部分指出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第二部分列舉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第三部分闡明傳承發(fā)展工程的包括深入闡發(fā)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yǎng)文藝創(chuàng)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七大重點任務;第四部分講明為實施這一偉大工程將提供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保護、加強文化法治環(huán)境建設和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四個方面的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以中央文件形式專論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這是第一次。十八條意見,綱舉目張:讓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在字里行間,仿佛浮現一條中國文化巨龍,躍躍待飛。作為比較中西哲學闡釋學者,此時此刻聯(lián)想到自己可做的工作:如果從比較哲學視野,對文件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概念做一個闡發(fā),應該很有意義。因為文件“描畫”栩栩如生的文化巨龍,“基因”是一個“點睛”。
“一多不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很是關鍵,因為它是文化的原由,沒有“基因”,就不會有文化。這一原由回答著“什么是文化”,“文化怎樣而來”,“文化是怎樣回事”,“文化一切現象共享的基因,該是怎樣表述”等一系列問題。此外還有,文化是民族血脈,它的根本基因是什么?文化是人民精神家園,根本道理又是什么?文化自覺,究竟要自覺什么?文化自信,究竟要自信什么?什么是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基因”?什么才稱得上“文化軟實力”?什么才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沉淀的最深沉精神追求?是什么樣基因使文化成了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什么原因使文化可比為沃土?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的智慧?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的優(yōu)秀、偉大?什么樣基因讓文化被稱為“仁”?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必然值得傳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是對“什么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發(fā)問的。這里可以說,從比較哲學角度,“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或曰文化的原由),只是:“一多不分”的哲學;文化因為“一多不分”哲學而優(yōu)秀。
2)“一多不分”
什么是“一多不分”?“一”說的是“道”一以貫之;“道”是宇宙、天地、萬物的內在聯(lián)系、相系不分。一切事物因相系不分而渾然而一;“一”是整體性、一體性、天人合一,也即朱熹所謂“統(tǒng)體一太極”。唐君毅指出《易經?系詞》曰“天下一致”、“天下之動、貞夫一者”;宋明儒言“萬書一本之理”;明呂新吾謂“一只在萬中走”等,皆是“一”的意味。“多”是說萬物的多樣狀、差別狀、多變狀,也是事物萬狀相連的關系。“不分”是二事物的不二、不分、不分立,是講事物延續(xù)不斷、缺一不可及互為必然條件,正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比喻。
“一多不分”哲學,是講1)把自然宇宙萬物作為相連互系認識,所謂“一多不分”;2)以“一多不分”為認知方法;3)為思維方式;4)以宇宙、人類“一多不分”為至上珍重之意義價值;5)作為以上四項“一多不分”哲學范疇載體的“一多不分”語言、字詞語匯、話語敘事的結構。文化,則是以此“一多不分”哲學為內核(或曰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延伸擴展至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互動,構成人類經驗生活的社會的林林總總、方方面面活動與行為。要理解,我們身邊任何的文化現象本是體現“一多不分”這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外延;反之,凡與“一多不分”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相左現象,應該視為是文化出了問題。
文化是人“一多不分”(或曰與他人、他物相連互系)的活法;只有人“一多不分”的活法,才是文化,才是“優(yōu)秀文化”。人之所以叫做人,是因為有“一多不分”文化。只有人才有文化。文化就是活法(人的想法、做法與說法)為“一多不分”哲學的。以“一多不分”觀而言,活,常說生存、活著、生活,是活什么?是活關系的!因此文化,是人的樂群行為,是人與人一起接觸、做事、交流的林林總總、大大小小形式與現象。文化有大有小,但是人的所有林林總總、大大小小文化現象都有一條線(也稱“文”)貫穿;“文”即是互系不分、萬中行走的“一”,延伸至特殊具體的文化行為、形式與現象去,是“化”。所謂優(yōu)秀文化傳承,就是傳承以“一多不分”哲學作為文化最基本的基因的、生生不已、傳承不已的宇宙觀、認知觀、思維方式、珍重取向以及作為它的載體的語言話語敘事。對于生生不已、渾然一體的文化,一以貫之的“一多不分”經脈,遍布通行、縱橫交錯、溝通內外。
2)一陰一陽:“一多二元”與“一多不分”
比較哲學啟示,人類認知“一多不分”走了兩種途徑:一個通過《易經?系詞》所說“觀”的遂感而通;另一是假設。因而人類有了兩種基本哲學,兩種文化來歷:一是《易經》的從經驗而來,二是如印歐思想的從虛構而來。從“觀”的“遂感而通”認知法,形成了“一多不分”哲學;以假設知識論派生“一多二元”傳統(tǒng)。“一多二元”的“一”,是對宇宙假設虛構一個單極性、超然性、外在性、絕對性、終極性、極端性、永恒性、靜止不變等等;它的“多”是虛構假設的單子個體性、孤立性、無關聯(lián)性、不相通性、分散性、同質性等等;“二元”是虛構單子個體分離性、分立性、二分性、對立性、沖突性等等。之于“一多不分”,“一多二元”是假設虛構絕對、孤立靜止、偏執(zhí)一端的“菲洛索菲”(“philosophy”被漢譯為“哲學”)。“一多不分”哲學是文化形成最基本的基因,是文化根本源頭。由“一多二元”“哲學”派生另種很不相同“卡爾車”(culture被漢譯為“文化”)傳統(tǒng),成為另一種人群“人與人”關系生活的“culture”敘事。從比較哲學看,文化呈現一陰一陽,是兩種相互滲透的文化語義環(huán)境,文化可在對二者比照中獲得充分理解,即“一多不分”、“一多二元”兩個文化語義環(huán)境。中西是文化的陰陽兩個方面,是這兩個文化語義環(huán)境。西方有文化的一陰一陽,中華文化也有一陰一陽。
中華民族文化基本意義源自它最基本的“一多不分”基因。文化精華部分是它的高端精髓內核及由它向外延伸而去的各種文化分支與具體活動和行為表現;文化糟粕部分也源于“一多不分”內核,精華與糟粕二者的內在結構本為一致的。只不過文化之有糟粕,問題出在文化分支細節(jié)與具體活動及行為表現上出現過猶不及偏向,或曰不恰當、不協(xié)調。這是表象層面的,是需要解決認識與把握的問題。精華,即是、或者符合“一多不分”;糟粕,是之于“一多不分”的不恰當或走偏,甚至在具體現象上會偏頗到“一多二元”方面。“一多二元”文化注重“中庸”,警示“過猶不及”,注意揚“一多不分”、抑“一多二元”,認為這很重要。在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與“現代”不是根本的二元對立的,而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一以貫之的是“一多不分”這一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中國需要提高對當代文化中的傳統(tǒng)最基本文化基因認識的覺悟,要廣泛開展活動,大力闡發(fā)“什么是當代文化的‘一多不分’基因”與“什么是與‘一多不分’文化剝離作用的‘一多二元’異象文化”。不忘本來,是不忘“一多不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忘世界“一多不分”,不忘“一多不分”才是不與現實脫離哲學、文化及思維;不忘文化含義即是“一多不分”,未來是“一多不分”,“一多二元”沒有前途。最基本的“一多不分”文化基因,可謂仁愛、民本、正義、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之核心,因為它們都源自“一多不分”哲學這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一多不分”的文化發(fā)散力是無窮的,恰似太陽發(fā)出光輝。“核心”之外,不免有“一多二元”反差,如同太陽的光輝照在物件上,本是清澈剔透的,然而正由于光輝的照耀,物件也產生自己陰影。這陰影即好比“一多二元”。所以總的說,“一多不分”是光輝,也不可避免帶來“一多二元”;也因此,以“一多不分”之光,對“一多二元”做區(qū)分,是必須的。
理解“一多不分”基因,才叫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
深刻理解“一多不分”這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才叫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應是對“一多不分”觀委實的自信。這一自信來自不含糊地理解到“一多不分”觀,作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有令人信服的高遠、精深、確鑿、顛撲不破性。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五千年歷久彌新創(chuàng)建的人類文明,直至今天仍一以貫之的,就是這“一多不分”最基本的哲學基因——以“一多不分”觀貫穿的中華民族血脈的獨一無二“道”統(tǒng)天地宇宙觀、觀感遂通認知觀、互系通變方法論和天下為公意義觀,再加承載這哲學四范疇、一多不分結構的意象互系方塊漢字語言體系。是它,得以使中華文化值得全民族為之具有數千年悠久的自強不息奮斗精神,為之具有強大無比、堅不可摧的凝聚力,為之具有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共同思想基礎。
1)傳統(tǒng)與現代:“一多不分”基因一脈相承
傳統(tǒng)與現代因為“一多不分”基因貫穿而不可隔斷,是同一“一多不分”宇宙觀、認知觀、思維方式、道義取向和“一多不分”語言話語所承載的經脈沿革。有西方人士問,中國總在天翻地覆變化,其中貫穿著一種什么文化延續(xù)?可以說,中國古代、近代、現代,革命、建設、改革,無論多少變化,盡管始終變化,盡管天翻地覆大變化,從不是斷裂的變化,且變化本身即是延續(xù),承傳的一直是“一多不分”基因經脈。“一多不分”是獨一無二中國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中國特點的活法——想法、說法和做法。古來五千年、近代二百年、共產黨領導革命成功后近七十年,前三十年后三十年,都是“一多不分”哲學一脈相承,都是“一多不分”基因文化的滋養(yǎng),都是“一多不分”基因漢字、漢語、詞匯、話語、經典載體的偉大功德。最毋庸置疑的文化自信,莫過于有五千年繁衍不息的文化延續(xù),是最基本無懈可擊的事實。它反映“一多不分”文化基因可為天地立心、可致萬類協(xié)力相參的凝聚力、影響力與創(chuàng)造力。
不過,近現代中國也出現文化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即使今天也不時地喧囂。為什么會有虛無主義?其實它是最現實表現的文化不自覺和不自信,是搞一個“一多二元”版本的“文化”,是從“一多二元”眼光看待的、講述的“一多不分”文化;其實是以靜止不變空中樓閣概念(一多二元)對人經驗的變化生態(tài)事物(一多不分)施以粗暴的欲加之“罪”,牽強附會,肆意扭曲;這樣,將現在同過去割裂為分立的,非黑即白地以后者否定前者;用這樣“一多二元”的偏執(zhí),違反歷史“一多不分”變化的事實,違反辯證觀點地胡批歷史,把歷史視為孤立現象,臆想、不負責任地隨意涂改歷史,貼上“歷史真面目”的標簽。
是這樣,要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有抓手,發(fā)展有路徑,取得實際成效,“一多不分”正是這個抓手;原因在于:1)它是文化傳承的基因、根本、正經、精髓、內涵;2)“一多不分”正是傳承本身,是現代與傳統(tǒng)的互系通變,一以貫之;3)它是中國文化最簡潔、整體性的高度精深概括;它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結構;4)“一多不分”對外國、中國人都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所以,以“一多不分”基因,重建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今文化共識,是重大歷史性舉措。文化自信包括基于對“一多不分”闡發(fā)話語功力的信心,闡發(fā)“一多不分”文化基因,事半功倍,最易于取得實際成效。另外從上述四點也可理解到,以“一多不分”作文化傳承抓手,關鍵是讓自己先懂,才會讓別人也懂。“一多不分”是優(yōu)秀文化之根,是智慧,是拿來即可用的,是易于為人理解、認同、接納,因為它能滲透人心,滋潤人心,它本是每一個把自己當作人的人,每日的生存、生活經驗。文化傳承發(fā)展是“一多不分”文化基因的路徑上的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是新條件下的延續(xù),而決不是被壓迫發(fā)生斷裂,不是變質,不是重起爐灶,不是改旗易幟。
2)文化自信:根本是哲學自信、理論自信
文化自信,其實根本是哲學自信、理論自信。哲學與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此意義上,文化自信首當其沖是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哲學、理論的篤信與信心;它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一致相通而不矛盾的。馬克思主義精髓是“實事求是”,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本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本身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樣是“一多不分”,“一多不分”人類所有優(yōu)秀文化、理念的基因。馬克思主義的“變化運動、內在聯(lián)系”的哲學,也是“一多不分”哲學,因而,踐行“一多不分”,即是“事實求是”,“求是”就是求“一多不分”內涵的經驗社會的正當、恰當,是對經驗現實的“求”,而不是求“假設虛構”和“空中樓閣”。馬克思主義是“一多不分”哲學理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多不分”思想理念,社會主義是“一多不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與踐行;“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則更指“一多不分”,而非“一多二元”。“特色”就是獨一無二中國優(yōu)秀文化以“一多不分”為最基本基因的“正”、“本”、“根”、“道”,“一在萬中走”,同時,也以“一多二元”為“反”、“末”、“器”、“術”,為“細枝末節(jié)”,為“不道”。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是順理成章的一套哲學和思想理論,如果“特色”效果發(fā)生邊緣化馬克思主義、邊緣化社會主義,邊緣化中國文化“一多不分”的真正特色,是值得想一想的。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同以“一多不分”的基因核心精神對社會文化起主導作用是一致的。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加強人與人命運與共關系,以共同利益為至上,是敢于向“一多二元”單子個體主義追求私利虛構合法性說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與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易經》闡發(fā)的“一多不分”通變哲學,是同出一轍的經驗的,“以人為中心”,而不是唯心主義,不是二元對立,不是個人主義(單子個體主義),且都是智慧地、變化過程地看問題,“一多不分”地看問題,或曰域境化、全面地、整體地、歷史地看問題。它是慮及盡可能全面的關聯(lián)性,決不是“一多二元”假設孤立靜止地看問題,是實事求是,而非武斷臆想。
最可使人們對人類文化具有自信的,是人類智慧的源于“一多不分”的哲學與文化。現代中國人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為旗幟,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是在根本文化基因上,以“一多不分”一脈相承地結合了現代歷史條件的新哲學及其話語體系,其中一以貫之的仍是自古傳承的將一切事物視為永遠變化、永遠內在聯(lián)系、永遠無法分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類的智慧是呈現為深刻、全面、聯(lián)系性、整體性、域境化、時空不分、經驗積累等等思維方法的。智慧恰恰是克服“一多二元”的孤立靜止、非白即黑、單線單向等庸俗思維之時才生發(fā)的。“一多不分”哲學恰是提供這樣思想方法的,是提供永無窮盡智慧源泉的文化基因。另外需指出,馬克思主義及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意義的“科學”,不是“一多二元”工具主義性質的“科學”、不是不講服務于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方向的科學。值得注意的是,優(yōu)秀文化的“科學”,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的科學。“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科學涵義,是以世界事物“內在聯(lián)系”做出發(fā)點的,二者都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萬物(含人類社會)為“一多不分”,才可能有辯證方法論,才可以做“一分為二”分析。世界不是違反人類經驗“一多二元”或“合二為一”。
3)文化自信:對人民全心全意地信任
文化自信必是“一多不分”觀的人與人相系不分、命運與共,也即對人民利益、人民力量的堅信不疑。“一多不分”基因勢必導出哲學、文化的人民至上(或以人民為中心)邏輯,因為相系不分與命運與共的人必是非孤立、自主的單子個體人。人人即是大家,天下一大家。有“一多不分”觀,才有人民觀;“人民”就是互系相通、命運與共的人。“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人類的互系相通為核心,為天下為公的價值取向,為尊崇,為珍重,為至善至上。不以人“互系相通”為中心,相當忽略“我”;因為我與人民不可剝離、不可分立,以“不分”為中心,為“無我”,同時更是“大我”,是真正珍重“我”。“重民本”是“一多不分”文化建立在全心全意信任人民之身的“篤信”立場、態(tài)度。
文化的力量不是流行的工具軟實力意義的,而是內在的精神變物質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來自對這種文化潛能力量的深刻理解。這潛能力量,是“一多不分”世界觀、認知觀、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及其它的載體的語言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本身生生不已的不可估量潛力。“一多不分”是對經驗生活中體現的內在潛能的哲學概括。因為它不是虛構假想,不講個人主義,不根據絕對空洞概念,而是基于實打實的人的生活經驗現實世界所給予人的感同身受,它講人與人的可親關系,講共同命運、互相依靠,所以“一多不分”是近在咫尺、可信、可接受、可喚起共鳴、可互相感同身受的文化,是人類的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文化,是最可親、可信的力量。
4)文化自信:“一多不分”美德的自豪
作為最直觀感受,人們也能由“道”、仁愛、大同、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這些數不清流行觀念和道理,產生出文化自信;而這些人們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無一不是內涵“一多不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一說即通:“一多不分”哲學含義是內在聯(lián)系,內在聯(lián)系因為變通天地宇宙萬物而稱為“道”;“道”因為喻意恰當、中和的“一多不分”聯(lián)系而稱“仁”;源于“仁”而“親”,“親”而“情”發(fā),情而有“愛”,或曰“仁愛”;如無“一多不分”之聯(lián)系,則全無這些詞匯。文化思想之精華,因“一多不分”而出;對“一多不分”的義舉(或價值)取向,是珍重仁和關系、珍重關系互相性和特殊恰當性;對此意識到了,懂得了,會做了,即是“得道”了,也即“道德”了;做得切入微末、高上深遠,則謂“美德”。所以,文化的道德精髓是“一多不分”,是有自己于道中之意識,有何為道開悟,于是乎“人能弘道”:循道而思,順道而行:以天下萬物渾然一體、相系不分為理為念,身體力行。
信服“一多不分”文化基因可以造就“美”。文以載道,于各種審美藝術,是為載“一多不分”之妙;凡藝術之美,皆是蘊意“一多不分”,而成美感。美,是和合愜意之相系不分,為“一多不分”呈現之和而不同的令人穩(wěn)重、矜持與愉悅之態(tài)。相反,則“丑”,是為“一多二元”亂像——失常性之絕對、孤立靜止、偏執(zhí)、對立沖突、不協(xié)和。另外,文化自信還在于一絕對不可缺少的原因,即:有“一多不分”,才有是,才有“正”與“義”,才判斷非。“一多不分”之謂“是”,意為適宜、時中、恰到好處等,不是簡單絕對;非是“一多不分”謂“非”,也即過猶不及。“一多不分”之意下視萬物透徹,正可謂“大道至簡”;“簡”則“明”,“明”則“直”而不隱晦曲折。因此,以“一多不分”,“是非曲直”可分。“士不可不弘毅”,這“毅”,是執(zhí)著、堅韌不移,源自天地“一多不分”之正氣。做人必要養(yǎng)浩然正氣,立“仁”、“義”之志,遂見伸張,行“見義勇為”之舉,是為美德。
深刻闡發(fā)“一多不分”,加大重建文化基因共識力度,是促進文化自覺,迅速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徑。“一多不分”文化基因觀,將驅散當今對文化的嚴重的困惑糾結霧霾,為真正文化自覺、自信,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發(fā)展,展現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切實需要認真宣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面對社會各界,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多不分”宇宙觀、遂感而通認知觀、互系通變思維法、道義取向價值觀的教育;突出其經驗實際根基,強調它指引的是一條自然之路,貴生之路,興旺之路,一條人人精神境界升華之下隨心所欲的心性自由之路。
講清“一多不分”,才是講好中國故事
為文化巨龍騰飛,需重建文化基因共識,必須能闡釋好自古滲透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多不分”精神、高端、統(tǒng)領、核心、精髓、內涵、根本、基因。講好文化故事,勢必得有清晰哲學基因經脈。握住文化的基因抓手,才可開創(chuà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新局面;無論文化有多么縱橫交錯,也可講得一通百通,無論文化怎樣眾說紛紜,也是百說百順,終歸于一是。讓以“一多不分”文化基因敘述的故事所內涵的美好思想意識,滲透、滋潤一切人心,需堅持由“一多不分”優(yōu)秀文化主導社會,需有以“一多不分”文化基因為基點的撥亂反正,理直氣壯針對形形色色蠱惑人心的“一多二元”失當話語開展“一多不分”基因話語的梳理及辯駁。西方人是可完全聽得懂“一多不分”話語講述的“一多不分”中國故事的;當然,首先中國人聽“一多不分”話語的“一多不分”故事,可引導對自己優(yōu)秀文化,意識到有再發(fā)現、再闡發(fā)必要,樹立對“一多不分”基因文化自覺、自信與堅定不移繼承的決心。從“一多不分”的最基本文化基因出發(fā),可完成美好文化的敘事,能講出膾炙人口故事,可加快建設一個言簡意賅、淋漓透徹、效果極佳的講述中國故事話語體系。
1)必須講清楚“中國文化”這一最核心思想理念
講好中國故事話語體系首先要解決闡發(fā)“什么是中國文化”問題。“中國文化”是一系列核心思想理念中最核心的一個。如果對“什么是中華文化”講不清楚,那么,就更講不清楚“什么是中國故事”,也就更根本沒可能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核心思想理念通過闡發(fā)“一多不分”的最基本文化基因一旦講清楚了,其他文化理念話語難題也將迎刃而解,會在“一多不分”涵義的延伸之上,講清楚數千年歷史對它的眾多話語闡發(fā)而生成的許多重要觀念、語匯以及經典術語。如今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弘揚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無一不是在講清楚,它們一概是“一多不分”根本文化基因延伸的內涵,它們自己含義才被再被發(fā)現、再闡釋的。
為什么要“講仁愛”,是因為一切人都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的,所以必須要人人互相恰當對待(仁),心懷真情(愛);你對別人不講“仁愛”,其實是對自己不“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講仁愛”。為什么要“重民本”,也是因為一切人“一多不分”命運相連,以眾多自己情景之內人們?yōu)橹兀ㄐ摭R治平),他們命運好壞,也是與你性命攸關的,你如此明白,才是真正理解自己活的意義。為什么“守誠信”,是因為一切人都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你不對別人心懷忠實之意,反諸于己,恰是自己對自己不懷忠實。為什么“崇正義”,是因為一切人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你不在乎人與人要恰當互待(正)、對世事抱正當態(tài)度、采取正當行為(義),會落得斷絕一切人緣,沒人理、被孤立、成為孤家寡人而可卑地失去正當人生活。為什么“尚和合”,是原因一切人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你須要呵護、積極地把培養(yǎng)與他人恰當和諧關系看的很重,這才算懷有完善、道義價值的人生宿求,否則不過是一個毫無意義行尸走肉生命。
為什么“求大同”,是因為一切人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天下不能不太平;如果不太平甚至戰(zhàn)亂連連,那么包括我和我家庭在內所有人,則皆不免生靈涂炭命運。求天下太平,人人各得其所,幼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我必得善待別人、謹慎處世,以天下太平為此生、以至為子孫后代期待(求大同)。讓“一多不分”文化深入人心、滋潤人心,恰是使每一人類都有深切感同身受;人類自己、人類與宇宙萬物“一多不分”,互系相通,為命運共同體。人要把這作為正經認識,在正經認知與踐行中,感同大仁大義,身受同此涼熱。
“一多不分”能說通所有中國文化理念,凡中國故事無一不在它的語義環(huán)境生成;因為它是宇宙論,文化理念是宇宙論的語義環(huán)境衍生的,所以是在這個含義上講“一多不分”是中國文化基因;凡中國故事都是“一多不分”故事,用“一多不分”話語講。所以講出故事的“一多不分”才是講得有效的中國故事。不僅如此,人類文化現象無論如何弘大、龐雜,都可在相對于“一多不分”的文化語義環(huán)境獲得恰到好處的闡發(fā);人類認識自己,對宇宙做透徹的洞察——都是“一多不分”,活的變化與過程,人類經驗的感而遂通。而“一多二元”的文化語義,則是虛構假設,靜止的空中樓閣的。
2)“一多不分”:重大基本文化問題答案
我們在比較哲學角度,得出“一多不分”是“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它是“文化”的原由;也即,沒有“一多不分”宇宙論,就不會出現“一多不分”蘊意的兩個漢字“文化”。,“一多不分”的基因原由,回答著“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多不分”的宇宙認識、認識宇宙、按宇宙認識的思維、按宇宙認識的何為最大、最重要以及按宇宙認識生成的漢語語言。文化作為人類的活法,人類的想法、說法、做法,都是“一多不分”的。所以文化是指:認識——宇宙是一多不分的,認識方法論——“一多不分”的,人的思維——“一多不分”的,最大的天事、人事——是“一多不分”,人的語言——一多不分的。
“文化怎樣而來”:宇宙論是觀察總結的,文化是宇宙論一以貫之反映于人的活法:人類生存想法、做法與說法,是扎根于經驗的。“文化是怎么回事”:是作為人類認識的、天地人相系不分、生生不已狀態(tài),是人類生存生活方法。“文化一切現象共享的基因,該是怎樣表述”:為“一多不分”的相系相通。文化是民族血脈,根本基因是什么:是“一多不分”聯(lián)系性。文化是人民精神家園,根本道理又是什么:人對天地、人與人、人與祖上、人與后代的“一多不分”感同身受為人的精神所在、為歸宿。文化自覺,究竟要自覺什么:對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自覺,自覺的是“一多不分”。文化自信,究竟要自信什么:對“一多不分”自信。什么是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基因”:“一多不分”。什么才稱得上“文化軟實力”:“一多不分”,對“一多二元”的強勢。什么才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沉淀的最深沉精神追求:實現“一多不分”,達到“天人合一”和“與天地萬物共舞”。什么基因使文化成了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一多不分”。什么原因使文化可比為沃土:“一多不分”使萬物生生不已傳承延續(xù)。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的智慧:“一多不分”是知曉與篤行的無窮盡智慧。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的優(yōu)秀、偉大:“一多不分”基因的文化為優(yōu)秀、偉大,因為它與宇宙同大、同美。什么樣基因讓文化被成為“仁”:唯天事人事之“一多不分”、同歸與共是為“仁”本源,生發(fā)“仁”文化。什么樣基因造成文化必然值得傳承:唯有“一多不分”基因文化才勢必值得我們傳承發(fā)展。
3)闡發(fā)各種實用話語的“一多不分”文化精髓
無論古今中外,凡來于“一多不分”根據、名正言順邏輯敘事,方可稱“文化”這兩個漢字蘊意的中國故事。下面以提取兩辦文件所用一些話語理念,對其“一多不分”文化精髓基因根據及理路邏輯施以簡要闡發(fā),以為示例。
“敬業(yè)樂群”:沒有比“一多不分”可更簡明清晰解釋這一道德含義。敬,是視其為重的態(tài)度;出于“一多不分”之心,人才會有對待“業(yè)”的“敬”態(tài)度。“業(yè)”即正經事,而正經事自然是“一多不分”之屬。做事的本身以及事情完成所達目,皆是“一多不分”,利于人與人、人與物的相系相通、和合相繼。以“一多不分”之心、之態(tài)度做“一多不分”之正經之事,是謂敬業(yè)。“敬業(yè)”與“樂群”是分不開、是人的“一多不分”群感性本能享受。群感性是人性的重要方面,也即人生來即有以與他人結為伙伴、感同身受之心理情感要求,樂于與他人多人同在、同作,以群為己的“一多不分”性。
“扶正揚善”:“正”即是向“一多不分”之潛力;“善”是“一多不分”的努力成就。“正”是你做事情各方面都恰當到位,無過猶不及;你有這個心智與能力,就是“善”。你有“一多不分”之心,有“一多不分”之能力,你做出“一多不分”恰當到位狀態(tài)的事情,這是“善”。扶、揚好理解,就是力所能及促成“正”、“善”之舉。
“孝老愛親”:也即“仁之本”。上面解釋了“講仁愛”,它的文化精髓是一切人都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必須是人人互相恰當對待(仁)。這不是世外超然力量給人定下的法,不過是從每個人最身邊最為感同身受的血脈家庭“一多不分”關系為緣起,“仁”就有了最可經驗確鑿來源。什么是自己與長輩、親人關系正當恰宜的對待?簡單、自然、切實的正當、恰宜,無非是“恭順”(孝)與血肉相連之愛。有這種“一多不分”之關系,就有緣起,就有心,就有情,就有情出自然、由己而出的“孝”和“愛”。
“自強不息”:講的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一多不分”情懷與追求之人。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切想一生做好人的人。他要做好人,不是做一天,而是做一生,所以他必須有持之以恒之心、之志、之踐行。“自強不息”,前面說的是“天行健”,說自然天地都是“一多不分”、生生不已運行的,從無懈怠,所以人與天地相參合一,也就與天行健運作之態(tài)協(xié)同。所以“自強不息”是以“一多不分”為精髓的。
“扶危濟困”:看到這四字,必須想到深層精髓是人與人都是“一多不分”、命運相連,所以命運不分,則扶他人、濟他人,就是扶自己、濟自己;失即是得,得即是失,做人必須能意識到這是事實。看不深的人,不認為這是事實,只有閱歷豐富,人生歷久的人才理解、意識,這是確鑿的事實。所以,人是要有先生之人教導的,不是生而知之。
“向上向善”:就是像水,水是“一多不分”;水用刀是切不開,分不開的;所以“上善若水”,“上”和“善”都是水,水因走下而“上”,走下而上為最能,最善,皆是“一多不分”之理。水性為道行,道若水,道與水無不是“一多不分”;“一多不分”為不超絕,無單子個體,總是變化、無一定之規(guī)。
“文化法治環(huán)境建設”:應是一個“一多不分”的人為中心環(huán)境建設。“法治”不是超越外在之法,而是一切人“一多不分”、命運與共、互系相通基點的是非曲直之辯。這里的e“法治”切不可誤讀為西方現代社會所奉行那種單子個體主義的“一多二元”外在神性特色的“法治”。
“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一多不分”本身即是以創(chuàng)新為精髓內涵的,沒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就不是“一多不分”。但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意義不可停留在描述性籠統(tǒng)意義上,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的深層哲學理念精神不是另起爐灶,不是推倒重來。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性是一以貫之,不是離經叛道,而是“人能弘道”,是“道”意義上的與時俱進,是根據時空變化新條件而作適應,不是改弦更張。
“創(chuàng)新”:來自“一多不分”,是對“一多不分”延續(xù),不是創(chuàng)出一個“一多二元”東西。“創(chuàng)新”:是根據新狀態(tài)之于過去的變化,做問題意識的變化;它還是以“一多不分”闡發(fā)問題,只不過闡發(fā)對象是今天問題,闡發(fā)出道理,闡發(fā)出邏輯,闡發(fā)出今天如何作“一多不分”之舉的新辦法來。
“不復古拘泥”:是不搞“形而上學”,不絕對、不靜止不變看問題、不搞“一多二元”;“不復古拘泥”本身恰恰源自“一多不分”哲學,發(fā)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從變化中的形勢出發(fā),根據時空環(huán)境情勢新條件,以辯證法智慧,解決新問題。
“講好故事,傳播好聲音”,是講好、傳播好中國“特色”;中國特色是“一多不分”文化基因,所以是講好“一多不分”,傳播“一多不分”的聲音,是用自己“一多不分”的話,講自己的“一多不分”故事。講“一多不分”才是講“美”的東西,中國形象因為“一多不分”而美。不可把“一多二元”當成美,中國現在有不少“一多二元”,要講中國會怎么用“一多不分”克服它,讓一些不美回歸,轉化為美;用“一多不分”轉化“一多二元”現象。
“互鑒交流”:是區(qū)分優(yōu)秀文化的“一多不分”文化基因同“一多二元”對它的扭曲。區(qū)分才是“鑒”,“鑒”是仔細看清,所以文化互鑒不可太籠統(tǒng),要確切仔細發(fā)現是多少、多大的“一多不分”與“一多二元”之別。面對“一多不分”,自然與它融合,面對“一多二元”,須謹慎取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統(tǒng)統(tǒng)是順和“一多不分”,“今”是“一多不分”,“中”也是“一多不分”。“古為今用”因循時空條件轉化,能轉化則必是“一多不分”,不能轉化、“不合時宜”的,必已過時,已成為“一多二元”。“洋為中用”也是因循時空條件轉化,“洋”為“一多二元”則謹慎而用,為“一多不分”則自然可用。時空條件轉化,雖是“一多不分”也需“中國化”,在“用”上與中國時空結合而用。
“借鑒吸收外來文化”:必須、首先考慮是借鑒和吸收外來“一多不分”文化。強調“以我為主”:是強調以“一多不分”為主,因為“我”(中國)是“一多不分”;是“一多不分”為主,是“中體西用”,這是成功歷史經驗的總結。它是以“一多不分”的“道”,謹慎地利用可利用的“一多二元”“術”、“器”、手段、工具,是以大局利益為先決條件的變通,而不是盲目地為利用“新”手段而改變“一多不分”大局,為器改道,為術改道。“不盲目排外”:是在分清“一多二元”與“一多不分”文化基礎之上的對外來文化的洋為中用;決不是本末顛倒的“西體中用”或全盤西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必須很明確,“本來”、“外來”和“未來”都是“一多不分”文化基因意義的道路與前途。“一多不分”是我們的“本來”,是要吸收的“外來”,是要朝向的“未來”。“一多不分”基因的文化才是自然宇宙與人類生生不已的現實,才是生氣勃勃的真正狀態(tài)。“積極參與世界對話交流”:是闡發(fā)“一多二元”與“一多不分”差別的對話交流,是珍視與堅決維護與人類命運攸關的自然生態(tài)。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