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姜文在訪談中拋出的“航母決定論”在文化圈中引起了較大的熱議。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存在“中華文化同化論”的傳說,即是四夷或許能在武力上戰(zhàn)勝中央大國,但最終的結局都是被中華文化同化。我開始也認同這種說法,但越隨著思考的深入,越覺得這種說法是種迷信,而在近代,這種說法更是危害巨大,甚至成為一些集團賣國投敵的理論基礎。是時候讓我們找到文化同化論的真正內核了,來打破這種迷信。
中國外交政策上有著名的“五餌”策,就是給四夷金錢、財貨、美人,迷亂其心,讓其從內部瓦解。這種計策可以說屢試不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社會都還處在原始社會時期,金錢美人這種私有財物的大量出現(xiàn),加速了其社會的解體過程,因而中央政權可以據(jù)此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到了漢朝時候可不是這樣,漢朝開國一直實行和親政策,給匈奴每年進貢,但匈奴并沒有被感化,反而越來越強大,甚至變本加厲,在漢武帝時期一直打到未央宮了,再讓其發(fā)展下去,終有一天大漢王朝要灰飛煙滅。在這個歷史時期,也才有了漢武帝用武力抗擊匈奴國策的誕生。匈奴為什么不能被收買呢?那是因為匈奴已經(jīng)是較為成熟的奴隸制社會了,對于戰(zhàn)利品有一定的吸納能力,任其發(fā)展會加速其社會的演變成熟,進而成為漢王朝的心腹大患。
在馬克思的觀點中,暴力是新社會誕生的催生婆,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同樣適用。漢王朝和匈奴之間的長期戰(zhàn)爭,改變了匈奴社會的權力構成。以前的軍事貴族體制漸漸被拋棄,權力逐漸開始集中,單于開始直接對整個匈奴部族實施控制。這必然加劇匈奴內部的權力斗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匈奴的戰(zhàn)斗力。在戰(zhàn)爭后期,匈奴出現(xiàn)了左右賢王叛逃事件,這在根源上來說是在長期戰(zhàn)爭中中央王朝的財力更為強勁,在表象上就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更加穩(wěn)定,但實際上也催生了皇權的進一步擴大,這才有了漢武帝削藩的舉動,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是其副產品而已,而我們往往本末倒置。在長期的對峙當中,匈奴最終灰飛煙滅,這證明匈奴模式不適應歷史發(fā)展了。這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就出現(xiàn)了孝文帝改革這樣的漢化舉措。其實開頭都是一樣的,戰(zhàn)爭必然帶來集權,怎樣應對集權?那就要進行政治權力的重新改組,而漢化政策實際上是對少數(shù)民族貴族權力的削弱,進行強烈抵制的是軍事貴族集團。所以翻看遼金等朝代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在這過程中非常慘烈的王權爭奪戰(zhàn),他們沒有很好地完成歷史使命,也就消失在歷史故紙堆中。漢化只是權力斗爭的副產品,真應了那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蒙古王朝以及后來的滿清王朝,他們吸取了以前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經(jīng)驗教訓,沒有進行非常徹底的漢化,而是反過來要改造漢民族。最典型的就是清朝實施的留發(fā)不留頭的奴役政策以及文字獄的漸漸興隆。清朝的統(tǒng)治階級吸收了漢文化,不是為了徹底變成漢人皇帝,而是為了方便統(tǒng)治漢民族知識分子。在滿清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也發(fā)生了較為激烈的權力斗爭,但滿清統(tǒng)治者進行了克制,讓這個過程更加漫長。直到雍正帝建立軍機處,才真正的加強了皇權,而直到乾隆時期這個體系才達到真正的平衡。我并不認為清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頂峰的說法,那是由于滿清統(tǒng)治集團的先天不足,一定程度上的貴族體制得到延續(xù),皇權和滿清貴族之間達成了妥協(xié),形成了一定的制衡關系。
中國的“五餌”策在面對西方列強時,為什么不管用了?那也不是西方文化強大的原因,而是西方社會制度的原因。西方那時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期,急需大量的資本。可以這么說,西方對我們的五餌那是來者不拒。清王朝實施的以夷制夷之策完全失敗,原本設想是驅狼逐虎,但實際上變成引狼入室。清王朝拋出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本來希望引起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反而促成了門戶開放政策。在鴉片戰(zhàn)爭關口,中國雖然虛弱,但真正能夠打破中國大門的也就西方頭號強國英國一國而已。就算是法國,它單獨行動,還是不足以讓清王朝束手就擒的。這是中華文化同化論的第一次較大的惡果,衍生出了中法之戰(zhàn)不戰(zhàn)而敗的惡果。甚至到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葡萄牙、奧匈、意大利那些早已衰弱的國家,也可以在富庶的東方分一杯羹。難道這也不該讓我們反思?
中國人還對五胡亂華的慘烈耿耿于懷,甚至拿來替日本人的屠殺找借口。說實話,五胡那時就是原始社會時期,茹毛飲血,每個民族都經(jīng)歷了那些血腥殘暴的事情。我們說中國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祖先黃帝、炎帝一直都彬彬有禮。這實際上是一段美麗的誤會。《山海經(jīng)》之類的圖書或許更加接近歷史真相,黃帝他們也有大規(guī)模的屠殺戰(zhàn)俘的歷史,這本沒有什么可忌諱的,那就是那個社會歷史階段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沒有那樣的現(xiàn)象才不正常。但中國的史書中為什么看不到了呢?一大功臣就是孔子,孔子焚毀了多少史書,不符合他禮教傳統(tǒng)的東西大部分被毀滅,其實遠古時期哪有他的所謂的仁義禮智信,他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曲筆,為圣人諱,塑造出了完美的三皇五帝形象,但也由此毀滅了活生生的中華文明。在儒家成為正統(tǒng)的過程中,文化毀滅工程一直都存在,現(xiàn)在在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哪個才是始作俑者呢?歷史會給出答案。
知識分子會很喜歡文化同化論,這正好突出了他們的無上地位。但過分強調文化,帶來的一個惡果就是,當西方文化來勢兇猛之后,他們會理直氣壯的投降,接受先進文明的洗禮。中國也算接受馬克思唯物史觀影響多年的國家,但真正的史學實踐中缺少對文化同化論的深刻反思,所以毛澤東說真正懂馬列主義的共產黨人很少,他要發(fā)動文化大革命,他要批林批孔。悲哀的是,就是他依靠的文革小將們,也不過是舊時代的產物,到了后來他們還是要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實際上,這還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改造文化,先得從改造經(jīng)濟開始。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