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對“道”的信仰
王曉品
上古時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取法自然,一畫開天辟地,始作太極陰陽八卦圖,奠定了中華哲學經典《周易》的堅實基礎,中華古文明的壯美大舞臺從此搭起。下古時精通《周易》的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了“道”的哲學命題,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天地以及萬物皆由“道”而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為無極,生成太極,太極生成陰陽二性,陰陽二性生成四種現象,四種現象又生成八種物象,接著生成六十四卦象,然后生成萬物。老子認為宇宙是一個彼此有機聯系的大生命體,其總生機便是道;它連續不斷地進行著創造活動,然而不受指使;它無形無象,但是得道者時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勞而不矜其功,萬物樂意接受它,從中獲得活力;它超越萬物而又內在于萬物,它是場,是能量,是規律,更是一種境界…。老子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得道者便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力”相資,無往而不勝。
信仰作為人對某種思想的極度崇信并奉為人生準則,它不但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在老子“道”的思想普及之前,中華民族的信仰是“敬天法祖”;由于老子的“道”是“天”和“祖先”的本原,從此古圣先賢開始轉為對“道”的信仰,而民間的信仰則在秦漢以后具體為儒家的“忠孝”。后世的修道者致虛守靜,覺而明慧,直至超凡入圣,最終升華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生境界。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更以老子的“道”為最高信仰,其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為中華文明持續地燦爛輝煌而未中斷起到了“上善若水”的作用。道士們高標清逸,見素抱撲,經常被比喻為空谷幽蘭,致力于保護三山五岳“造化鐘神秀”的風水靈氣。為了能讓更多的修道者悟到老子的“道”,歷代的明道者持續地著書立說,使道學在后世的傳播廣泛而深遠。如韓非著《喻老》,劉安著《原道訓》,王弼著《老子指略》,王安石著《老子注》,王夫之著《老子衍》,南懷瑾著《老子他說》等等。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伏羲和毛澤東作為得天地大“道”而與日月同輝的人物,前者是偉大文明的哲學奠基者,后者是偉大文明的哲學繼承和發揚者;前者開創漁獵文明和嫁娶文明,倡導龍文化…;后者開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倡導民眾文化…;他們真正地為人民服務,“不失其所,死而不亡”永遠地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以下是先賢知“道”者對道的論述:
《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為道屢遷”,“道不虛行”。
孔子:“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墨子:“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
孫子:“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荀子:“良農不為水旱不耕,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韓非:“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
莊子:“通于天者,道也;順于地者,德也。”“夫道,覆載萬物者也…”
屈原:“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黃帝內經》:“陰陽四時者,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呂氏春秋》:“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劉安:“無為為之而合于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
司馬遷:“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曹操:“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王弼:“萬物皆由道而生。”“道者,無不通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
李白:“玄風變太古,道喪無時還。”“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
杜甫:“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韓愈:“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統學說”。
柳宗元:“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君子謀道不謀富。”“善惡不可以同道。”
劉禹錫:“圣言貴忠恕,至道重觀身。”“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道是無晴卻有晴”。
胡宏:“治道以恤民為本。”“失事有緩急,勢有輕重,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朱熹:“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
王陽明:“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
王夫之:“道莫盛于趨時。”“天下無象外之道。”“道不離器”。
關于“道”的論述還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道不同不相為謀”,“道行無喜退無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道至簡”,“以道制欲”,“文以載道”,“藝精則道”,“技進乎道”,“仙風道骨”,“志同道合”。佛教有道場,道教有道觀。中國的“道”也在鄰國被發揚光大,韓國有跆拳道,日本有柔道。喬布斯通過對東方文明的參禪而悟道,從而引領了當代科技的變革。
中華古文明由于重“道”輕“器”,導致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在15世紀以后開始落后于西方,而清初王夫之與清末譚嗣同的“器體道用觀”,將“器”上升為“體”,“道”轉化為“用”,一舉推倒了古圣先賢對“道”的壟斷權,也突破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精神防線,為思想解放和引進西方哲學和文化科技等,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的毛澤東時代是哲學統領的時代,是思想政治掛帥“人心齊,泰山移”的時代,是“六億神州盡舜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時代,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本經濟”時代,是既重道又重器的信仰堅定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道”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今天,習總書記推進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道”在當前形勢下的循道而行,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必要保證。只要中華民族哲學普及,道器并重,那么重振漢唐雄風“We are family”的理想必將早日夢想成真。“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2015年5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中流擊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