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實話,讓我這樣沒文化的人談文化實在是小腳穿大靴。但,看了那些文化人的大腳談文化似乎也沒有談出什么名堂來,便心癢癢手癢癢地下決心嘮叨。刺激我心癢手癢的最大動力是文化人口中“文化將亡”的驚呼。
就中國文化的處境本身而言,危機是有的,并且有很大。但是,還遠不存在“將亡”的風險。下面,我想先問幾個細小的問題:
大家現在讀我的文章是漢字寫的么?是中國文化么?
大家一日三餐所用的筷子、碗、飯菜是中國文化么?
大家每天喝到嘴的茶是中國文化么?
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中國文化么?
全國人每天都浸淫其中的麻將是中國文化么?
許多人本命年穿個紅短褲是中國文化么?
大家游走全國,看到的山川、名勝與小城,是中國文化么?
…………………………………………………………………………
吃的,穿的,住的,玩的,看的,寫的,讀的,樣樣都不離中國文化,何至會“將亡”?要知道,這些“小事”都是滲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文化不亡,并不意味著沒有文化困境。很難堪的是,導致這種困境出現的原因正是中國文化人,從民國時代“廢除漢字”的錢玄同式嚎叫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低劣”的公知群哀鳴,他們無一例外地用極端化方式渲泄自己心中那點所謂的文化焦慮,其內心的真實世界卻是對西方文化的跪地膜拜。
我對于中國文化今天的整體看法是:先要打破文化囚籠,然后共擔起文化自覺。
中國式文化囚籠的形式有三類:
一類是精英階層給草根階層構筑的囚籠。他們把草根看成大猩猩,放在籠子里觀賞,然后,對籠子中的猩猩品頭論足,借此突現自己文化基因的優越感。
一類是精英階層給自己、給全體中國人構筑的囚籠。精英并不總是自信,部分是真自信,多數是偽裝的自信,當他們面對洋人時,往往愛用豆腐渣一樣的自信來掩蓋內心的真實自悲。這群不自信的有話語權的精英經常會把自己連同國人一起放進籠子,然后把籠子裝扮得非常美麗,高聲呼喊洋鬼子站在籠子外面品評“動物”,倘若洋鬼子向籠子里扔了顆花生,他們便手舞足蹈,回味三月。
一類是洋鬼子用侵略手段給中國人搭起的囚籠。白人世界的文化在近五百年內都是優勢文化,因為它們所到之處都是采取“炮眼上捎文化”的方式向世人問好,它們以天生高貴的自信鄙視包括東方文化在內的異教文化。因為西洋人圍剿中國文化的目標是既定的,因而俘獲中國文化的最好辦法便是將中國文化放進囚籠,并用一切手段阻止籠子里的活力向外傳遞。
文化煩惱
縱觀中國文化的三大囚籠,其實都與文化精英有關,他們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中國文化的煩惱起源于文化人,不是起源于非文化人,非文化人不會產生文化煩惱。
從文化覺醒的角度看,文化煩惱在一定范圍的群體內流行并非壞事,它會增強更大群體產生防御性的文化免疫力,做大做強中國民族文化的緊迫感會越發堅定。
但是,文化煩惱卻又不宜過度,一過度,就很容易出現強大的文化自閉,草木皆兵的集體排外現象也會增加。肯得基、麥當勞再強大,它終歸敵不過包子、餃子、面條和油條,咖啡館再高檔,它能跟喝茶人相抗衡嗎?英語考試即使考到火葬場,也不會讓英語滅了漢語。對文化的過度煩惱有時也會轉變成庸人自擾。
文化,她不同于一般性商品,她是文明人的基因,能遺傳,能進化,能競爭,民族是與文化固溶的,不是與國籍對應的,沒有中國文化基因的華人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可能有中國情結。但是,他的祖宗哪怕只傳給他一丁點中華文化的基因,他的情感中就會有“我是中國人后裔”的思想,他不會有中國情結,但會有一點中國人情結。
文化的基因性決定了她的頑固性,不會輕易突變,更不會輕易消亡。
呆在文化囚籠之內,每個人都會有文化煩惱,打開文化囚籠,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便可以完全釋放。因為此理,培養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就比任何哀嘆“文化消亡”的空嚎要有益得多。就我個人的理解能力而言,我會把文化自覺錨定幾個大樁:文化捍衛,文化創新,文化輸出,文化責任。
文化捍衛
所有悠久民族的文化都有輝煌的歷史源頭,這個源頭既有本地性,也有雜交性,象中國文化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構成則更為復雜,歷史久,輝煌時間久,挫折多,創造也多,精華豐富,糟粕不少。有鑒于此,中國的文化捍衛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面:傳統文化的捍衛,近現代新文化的捍衛,糟粕文化的淘汰。
對于傳統文化捍衛的理由無須我多費口舌,識漢字者便能接受,不管你用“文化衛道士”的貶名還是用“國學大師”的美名,傳統文化終歸要依靠這批煲貶參半的文化人挺身而出,沒有他們,孔孟,老莊,管韓,程朱,詩書禮樂,等等,都早已經失傳于世,哪會有什么文化爭論?
對近現代中國新文化的捍衛是一個斬新的課題。自“五.四運動”以后,中國誕生了兩類新文化:民主文化和科學文化。自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又誕了一類新文化: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為什么我會把捍衛這三類“新文化”說成是斬新的課題呢?原因在于它們的爭議性,在于它們至今仍沒有取得全民性共識。
民主文化不是一種落后文化,但因認識與操作的異議,它在中國已經成“雙面妖怪”。
科學文化是現代文明的主文化,但因中國對現代科技的原始貢獻不足,它在中國表達得不夠顯性。
社會主義制度文化是一種極其先進的文化,曾經在中國盛極一時,并且光耀于世界。但是,這種文化的成果極容易被資本侵蝕,因此它在中國正表現出岌岌可危。這是中國主動放棄的最有話語權的文化陣地,它的衰亡其實也標志著文化捍衛的跛腳化,中國文化,除了傳統,已經沒有別的依歸。
糟粕文化的淘汰也是文化捍衛的一部分,傳統文化的行進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良莠互搏的旋律,淘汰糟粕文化,才能給新的進步文化騰出空間,你若堅持“三綱五常”不放,那民主自由文化無望,你若堅守“三從四德”不放,那婦女解放便是死路,你若堅持“家國同構”的舊思維,一切美好愿望的主義就只能是空想。所有要求新文明為舊文明讓路的行為都是文化捍衛的絆腳石。
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一個強大民族文化影響的最有效手段,沒有文化創新,就沒有文化傳播力。歐洲近幾百年來的文化復興與文化擴張,靠的不是古歐洲的舊文化,是伴隨歐洲政治、經濟、革命、侵略而誕生的新文化,后來的新興資本主義美國也正是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才取得今天的地位和影響力。
歐洲人的世界殖民和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卻又是歐洲文化自身的春天。白人在向大西洋扔掉黑奴的時候,也同時在創造殖民地的輝煌,華盛頓及其同類在屠殺印第安人的時候,也在同時創造美國的“民主文化”,歐洲最動蕩的二百年,成就了物理學的歷史最高峰。
簡略地講,文化創新主要包含:政治文化創新,經濟文化創新,科技文化創新。
政治文化的創新,中國不具有原始理論的所有權,但卻曾擁有無可比擬的實踐探索成果,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中國積累了無數超越舊文化的新文化,新的婚姻文化,新的教育文化,新的住房文化,新的醫療文化,新的領導文化,新的外交文化,新的階級文化……
遺憾的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已經整體被資本主義文化所取代,除了個別團隊。
經濟文化也正成為中國文化創新的最大痛處,幾十年的革命成果和幾十年的經濟制度創新已經全部同化于歐美經濟的一體化之中,沒有任何可輸出性和可復制性,當今中國的經濟文化完全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文化的紅色化。
今天、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重要任務是科技文化的再創新。
近幾百年來的幾乎一切文化創新都跟科技創新緊密相關,科技在未來文化的競爭中將扮演第一角色。
在新科技中產生新文化,比如電影、電視取代傳統戲臺;
在新科技中傳播新文化,比如互聯網取代紙質媒體;
在新科技中嫁接新文化,比如在熱門社交網站內置廣告;
在新科技中遺傳新文化,比如在智能設備中定制“超人類”。
……………………………………………………………………………………………
毫無疑問,未來的文化競爭,最大的依賴對象就是科技,科技在推動政治經濟運動的過程中,以其最強大的物質引導力帶領文化創新的活力釋放。華為如果能強大一百年,那么,華為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效率將遠大于中央文化部,未來若真是量子時代,那么,誰掌控量子高端,誰就掌控世界文化,文化內置在人的身體,人的文化又被現代科技所內置。
文化輸出
文化輸出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文化自信有時甚至帶有非常明顯的侵略性和強權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對外輸出就是最好的明證,它們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之后,法維艾主教租借幾輛車闖入禮親王王府,雇傭幾十個中國教民搬運禮親王家的黃金、珠寶和字畫,給每個搬運工發200法郎的傭金。事成之后,再帶著這幫賊匪到教堂去做祈禱,向上帝報告其“代表上帝搶劫”的神圣性。
基督徒傳播宗教文化就是這樣的執著。
中國政府和人民有這樣執著的文化傳播精神嗎?沒有。
未來呢?
應該由害怕移民轉向為鼓勵移民。不要怕中國人移民帶走財富,有一億中國人流向世界,至少讓五億人了解到中國文化,三億中國人流向世界,中國就不需要花成本搞文化輸出,中國人的節日及生活中就能包含千萬種文化元素,單靠視覺沖擊對世界就影響巨大。
應該將“經濟援外”轉變為“經濟文化援外”。中國的援助項目要善于搭載文化基因,有中國無償投錢的地方,就應該有中國文化的自動融入,援助的項目必須“中式”。
應該回歸共產黨的制度初心。構建由中國主導的可以讓世界復制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設想應該盡快形成共識,共產黨如果不構建社會主義就不是真共產黨,共產黨不朝著共產主義方向努力就不是真共產黨。如果第三世界的廣大朋友能夠有一半以上復制中國的制度模式,你還怕中國文化沒出路?共產黨不推廣共產主義文化,歐洲少數國家可能率先搶占這一文化。
應該將中國歷代名著推向世界。“歐洲名著”為什么能成為“世界名著”?因為它被推向了世界。為何能推向世界?因為歐洲侵略了世界。中國呢?會侵略世界嗎?不會。中國名著要成為世界名著,最好的辦法是由政府推動。中國歷代各類形式的名著寶庫十分龐大,如果能夠以“國家戰略”推動其英語化、法語化、西班牙語化、阿拉伯語化,以非盈利性向世界推廣,甚至免費向世界推廣,“中國名著”一定有相當大的部分能成為“世界名著”。
中國的說唱文化、工藝文化、遺跡文化、建筑文化和園林文化都有向世界輸出的價值。
文化責任
在簡述文化責任之前,不妨先看看文化衰落的近期背景:
性開放文化是誰引進的?
同性戀文化是誰引進的?
洋節文化是誰主導的?
洋教文化是誰布道的?
洋著文化是誰放進教材的?
中國品牌洋名化是誰許可的?
是誰滅了中國的古今英雄?
是誰神化了西方英雄?
是誰讓中國的反面人物都成了“英雄”?
是誰讓原本單純無私愛國的國人變得自私貪婪缺德虛偽?
是誰抹黑甚至是毀滅了中國史?是誰在用西方史觀改造中國?
……………………………………………
最直接的結論:文化公知、資本公知和官人公知。
因為這三類人的不負責,導致了中國文化的挫敗與衰落,也造成了今日中國集體性的文化迷盲,如果要復興或者說振興中國文化,第一步便是促成這三類人的深刻反省,這三類人不反省,人民群眾的視覺、聽覺、思想和行動一定離不開“洋奴文化”。
評職稱人人考英語,你敢不學?進商場買衣服,滿眼洋名,你能不看?教材中洋課文、洋故事扎堆,你不讓小孩讀書?圣誕節,全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紅帽老頭”,你不讓孩子參與?資本私有化滲透經濟全局,你能不合流?
文化是骨髓里的東西,文化滲透就是換你的骨髓和腦髓,中國人的文化觀要換回來,必須有換腦髓和骨髓的條件。誰來創造條件?有話語權的人和有政策權的人。
對每一個個體中國人而言,最大的文化責任是:我必須認定自己是中國人,這是一種榮譽;我必須接受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事實存在,哪怕她不完美;我必須平等地面對世界,哪怕我暫時落后。
我,不是一個悲觀的人,我對中國文化的未來也不悲觀,我想用一首打油詩來表達我對中國文化昨天、今天與明天的看法:
《文化感懷》
三皇五帝到如今,朝朝都是中國人。
滿蒙攘攘雖有日,科舉何曾斷詩經?
治亂循環古有患,抱膝長吟情意深。
一朝霧盡紅旗舉,萬里風清我最新。
寫于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