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可與翟玉忠先生另一篇文章《中國古典學術體系不是落后而是先進》相參閱,后者收入《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一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146~158頁);翟玉忠先生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學術精神,橫說豎說,意在告訴世人中國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在西學近乎壟斷當代學術的今天,其用心真可謂良苦!
論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
文/翟玉忠
對于一百年來習慣于“言必稱希臘”的諸多中國學人來說,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是一個不辯自明的問題,即中國文化是傳統的、落后的,它甚至是中國走向西式現代化的巨大障礙之一。
當然,有時為了裝出大英帝國紳士般的高雅風度和包容心態,中國有學人引用后現代或“前現代”某位西方學者的名言,不痛不癢地宣稱:文化不分優劣,皆為平等。
上述觀念根深蒂固,但尋找其理由,又都似是而非,或根本找不到什么原由。
那么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到底如何呢?一言以蔽之,它以超越名相的道為基礎,是人類最深層的智慧,相對于現代西方學術,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處于根本的地位。
為了更形象地表達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我們圖示如下:
?
一、圣賢之學是一切知識的大本大源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中國文化有道與術之別。
道是什么呢?《周易·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里的“形而上”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學中的“形而上”(metaphysics),在中國文化中,西方的“形而上”仍然屬器的層面,是屬于形而下的。紐約圣約翰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張婉莘羅列了希臘形而上學和道家形而上學的四個明顯不同點,包括:在希臘形而上學中最神圣的原理稱為“有”,在道家形而上學中它是“無”;在希臘形而上學中最神圣的原理是不變的,在道家形而上學中它是變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最神圣原理是“六合之外”的,道家卻在“六合之內”;在希臘形而上學中我們藉思維以達到最神圣的原理,在道家形而上學中思辨是一種阻礙。①
中國學人最初接觸西學時,將metaphysics輕率地翻譯為“形而上學”,隨著中國本土學術的全盤西化,“形而上”的本意反而無人知曉了,這種“無名化”,西方學術概念對中國學術概念的屏蔽現象已經成為我們復興中國文化的巨大理論障礙。
連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1911~1992年)都將“主道”解釋為“裝”、“裝糊涂”,就是人主不說話、不做事。并引用《管子·心術上》“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后知道之紀”以證明之!②
這是怎樣可怕的學術悲劇啊!
中國文化中的道是沒有名相的?!豆茏?middot;心術上》說:“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 但道也不是等同虛空,它可以心感,并通過修行證得,關鍵是在日常心地上下功夫,這是圣賢之學的基礎。所以《管子·樞言》開篇即引管子言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荀子更明確指出:“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荀子·解蔽篇》)
中國先賢認為,只有在道這個層次上的成就,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和安樂。《管子·內業》論道德、智慧與安樂的關系時說:“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即“意”字——筆者注)。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畢得。”文中的“氣”乃道之用,由氣而入道。尹知章注此段云:“不失氣,德自成。德成,智自生也。以智安物,物皆得宜。”
儒家心法《五行》論天道(即德)、與智慧、安樂的關系更為清楚。上面說:“君子亡中心之憂則亡中心之智,亡中心之智則亡中心之悅,亡中心之悅則不安,不安則不樂,不樂則亡德。” ③
我們需要強調一下道與智的關系。這種智慧不單純是知識,更不是專業知識術,而是一種朗照萬物的清明覺性,是守經達權的圣人境界??鬃釉疲?ldquo;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荀子亦云:“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荀子·解蔽篇》)《禮記·喪服四制第四十九》更是直言:“權者智也。”
正是因為道通達權變,超乎萬物的性質,才使其超乎一切專業知識——術。所以我們的先賢一向重道而輕術。《孔叢子》記載說,有一次衛國的國君打算放棄對大道的探求,向孔子的孫子子思學術,子思就勸他說,只有道才是一切知識的根本,它“逸而不窮”,而那些單純的專業知識常常“勞而無功”。古代修道的君子,生、死、利、害都不足以使其改變自己向道的志向。文中說:“衛君曰:‘夫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學術。何如?’子思對曰:‘君無然也。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功。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懼之?故明于死生之分,通于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槩(通“概”,變易——作者注)于志矣。是以與圣人居,使窮士忘其貧賤,使王公簡(意為放棄——作者注)其富貴,君無然也。’衛君曰:‘善。’”(《孔叢子·抗志第十》)
荀子用形象的語言說明了道與術之間的關系,因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意識統領眼、耳、鼻、舌、身諸感官,所以修心、精于道超越對外在知識的尋求,具有更為本質的意義。他舉例說,農民精于種田,卻不能做管理農業的官吏;商人精于買賣,卻不能做管理市場的官吏;工人精于制造器物,卻不能做管理器具制造的官吏。而有些人呢,不會這三種技術,卻可以讓他們來做這三種人的管理者。所以說:有精于道的人,有精于具體事物知識的人。精于具體事物的人只能懂得支配某種具體事物,精于道的人則能夠支配各種事物。所以君子專心于道,用它來考察萬物。專心于道就能公正無偏見,用它來考察萬物就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用公正無偏見的思想去做明確的論斷,那么萬物就能被管理好了。(《荀子·解蔽篇》原文:農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于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于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故君子一于道而以贊稽物。一于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
在中國古代,道與術,常常被冠以不同的名稱。有時稱術為“下學”、“見聞之知”、“科舉之學”等等,而稱道為“上達”、“德性所知”、“圣賢之學”等等。但我們不能認為中國文化道術是截然兩分的,要知道中國文化道、名、法(術)一以貫之,是一種圓融無礙的偉大知識體系。④
中華文化最寶貴的地方就是有圣賢之學在焉,它重心法、心術,是一切知識的大本大源。
過去一百多年來,面對西化的滾滾洪流,當代國人有眼無珠,棄圣賢之學如敝履,誠可嘆也!可悲也!可恨也!
二、人類智慧之王者——歸來
現代西方文化重向心外、所謂的客觀世界探求知識,所以欠缺道中華文化“形而上”層面的知識,除了西方宗教神秘主義派別有所關注外,事實上只有術,分科的專業知識。這使西方學術不能由博返約,歸于大道,進而出呈現高度碎片化的特點——學科間壁壘森嚴,甚至同一學科的不同研究范圍亦“老死不相往來”。
問題是,一旦具有狹窄專業知識的學者利用其專業名聲去評價其他領域,常常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后果。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在其名著《知識分子與社會》中,用大量歷史事實證明,那些擁有專業知識的知識分子為社會病癥所開出的“藥方”,經常被實踐證明并非對癥下藥,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性的后果。他的理由很簡單:“如里沒有任何人擁有目前所有知識總量(還不算那些有待發現的數量巨大的知識)的哪怕百分之一,那么由于知識分子深信其自身擁有的超級知識和美德,而由他們從上而下給社會強加以知識精英所偏愛的觀念,這就必定會是一個招致災難的程式。” ⑤
事實上西方學術的問題是內在的、本質上的,不單單是由于知識分子們缺乏社會責任感。托馬斯•索維爾身處廬山之中,所以很難看到這一點。
如陳張婉莘教授所說,由于西方知識體系是“藉思維以達到最神圣的原理”,它忽視事物本身動態的系統性過程,將理論建立在思維與概念(原理)的基礎之上,其表達工具則是記言的拼音文字,所以當一種理論或論斷很難進行實踐檢驗的時候,知識就容易退化為一種小圈子內自娛自樂的概念游戲。索維爾評論道:“知識分子的工作開始于理念并終結于理念,不管這些理念可能會對具體事情帶來何種影響;理念所影響的這些事情和理念所帶來的這些影響,往往并非由知識分子所承擔,而是由別人所承擔、承受的。亞當·斯密從未經營過商業,卡爾·馬克思也從未管理過古拉格。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都是知識分子。理念本身不僅是知識分子功能的核心,而且也是知識分子成就的評判標準,同時還是這種職業經常具有的危險誘惑力的根源。” ⑥
而中國學術體系不是這樣,它重意象而輕抽象思辨,其表達工具不是西方的表音文字,而是象形的漢字,這有助于立象盡意。意以先言,因此,中國學術思想容易達到更精深的層次?!肚f子·秋水篇》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中國文字和中國學術范式都有利于對意的闡發,有利于把握事物本身動態的系統性過程,這與希臘人認為最神圣的原理是不變和定型的完全不同。司馬談對黃老道家的評判很能說明中國學術的這一特點,他在《六家要指》中寫道:“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 《易經·系辭下》論《易》時也說:“《易》之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典要,經常不變的準則、標準——筆者注),唯變所適。”
再加上中國人重實踐參驗,重名實相副。名學專門論述名與實之間的復雜關系;墨家提倡“三表法”,一個理論要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歷史經驗、現實情況和理論效果三者并重,這些都使中國學術整體上從未陷入繁瑣經院哲學的泥潭!
更有甚者,由于數學工具的過度應用,經濟學和政治學這類人文學術已經成為現代“玄學”,西方政治學連西方政治家都無法看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潘維教授在他剛剛出版的《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一書中評論道:“在方法上,學術論文普遍倚重數據與模型建構,采用數學模式和回歸分析,讓政治學幾乎變成了統計學家和博弈論專家的天下。從此,公眾和政治家們再也無法讀懂美國政治學的核心學刊《美國政治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盡管定量研究是有效方法之一,但用數學方程式推導政治決策和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就荒唐了。” ⑦在該書“內容提要”中我們能讀到這樣的文字:“作者還試圖避開‘現代’學術的形式,在文風和著述體例上回歸傳統,追求‘后現代’的直接、樸實、散漫。” ⑧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并沒有完全回歸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學術范式,⑨但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潘維教授的學術勇氣!
《列子·說符篇》舉例說明了單純用術(西式學術)的巨大局限性,并明確指出,即使有孔子那樣淵博的知識,姜太公那樣的計謀,如果不達時變,沒有智慧,也不足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實。故事說:
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打仗。愛好學問的用仁義之術去勸說齊侯,齊侯認可了他,并讓他做自己兒子們的老師。愛好打仗的到了楚國,用戰術去勸說楚王,楚王很高興,并讓他做軍正。二人的俸祿使家里富裕起來,爵位使親人榮耀起來。施氏的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所學的東西也相同,卻為貧困所迫。他們羨慕施氏的富有,便去請教出仕的方法。這兩人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個兒子到了秦國,用仁義學說勸秦王。秦王說:“現在各國諸侯用武力競爭,所做的不過是征集兵士與糧食罷了。如果用仁義來治理國家,便是滅亡的道路。”于是對他施以宮刑并驅逐了他;另一個兒子到了衛國,用戰術去勸說衛侯。衛侯說:“我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中。對大國我順服,對小國我安撫,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如果依靠兵權,滅亡也就不遠了。如果讓你保全身體回去,到了別的國家,那么我國的禍患就不輕了。”于是砍斷了他的腳,送他回到了魯國?;丶乙院?,孟氏的父子捶胸頓足責罵施氏。施氏說:“凡是適合時宜的人便昌盛,違背時宜的人便滅亡。你們的求入仕與我們相同,而結果卻與我們不同,是違背時宜的緣故,不是做的錯誤。而且天下的道理沒有長久是對的,事情沒有長久是錯的。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拋棄;今天所拋棄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這種用與不用,沒有一定的是非。抓住機會,適應時宜,處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這要靠智慧。如果智慧不夠,即使博學像孔丘,計謀如呂尚,到什么地方不困窘呢?”(原文: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于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嘤萌柿x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后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茍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
西方學術重理論建構而輕時變,其弱點是它本身難以克服的——面對西方學術,特別是西方人文學術的困境,是我們反觀中國學術以及重新評價中華文化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的時候了!
如果不拋棄中國文化是傳統的、落后的觀念,我們很可能隨西方學術潮流一起陷入繁瑣經院哲學的泥潭——盡管不再是以歐洲中世紀神學的形式,而是以當代數學的形式。
圣賢之學,以及建立在大道基礎上的整個中國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王者——她終將歸來!
注釋:
①陳張婉莘:《追求道家形而上學的中心思想——希臘形而上學和道家形而上學的比較》,《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81頁。
?、凇稄埶椿占褐芮氐勒摪l微 史學三書平議》,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16頁。
?、鄣杂裰遥骸缎悦畬W: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第27~30頁。
?、芡?,后記“中國有通天人之際的大學問”。
?、蓠R斯·索維爾:《知識分子與社會》,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23頁。
?、尥?,第5頁。
?、吲司S:《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頁。
?、嗤?,“內容提要”。
?、岬杂裰遥骸秶恍抡摚褐袊洕鷮W輕重之術》,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第158~161頁。
———————————————————————————————————
———————————————————————————————————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