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皆亡國”考
“亡國”二字,是自古最傷痛的字眼。崇禎之言“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讀來痛心。《韓非子集·有度》篇開頭一大段,說了“今皆亡國者”的四位國君,他們是:
楚莊王(公元前613年立),
齊桓公(公元前685年立),
燕襄王(燕有襄公而無襄王,舊注認(rèn)為或指燕昭王,則是前311年立),
魏安釐王(公元前276年立)。
韓非子認(rèn)為,“奉法者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奉法者弱,則國弱。”主張以強(qiáng)法治國。
所以,“今皆亡國”的這四位國君,必體現(xiàn)了這條原理,韓非子才拿他們來舉為事例。這四個例子的當(dāng)事人,他們的元年距離韓非子遇害的年代(公元前233年),分別是三百八十年,四百五十二年,七十八年,四十三年。韓非子遇害時,楚,齊,燕,魏四國都仍在,沒有亡。《有度》篇卻說這四國都亡了,這是怎么回事?
一
“楚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氓社稷”的“氓”,當(dāng)理解為“無”,是說楚莊王死了,死了也就不掌握社稷了。
韓非子遇害于秦始皇十四年,秦滅楚在十年后(公元前223年),已死的韓非子不可能知道秦滅楚這回事。那么,“荊以亡”,當(dāng)有所指。
查《史記·楚世家》,“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名言,就是楚莊王說的。
楚莊王以前是“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于鐘鼓之間欣賞歌舞,不問國事,后來納進(jìn)忠言,“罷淫樂,聽政”,于是“所誅者數(shù)百人,所進(jìn)者數(shù)百人”,用了伍舉、蘇從這些賢臣,國家興旺強(qiáng)盛起來,以至于率領(lǐng)楚軍討伐“陸渾戎”時,一直打到了周朝的郊外,向周王派來勞軍的使者王孫滿問周鼎之輕重,成了又一個有名的典故。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雄武之主,正如韓非子概所言之的“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是一個“奉法強(qiáng)”的例子。
那么,韓非子所謂“荊以亡”,在楚莊王身上還沒有發(fā)生。楚莊王之后,楚國還有三百五十八年才滅于秦,在這之前,災(zāi)難性的事件確實不少,原因也可以從“奉法弱”上去說,但楚國卻是存在的,沒有亡。那么,韓非子所謂“荊以亡”,在他那時,只能說是對于楚國大勢的一種概括,等于說“現(xiàn)在楚國已經(jīng)差不多快要亡了”。如果此文是在秦國寫給秦王看的,則十年后楚亡,基本上說得是準(zhǔn)的,如果是在韓國寫給韓王看的,時間上也就是提前幾年而已,在對楚國的大勢估計上,說得也不算差。但無論怎樣,說“荊以亡”,并且列為“今皆亡國”的四國之一,還是令人很生疑問的。
舊注在“荊以亡”下解釋說,“民及社稷未改易,而全亡遂殊者,則由奉法有強(qiáng)弱故也。”以“全亡遂殊”來替換了“荊以亡”,意思是說莊王之后到現(xiàn)在是“面目全非”了,將問題含糊了過去。
二,
《有度》篇中說“今皆亡國者”的第二個例子是齊桓公。說,“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
齊桓公(公元前685年立),因為得到管仲、鮑叔、隰朋、高傒的輔佐,而成為春秋一霸,這是很有名的。他的死也很有名,因為內(nèi)亂而無人收尸,以至于“尸蟲出于戶”。就這一點(diǎn)來說,齊桓公執(zhí)政的一生中,就有韓非子從法家視角所認(rèn)為的“奉法強(qiáng)”與“奉法弱”而導(dǎo)致的治與亂的兩種情況,但嚴(yán)格說,齊國并沒有如《有度》篇說的已成“亡國”。
齊桓公死后一百年,到公元前539年,晏嬰說出了“齊政歸田”的秘密,齊國的政權(quán)已經(jīng)被田氏掌握。齊國本是姜太公呂望所立,是呂氏齊國,晏子時田氏雖執(zhí)政,齊國在名義上仍是呂氏的齊國。又過了一百六十年,到公元前379年,《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田氏遂并齊而有之。太公望之后絕祀”,這時的齊國,從名到實,就全是田氏的了。這個情況,該算是在韓非子《有度》篇的所說之中。此時齊國雖然還沒有滅于秦,但本來呂氏的齊國,是早已亡了。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有度》篇把齊國列為“皆亡國者”之一,是可以成立的,但另一面,齊國又并未亡,東方六國之中齊國是最后一個為秦所滅的,其時韓非子已經(jīng)遇害十二年了。所以,作為韓非子的文章《有度》篇,把齊國列為“今皆亡國”,仍然是語焉不詳,是個疑問。至少,我們已經(jīng)覺得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今皆亡國”,而要如前面舊注所說的“遂殊”上去理解了。
三,
《有度》篇說,“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從“殘齊”一語看,所謂燕襄王,是指燕昭王。他在燕國遭齊國大創(chuàng)的國難之際,被擁立,筑臺招賢,后來以樂毅為上將,聯(lián)合秦、楚與三晉(趙韓魏),大破齊,燕兵直入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齊國只剩聊、莒、即墨三城不下,其余皆屬燕,達(dá)六年之久,可謂赫赫之功。
至于燕昭王之后,不過六十年,燕亡于秦。
燕國的走下坡路,始于燕昭王的兒子燕惠王排斥樂毅,齊國反攻過來,奪回全部失地。
燕國之亡,有著悲烈的故事,這就是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燕國走下坡路,從治國而言,其“奉法強(qiáng)”定然是不及昭王時期的,是“奉法弱”了。但燕之亡,決定性的還有東方六國衰敗,不能合縱,秦國必將一統(tǒng)天下這樣的大形勢。
韓非子遇害后十一年,燕國才亡于秦,所以,他的著作《有度》篇仍不得探后而言“燕以亡”,也只能理解為燕國的情況走了下坡路,“遂殊”于以往了。
(至于“平中山”,《史記》在燕昭王事跡中無記。在燕昭王即位之前幾年,燕國亂,這時的中山國可能趁機(jī)掠奪過燕國。但中山國處于趙國腹心地帶,在《趙世家》中記載討伐中山國較多,趙武靈王進(jìn)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就與要滅中山國有關(guān),在趙武靈王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連續(xù)發(fā)起對中山國的進(jìn)攻,可見小小中山國也不是好攻破的。后來趙武靈王自稱主父,立兒子為趙王,于趙惠文王三年,終于滅了中山國。滅中山國,是趙武靈王一生的一個大事業(yè)。中山國在今河北保定一帶,有其出土文物甚豐甚精,可見其國雖小,經(jīng)濟(jì)文化卻頗發(fā)達(dá),只是周邊戰(zhàn)國的形勢使它不能有擴(kuò)張發(fā)展。從《戰(zhàn)國策》所記看,當(dāng)時中山國行儒道,這影響了它的進(jìn)取,因為戰(zhàn)國是“爭于氣力”的時代。)
四,
關(guān)于魏國,《有度》是這樣寫的,“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xùn)|,攻盡陶魏(衛(wèi))之地,加兵于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于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今查《史記·魏世家》,以上所謂魏安釐王的這些功績,皆無一字記載,記載的是魏安釐王年間一系列的外患與敗仗:
元年,秦拔我兩城,
二年,又拔我兩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地)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
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
九年,秦拔我懷,
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所以,韓非子《有度》篇陳列的魏安釐王的那些赫赫功績,至少司馬遷在《魏世家》的正文里沒有采用。
所謂“加兵于齊”,有這事,但有所夸張,《六國年表》魏昭王十二年記有“與秦?fù)酏R濟(jì)西,與秦王會。”但這是魏安釐王即位之前八年的事,這一戰(zhàn)的主角是燕國,魏國只是配角。魏國較強(qiáng)的時候,并不是魏安釐王時代,而是在這之前的一些時代。魏文侯,魏武侯年代的“奉法”求治大約都是較有效的,使魏國走向“強(qiáng)”,到梁惠王時,承上代之業(yè),可能最強(qiáng),但“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至于不得不從安邑遷都大梁,也成了魏國由強(qiáng)盛走向衰退的轉(zhuǎn)折點(diǎn)。
魏安釐王十六年,魏國的信陵君回到魏國,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竊符救趙,擊退秦兵對趙國都城邯鄲的包圍,保全了趙國;二是約了五國之兵攻秦,擊敗秦軍,秦將蒙驁敗走,這次能成功地五國合縱,大約是趁著秦國這時秦昭王死了三四年,就這三四年間又連著死了兩位國君(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有些亂。第二年,秦王政(就是秦始皇)即位,秦國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但秦王政即位的這一年,魏安釐王也死了,后來信陵君也死了,魏國就只是茍延殘喘而已,二十二年之后魏亡于秦。
因此,《有度》篇的立論“奉法者強(qiáng),則國強(qiáng);奉法者弱,則國弱”,雖是對的,所列舉的這些事例,于史卻很有些對照不上。
當(dāng)然,《有度》篇對魏國的這些業(yè)績,我們還可以從史書中去細(xì)找,或者假如史書未載,事實上也許都有過的,但司馬遷沒有在《魏世家》里采用,卻也已經(jīng)讓我們有點(diǎn)失去了信心。
我們?nèi)魧⑸鲜鲋?ldquo;亡”字,統(tǒng)以“殊”字替換,就比較符合韓非子做為此文作者的年代情況了,即:“……荊以殊……齊以殊……燕以殊……魏以殊……今皆殊國者……。”因此,舊注將“亡”字亦釋為“遂殊”,是對的,但尊重舊籍,沒有刪去這個“亡”字。
此外,《韓非子·孤憤》篇中說得明白,“人主所以謂齊亡者,非地與城亡也,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制,而六卿專之也。”所以,《有度》篇中這個“亡”字,依此例,原不能照“亡”的字面理解。
總之,從《有度》篇看來,讀古人書,有時也只得大而化之,難怪陶淵明以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讀書。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yùn)行與維護(hù)。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