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王中宇:科技救國?

王中宇 · 2014-06-15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人類要擺脫西西弗斯的命運,需要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智慧。

第十章 科技救國?

至此,我們從公權力和經濟運行機制兩個視角,觀察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史實證明,這兩個領域內在運行機制的根本性質,導致了社會矛盾一次又一次的積累,和一次又一次的大動蕩。以至于輪回的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

清末的嚴復,在比較中西社會時,指出“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復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嚴復《論事變之亟》)此后,“進步”的觀念深入人心。國人無不希望擺脫輪回而踏入“進步”。而學界乃至全社會,有相當多的人將進步寄望于科學技術,以為有了科學技術,國民就可以擺脫愚昧,社會就可以理性化。理工科出身的筆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抱有這個堅定的信念。

然而,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令筆者無法再先驗地盲從這個信念。于是不得不從科技發展與歷史演化的視角,觀察這一問題。

在當代人的眼中,社會演化被分為“進步”、“退步”兩個方向。科技則被視為重要的“進步”因素,近代中國的社會悲劇被很多人歸結為科技落后。科技救國成為很多人(也曾包括筆者)的夢想,當代中國的困境,很多人指望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解決。相關文章連篇累牘。然而筆者孤陋,至今未見有說服力的論述,說明“技術進步”與“創新”何以能引導社會走出困境。

為此,讓我們先從科技與社會的關系這個視角開始觀察。

10.1漢陰丈人看李約瑟難題

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 中國的政教分離、選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諸子百家為何沒有在同期的歐洲產生?

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在十七世紀的西方,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

在李約瑟的眼里,難題在于理解十六世紀前后東西方格局的差異。而中國學者們則更關注問題的后一部分: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并對此提出了諸多解釋,包括:小農經濟、分工不發達、缺乏冒險精神、外敵入侵、中庸之道、三綱五常、缺乏市場經濟、缺乏民主制度、缺乏專利與股份制度、缺乏交流與交通、缺乏古希臘科學哲學思想、缺乏解放普通勞動者的發明思想、迷信落后、重文輕技、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字的邏輯性的缺失……

對李約瑟問題后半部的強烈關注和列出的諸多解釋,反映出中國學者們一個潛在的共同假設:科技發達是值得追求的,是解決現實困境的有效途徑。中國的落后,科技不發達是重要的原因。只要找出這個原因,并加以克服,中國的科技就可以發展起來,進而帶領中國的復興。這個思想早在清末民初迎接“德先生”、“賽先生”時,就已深入人心,“科學救國”是數代國人的夢想。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這個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否可信?倒是兩千多年前的莊周,寫下了一個令人不解的寓言:

子貢南游于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昂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 [yì] 通。水滿出)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莊子·天地》

《莊子》中的這則寓言非常著名,論者多由此討論道家對技術的態度。而令筆者感到納悶的卻是,那個年代對待技術,為何有漢陰丈人這樣的態度。

莊周(約前369年—前286年)生活于戰國時代。以今天的技術水平看,那實在是一個“初級階段”。我們眼前、身旁隨便一個東西,如電燈、汽車、手機、電腦、微波爐、電梯之類,對那時的人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有那時的人來到我們之中,再回去將所見所聞告訴同伴,他們會怎么看待我們?----神!

筆者記得,年輕時看到任何新技術都會癡迷,不管懂不懂,都要琢磨一陣。將“機事”與“機心”聯系起來,進而做出價值判斷:“羞不為也”,這對年輕的我根本就匪夷所思。子貢向漢陰丈人介紹的桔槔,只是基于杠桿原理的一種簡單機械,不是轟炸機、原子彈,根本看不出任何負面的社會作用,那漢陰丈人為何對技術作出了價值判斷,而且是極端負面的判斷?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有人看到了技術的負面作用,而且后果很嚴重。

生活在戰國時代,莊周最可能讀到的是春秋五霸、商紂、夏桀的歷史經驗。對莊周而言,春秋是480年前的事,相當于我們之于明末;商亡是760年前的事,相當于我們之于北宋末期;夏亡是1333年前的事,相當于我們之于初唐。隋、唐、宋、元、明滅亡的教訓一直是學者探討的熱點,可以想見,春秋五霸、商紂、夏桀的歷史經驗,一定引起了莊周的深思。在這些案例中,沒有一個是因為技術落后而亡的,相反他們都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都曾展現出當時最絢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此外我們還有更早的歷史經驗。

10.2 良渚:興盛與消亡

1936年,浙江省省立西湖博物館年輕考古學者施昕更,在余杭良渚鎮,首次發現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石器。此后不斷有新的發現。2006年,在東苕溪和良渚港之間,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古城,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據此,有學者認為,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出現過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良渚文化。而良渚古城就是其“國都”。

這是《史記·五帝本紀》中從黃帝到帝舜的時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89年),史學家稱其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與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前2400年-前2000年)大體同期。以當時的背景看,這是一個技術相當先進的文明。

技術進步首先表現在農具方面,種類增加,分工明細,有扁薄的長方形穿孔石斧、有石錛、石鐮、千篰、木杵、石杵等。突出的新農具是磨制精細的三角形石犂和破土器。良渚文化石犁和破土器的出現,是從耜耕(耜:[sì]原始翻土農具“耒耜”的下端,形狀像今的鐵鍬和鏵,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屬制。)階段向人力犁耕過渡的轉折點和里程碑。

在平湖市林埭鎮群豐村良渚文化遺址還發現了一個大型石犁,通長106厘米,石犁頭部由3件組成,總寬44厘米,犁頭的尖端部呈等腰三角形,有3個穿孔,犁頭的兩翼部分長29厘米,翼部有兩個穿孔。木犁底部長84厘米,在尾端有裝置犁轅的榫口。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帶木質犁底的石犁。專家推測像這樣1米多長的大石犁,只有用牛等大型牲畜才能拉得動。可見良渚時期已開始使用畜力。

從耜耕到人拉犁到使用畜力,反映了良渚的生產力發展。人力拉犁在本世紀50年代的侗族人民中還有使用,稱為木牛。據宋兆麟在侗族中的調查,鋤耕一人一天只能耕1擔田(6擔田合1畝),木牛耕田兩人一天可耕4擔田,如果是牛拉犁,則一人一牛可耕14擔田(宋兆麟,《木牛挽犁考》農業考古1984,第一期)。由此可見當時生產效率提高之明顯。犁最先出現于良渚,以當時的眼光看,它無疑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率先實現了當時意義下的“現代化”。

然而,這樣一個在當時水平下技術高度發達,理應具有極強競爭力的文明,卻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學者們考察了江南地區古文化層疊壓關系,發現在江南絕大部分地區,疊壓在良渚文化層之上的是“湖熟文化”和“馬橋文化”,而“湖熟文化”、“馬橋文化”最早墓葬的時代為西周(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 771年)早期。這個地區出現了整整一千年的文化空白。一千年是什么概念?從現在一直回溯到北宋!常州武進區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林志方據此判斷:“可證江南地區良渚文化消失。”(林志方《江南地區良渚文化的消失及原因》

對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學術界有兩類視角。

一類歸因于外:如海侵、洪水,其證據是一些遺址發現淤泥層。但有淤泥層的遺址散見于無淤泥層的遺址之間,無法證明當時發生了大范圍的、足以毀滅文明的水災。

另一類因歸于內:考古發現良渚墓葬中基本上都有隨葬武器(石鉞、玉鉞、箭鏃等),可見當時戰爭之頻繁。良渚古城墻厚40-60米,遠超過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墻(底寬18米,頂寬15米),聚落遺跡和墓葬級差明顯,證明這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因此在2005年12月16日杭召開的全國良渚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認為“是對外征戰,加上內部集團矛盾激化、內耗加劇,自然環境惡化而最終走向消亡。”(《全國良渚文化研討會出新說》杭州在線新聞網站

在這樣的社會中,技術進步扮演著什么角色?除了土木工程和造武器外,它被大量傾注于祭祀所用的玉器制作,除一般的珠、璜等外,突出的是大型的玉琮、玉壁和玉鉞。良渚玉器多為透閃石,其硬度達摩氏4-6度,可謂“難施錐刃者”。在那個新石器時代,連鐵都沒有,更談不上高碳合金工具,但造出的玉器卻精美異常,如有的玉琮在其四面各雕刻有一個人,長寬分別只有3厘米,不但有冠、身軀、胳膊、手指、腿,細微到眼睛、鼻子、嘴、牙齒甚至指甲都一應俱全,而且身上還刻有花紋,堪稱一幅微雕作品。可見當時的社會向制玉業投注了多少技術資源。

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中,統治精英關注城墻和武器可以理解,對不能吃不能用的玉器為何也如此關注?難道僅僅是奢侈?

回顧第一章1.2節引述的“絕地天通”故事,掌握了天文知識的精英集團壟斷祭祀權,是其壟斷公權力的基礎。在《國語·楚語下》中,大巫師觀射父一邊對楚昭王講述“絕地天通”的故事,一邊講了精英集團的祭祀規則:

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時。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

人間的等級反映在祭祀上,時空萬物都歸王者祭,其余的人隨身份而遞減, 到了“庶人”可祭的只有自己的祖先,否則“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你那是越級上訪,犯上作亂!

可見祭祀實際是意識形態控制。如果城墻和武器用于控制“山中賊”,那祭祀就用于控制“心中賊”。王陽明說:“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而玉琮之類的玉器,正是祭祀用的禮器。“先禮后兵”的成語,通常用于戰爭層面,其實它更是治國層面的原則。可見,精英集團將大量技術資源投向禮器產業,絕非出于奢侈性需求,其實是在追求“維穩”。

禮器的重要性,可從老子對那個時代的觀察看出:“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禮”。道、德、仁、義蕩然無存,“禮”成了維系社會的最后力量。如果說道德仁義是對內心世界的訴求,那禮就是外在的行為規范。道、德、仁、義很難與森嚴的等級社會協調,而禮卻可以對不同身份的人做出不同的規定,使等級差別合法化。

據學者考證,發生“絕地天通”故事的顓頊(zhuānxū)部落,源于以鳥為圖騰的少昊部落,屬當時的東夷集團,而良渚文化亦屬東夷集團,“絕地天通”與良渚制玉業的畸形發展應有內在的聯系。

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祭祀使用玉器,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商,祭祀就用鼎了。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出自商代晚期,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其制作之精美,技術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鼎的遺澤流傳悠遠,窺測權勢稱為“問鼎”,奪得權勢稱為“定鼎”,張揚權勢稱為“一言九鼎”,權勢顯赫稱為“鼎盛”。直到2007年農歷七月十五(鬼節),大慶市還在主城區的32個路口擺放93個祭祀鼎,供市民“文明祭祀”。(《農歷七月十五傳統祭祀日將至 93個祭祀鼎上崗》2007-08-27  大慶網

于是我們看到,技術力量的投放,主要取決于精英集團的需求。良渚的精英集團將技術力量投放到應付底層反抗上,導致了高度發達的建筑業、兵器工業和禮器工業。卻無法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這樣一個掌握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的最先進的文化崩潰消亡了。

石犁顯然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無疑可為整個社會帶來可觀的福利,這似乎在印證“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而技術不僅可用于生產力,也可用于強制力。如果良渚的墻與鉞代表著物質強制力,那璧與琮則代表精神強制力。從另一個角度看,生產力與物質強制力屬物質文明,精神強制力屬精神文明。無論生產力還是強制力,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在精英集團手中都是爭霸稱雄的手段。無怪乎莊周筆下的漢陰丈人將“機事”與“機心”相聯系,并進而做出了負面的價值判斷。

莊周生活于良渚文明消亡2600多年以后,哪個年代之于莊周,恰如春秋之于我們。他可能獲得有關良渚文明的信息嗎?

民俗學研究發現,許多沒有文字的民族,靠口口相傳,將數千年前的信息傳到了今天。2009年春天,學者們發現了與《詩經》同時代的苗族史詩《亞魯王》,苗族沒有文字,靠東郎(歌師)口頭傳唱至今,其間至少2500年(見《“亞魯王”:新世紀以來民間文學的最大發現》2012年3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77期)。良渚時代的信息或許也可這樣傳到莊周的時代。

在臨平玉架山良渚遺址發現了一塊直徑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有兩個刻符。學者們猜測,這是早期文字的雛形。如果當時存在實用的文字,它們大多應在竹、木、織物上,在潮濕易腐的長江、太湖流域,很難保存至今。但保存一段時間,被其后人發現,并輾轉相傳,直到為莊周所知,這并非不可能。畢竟莊周當過“漆園吏”,在那個“學在官府”的年代,有條件接觸到當時的藏書。與莊周同樣生活于今安徽亳州,但時間更早的老子,寫下了極為深邃的道德經,沒有大量的共同生存經驗,僅憑個人的大腦,這是不可想象的。老子早年當過周朝的柱下史(也稱守藏室史),分管王室四方文書。道德經的深邃從一個側面暗示我們,當時文獻記錄之豐富,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嚴文明指出: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良渚人為了占領這里,還曾經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可見它曾經影響了半個中國。(《浙江良渚遺址發現五千年古城》浙江日報2007-11-30)。連遠在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金沙遺址都發現了“典型的良渚文化玉琮”,可見它的影響傳播之遠。基于如此廣大的影響面,其信息傳到莊周時代并非不可想象。

良渚并非新石器時代社會瓦解的唯一案例,在回顧第一章1.4節提到的,陶寺文化晚期墓葬中暴烈的人為破壞,在科技領先的黃河流域,也發生了類似的慘劇。

莊周以后,類似的教訓仍在不斷重復,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漢、唐、宋、元、明,都達到了當時全球科技的高峰,它們或亡于內亂,或亡于經濟、技術落后的外族。

以當今文豪們最為神往的宋為例,金朝發動攻宋戰爭之初,估計不過100多萬戶,而宋徽宗時期全國總戶數超過2000萬,近20倍于金。金處于漁獵游牧階段,沒有固定的財稅制度。而北宋“承平既久,帑庾盈溢”,且主要用于軍事,“六分之財,兵占其五”(陳襄《古靈集》)。金軍總數不足20萬,兵臨開封城下者“大約不過八萬人”(《宋史•鄧肅傳》),而宋朝的軍隊總數則在百萬左右。至于裝備,宋朝極為重視科技強軍,“器甲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夢溪筆談》),而金朝初期的兵器制作相當粗糙,中期以后的才有所改進。于是,論者將金滅北宋歸之于金的“野蠻”。恰如一部老電影里,國軍將領將自己的失敗歸之于共軍的“狡猾”。

面對人類社會這類一再重復的、慘烈的共同生存經驗,作為沉思者的莊周會得出什么結論?

10.3 情景劇:站在那個時代的觀察

我們不妨轉換視角,假設戰國年代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其一,他們屬于精英集團,無需為一日三餐耗盡精力,有暇思考一些在別人看來是杞人憂天的問題;

其二,因為屬于精英集團,在那個“學在官府”的時代,他們有條件受到教育,不會因為學費或生計問題而失學,并有機會接觸到只有官方才可能擁有的史籍。

其三,他們屬精英集團的下層,升官、發財對他們而言,或者無望,或者無意。對他們而言,思考社會整體、長遠問題遠比官場攀援、商場競爭有吸引力。

以今度之,這樣的人肯定極少,且一定被會視為不食人間煙火者,他們分散在茫茫人海中,孤獨而怪癖。姑且假設其中有一位,名叫“漢陰丈人”,他有機會接觸到從良渚到夏桀、商紂、春秋五霸的史籍,并正在經歷當時七國爭雄的歷程。他會怎么看待技術問題?

首先,他會觀察到技術的巨大力量,擁有先進技術的集團在競爭中往往會取得明顯的優勢。

其次,他會觀察到,人們本能地追逐更有效、更強力的技術手段。每個朝代中技術都有明顯的,有時甚至是迅速的進步。《考工記》據信出于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于春秋、戰國之交編纂,戰國中晚期補充。它相當系統地記載了當時達到的技術水平。書中介紹了生產工具、交通工具、飲食用器、兵器、以及禮樂之器及宮室等各種建筑物的設計規范、制作工藝和檢驗方法,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類、30個工種,涉及到數學、力學、聲學、冶金學、建筑學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總結。這顯然遠超出了良渚時期。

第三,他會觀察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利益大多為精英集團獲得,而平民集團得到的只是更加強化的管制、遠超出維持生計所需的勞動。

第四,他會觀察到,社會對技術的投入方向,取決于精英集團的利益,而精英集團的核心利益在于控制社會,在于宗教祭祀(意識形態控制力)和軍事(物質控制力)方面,所以古人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所以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決定了技術資源投入的絕對重點。

第五,他會發現,盡管精英集團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而平民集團則顯得無知、愚昧、孱弱,精英集團最終總會被暴動的平民集團掃蕩殆盡。

第六,他會注意到,大動蕩后的社會,新的精英集團又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又在靠技術力量強化自己的特權地位。

于是“漢陰丈人”將社會動蕩歸因于“機心”,視技術為“機事”----“機心”的工具。

情景劇中的另一位角色不妨取名“子貢”,這是位勤學的高材生,教育系統告訴他“效率優先”是神圣的原則(“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也。’”)。事實上,子貢踐行“效率優先”卓有成效,是當時顯赫的大商人。當他在路上看到了“漢陰丈人”的笨拙后,好心地向他介紹機械化的益處,不料換來一番譏諷,被噎得幾乎無以自容,走了三十里后,才緩過勁來(“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實,技術何辜?技術能有效提升生產力,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人們在歷史上也一再看到,在社會矛盾的積累過程中,技術起到了強大的助推作用,在社會大動蕩中,技術提供了越來越大的破壞力。我們或可歸咎于精英集團的自私與短視,但大多數新生精英集團的成員都來自原來的蕓蕓眾生,都曾飽嘗老精英集團的虐政,也曾總結過其教訓,為何仍然難逃覆轍?

如果我們將文明社會看作一個孩子(相對于演化了上億年的生態系統而言),那技術就是孩子手中的“刀具”,這孩子用這“刀具”一方面明顯強化了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使自己君臨于所有物種之上;一方面一次次將自己斫得鮮血淋漓。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孩子改進“刀具”的能力事實上在逐步積累,莊周時代的“刀具”已非良渚時代可想象,而今天的“刀具”更非莊周時代可臆測。然而,這孩子使用“刀具”的智慧卻了無進展。

今天,全球化將整個人類社會連成了一個事實上的命運共同體,但組成這個“共同體”的卻是一些相互敵視的群體。人們看到,大量的貨幣集中在極少數精英分子手中,他們還在力圖“以錢生錢”,而負責提供利潤的只能是蕓蕓眾生的購買力,而這些購買力已遠不足以喂飽饕餮的逐利資金。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9年10月16日報告:全世界的饑餓人口數量已突破10億,糧農組織那位束手無策的總干事迪烏夫只好訴諸絕食(《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迪烏夫絕食 呼吁消除饑餓》)2009-11-16國際在線);而最大的糧食帝國美國卻在“反恐”的名義下四處出兵、威風八面。“共同體”中的強勢者扮演著與古埃及、良渚時代精英集團相似的角色;而無望的弱勢者,其心態一如詩經所云“時日曷喪,予與汝皆亡!”,這就是“恐怖主義”愈剿愈烈的原因。而此時的“刀具”已足以要了文明社會這孩子的性命。

漢陰丈人”顯然沒能找到問題的答案,于是他主張扔掉“刀具”。用道家的話說,這叫“返璞歸真”。今天我們知道,這“璞”與“真”不過是人類演化歷程的出發點:與生物圈中其他物種類似的狀態----在各物種間相生相克的關系網中掙扎。

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還愿意尋找答案嗎?有能力找到答案嗎?

10.4 “祀與戎”

史實告訴我們。科技發展不可能解決政治與經濟運行機制的癥結。然而,科技確實在發展,而且有了巨大的發展。那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方向何在?

在第一章里,我們觀察了私有制社會的形成過程,它由三個相互關聯、先后展開的子過程構成:知識資源私有化、公權力私有化、生產資料私有化。這一過程進行了數千年之久才完成。在這一過程中,精英集團實現了對這三類資源的“贏家通吃”。

我們已經看到,在這不短于三千年的過程中,科技首先通過保障“祀與戎”的能力,服務于公權力私有化過程,而私有化的公權力則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的外部環境。史實告訴我們,在私有化發展的過程中,科技主要被用于催生可攫取的財富和保障攫取能力方面。

在私有制已確立的社會中,科技主要掌握在“產、官、學”一體化的精英群體手中,“祀與戎”依然是科技投入的重點。

相比較而言,保障攫取能力明顯重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祭祀的鼎為例,《春秋左氏傳》載夏初鑄九鼎,但至今發現的鼎中,有無夏鼎,尚在爭議中。一些疑似夏鼎顯得原始粗糙,與之相比,商鼎、尤其是周鼎精妙、巨大,無與倫比。可見在禮器工業上取得了多大的進步,其背后則是投入了巨量的科技資源。而夏代的農具主要是木、石、骨、蚌器,到了西周仍主要是木、石、骨、蚌器。與禮器工業相比,在生產工具上的科技投入明顯小得多。

在農業社會中,科技一方面導致生產力發展,一方面加強精英集團兼并土地、鎮壓反抗的能力,結果兼并土地的浪潮愈演愈烈,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淪為雇工、潛入深山的“棚民”、流入城市的游民,終將造成干柴遍地、星火燎原的態勢。

社會進入貨幣經濟后,歷史告訴我們決定科技投入主要方向的,是產、官、學一體化的精英群體,他們最大的選擇方向是利潤極大化。而全球化使其作用的場域覆蓋全球,一個就在眼前的實例是:用電子信息網絡使逐利資金可瞬間在全球流動;另一個更持久的明顯實例是:軍備始終是科技投入的首要領域,而戰爭一直是聚斂財富的高強度手段。兩者交互促進的結果,導致了大片地區看不到出路的貧困,導致了激進思潮和恐怖主義的泛濫。

可見對生產關系而言,科技只是“工具”,這工具用于何方,端視其擁有者的選擇。可見對于科技,與其寄望于它可以帶來光明的前景,不如研究它的投入方向。事實告訴我們它取決于現實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最先認識到這一點的,不是筆者,而是令主流學界頭痛的毛澤東,他早就指出:

美國確實有科學,有技術,可惜抓在資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處就是對內剝削和壓迫,對外侵略和殺人。”(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人類要擺脫西西弗斯的命運,需要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智慧。中國的老莊孔墨、希臘的耶穌、印度的釋迦牟尼、西亞的默罕默德都在啟迪人類的智慧,毛澤東更是希望“六億神州盡舜堯”,結果呢?一句“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就摧毀了毛澤東多年的努力,國人卷入了“向錢看”的狂潮。而今社會敗象盡露,卻少有人從智慧這個層面反思。主流學界連同執政當局還在將期望寄托于理論上說不通、實踐上被反證的“技術進步”。豈不悲哉?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无线码高清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 中一区二区三区性爱视频 | 亚洲愉拍二区一区三区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