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蒸發卻為何?
近來,不斷傳來官員失蹤的故事。
有朋友不解:當了這么大的官,年紀也都五、六十歲了,怎么還不明白日子是怎么回事呢?隱姓埋名,移居國外,就算憑國內撈的錢能好吃好喝一輩子,又怎么樣?吃能吃多少?玩能玩幾個?沒有了親戚朋友,沒有了你牽掛的人和牽掛你的人,沒有了愛恨情仇,沒有了事業功名,沒有了家鄉祖國,這人活著,跟豬還真沒有什么區別了。
這位朋友經商多年,小有收獲,是少數先富起來的人,房產就有好幾處。我了解他的故事,大體上說,屬于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頭腦靈活,誠實經營,勤勞致富的。雖然不見得每一分錢都干凈,但是,沒干過犯法的事,更沒做過傷天害理的事。他有時也覺得自己膽子不夠大。年輕時經商的伙伴,就因為膽子大,敢犯法,敢拉些高官一起犯法,做房地產生意,發了大財,資產是自己的十幾倍。但更多時候還是想,要那么多錢干嗎呢?活得不踏實。半夜做夢鬼敲門,心驚膽顫的生活沒意思。
他的不解提醒了我。我過去常常感嘆,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越容易忘記家鄉,忽視親人,甚至背叛祖國?,F在可以更進一步說,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越容易當貪官,當裸官,玩裸奔,玩失蹤。這是高等教育的失敗,更是自由主義型的高等教育的失敗。
記得我上大學后第一次回家,家鄉就有人委婉地批評我說,讀了書,應該知書達禮。這話我想了很久??隙ㄊ俏夷膫€地方失禮了,不懂禮貌了。問題是,大學里只講“理”,不講“禮”。大學里的書,都是數理化,和日常生活為人處事根本就沒有關系。知書達禮之“書”,應該是倡導三綱五常之“書”。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這三綱五常,恰恰是大學批判的所謂封建思想。大學所倡導的是西方思想,自由、平等、民主、人權。帶著這種西方思想回到家鄉,很容易被批評為“沒大沒小”、“沒上沒下”、“不知書達禮”。
那時候我更傾心于西方思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的詩曾經激動過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年人追求自由,敢于挑戰任何阻礙自由的勢力,甚至挑戰父母,反抗各種權威——即“綱”,不惜以死相逼。也是這種追求自由的激情,使許多青年人“造反有理”,走上革命的道路。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巴金、胡適,五四運動時期,大批知識分子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斥之為“吃人”,辱之為“愚昧”,憎之為“奴性”,貶之為“醬缸”。于是,三綱被廢,五常遭棄,傳統的社會秩序在青年人頭腦中遭到拋棄,思想解放了,個人自由了。
自由了以后怎么辦?
娜拉打破夫綱,擺脫丈夫的控制,勇敢地走出家庭,沖破婚姻的牢籠,贏得了自由,開啟了男女平等的潮流。兩性關系平等了,自由了,也沒有規矩了,婦女就真的解放了?一部分解放到工廠里,與男工競爭就業崗位。同工同酬,男女工的工資都降低了,工人家庭得兩口子都上班才能維持生活,生兒育女的能力下降了,家庭教育削弱了——歐洲、日本、美國都有此現象。一部分解放到妓院里了,畢竟為了自由而拋棄生命的是極少數,為了生命而拋棄自由的是絕大多數。一部分人不停地重組家庭,精力消耗在結婚、離婚、猜忌、掙扎中。還有一部分人接受李銀河的方案,將婚姻與性分離,游戲男女。
夫綱一破,父綱亦難存。父親既不能擁有兒子或女兒的婚姻決定權,也就沒有要孫子或孫女的權利。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旦夫妻關系自由化,父權也就落空了。家族的繁衍不再重要,祖宗的地位也就可有可無。慎終追遠,追懷祖先,造福子孫,曾經是使一個人目光變得長遠,能夠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巨大動力,也是一個人能夠誠實守信的動力。失去這種實實在在的血緣型的動力,要用其他例如共產主義作為動力,難度的確太大。
父親、母親是集情理法于一身的天然權威。天然權威可破,則例如國家、政黨、軍隊、企業一類的后天權威就更易破壞了。所謂君權,其實不僅是那一個個人的權力,而是代表著社會整體的利益或需要。自古忠孝兩難全。但是,在西方的自由思想影響下,孝既不自由,又不平等,是家長制所制造的枷鎖,是萬惡之源,必須破除。這樣一來,不孝,是反封建、反專制的新潮流;孝,就是封建專制思想的遺傳基因。于是,約束人的最后一個枷鎖就從思想上被打碎了。這樣倒有一個好處,既然可以不孝,自然可以不忠。不僅不忠于君,也可以不忠于國。忠孝兩難全的古訓也就沒有意義了。
應該承認,經過五四運動的沖擊,特別是其升級版——改革開放的沖擊,中國傳統的大家庭、大家族和連帶的社會關系一去不復返了,國家的神圣性也被破除了。任何社會共同體都不再能約束個體,個人的選擇自由變得至高無上。
這正是高官們前腐后繼,玩裸官、玩失蹤的心理基礎。一旦共產主義信仰失落,一旦追求個人利益,就沒有什么紐帶能將其個體與社會共同體聯系起來。于是,自由蒸發就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了。
我這位經商的朋友,沒讀過大學,沒有受過自由、平等的教育,沒有形成個人本位的權利觀,從小生活在農村,也就生活在家庭、家族、村落的各種社會共同體中。追求個人利益,但也懂得共同體的整體利益。正是因為維護、尊重眾人,也就得到大家的信任,慢慢地具有了辦事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近來,他常常叨念一些老人老話。例如,“喝涼酒,使官錢,終究是病”。他慶幸自己沒有走官商勾結那一路,錢掙得雖然辛苦,卻很舒坦,街坊鄰里沒有戳脊梁骨的。但是,他也就很難理解為什么那些高官玩失蹤了。
不理解,才是有自信。他覺得這些失蹤高官們太傻,損害了國家,自己也過得不像人樣。而他則相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家庭,對得起朋友,也對得起自己。他對自己走的路有自信,也就意味著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自信。
從這位朋友身上,我體會到了“禮失求諸野”的更深層含義。中國文化如果只能由少數圣賢來體現,自然“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缺乏大眾性和生命力。如果像我這位經商的朋友那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活出尊嚴、活出自信、活出財富,那才是中國文化的大眾性所在,才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這么多年來,我接觸了不少這樣的“現代儒商”。自由平等的西方思想并沒有深入他們的心靈。他們還奉行仁義禮智信,他們還有父有君,他們的家庭還往往男主外、女主內。這些品質使他們更大氣、更誠信、更能吃苦耐勞,所以也更能團結人,更能鼓舞人的信心。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熱愛這片土地,當官不當裸官,經商勤勞誠信。
遺憾的是,按西方右派的定義,這些人是順民,甚至是愚民,缺乏民主意識,更無自由精神,有待啟蒙;按西方左派的定義,這些人是剝削者、壓迫者,甚至是“吃人者”,有待打倒。但是,我卻覺得,這些人才走著人生的正道,才是社會的脊梁。
任何一個社會必然有結構、有秩序,因而不可能真自由、真平等,只能是相對自由、相對平等。在社會秩序的無數結構點上,都需要有道有德者的引領,這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相反,無論左右,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深處,都是無政府主義,善于破壞,而不善于建設。讓這樣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中國泛濫百年之久,中國還沒有完全瓦解,我只能說,中國文化的力量太有韌性了。當然,中國文化也太隱蔽了,日用倫常而不覺,總是默默無聞地支撐著社會生活,還聽任知識分子踐踏、污蔑。
只是,中國文化不能再這樣謙虛下去,得登上中國政治思想辯論的舞臺。否則,失蹤的官員只會越來越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