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杯足球賽期間,本來與民眾生活無關的太極旗突然飄揚在韓國的大街小巷,成為朝鮮民族的象徵被崇拜起來。
120年前,朝鮮因為云揚號事件受到日本的侮辱,被迫開放門戶。當時的朝鮮派往日本的使臣金弘集一行從黃遵憲的《朝鮮策略》一書中受到啟發(fā)開始設想“朝鮮國旗”。黃遵憲勸告朝鮮人就用清朝的龍旗,向世界宣示朝鮮是大清帝國的屬國。朝鮮政府詢問清朝該用哪種顏色,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回答用清朝的四角龍旗即可,但朝鮮“國旗”的龍爪只能有四個,以示諸侯國與天子國(五只龍爪)的不同。朝鮮政府沒有採納。
太極旗被廣泛認知為另一個駐日本使臣樸庸和(音譯)在其一行到達神戶時首次飄揚在他們的住屋上。那么,這第一面“朝鮮國旗”是如何誕生的呢?
從記錄馬建忠(清朝派駐朝鮮使臣、主導簽署朝鮮與美國通商條約)與金洪吉(音譯)對話的《清國問答》上知道,正是馬建忠提議在白布上畫上太極并配置八卦作為朝鮮的國旗。朝鮮在壬午軍亂后被迫與日本簽署濟物浦條約,樸庸和作為使臣被派往日本去謝罪,在開往神戶的日本籍“明治丸”一船中設計朝鮮國旗時匆忙決定用馬建忠的圖案。明治丸船長是英國人詹姆斯,當時的英國駐朝鮮領事伊斯坦也同行,他們覺得八卦太復雜,建議只留四卦,并旋轉45度,更顯美觀。太極旗就是這樣誕生的。
朝鮮文化中本沒有《周易》、八卦的傳統,怎么把太極旗朝鮮化呢?1957年“國旗保養(yǎng)會”著的《國旗解說》宣稱自從檀君圣祖以來朝鮮就把太極八卦作為國旗利用。1995年大韓民國國旗宣揚會在舉辦太極旗變遷史展覽會時宣稱1392年的梵鐘上就刻有太極旗,但誰也未見過這個梵鐘。李承晚政權下的文教部長等特別從埃及、羅馬、希臘、拜占庭等古代遺物中找出與太極、八卦有點類似的地方,說明太極不是中國的特產,而是人類文明的共同宇宙觀。
當然,除了韓國政府的曲解、利用外,在抗日獨立運動以及光州事件這樣的民眾運動中,太極旗也確實被民眾作為正義的象徵飄揚。朝鮮統一后還會用太極旗作為國旗嗎?這要看朝鮮將如何實現統一了。
[趙京編譯自日本新時代社《橋梁》周刊2002年7月15號轉載的韓國報刊,首次發(fā)表于香港《十月評論》2002年第3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