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道德經·第四十章》中的兩句話,今人不解其中之意,妄在“反”上下功夫。這句已在《釋老正義》中解釋的很清楚了,本文想從更深的層面解釋一下。此兩句話本意是:正反互應即是道動,細弱易簡是道用以變化的途徑。
先舉一個物理中的力學例子。把一個物體放在一個傾斜角為θ的斜面上,物體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豎直落下。從力學分析看,物體是否能下滑或靜止不動,決定于在斜面方向上,沿斜面向下的重力的分力能否克服物體與斜面之間向上的摩擦力(這種摩擦力來自斜面向上的支撐分力)。如果物體是靜止的,那么靜止的原因來斜面的摩擦力;如果物體是沿斜面下滑的,那么就說明來自地球的重力向下的分力克服了摩擦力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斜面上的物體是下滑運動還是靜止的,其力都是來自與它相關的對方。所以它的動靜皆來自與它相對應的反面。請問:這是不是“反者道之動”?是不是“反者道之柄”?其實在電學上也是這樣,電流總是從電位高的一端流向電位低的一端,高下相反,因低而動。老子曰:“高下相盈”。在物理學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我們可以說:“給我們道柄,我們可以讓地球反轉”。
我們再看看數學上的例子。“內錯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是條件,“兩條直線平行”是結果。這前因后果,這是不是正反前后之互應啊?微積分中的“中值定理”是不是也是這樣,只不過是單值對應與多值對應的區別吧。再如導數,亦如此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正反互應即是道動。宇宙之中本無數,卻有數之算。
再如化學中的化學反應,物質的化學反應不在于參加化學反應的物質本身,而在于是否能達到化學反應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不是“道柄”?這樣的例子很多。
再如在機械傳動中,齒輪的傳動,分為主動輪和被動輪(也叫從動輪),被動輪的動力是不是主動輪給的?回答是肯定的。更有意思的是主被動輪的轉動方向是相反的。
再如:齊紈魯縞種桑滅國。春秋戰國時齊桓公欲以稱霸,但魯國梁國發展迅速,對霸主齊國構成威脅。齊桓公問計管仲,管仲知道齊王的心思,說:“魯梁的老百姓擅長織絲。請您和貴族們帶頭穿縞(是一種細白的生絹,生產地主要集中在魯國曲阜,“魯縞”之名由此而來)做的衣物,號召齊國內的有錢人都去穿著縞衣。而且要限制國內不準生產縞。魯國百姓見錢眼開,魯莊公貪圖賦稅,必然放任百姓織縞放棄農事,種糧食的就會越來越少”。齊桓公依計行事。管仲還加了把火,向魯梁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縞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黃金;販來萬匹,給金三千斤黃金。”一時間,魯、梁兩國財政收入大漲,僅此一項稅收就能滿足國庫開支。兩國國君心里暗喜,紛紛鼓勵百姓產縞,放任百姓織縞不再種糧食。13個月后,管仲派人到魯梁國考察。發現魯梁國制縞業繁榮。大批大批的車輛在不斷運輸出口到齊國的縞。管仲說:“可以收網了!”齊桓公大喜,忙問怎么做。管仲說:“我們貴族改穿紈,全國不得穿縞,封閉商道海關,嚴禁與魯梁國通商!”齊桓公答應照辦。10個月后管仲派人調查,魯、梁兩國農業已衰敗,織縞又賣不掉,賦稅絕收,兩國老百姓陷入失業后的貧困中。兩國君只好令百姓返農。但為時已晚,糧食不是在幾個月內就能恢復生產的,饑餓的百姓把種子也吃掉了。一時間,魯、梁谷價暴漲,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走私),而齊國的糧價每石才十錢。24個月后,魯、梁國的百姓紛紛逃荒往齊國,十室六空。民間產業也被齊國商人壟斷。3年后,魯、梁兩國成為齊國的軍事附庸和經濟殖民地,被迫屈服于了齊國。后來管仲還用同樣的辦法,高價采購楚國的生鹿、代國的狐皮、衡山的械器,制服了楚國、代國,吞并了衡山。管仲在齊作相卻能調動魯、梁兩國織縞,這是什么道理呢?“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柄”啊。百姓饑餓,返農為時已晚。這不是“弱者道之用”嗎?生產一件產品與生產一千件同樣的產品工藝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皆始于跬步而至千里。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道理都與太極圖里的陰陽魚之間的關系相同。真正的太極圖(伏羲太極圖),不管你從哪個徑向上去看,黑與白的面積都是相等的,故老子曰:“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第二十章)。陰陽何異?陰者陽之翕也,陽者一陽之積累也。
道的變化是從一陰一陽開始的,也是從一陰一陽結束的。故老子曰:“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今人不解其意,把“圣人終不為大”解釋成:有道的人始終不自以為大。錯得太遠了。這句的本意是:圣人終身不作大事。而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點一點從小處著眼從易處開始去做事,積小成大,累少而成多,由弱成強。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很可惜呀,講《道德經》的先生們,沿襲古人的誤解至今而不知,反說道人沒有真正的理解經典,嗚呼。說什么“你只要認識,你才足”,這是多么唯心主義呀。應該說:“你只要認識,你才知道不足”才對。多年前我的一個兄弟(在政府部門工作)去農村考察,回來后對我說:“你不知道農民有多苦。村長把一只病死的雞做成菜招待我們,家里的小孩都不舍得讓吃。吃一碗雞蛋面都是值得炫耀的事。”試想一下,他連道口燒雞的名字都沒聽說過,他能想到要吃道口燒雞嗎?當他看到或聽到道口燒雞時,他才會感覺到自己沒吃過,吃的欲望才能讓他感到自己有“沒吃過”的不足。不然老子怎么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呢(第四十七章,句意是:他走出去的越遠見識越多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知道的很少「與不知道的相比」)。若按傳統的解釋對科研何益之有?若按此文的解釋,也許會給科研工作者帶來很多的啟發。
寫于都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