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道德經》第一段最新的理解和釋意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與解釋
廖紅丁
《道德經》開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由于中國古文沒有標點,斷句上歷來就存在很多爭議,以上是現在幾乎所有對《道德經》這一段的斷句。
小星對《道德經》第一段的斷句是這樣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斷句不同,則解釋就可能大相徑庭!很有可能對作者的原意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釋,比如,對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就是這樣,如果按照傳統的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來解釋,孔子就是主張“愚民”的,但這又與孔子的一貫主張不相符,如果將孔子的這句名言作如下斷句,則就會得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顯而易見的。
文若愚編著的《道德經》第一段是這樣解釋的:
注釋: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意思為解說、表述。“非”即不是的意思。“常”本來寫作“恒”,意思是永遠、恒有。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和第二個“名”的名詞,是人類很據事物之間的各種不同的特征而對某一特定事物所作出的指認。第二個“名”是動詞,為說明、命名的意思。
無:指的是萬物生成之前的莫可名狀的混沌狀態。名:這里是動詞,為說明、命名的意思。
有:指的是萬物生成之后已經有了形體的初始狀態。萬物之母:即天地萬物的母體。
妙:微妙的意思。
徼:愿意為邊際、邊界,引申為端倪的意思。
玄:深奧而不可理解的,不可測知的。
眾妙之門:指精深奧妙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由此而出的總門。
譯文:
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夠用言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無”,是天地的源起;“有”,是萬物的開端。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道”的奧妙;經常從“有”中去認識“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同出一源,而稱謂不同,但是都稱得上深遠玄妙,這不是一般的深遠玄妙,而是深遠又深遠,玄妙又玄妙,這就是天地萬物之無窮奧妙的總門。
小星的解讀如下:(與上相同的解釋略去)
可道——可以說出來,這里引申為:不可妄言(中國古人講話總是講隱含意義,對你說,請講,其實是說,不要亂講!所以這里的可道是:不可妄言)。
名——這里特指自然之表面現象。這是老子本節的通用。
可名——可以取名、命名。這里引申為:下定義,給……下定義等。
名(應為第二個名)——名字,這里引申為對某一規律的準確定義,定義就是取名,就是命名。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這一句的句型結構;其中間省略了一個轉折連詞;然而。此句應為“名可名,然而,非常名”。就像易中天介紹李澤厚先生對“有教無類”的研究;就是“有教則無類”。是“有、無”句型結構,這里同樣是“可、非”結構。省略了一個轉折連詞。今用于此真是豁然貫通。
譯文:
第一句:
對深藏于現象之內的規律(道),不可妄下斷言(可道),而信口之言(轉折),定然不是(非)永恒的(常)真理(道)。
對表現于規律之外的現象(名),不可妄下定義(可名),而信口之言(轉折),定然不是(非)正確的(常)定理(名)。
我對《老子》第一句的理解:
斷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釋:(相同者不再贅述)
常——通“恒”,《老子》中本來是寫作“恒”的,因避漢文帝劉恒之名諱,原“非恒道”就被改成“非常道”了,如果寫成“恒”字,就更好理解了。
常道——在這里應該理解為一個詞,即:恒道,永恒的、不變的、終極的規律、道理、真理,而第一個“道”則是指人們過去或者現在對事物認識后總結的規律、道理。
常名——在這里也應該理解為一個詞,即:恒名,永恒的、不變的某一特定事物,而第一個“名”則是人們對現實中的特定事物所作出的指認。
第一句譯文:
(我們)現在所說的(所認為的)道理(規律)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規律、真理(“常道”)。(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看見的、所命名的這些事物都不是永恒的、一成不變的這些事物的本身(“常名”)。
那么,什么是永恒的、終極的“常道”呢?老子在這里并沒有明說,我認為他是從他所經歷的充滿動蕩的東周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諸侯并起,以下克上”的年代悟出,不管什么萬世一統啦,什么尊卑有序啦,都是可以改變和正在改變的,但這些改變都不是“常道”。我們也可以認為他指的就是人們過去和現在認識的、總結的規律(道)都不是真正的最終的規律或者真理(常道);“常名”也是這樣,人們過去和現在認識的、命名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事物都是處在無時無刻的變化之中,即所謂滄海桑田,而絕對永恒存在的事物(常名)是不能叫出來的。
人們對世界的觀察和觀察后的總結(道)是逐步推進、演化的,比如,從宏觀世界來看,人們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和廣闊的地平線,認為天是園的,地是方的,于是就有了“天圓地方”之說(道);后來又有了“地心說”(道),認為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天體都是在圍繞著地球轉;再后來,人們通過觀察、計算和實際測量又提出了“日心說”(道),認為我們的地球和所有天體都是圍繞著太陽轉;一直到現在,人們對宇宙有了深刻的認識,于是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說”(道),并且把我們對宇宙的邊界和誕生的時間推到了150億光年以前!就是如此,還是不能完滿地說明宇宙的年齡到底有多大?他誕生(如果有的話)在什么時候?是怎么誕生的?宇宙的運行規律究竟怎樣?等等等等,人們即使在如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還是說不清楚,道不明白,以至于一些科學家又轉歸“神造宇宙”、是“上帝之手”給了我們這個世界第一次推動的舊巣窠中。那么,什么是“常道”?也即終極的道、真理、規律,人們以前認識的都不是,究竟什么是“常道”,老子也并沒有給出答案。
所謂“名”,實際上是人們對事物認識以后所取的、命名的,但為什么老子又說這些可名之名,非“常名”呢?正因為世上萬物都是出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宏觀上來看,滄海桑田,現在的桑田,以后很可能會變成大海,反之也是如此,又比如從微觀世界來看,中國古人早就提出了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比如與老子同時代的墨子在公元前5世紀就提出‘端’是組成物質的最小成分,比外國人提出得早。再比如莊子就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首次提出了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概念,物質不但是無限可分的,也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你看見的水,在一個大氣壓下溫度低于攝氏零度就變成了冰,溫度高于攝氏100度又變成了氣態,地球上的一切都因為太陽和地球內部的作用力而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這不只是物體的形態在發生著變化,有時甚至還發生這種物質與其他物質產生反應而生出另一種物質的化學變化,實際上地球上的所有物質還因為物質本身的原因都處在不斷的衰減之中,從這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人們今天認識、命名的高山、大海、桑田,明天就有可能變成其他,因此,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無疑是正確的!同“常道”一樣,老子同樣也沒有給出究竟什么是“常名”的答案。
小星,我之友人,對《道德經》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解釋、翻譯。
2014.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