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汲古集》:34, 各執(zhí)一端的與調(diào)和折中的禮義

沙黑 · 2014-02-07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各執(zhí)一端的與調(diào)和折中的禮義

  義在禮之中,禮是根本。禮的產(chǎn)生與歷史,要早于孔子不知多少年。它應(yīng)被理解為早就有一定萌芽,而到等級社會里有著新的內(nèi)容,所謂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繼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而到了周代,“禮”已經(jīng)十分完備。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禮記·禮運(yùn)》說,“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shí),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shí),協(xié)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ǎng),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這段話言“禮”來自一,大于天地,同時(shí)又說禮本于天,似有些矛盾,但如果把后一個天理解為至高,也就不矛盾,總之,禮是至高的存在。“禮,仁,義”以及“天理,良知,三綱五常”,無不總根于天,從天上引伸下來,分布到各個領(lǐng)域,以至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可稱一種自然政治學(xué),它將人類對自然的某種秩序的樸素認(rèn)識,作為思想政治學(xué)說的基礎(chǔ),從而“禮”具有了天然合理性。這在古人,先或是出于認(rèn)識受局限,帶有天真大氣,后則成為政治欺騙和政治強(qiáng)權(quán),從孔子的“克己復(fù)禮,非禮勿視……”,至宋儒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綿綿不絕,成為彼時(shí)治人者的思想政治理論,以“受命于天”來自負(fù)和宣稱。

  “禮”,實(shí)際上就是等級秩序。《易·系辭》說,“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曲禮三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說明著很多很多的規(guī)矩,舉凡人間生活大事小事,莫不有“禮”的規(guī)定。大的方面,“禮”包括了政、刑、法。禮既然是講等級的,就有維護(hù)等級的一套,違反了就不行,就必須治,治就有政、有法、有刑。所以,儒家大經(jīng)典《禮記·王制》中有著一系列的“殺”字就不奇怪,前文已引過,不妨再引示如下: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

  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行偽而堅(jiān),言偽而辯,學(xué)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假于鬼神時(shí)日卜筮,以疑眾,殺;

  我們在《孟子》之《萬章章句上》讀到這樣的記載:

  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史記》說得更明白,共工“淫辟”,鯀治水無功,三苗在江淮荊州一帶“數(shù)為亂”, 而共工是驩兜力薦的,于是,執(zhí)政的舜奏請堯,對這些人與族進(jìn)行了處理:

  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辠而天下咸服。

  以上,舜用了四種手段:流,放,遷,殛(斬),手段總之是在“政、法、刑”這個范圍,目的是為了治理當(dāng)時(shí)帝堯的天下。說這是“禮治”也行,說這是“法治”也沒說錯,從那出發(fā)點(diǎn)和要求來說,是“禮”,從那行政的具體范圍與手段來說,是“法、刑”。在儒家經(jīng)典中提到堯舜,都稱“仁政”之鼻祖、“禮治”之典范、最是有“德”有“道”之君,而被冠以法家名頭的人如韓非子,卻也同樣把自己歸于堯舜,對于堯舜絕無貶抑,而奉為不言而喻的古代楷模。大家其實(shí)都“祖述堯舜”,因?yàn)榇蠹叶际菑倪@個老祖宗來的,是大家共同的源泉和前提。

  我們簡要看一看從孔子,到荀子、孟子、韓非子,對于“禮”,及其“義”之類,說了些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同與不同。由于“禮義”的重要,所以這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

  一, 《論語》說禮義

  《論語》說“禮義”者,不僅是孔子,還有他的學(xué)生。若全部摘引,等于摘了大半《論語》,所以,主要從前五篇來抽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yuǎn)恥辱也;

  子曰,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以上《學(xué)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以上《為政》)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儀封人……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以上《八佾》)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子曰,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以利。(以上《里仁》)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上《公冶長》)

  從《論語》二十篇的這前五篇,已經(jīng)可見孔子及其弟子口不離“道,禮,義,仁,德,忠,信,知(智),刑”這些內(nèi)容,涉及“先王,處世,為政,生,死,祭,待人,修養(yǎng),事君,為臣”,等等,貫穿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禮義”、“禮治”的社會理想與方法。

  總之,言行舉動符合禮義,便是“仁義”,禮義的核心是“仁義”。禮學(xué)與仁學(xué)是一回事,但禮義是綱領(lǐng),仁義是精神,行為合“禮”與遵行“仁義”是一回事。禮義,仁義,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德”,用來說明為政做事有仁有義、完全符合禮義的要求。一個“德”字,使“禮義”顯得親近。不過,“禮義”還不是最高級別,最高級別的存在是“道”,也稱為“一”,認(rèn)為“禮,必本于大一”,這與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是一樣的,也可能是汲取了老子。高高在上的“道”在人間的要求和體現(xiàn)就是“禮義”。當(dāng)然,還有“樂”,就是音樂,伴和著“禮義”,因?yàn)槿说男郧槭切枰魳返模欢魳芬膊荒軄y來,也要符合“禮義”,是這樣的善的內(nèi)容和美的形式的結(jié)合,有著適度的愉悅和適度的莊嚴(yán)。而“禮義”的學(xué)說源頭,是夏商周三代之官學(xué)。孔子對夏禮,對殷禮,都能說一點(diǎn),但畢竟古代文獻(xiàn)不足,最能說得清楚的是周代。孔子之道是上承周代而來,“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孔子的一套在他所處的春秋末世行不通,在生活中他還沒有看到一個“好仁者”,雖然他相信是有的。于是,灰心失望在所難免,以至他曾想到“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情況就是這樣。當(dāng)我們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同時(shí)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固執(zhí)的復(fù)古主義者和專制等級制的堅(jiān)守者,但不管怎樣,他是古代中華文化最有影響的承傳講述者,以至后人將他作為這樣的代表人物,如果有一人能與他并列,也就是老子。

  二,《荀子》說禮義

  1,“祖述堯舜”以至孔子

  三代雖亡,治法猶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榮辱》)

  今夫仁人也,將何務(wù)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之義,……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非十二子》)

  2,力主“先王”禮義道統(tǒng)

  先王之道,仁義之統(tǒng),詩、書、禮、樂……固天下之大慮也,將為天下生民之屬長慮顧后而保萬世也,其流長矣,其溫厚矣,其功盛姚遠(yuǎn)矣……(《榮辱》)

  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議兵》)

  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強(qiáng)國》)

  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大略》)

  3,禮法并用:

  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性惡》)

  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民,(《富國》)

  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致士》)

  禮者,貴賤有等……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jié)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shù)制之……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富國》)

  4,治國,就是君子治國,是禮治,也是人治: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王制》)

  有良法而亂之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致士》)

  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dú)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yīng)事之變,足以亂矣。(《君道》)

  5,王霸之業(yè)在于禮法:

  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強(qiáng)國》)

  古者湯以亳,武王以鎬,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qiáng),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qiáng)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議兵》)

  6,禮義歸于道,體道為有德,有為歸于無為

  凡得人者,必與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強(qiáng)國》)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shí)辨,道行而志通……壹于道法而謹(jǐn)于循令。

  明君臨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正名》)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xué)……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并。

  何謂衡?曰,道。

  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解蔽》)

  凡兼人者有三術(shù),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議兵》)

  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禮樂則修,分義則明……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夫是之謂道德之威。(《強(qiáng)國》)

  德若堯舜(《堯問》)

  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dú)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肢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君道》)

  7,禮就是等級,義就是區(qū)分

  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榮辱》)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將以明仁之義,通仁之順也。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富國》)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王制》)

  禮者,養(yǎng)也。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

  禮者,以財(cái)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禮論》)

  8,反禮義則亡天下

  誅暴國之君若誅獨(dú)夫。……桀、紂非去天下也,反禹、湯之德,亂禮義之分,禽獸之行,積其兇,全其惡,而天下去也。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故桀、紂無天下,而湯、武不弒君,由此效之也。(《正論》)

  9,先王后王,同根禮義

  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

  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非相》)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雅儒者也。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大儒者也。

  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儒效》)

  百王之道,后王是也。(《不茍》)

  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jǐn)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儒效》)

  至治之極復(fù)后王。

  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后王謂之不雅。(《王制》)

  綜觀上列,荀子祖述堯舜以至于孔子,力主先王禮義道統(tǒng),禮法并用,在承認(rèn)人性同惡的前提下,建立和維護(hù)貴賤不同的等級與區(qū)分,這便是禮義制度的核心價(jià)值體系,歸根到底,禮義制度從先王時(shí)代而來,后王繼承著先王而有所損益。

  荀子不僅談了這些,還談到治兵,除了在一些篇章里零星談到兵事之外,還專門寫有《議兵》,長篇大套談兵。

  《論語》的《衛(wèi)靈公》篇,記載衛(wèi)靈公問兵陣于孔子,孔子回答說,祭祀的事我曉得一點(diǎn),軍旅之事,我沒學(xué)過。在《家語·正解論》中,孔文子想攻打太叔疾,為此請教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簠簋之事,則嘗聞學(xué)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與給衛(wèi)靈公的回答是一致的,表示了孔子對動武的反感。在《述而》篇中,子路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孔子答,“暴虎馮河,死而無悔,吾不與也”,那種徒手博虎,無舟橋過大河的事情,我不干,“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顏淵》篇記載孔子提出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朱子釋為“倉廩實(shí),武備修,教化行”,釋得對。孔子認(rèn)為,在不得已情況下,可以去兵,其次可以去食,但“民信”不能去,理由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路》篇,載孔子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成戎矣。”是說受到七年教化之民,可以讓他們?nèi)胛樽鲬?zhàn),反之,“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正解論》中載孔子說,“夫圣人之教,孝悌發(fā)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軍旅,則眾感以義,死而弗敢犯。”

  孔子的談兵論戰(zhàn),大約就這么多,說明著孔子對于兵戎之事也是深思過的。他對于戰(zhàn)爭以至大夫之間的動武,都表示一種反感,他認(rèn)為人們最需要的不是戰(zhàn)爭。他認(rèn)為對待戰(zhàn)爭要謹(jǐn)慎,要多謀、有備,一個國家足食、足兵是必須的,平時(shí)對于人民要有所教化,有所訓(xùn)練,要以禮義治兵,才能打好仗。因此,孔子談兵雖不多,內(nèi)容卻是豐富的,也是正確的。

  孟子書中,有“仁者無敵”,“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這些精彩的只言片語,然而孟子最終走向迂闊,竟然說,“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zāi)也;田野不辟,貨財(cái)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xué),賊民興,喪無日矣。”這個對比的說法過頭了些。孟子談兵比孔子較多些,根于時(shí)代向著戰(zhàn)國的深轉(zhuǎn)。

  荀子在《議兵》中認(rèn)為,“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也”,“愛民者強(qiáng),不愛民者弱”,提出“仁人之兵,王者之志”,至于權(quán)謀攻奪變詐勢利,是諸侯之事,所謂“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dāng)桓、文之節(jié)制,桓、文之節(jié)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所以,“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shí)雨之降,莫不說喜。”在《富國》篇中談到,“上不隆禮則兵弱,上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將率不能則兵弱。”這些思想,正如當(dāng)時(shí)與他論辯的人說的,“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

  荀子雖然認(rèn)為人性惡,并從這一點(diǎn)出發(fā),論證禮義的嚴(yán)格等級制度的天經(jīng)地義,并且認(rèn)為這就是人的平等,真不免令人覺得可怕和沮喪,但他認(rèn)為人性是可以化的,似乎給人指出了一條生路。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以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手段就是移風(fēng)易俗,“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久積能改變?nèi)诵?《儒效》)。另外,即使天子,人欲也是無止盡的,但畢竟可以近于盡,人欲雖然不可去除,但可給予節(jié)制(《正名》)。

  荀子雖曾嚴(yán)格區(qū)分君子與庶民,有禮不下庶人之意,但他也在禮義的前提下,提出了后來司馬遷寫進(jìn)《史記》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等思想,說:

  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xué),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是王者之政也。(《王制》)

  他還反對“先祖當(dāng)賢,后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必從等”,認(rèn)為這樣以家世舉賢,與以家族論罪一樣,都是亂世亂國的表現(xiàn)。這些思想都有近于墨子。

  這樣把荀子粗看下來,回頭看蘇東坡對荀子的指責(zé):

  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者也。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意其為人,必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

  今觀荀卿之書,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又特甚者耳,……獨(dú)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六經(jīng),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彼見其師歷詆天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為古先圣王皆無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時(shí)之論,而不自知其禍之至于此也。(《荀卿論》)

  蘇東坡雖然說得片面、偏激了些,但他的某種政治嗅覺是不錯的,因?yàn)檐髯与m然祖述堯舜以至孔子,但確實(shí)有一種完全不同于孔子的氣勢,他是明確既“隆禮”,又“重法”的。孔子手中握有上承三代的禮義學(xué)說,而感嘆世不能用,卻在荀子手中變得虎虎生氣、充滿自信。荀子從時(shí)代汲取了力量,給舊的禮義學(xué)說灌注進(jìn)了新的東西,而成為新的禮義學(xué)說,是一種剛勁有力而能夠?qū)τ?ldquo;后王”實(shí)用的東西,大約就是這種激進(jìn)的變革的姿態(tài)讓蘇軾很反感吧?

  三,《孟子》說禮義

  孟子稍前于荀子五十年。我們考察《論語》說禮義,主要以《論語》中的前五篇來作為考察對象,覺得已經(jīng)能夠窺其大概;那么,我們即以《孟子》的前一半左右,來考察孟子如何說禮義。

  孟子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他的王道論或仁政論,還有他的民本論,他的君子論,他的返本復(fù)古論,這些,在他是一爐而熔、渾然一體的,大有其思想特色和風(fēng)格。茲將這幾個主要方面羅列如下:

  1,王道論或仁政論

  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jiān)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梁惠王章句上》)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王請無好小勇……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之勇也,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梁惠王章句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shí)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shí)者也。……當(dāng)今之時(shí),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必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yùn)之掌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孫丑章句上》)

  2,仁政祖述堯舜、先王與孔子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章句上》)

  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公孫丑章句下》)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離婁章句上》)

  3,民本論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百姓者,獨(dú)何與?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梁惠王章句上》)

  與民同樂。……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章句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章句上》)

  4,返本復(fù)古論

  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shí),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章句上》)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經(jīng)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jīng)界。經(jīng)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馀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離婁章句上》)

  國君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梁王章句下》)

  5,君子論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公孫丑章句下》)

  君子之德,風(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fēng)必偃。(《滕文公章句上》)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夫氣,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則餒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公孫丑章句上》)

  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士之仕也,猶農(nóng)夫之耕也……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徒也。(《滕文公章句下》)

  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離婁章句下》)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馀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shí)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言禮義少,言仁義、仁政、仁者多,而這一切其實(shí)都源于禮義、歸于禮義。他突出一個“仁”字,這是從禮義倉庫里最閃光的東西,于是圍繞這個來展開他的禮義觀。而最高級別也是上升于“道”,叫做“王道”,這個詞雖用得不算多,卻顯然是最高的存在。“王道”區(qū)別于霸道。據(jù)《公孫丑章句下》篇記載,孟子雖然欣賞管仲能使齊桓公“不勞而霸”,但他是“不為管仲”的,他要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那么大的王者之佐,而不是為區(qū)區(qū)霸者之佐。

  荀子正面鋪開對禮義學(xué)說的闡述,是堂堂之陣、渾然之勢;而孟子是選擇一點(diǎn),突破進(jìn)去,逐次展開,有機(jī)靈之妙、凌厲之氣。

  從物質(zhì)基礎(chǔ)的一點(diǎn)上說,孟子主張理想地恢復(fù)井田制(郭沫若認(rèn)為,實(shí)際的井田制并不是孟子所說那樣),要在這樣經(jīng)濟(jì)基礎(chǔ)上,重建仁政,重立王道,實(shí)現(xiàn)上下同樂(王者與民眾、君子與野人的同樂),為此他充滿重新安排天下的至大至剛浩然之氣,“無是,則餒也”,他的屹立于世,靠的就是這個了。總之,他是充滿舊氣息而又理想化的“仁學(xué)”的代表,他雖然主張?zhí)煜轮匦陆⒕镏疲瑫r(shí)卻又反對更遠(yuǎn)的倒退,這體現(xiàn)在他以社會進(jìn)化論批判了“為神農(nóng)氏之言者許行”(《滕文公章句上》)。

  而荀子主張“輕田野之稅”(《富國》篇),反映著時(shí)代進(jìn)到戰(zhàn)國末期,現(xiàn)實(shí)已經(jīng)完全免談井田制了,只是在討論怎樣征收田稅為合理。荀子拿來傳統(tǒng)禮義學(xué)說,疏理、改造,煥然一新,在他的“有限物質(zhì)論”和“人性本惡論”的理論支持下,確立新的等級制與平等觀,可以說,與“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劃清了界限,給“后王”以思想武裝和自信,而孟子似還不可能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他不但顯得只是重申和強(qiáng)調(diào)傳統(tǒng),并且還要以此匡正時(shí)弊,傾向上對立著天下戰(zhàn)國的潮流。孟子隨處迸發(fā)出人道的和激情的火花,他的許多話可稱“孟子的名言”,孟子之書甚可朗讀,他確實(shí)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人。

  荀子在其《非十二子》篇中,對孟子的批評很不客氣: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博雜……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司馬遷以其恢宏有味的文字寫得更具體明白:

  孟軻,騶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shí),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程子說,“孟子有些英氣。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zhàn)樱銣喓癫煌n佔(zhàn)尤ナト耍缓涟l(fā)間。孟子大賢,亞圣之次也。”依程子此語,則認(rèn)為孟子比顏回在圣的程度上要低一級,程子之蠻橫可見。

  說到“英氣”是什么樣,程子說,“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北宋這位大儒,對孟子的“浩然之氣”很不欣賞,認(rèn)為要收斂起來才好,所謂“頭上長角”這話當(dāng)出于此。魯迅所言“宋以道學(xué)替金元治心”,程子的話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

  四,《韓非子》說禮義

  韓非子并不一般地否定“禮義、先王、堯舜、仁政”這些概念,他只是說,儒們每天掛在嘴上的這一切,對于產(chǎn)生了它們的當(dāng)時(shí),也許都是適用的和最好的,但面對現(xiàn)在,則對不起,一味地說那些則不但不適用,而且要導(dǎo)致亂國、亡國。

  考察韓非子如何言說禮義,我們也不必取其全書,今試從其《解老》至《大體》,加上《五蠹》、《顯學(xué)》,一共十二篇,占其現(xiàn)存五十五篇約四分之一,來加以粗略的研究。韓非子并不是在其每一篇中都討論禮義的事情,但重要的觀點(diǎn),在這個范圍里大致能看到。

  《解老》篇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德經(jīng)”進(jìn)行解說,為他的“法治”學(xué)說引證哲學(xué)根據(jù),以站到思想的制高點(diǎn)上去。令人驚訝的是,好像老子早就為他作了準(zhǔn)備,而他現(xiàn)在拿來就能用上。這一定給了韓非子極大的理論信心。就在這引證之中,他給“德”、“仁”、“禮”、“道”這些概念,以他的觀點(diǎn),予以詮釋。對這些傳統(tǒng)的概念,老子發(fā)表了他的深刻的看法。先看孔子: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

  這些句話中的“德”,是禮義的人格化,只有君子才具備。“德”與“政、刑”對舉或并立,一切就是柔性的而不是剛性的,這樣的“德”,成為“君子”的品德、所能與風(fēng)度,雖內(nèi)含“禮義”的規(guī)范,卻是懷柔的與引導(dǎo)的。歸根到底,它成了“術(shù)”,是“儒術(shù)”。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

  歸根到底,良馬之良首先在于它的品德,而不能把它的氣力放在考量的第一位。否則,會相中一匹暴烈的馬,有害無益。這里,借著說馬,言下將君子之德意味成了天生所有,即使不是天生所有,也是通過不易達(dá)到的修養(yǎng)而有的,比如顏淵在孔子指導(dǎo)下所作的那種“克己復(fù)禮”的修養(yǎng)。

  君子之德是最好最高的,而小民也自有其德,在君子的引導(dǎo)下,朝著厚道善良的方向發(fā)展:

  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學(xué)而》篇)

  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顏淵》篇)

  如果說,“德”在孔子語言中是以仁而化,在韓非子語言中,則首先是無為之意:

  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有德。

  無為的意思,不是為了絕對無為,而是為了無不為:

  為虛,是不虛也。……虛則德盛,德盛之謂上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韓非子《解老》)。

  于是,這個道理,就化為法術(shù),比如:

  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權(quán)不欲見,素?zé)o為也

  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yáng)權(quán)》)

  治國所達(dá)到的最高境界是達(dá)到這樣的“無為”,他的老師荀子也說過這意思:

  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dú)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肢之從心,夫是之謂大形。(《荀子·君道》)

  孔子也認(rèn)同這種境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家語·王言解》)

  所以,韓非子的說法,在他的時(shí)代,不會是令人費(fèi)解的東西。作為“帝王術(shù)”,儒法兩家在這一點(diǎn)上完全相通,雖然它們各有內(nèi)涵。

  然而,兩家之“德”達(dá)到的最高最佳狀態(tài)雖然都是“無為而治”,而兩家的“德”的涵義,即走向“無為”的具體行程,卻不一樣,一是要以仁而化,仿佛以其“德”的溫暖陽光普照大地,一是富有“法術(shù)”的把握和引導(dǎo),大有老子陰柔之意。二者若結(jié)合使用,則更微妙,所以有后來的外儒內(nèi)法。

  再說“仁”字,這也是大家共有的一個傳統(tǒng)概念,韓非子在其本義的理解上未持異義: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bào)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解老》)

  這個對于“仁”的解釋是很好的。

  再說“義”字,韓非子師承荀子“義就是分”之說,有分別,才有義的產(chǎn)生,義有個分字為其前提,是在等級或情況的區(qū)分中實(shí)現(xiàn)的: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nèi)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相助也宜,親者內(nèi)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解老》)可見,韓非子也并不反對“義”之說。

  孔子談“義”,比如: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以利。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的“義”里面,至少基本的東西,也與荀子一樣,是以上下等級為前提的。有子說,“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xué)而》)對上要敬,更不能犯上。養(yǎng)民要惠,使民要義,一個養(yǎng)字,一個使字,說明著君子與民是一為俯一為仰的關(guān)系。

  “仁義”在現(xiàn)實(shí)中的情況,肯定地不如圣賢們的理想,也不他們說的那樣高尚和玄虛。司馬遷在《游俠列傳》、《貨殖列傳》等篇中很直率地發(fā)表了一些見解: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頌義無窮”,

  又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他認(rèn)為,“人富而仁義附焉”。

  一切的背后是利益,“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xué)而俱欲者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至于怎樣致富,卻有區(qū)別,“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他認(rèn)為老子說得很對,人民的愿望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這是人民“利”之所在,因此,空談“仁義”是沒用的,何況你這“仁義”不過是在“禮”的嚴(yán)酷等級制下的一點(diǎn)寬松或施舍,“雖戶說以渺論,終不能化”。

  所以,天下人等,皆在一個“利”字,對于治理天下者,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導(dǎo)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與民爭利,則如孟子所言的:“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如果說孔子的談仁義,是針對現(xiàn)實(shí)之丑陋而作“仁義”的正面的說教,我們得承認(rèn)是有批判的匡時(shí)的進(jìn)步的溫暖的意義的,提倡“養(yǎng)民以惠”,總比提倡養(yǎng)民以不惠要好些,呼吁“使民以義”,總比贊成使民以暴要好些,就是說,孔子提倡上對下要寬松一點(diǎn)施舍一點(diǎn),但是,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下面絕不可犯上作亂。這樣看來,孔子就是以調(diào)和的姿態(tài)維護(hù)當(dāng)時(shí)現(xiàn)有的統(tǒng)治秩序,而這個秩序,卻并不是美妙的,這可證之于韓非子對殘酷的現(xiàn)實(shí)關(guān)系的揭示,以及司馬遷對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言的贊成,“侯之門,仁義存”是司馬遷尖銳的看穿和辛辣的諷刺。

  韓非子說到了“禮”,這也是一個傳統(tǒng)的概念:

  禮者,外飾之所以諭內(nèi)也,故曰,禮以貌情也。……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shí)而實(shí)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解老》)

  韓非子這段話意,說得新鮮,卻也符合儒家傳統(tǒng)對于“道、德、仁、禮、義”這些概念之間關(guān)系的理解。

  不能小看“禮”只是一種“外飾”,它是“諭內(nèi)”的,所指是內(nèi)在實(shí)質(zhì)。內(nèi)在是看不見的,通過外在而能一目了然。嚴(yán)格遵守了“禮”,也就說明那“內(nèi)”是合格的;合格就意味著合于德,合于仁,合于義。所以孔子才說“克己復(fù)禮為仁”(《顏淵》)。首先要在“禮”上提出要求,“禮”就成了“仁”的標(biāo)志。不斷用“禮”衡量和要求人,就是把人往“仁”的方面培養(yǎng)、塑造。所以,一個“禮”字也就能代表一切,當(dāng)然,一個“仁”字也能代表一切,這是兩個等量的概念,是內(nèi)與外的關(guān)系。孔子接著對顏淵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達(dá)到“仁”境,全在于“克己”的修養(yǎng),在于對自己的要求,靠別人不行。顏淵問,具體怎樣進(jìn)行這樣“克己”的修養(yǎng)呢?“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說,我一定照這樣去做。可見,“禮”的達(dá)到很不容易,達(dá)到的過程就是一步步向著“仁”的境界接近的過程。而判斷內(nèi)在是否“仁”了,又只有靠外在“禮”的衡量。這樣,“禮”與“仁”就不斷完成著一種循環(huán)對流,而達(dá)到彼此的相得益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顏淵一年之中能有三個月這樣的堅(jiān)持努力已屬不易,何況別人?

  韓非子寫道:

  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yīng)。不能相應(yīng),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眾人雖貳,圣人之復(fù)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解老》)

  對于老子“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這句頗費(fèi)解的話,韓非子作出這樣的解釋,我們讀來,幾乎感到有點(diǎn)幽默了,但傳統(tǒng)之“禮”確實(shí)是要求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無不有體現(xiàn)、馬虎不得的,要不然怎么號稱“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呢?韓非子以“眾人貳,莫之應(yīng)”來形容民眾對于君子神化其“禮”的冷漠態(tài)度,這一描寫應(yīng)當(dāng)是很客觀的。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這已經(jīng)有失禮貌了,但孔子還是下車,這就是“攘臂而仍之”,你雖無“禮”,我卻照樣很有“禮”,但這個楚狂接輿竟然“趨而避之,不得與言”,也就是韓非子說的“莫之應(yīng)”,連起碼的禮貌也沒有(《論語·微子》),于是孔子有時(shí)會發(fā)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樣的感嘆來(《論語·陽貨》)。涂又光《楚國哲學(xué)史》,“仍”作“扔”,所謂“攘臂而扔之”,是強(qiáng)制其遵禮的意思,這個解釋可備一格。我們確實(shí)看到,在現(xiàn)實(shí)中,這種強(qiáng)制性是存在的,比如我們硬要小孩對一個陌生客人行見客之禮。

  韓非子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zhì)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禮繁者,實(shí)心衰也,……資之以相責(zé)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解老》)。這就通過闡釋,肯定了老子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這一深刻的觀察和結(jié)論。

  這樣說來,對于原初的“道、德、仁、義”,老子與韓非子皆不反對,痛心與反對的倒是對于這一切的“失”,失其本真,既然已經(jīng)“失”了這一切,你仍要靠著“禮”的維持,不但不行,反而成了“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在韓非子筆下,“道”也是理論的最高存在。“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好的國君也就被稱為“有道之君”,反之,則是“人君者無道”。而有道之君的楷模,是堯、舜、湯、武,“道與堯舜俱智,與接輿俱狂,與桀紂俱滅,與湯武俱昌。”這些說法,與儒無異。(《解老》)

  面對“失”而不能回復(fù)的現(xiàn)實(shí),韓非子就回至“道”的根本,舉起了“法”的旗幟,“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臨之而法,去之而思。堯無膠漆之約于當(dāng)世而道行,舜無置錐之地于后世而德結(jié)”(《安危》)。將堯舜樹立為“忠法”的楷模,或者說,以“忠法”對堯舜作出新的理解。

  “圣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完法……人主離法失人,則危于伯夷……托天下于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奸人不僥幸……服虎而不以柙,禁奸而而不以法,塞偽而不以符,此賁育之所患,而堯舜之所難也。”(《守道》)

  《禮記》中人主守身護(hù)身的“禮”,就這樣要用“法”來落實(shí),才有它的現(xiàn)實(shí)性,這是上承荀子“禮法”并稱而來,韓非子不愧是荀子的杰出弟子,而荀子至少在名義上是推崇孔子的。孔子下令斬齊國侏儒、發(fā)動“墮三都”之戰(zhàn)、誅魯國大夫少正卯,卻不也正是依“禮”行“法”,以“法”護(hù)“禮”的么?

  在《大體》篇中,韓非子欣然自信地給出了一幅以“因道全法”的一套而使國家大治的圖景: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quán)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nèi),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nèi)。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zé)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jié)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憊于遠(yuǎn)路,旌旗不亂于大澤,萬民不失命于寇戎……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奸止,澹然閑靜,因天命,持大體,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上無憤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順,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在《五蠹》等篇章中,韓非子對于侈談“仁義”,發(fā)出了猛烈抨擊。這與他在《解老》篇中,依老子之意,對“仁義”之類作出歷史的鑒定和疏理,是不矛盾的,他抨擊的只是侈談“仁義”在當(dāng)今之世的危害。

  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dāng)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yàn)橹畟?hellip;…欲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上古競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

  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內(nèi),海內(nèi)悅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禮之,此所以亂也。(《五蠹》)

  明主急其助,緩其頌,故不道仁義。

  明主舉事實(shí),去無用,不道仁義。(《顯學(xué)》)

  由此可知,若以古來傳統(tǒng)“禮”學(xué)為源頭,那么,在韓非子這里,所執(zhí)一端,即“政、法、刑”。孟子要以其“仁”匡世(雖然其中含有“政事”),韓非子要以“法”救弊,真是“見仁見智”了。韓非子的“新圣”,相當(dāng)于其師荀子的“后王”。這樣,從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一路下來,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如果說,春秋末世的孔子突出地是將周的“禮”學(xué)保存、闡發(fā)、宣揚(yáng)開來,那么,處于戰(zhàn)國中期后期的孟子與韓非子就是對這種學(xué)說各自執(zhí)其一端的人,孟子舉“仁”的旗幟,韓非子舉“法”的旗幟,而荀子是從孔子那里較全面地接過“禮”學(xué)的人。荀子是孔孟之間的人,他顯得比稍前的孟子與稍后的韓非子都全面,也是所處時(shí)事不同的緣故。相對于孔子,他是調(diào)和折中的,主要是將“遵先王”與“法后王”調(diào)和折中,有時(shí)崇揚(yáng)“先王”,有時(shí)強(qiáng)調(diào)“后王”,總的來說,已經(jīng)刮垢磨光、煥然一新,取“后王”之途徑,成為一種剛健有用的以至是激進(jìn)的新“禮”學(xué),而不是像孔子的“克”的途徑那樣,覺得在現(xiàn)實(shí)中看不到希望。相對于孟子,荀子是糾偏的,所以他對孟子有批判。孔子早于荀子一百幾十年,所處時(shí)代尚未深刻提供戰(zhàn)國的環(huán)境和戰(zhàn)國的思維,以至產(chǎn)生思想的局限。在“禮”學(xué)的發(fā)展道路上,人們只能處在自己的那一階段,起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如果他是真誠的,那么,即使有偏頗,也會做出自己的思想貢獻(xiàn),迸發(fā)出精彩的思想火花,留下有價(jià)值的東西。

  五,《論衡》說禮義

  王充對韓非子的大體看法,是認(rèn)為治國雖然確有要用“法”的一面,但也要注意用“德”的一面(他把“德”與“法”重新對立起來,理論上是對孔孟一派的回歸),所謂“力、德”皆養(yǎng),二者都不缺為好。同時(shí),他也對韓非子給予一種理解,說,“韓子豈不知任德之為善哉?以為世衰事變,民心靡薄,故作法術(shù),專意於刑也。”

  王充是東漢時(shí)代一位最會挑刺的人,比如,他有《問孔》、《刺孟》等篇,在《知實(shí)》篇連舉孔孟的十六例,說明“圣人不能先知”,而給予東漢當(dāng)時(shí)的腐儒以辛辣的諷刺。他的全部《論衡》,都是對當(dāng)時(shí)流行的各種謬論和迷信,進(jìn)行挑刺,而力求樹立正確的觀點(diǎn)。他對自己這部書在《對作》、《自紀(jì)》篇中有評:

  《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剑?hellip;…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論衡》實(shí)事疾妄……考論實(shí)虛。

  王充在《非韓》篇中對韓非子挑刺一通,然而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韓非子,他大體只是認(rèn)為韓非子偏頗,指責(zé)其全然不用禮義(德)。

  我們從王充《論衡》的其它篇中發(fā)現(xiàn),王充對韓非子很在意,在不少篇中都有只言片語提到韓非子,比如,《身解》篇中提到“韓非著治術(shù),身下秦獄”,在《佚文》篇中提到“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嘆曰,獨(dú)不得與此人同時(shí)”。而在有的篇章中,不只是這樣提到,還表示了他對韓非子的理解,比如,《對作》篇:“孔子作《春秋》,周民弊也。故采求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撥亂世,反諸正,人道浹,王道備,……韓國不小弱,法度不壞廢,則韓非之書不為。……故夫圣賢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bǔ)于正。”這段話將韓非子與孔子并提為不同時(shí)的“圣賢”。

  在《效力》篇中有這樣一句:“韓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蓋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書,兵挫軍破,國并于秦。”這句話的后半段說的是韓非子的情況,所以,這段文句有漏掉的字,在“不能用之”前加上“后有韓非”四字,文意則全。在這些話里,王充對韓非子進(jìn)一步有著客觀而貼切的理解。

  關(guān)于“德”與“刑”的關(guān)系,王充的觀點(diǎn)在《非韓》篇中已經(jīng)說過,他是主張“力、德”皆養(yǎng),“法度”與“禮義”二者配合的。在《儒增》篇中他說,“堯、舜雖優(yōu),不能使一人不刑;文、武雖盛,不能使刑不用。”這可算給出了歷史的依據(jù)。在《謝短》篇中,他說到了“禮”與“刑”的關(guān)系,“古禮三百,威儀三千,刑亦正刑三百,科條三千。出于禮,入于刑,禮之所去,刑之所取,故其多少同一數(shù)也。”這說得是較全面的。

  因此,在“禮”學(xué)問題上,諸子皆因時(shí)不同而有所偏重,在為“治天下”謀劃的主旨下,自有其一面所得。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yùn)行與維護(hù)。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luò)無版權(quán)標(biāo)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烏有之鄉(xiāng) 責(zé)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diǎn)擊排行

  • 兩日熱點(diǎn)
  • 一周熱點(diǎn)
  • 一月熱點(diǎn)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當(dāng)年明月”的病:其實(shí)是中國人的通病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wǎng)友就笑了
  5.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6.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7.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8.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9.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shí)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yè)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shí)事求是?——讀《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tuán)!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jì)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yuǎn)了
  5. 大蕭條的時(shí)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shí)候已經(jīng)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chǎn)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jīng)濟(jì)學(xué)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jì)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diǎn)”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bào)認(rèn)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fēng)”,是否存在?
  7.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jì)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fēng)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guān)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shí)事求是?——讀《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fēng)中的農(nóng)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 |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四 |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亚洲自拍r级免费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