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把《水滸傳》看作是寫“農(nóng)民起義”嗎?
馬幼垣先生在《水滸論衡·架空晁蓋》中說,《水滸傳》是“講窮途末路、爭取生存、謀求自保的故事”,“并不是什么農(nóng)民起義”。
他在《水滸二論》(三聯(lián)書店07年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的第239-240頁寫道,不應“政治掛帥地強說前無計劃、后無步驟、因應行事、以中上層社會分子為主干的梁山聚義是農(nóng)民起義”。
在接著的第335頁寫道:“東平、東昌兩府與梁山從無過節(jié),梁山為了消弭內(nèi)部矛盾便隨意起兵攻打,不論城池被攻破與否,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嚴重損害勢不可免。為何此兩地的人民該充當解決宋江政治難題的犧牲品?這樣子就是替天行道嗎?可容別具用心,硬給《水滸》套上現(xiàn)代政治解說者不顧書中所說的事而盲目美其名為農(nóng)民起義嗎?”
在第339頁寫道:“從‘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官逼民反’等陳腔濫調(diào)所代表的角度去看《水滸》固然無法窺其堂奧,套用‘農(nóng)民起義’、‘英雄傳奇’、‘反貪官,不反皇帝’這類新八股亦難得要領(lǐng)。兩者均會導致得出膚淺且似是而非的結(jié)論。”
馬幼垣先生提出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水滸傳》里的梁山聚義,不應看作是農(nóng)民起義嗎?不應把《水滸傳》看作是對那一社會里農(nóng)民起義的描寫嗎?
作為讀者,我很想看到馬先生對此有較為詳盡的論述,但馬先生的這厚厚兩大本書,重點并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只是在論述其它問題時順筆一帶說了這樣的一些話。現(xiàn)在,我只有遵照馬先生指示的“就書論書”這一“簡單、正確”的方法,來考慮《水滸傳》是不是不能當作一部描寫農(nóng)民起義的書來看?又因為《水滸傳》寫的是宋江的事情,書中還寫了宋江去打方臘,這都與北宋歷史有關(guān),不可避免就應當粗略看一下北宋歷史上宋江、方臘以及其他“盜賊”的情況。歷史上的農(nóng)民的反抗或起義總是被用“盜賊”這個字眼來記錄的,并無現(xiàn)成的“農(nóng)民起義”這四個字,關(guān)于這一點,應當沒有疑義,要不然,中國這么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就不存在“農(nóng)民起義”這回事而成為世界史上的奇聞了。
為了避免過多引用人們早就熟知的《水滸傳》故事,我們不如先看看北宋歷史上有關(guān)“盜賊”的情況,他們起事的原因、隊伍的組成如何?他們的所言所行如何?朝廷對他們的政策如何?他們的結(jié)局如何?然后與《水滸傳》作一對照,二者是否一致?這樣,我們既符合馬先生的要求“就書論書”,又增加了參照系,應當較能說清楚這個問題了。至于理論上的引經(jīng)據(jù)典,就不費那事了,免得“膚淺且似是而非”,被馬先生戴上“政治強說”、“陳腔濫調(diào)”、“新八股”這幾頂大帽子。
據(jù)何竹淇先生《兩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上編第二分冊所錄《宋史卷一八八》載:“元祐元年,司馬光言:‘近歲災傷,盜賊頗多……萬一有李順、王倫、王均、王則之事,乘間竊發(fā),攻陷郡縣,豈不為朝廷憂?”
馬司光言及的這幾個“盜賊”,發(fā)生在《水滸傳》的年代之前,為北宋前期(太宗、真宗、仁宗)。我們不妨先來作一簡略的考察。材料來自《匯編》上編第一分冊。
1,關(guān)于李順。
淳化四年,四川“民王小波聚徒,起而為亂,謂眾曰,‘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貧民多來附,遂攻劫邛、蜀諸縣……小波病創(chuàng)卒,眾推小波之妻弟李順為帥……賊勢日盛”。兵力達到十多萬以上,在與官軍多次作戰(zhàn)中失利,李順等人被捕遭極刑,余部繼續(xù)與官軍作戰(zhàn)。我們從《匯編》所錄曾鞏《妖寇傳·王小波傳·附李順傳》等資料可知,這是一次官逼民反,他們殺貪官,并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最終失敗。
2,關(guān)于王倫。
慶歷三年,歐陽修《論沂州軍賊王倫事宜》說,沂州卒“王倫等殺卻忠佐朱進,打劫沂、密、海、揚、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及至高郵,已二三百人……王倫仍衣黃衣衫,據(jù)其所為,豈是常賊?……江海諸處,先有盜賊,漸與王倫合勢,而兇徒轉(zhuǎn)熾……”。《再論王倫事宜》:“近日四方盜賊漸多,兇鋒漸熾……王倫所過楚、泰等州,知縣、縣尉、巡檢等并不斗敵,卻赴王倫酒茶”,《論諫院宜知外事》:“王倫驅(qū)殺士民,攻劫州縣,江淮之上,千里驚騷”。王倫最后遭官兵剿殺。
3,關(guān)于王均。
何竹淇先生按說,王均起事形式上屬于兵變,但時間上是繼王小波李順之后,彼此不無相關(guān)。
咸平二年,益州叛軍推王均為首,據(jù)成都,陷綿、漢諸郡,知益州牛冕出奔漢州,都巡檢使劉昭戰(zhàn)死,均遂號大蜀,建元化順。王均戰(zhàn)敗,在獄中自盡。
4,關(guān)于王則。
慶歷七年,貝州卒王則據(jù)城反,號東平郡王,建國曰安陽,改元曰德圣,旗幟皆為佛字,王則原為涿州饑民,流至貝州為卒。起事前與州吏張巒、卜吉結(jié)黨預謀起事,后來事覺亟叛。文彥博募死士穴城,破之,檻送王則京師,剮于馬市。
綜析司馬光提到的上述四例,其領(lǐng)頭起事的有小民,如王小波、李順,有士卒,如王倫、王則,有中級軍官,如王均。除了王倫之外,規(guī)模皆很可觀,王倫的人馬大約只有千百,其他三人的兵力都在萬人以上,或多達十數(shù)萬,起事之后往往有“徒黨漸多”的現(xiàn)象。李順、王均、王則都曾“建元”,即使王倫,歐陽修也從其“衣黃衣衫”的行為斷其不是“常賊”,也就是距離“建元”之類只差著一步。有意思的是,歐陽修憂心如焚上書陳說如何從各方面加強政權(quán)的建設(shè),卻無一字論及“盜賊”的起因,他是治標不治本;而劉敞卻從根本上找原因,他作了一篇《患盜論》,提出“盜有源”的問題,他認為“盜源”是“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如果是“豐世,治世,化世”,則無“盜,賊,亂”的問題。可見,那些或千百或數(shù)萬十數(shù)萬的“盜賊”隊伍,絕大多數(shù)人當如歐陽修所說“皆是平民”,即普通民眾或普通兵士。朝廷對這些“盜賊”的基本方針,是鎮(zhèn)壓、剿滅、殺戮。
那么我們再來看《水滸傳》故事年代(哲宗、徽宗)的歷史情況如何。史料依據(jù)何竹淇先生《兩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上編第二分冊。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哲宗紀》:元祐元年,廣州岑探率群黨四五千人圍新州。
《宋史》蒲宗孟傳:元祐初,梁山濼,素多盜。
元祐六年,蘇東坡《賑濟淮浙流民狀》:壽州盜賊已漸昌熾……恐淮南群盜不止,流入潁州界,饑民附之。《與李直方酬獎狀》:知潁州蘇軾狀奏,臣自到任以來,訪得本州舊出惡賊,自元祐二三年間,管三等嘯聚為寇,已而又有陳欽,鄒立等亦是群黨劫殺,累至與捕盜官吏斗敵,……近日壽州界內(nèi)強賊甚多,打劫魏解元、施助教等家,皆一二十人,白晝騎馬于鎮(zhèn)市中劫人。
《宋會要輯稿》6791頁:紹圣四年,知福州溫益言,京東奸民,多匿深山窮谷之間,時出為盜。
元符三年,陳次升《上徽宗奏論永安縣強盜》:“今永安縣陵寢側(cè)近,賊盜公行,殺人無忌”
大觀年,《宋會要輯稿》6959頁:“中書省勘會諸路并京畿賊盜,未至衰息”。
《宋史曾公亮傳》:“時京邑有盜,徽宗期三日不獲,坐尹罪”。“畿內(nèi)饑,多盜”。陳次升《上徽宗奏論京師強盜》:“臣竊以京師浩穰之地,人物繁伙夥,寇盜頗多”。
《宋會要輯稿》6959頁:“河朔沿西山一帶,林木茂密,多有逋逃藏匿其間”。
蘇過《斜川集》:大觀初,太行有黠盜李免(勉)者,聚徒山谷,時出寇掠,驚擾郡邑。
《宋史》陶節(jié)夫傳,蔡居厚傳,石公弼傳:太原府群盜李勉起遼州、北平之間,河東河北騷動。河北河東群盜起,太原、真定守皆以不能擒捕,罪去。江賊巢藏菰蘆中,白晝出剽,吏畏不敢問。
《湖北金石志》卷11,隨州大洪山慧照禪師塔銘:政和三年,草寇李鬲,竊發(fā)于鄧之鄙,寺之運糧丁數(shù)十輩,偶為賊所掩,盡奪其糧以去。
《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141:政和五年,晏州多罔多大首領(lǐng)卜漏,以其州六縣水路十二村及思峨之眾,并十州五村團羅始黨諸夷,凡十余萬,分兵四出,……蜀土大震。
政和六年,李綱《與鄭少傅書》:往年劉五起于淮南,不過有眾數(shù)千人,竄伏山谷間。
《十朝綱要徽宗紀》:戊戌重和元年五月,淮南廬、壽州平,生擒賊首劉五。
方勺《泊宅編》卷下:廬州慎縣黃山,連接無為軍、壽州、六安界,蓋賊穴也,居民千余戶,而藏賊以活者八百余家。
元好問《遺山集》卷22:西山(太行山)劇賊千余人,據(jù)險為柵……公(太中大夫劉汝翼)乃常服詣賊柵,辭情慷慨,群盜慚服,明日,與其酋把肩俱下,而無亡鏃之費。
《京口耆舊傳》卷八:劉賓王起黃岡,據(jù)險守要,官兵不能下。
陸心源《宋史翼卷李珙傳》:劇賊劉花三嘯聚,自虔、吉入寇廣東。
王偁《東都事略徽宗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犯淮陽軍,又犯東京、河北,入楚、海州。
以上記錄說明這個年代也是大小“盜賊”頻起,這正與《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一致。雖然《水滸傳》綜合利用了元雜劇、元話本等資料,但不是簡單匯總加工就能作成這部小說的,在內(nèi)容的深度廣度上都說明它是一次全新的創(chuàng)作,這個創(chuàng)作所依據(jù)的社會歷史事實,它的靈感的來源,這些宋史材料就是一個生動的說明。把《水滸傳》一書輕描淡寫、普泛化地說成是“講窮途末路、爭取生存、謀求自保的故事”,“并不是什么農(nóng)民起義”,看來是很難成立的。
哲宗徽宗年代這些大小“盜賊”,其中規(guī)模較大、資料較多的是徽宗年間的卜漏、方臘、宋江。
卜漏是瀘南晏州諸夷的一個大首領(lǐng),因不滿“瀘帥”賈宗諒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對夷人的壓迫剝削,率眾起事,兵力達十多萬人,最后被朝廷鎮(zhèn)壓,夷民慘遭大規(guī)模屠殺。
方臘是當?shù)?ldquo;摩尼教”首領(lǐng),家有漆樹園之類,該屬當?shù)厣鐣猩蠈尤耸浚鹗碌脑蚴潜彼握臋M征暴斂,他以“聲色狗馬、甲兵花石,糜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吾民求一日飽食不可得……東南之民苦于剝削久矣”為號召,幾天之內(nèi),其隊伍就有十多萬人,三個月內(nèi)攻占了睦州、歙州、杭州、婺州、衢州、處州以及青溪五十二縣,各處響應,人馬發(fā)展到百萬以上。方臘起義最后被朝廷血腥鎮(zhèn)壓下去(《匯編》記方臘事甚詳,亦可參見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
以上列出的較小規(guī)模“盜賊”中,有一處不是武力鎮(zhèn)壓的,而是運用了“招降”的一手,這就是元好問在《遺山集》中所記的:“西山劇賊千余人,據(jù)險為柵……公(太中大夫劉汝翼)乃常服詣賊柵,辭情慷慨,群盜慚服,明日,與其酋把肩俱下,而無亡鏃之費”。這一手有人主張用來對付“淮南盜宋江”,這就是著名的“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材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對這條建議頗為欣賞,稱侯蒙“忠臣也”(《匯編》引王偁《東都事略》卷11《徽宗紀》)。
《匯編》的編者何竹淇先生經(jīng)考證認為,“宋江之討方臘,固有明證”,是一個歷史事實(見《匯編》上編第二冊第415頁)。侯蒙的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采納,北宋歷史上“淮南盜宋江”是受了招安并且被派去參加鎮(zhèn)壓方臘。但翦伯贊《中國史綱要》認為宋江未降,而在方臘失敗后被朝廷鎮(zhèn)壓。至于宋江原來的身份,《宣和遺事》稱他為“宋押司”,別處資料只稱他為“盜”。
從以上簡略所陳可知,北宋徽宗年間這三起較大“盜賊”事件中,卜漏、方臘是當?shù)厣鐣袑右陨先耸浚癖垡缓纛I(lǐng)導了規(guī)模巨大的民眾起義,宋江從《宣和遺事》以及他的才能上推測,是個下層吏員,他手下骨干有三十六人,隊伍至少也當有數(shù)千人眾。他們起事的原因在卜漏、方臘事跡中記載最明確,宋江事中未有說明,只說是為“盜”,應當說那原因也與卜漏方臘起事原因差不多,是以民不聊生和反抗朝廷暴政為號召的。《匯編》中錄入的《揮麈后錄》說得對,朝廷動腦筋搜刮天下,而州縣吏對民亦無“卻顧之心”,他們“竭澤而漁,急如星火”,于是“民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這就是“盜”的來源了。卜漏方臘宋江的基本隊伍,當然就是貧苦的農(nóng)民以至饑民,而方臘更有一種宗教做思想和組織的基礎(chǔ)。他們的所言是反抗腐敗黑暗的朝廷,他們的所行是與朝廷武裝的作戰(zhàn)。朝廷對于他們主要采取血腥的鎮(zhèn)壓,必要時也采取撫降招安的辦法。他們的結(jié)局是被鎮(zhèn)壓下去,如果是受了招安,就要被派去鎮(zhèn)壓別的“盜賊”,其結(jié)局可想而知,《水滸傳》對梁山英雄悲慘結(jié)局的描述,該是有充分的現(xiàn)實基礎(chǔ)的,而不是憑空的文學想象。
以上大小“盜賊”,除了有時急如飄風橫行千里無人敢擋之外,一般是藏身深山窮谷茂密林木以及江湖菰蘆之中,正如《水滸傳》里大小山頭的英雄們一樣。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即朝廷眼中的“盜賊”,在起事的原因、隊伍的組成、所言所行的方面,與史實所載的這些大小“盜賊”是一致的還是有何根本不同?另外,朝廷對他們的政策、他們的結(jié)局,與以上史實所載的是一致、還是大為不同?
我想,這是一道不難給出正確答案的問題,這題目交給任何一個良等以上的中學生即可完成,而且《水滸傳》作者在這個問題上,具有很明確的理念,生動體現(xiàn)在他的謀篇布局、人物安排、故事描寫這些方面,他就是要以這部小說給歷史上這些大小“盜賊”寫一部正史。比如打劫生辰綱,在官府看來是發(fā)生了不算小的“盜賊”事件,而在晁蓋吳用等七人看來,這不過是收繳貪官所得的不義之財。《水滸傳》中以高俅為代表的那些大大小小為非作歹的贓官污吏,不正是宋史資料中時時寫到的那些造成“民不堪命,去而為盜”的文武官員們的寫照嗎?《水滸傳》寫得明明白白,高俅們的總后臺就是宋徽宗,作者的筆一點也沒有饒過他,盡管知道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書畫家。作者也沒有饒過蔡太師,盡管就連梁山好漢也曉得他是當代四大書法家之首。王教頭為何要“私走延安府”?林教頭是怎樣被逼上梁山的?武松是怎樣無奈何親手殺嫂的?所謂“十萬貫生辰綱”之類,不正是北宋歷史上朝廷巧立名目、官府到處搜刮的一個縮影?劉敞所說的“盜源”不正在此?至于梁山首領(lǐng),正如上述歷史資料顯示的,并不一定要個個都是一個普通農(nóng)民,才能稱為農(nóng)民領(lǐng)袖,方臘、卜漏就是最好的榜樣,我們在這方面也不應當堅持“出身論”的標準。事實上梁山頭領(lǐng)中出身農(nóng)民漁夫之類的也大有人在。如果說到梁山那上萬的人馬,不用說,其絕大多數(shù)皆是普通農(nóng)民。一部《水滸》,真是寫得很分明,寫的是英雄好漢“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wǎng)上梁山”,“直教農(nóng)夫背上添心號,漁父舟中插認旗”!
梁山好漢們口口聲聲放在嘴上的“替天行道”,“反貪官”之類的話不重要嗎?是沒有意義的“陳腔濫調(diào)”嗎?顯然不是,因為這正如王小波、方臘對他們的群眾所作的政治宣言一樣重要。更不用說李逵老是放在嘴上的要宋大哥奪了宋朝皇帝的“鳥位”的話,對于我們分析梁山好漢們的政治性質(zhì)的學術(shù)重要性了。雖然魯智深的上梁山并無林沖等人直接的遭迫害作為原因,但他也是因“打抱不平”而改變了個人生活道路的,而所謂“打抱不平”,這“不平”的原因,在《水滸》中出于贓官與豪強,這正是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力量,魯智深第一個打抱不平,是因拯救金老父女,第二打抱不平,是直接反抗了高太尉,所以他才淪為造反的好漢。在英雄排座次的大聚義大歡慶之時,宋江吟出“望天王降詔,早招安”的詞來,惹得李逵大鬧,而說出一句最為深刻的話來的是魯智深,他把朝廷比作他穿的黑色僧衣,說“洗殺怎得干凈?”他表示,“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這個粗莽之人,卻是粗中有細,他算得上是一個有較明確意識反抗黑暗統(tǒng)治的人。如此等等,在一部《水滸》中閃耀光芒,不但不是少得可憐的鳳毛麟角,而且是一部書的整體性存在,決定了這部書是寫農(nóng)民起義的性質(zhì)。難道,馬幼垣先生對這一切都是視而不見、都可以輕描淡寫嗎?
說到朝廷對梁山的態(tài)度,也完全與歷史資料中揭示的一樣,以血腥鎮(zhèn)壓為主,必要時則實行招降政策,而《水滸傳》不但寫宋江受招安,還寫宋江想受招安,他把梁山隊伍一步步帶上了受招安的道路,至于這條道上英雄們的結(jié)局,只能是歷史所給出的悲劇的必然。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著,《水滸傳》是以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情況為事實依據(jù)來寫就的,它寫的就是一場模模宏大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
至于馬先生說到的梁山攻打兩府的事件,我們就不贅論了,我們只問,作為反抗朝廷的梁山好漢,他們有沒有權(quán)利命令兩府投降?此是一;第二,我們能要求梁山好漢像馬先生要求的做事總那么正確嗎?歷史上的大小“盜賊”,比如方臘,他一起事,三個月內(nèi)就攻占了睦州、歙州、杭州、婺州、衢州、處州以及青溪五十二縣,馬先生是否要對方臘說:你這樣做是正確的嗎?這些地方的官民都得罪了你嗎?人民該充當解決你的政治難題的犧牲品嗎?你這樣子就是替天行道嗎?你的主要骨干該都不是普通農(nóng)民吧?你和你的一伙們只不過是演繹了又一個講窮途末路、爭取生存、謀求自保的故事,而并不是什么農(nóng)民起義!馬先生的輕描淡寫已經(jīng)成了強詞奪理。
又,有人提出了一種判斷標準,即以隊伍的首領(lǐng)來定隊伍的性質(zhì),并舉出民主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兩軍為例。本文認為,在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中(《水滸》所描寫的社會,就是十分典型的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凡是農(nóng)民的反抗、暴動,不論其規(guī)模大小,都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打擊,都應當計算在農(nóng)民起義這個總量當中。至于領(lǐng)著頭干的人,或后來擔任其領(lǐng)導角色、左右其發(fā)展前途的人,是個什么思想,是不是處處都能忠誠地代表農(nóng)民,乃至最后是不是利用農(nóng)民的反抗、暴動、起義,來別有用心地做他的政治資本(如《水滸》中的宋江),以至趁著農(nóng)民起義的勢頭并利用其力量做了改朝換代的工具(如劉邦、朱元璋等),那都是另外一回事。《水滸》中王倫、晁蓋、宋江這三代首領(lǐng)思想意識各不相同,這并不能改變眾多下層人民(其主體在當時只能是農(nóng)民)跟著他們在山上與當時地主階級國家政權(quán)對峙這樣的情況,這情況(以及書中寫到的各個山頭各路英雄)的存在,沉重打擊和動搖了宋朝政權(quán),而這個政權(quán)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quán)。所以,在《水滸》中梁山好漢們的存在,就是農(nóng)民的反抗、暴動、起義的存在。在此,毛澤東主席的幾條論述最能深刻而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
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從秦朝的陳勝、吳廣……直至太平天國,總計大小數(shù)百次的起義,都是農(nóng)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nóng)民的革命戰(zhàn)爭……每一次較大的農(nóng)民起義和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結(jié)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
至于說到民主革命時期的國共雙方,確實與農(nóng)民有很大關(guān)系,因為當時農(nóng)民仍是中國社會人口的主體,也處在社會最下層,他們的痛苦最大最深,在那樣動蕩的社會中,軍隊的最大量人數(shù),也只能是來自農(nóng)民(不論是以何種方式當了哪一方面的兵)。但在那個時代,不管天下有多少自發(fā)的農(nóng)民暴動,都已經(jīng)不存在歷史意義上的“農(nóng)民起義”了,因為時代社會的矛盾雖然仍有“封建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的矛盾”,因而仍有反封建的革命任務(wù),但又有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有了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一切集中表現(xiàn)為“兩個中國之命運”的矛盾,至于利用農(nóng)民起義的力量建立新的封建皇朝已經(jīng)是歷史的陳跡,更不可能是時代之特點了。所以,以民主革命時期的情況來考察《水滸》是否寫農(nóng)民起義,分析離開了作品的語境,是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的。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