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譯文】正反互應(yīng)即是道動;以道蒞事必從細弱做起就是“道”的應(yīng)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釋文·附說】“反者道之動”傳統(tǒng)一般認(rèn)為:反:一是“相反”,“相反”之中又含有兩層意思:㈠、相反,㈡相反相成;二是“往返”,循環(huán)往復(fù)。諸如長短、 高下、 美丑、難易、有無、前后、禍福、剛?cè)帷娙酢?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都是相反的概念,它們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相互依存的、相互轉(zhuǎn)化的,即第二章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既蘊涵了“對立關(guān)系”又涵蓋了“循環(huán)往復(fù)”“復(fù)歸根本”合二為“一”的無窮變化之“道”。概括為“反者道之動”。其實上述解釋過于表面化,并非“反者道之動”的真正含義。
“反者道之動”的真正意思是:正反互應(yīng)即是道動。這里的“反”是指“有”“無”互反。“無”的變化會使相應(yīng)之“有”變動,“有”的變動也會使相應(yīng)之“無”改變。也就是對太極圖里的陰陽魚的描述。陰魚示之以尾,則陽魚應(yīng)之以首;陰魚示之以首,陽魚應(yīng)之以尾。也就是陰陽消長的循環(huán)變化和往復(fù)應(yīng)對而已。明代易學(xué)大師來之德云:“陽不胎于陰則強,強則竭;動不根于靜則妄,妄則兇。故無者有之源,反者道之柄”。下面從幾個方面舉例說明:
例一、比如蓋房子:目的是用其中空,所以蓋的房子必須適于居住。這不就是先有了“無”,才有制其形體的“有”嗎。相對于“有無”而言,用無為宗以制物有,以有為物利而顯無之宗用。以無為正則有反,欲居住就需建房,欲無之為用,則必先有之物利。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反之,以有為正則無反,欲將倉庫改為住房,就需要改變其原有結(jié)構(gòu),以達到居住方便的目的。
例二、以兵法為例:孫子曰:“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這里的“形之、予之”就是“有之物利”的變化,目的是達到“敵必從之,敵必取之”的“無之宗用”。反之,“以利動之”就是“無之宗用”的變化,動敵之利皆虛利也,“以卒待之”,敵人進入埋伏圈,即是“有之物利”的變動。否則,如何才能“與之?dāng)潮厝≈?rdquo;?這不是以無制有,以有克無的道理嗎?
例三、以商品為例:不知道客戶需要什么功用的產(chǎn)品,怎么能開發(fā)出客戶需要的產(chǎn)品呢?客戶的需要就是“無之宗用”,生產(chǎn)商的產(chǎn)品就是“有之物利”。是相互影響的。至于銷售渠道不就是“道沖”嗎。
例四:以抽坎填離為例:坎欲成真陰坤,必先失坎中一陽(無之宗用),而后才能得離中一陰(有之物利)。因坎之動而引起的離之變,即是道動。離欲成真陽乾亦如此理。常人體內(nèi)皆有濕毒,修持中,不失濕病焉得其正?這就是老子所說:無執(zhí)故無失。八十一章經(jīng)文講的是一個道理,猶如八十個盲人摸象,歸于一則象全。
例五、齊紈魯縞。齊紈、魯縞是古代著名的兩種絲織品。管仲獻計齊桓公把朝服面料由紈改為縞,命令大臣也要穿縞,一時間齊國百姓紛紛效仿,縞價大漲。管仲下令禁止齊國百姓織縞,反而為魯縞大開綠燈。魯國百姓見錢眼開,魯莊公也貪圖賦稅,放任百姓織縞,種糧食的越來越少。一年后,管仲突然下令禁止進口魯縞。請齊桓公命令大臣們改穿紈。于是,齊國又流行紈,不再穿縞。魯國的縞堆積如山,卻換不來糧食,頓時陷入饑餓之中。最后,魯莊公被迫屈服,簽訂了尊奉齊桓公的合約。管仲還用同樣的原理,高價采購楚國的生鹿、代國的狐皮、衡山的械器,制服了楚國、代國,吞并了衡山。這是什么道理呢?“反者道之動”“反者道之柄”啊。百姓饑餓,返農(nóng)為時已晚。這不是“弱者道之用”嗎?生產(chǎn)一件產(chǎn)品與生產(chǎn)一千件同樣的產(chǎn)品工藝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皆始于跬步而至千里。
范應(yīng)元解釋說:“反,復(fù)也。靜極而復(fù),道之動也。柔弱之至,道之用也。”只解釋出了有無相生的道理,卻沒解釋出制化的道理。而“反者道之動”的真正意思:講的是有無制化之理,否則下一句“道之用”將如何用?
“弱者道之用”是對前一句“道之動”的進一步說明,道之動是從一陰一陽開始變化的,是從細易開始的;也就是:陰陽的變化由微至著循環(huán)無端,猶如做圓周運動的點與其投影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運動的點把細微的變化積累起來,才有投影的往復(fù)運動。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分,事則棋布。現(xiàn)在的譯本多解為:道的作用是柔弱的。這是明顯的錯誤。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以道蒞事必從細弱做起。萬物并作皆有始弱,如自然之?dāng)?shù)始于一,累少成多,以致無窮。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就是這個道理。以反為宗以制正,正反往返以細易為用。就是有無“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的另一種說法,或者說是進一步的解釋。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另一種說法;如同第二章“有無相生”,二者相互依存“大制不割”的道理。
這一章共四句話:第一句說的是:有無相生相應(yīng)生克制化。第二句說的是:有無之間的生克制化都是從細易柔弱的“一陰一陽”開始的,以道蒞事,將欲以無為宗用,必然先制有之物利;反之,將欲以有為物利,必然先彰顯無之宗用。第三句四句說的是:有無相生。
寫于2009年6月23日定稿于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