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復興必須以本土文化資源為基礎
摩羅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發展越來越顯得滯后。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短板,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國人的共識。為了促進文化復興,加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近年有高人提出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思想,這一高瞻遠矚的思想受到許多國人的稱贊。可是,沉靜下來之后,有一個問題冒了出來:我們愿意文化自覺,可是我們能到哪里去“覺”?有什么自己的東西可以讓我們“覺”?
文化自“覺”必須有個對象,那就是文化資源。文化自覺肯定不是“覺”別人的文化,而是“覺”我們自己的文化。所謂自己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逐漸形成的、自成一體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這才是連接皇天后土的本土文化。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本土文化資源是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了資源是什么,但是我們早就將這個資源拋進了垃圾堆,沒有正眼瞧過,更談不上了解,我們還能有“覺”的地方嗎?還能“覺”出東西來嗎?
什么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本土文化資源?我看主要有四種內容,一是儒學,而是道學,三是佛學,四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指的是民間社會奉行的倫理觀念、道德信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相關禮儀。百年以來,民間文化還在現實生活中頑強地存活著,化育著千千萬萬國民。而以儒道佛共存互補為特征的精英文化,則離現實越來越遙遠。它們主要以典籍的方式存在于各地圖書館中,而沒有生活在廣大學生的課堂上、廣大學者的大腦里、廣大國民的心靈中。
它們的名字可能紛繁復雜,諸如《尚書》、《周易》、《詩經》、《禮記》、《論語》、《老子》、《莊子》、《金剛經》、《無量壽經》、《華嚴經》等等,但是它們具有某種內在的統一性,蘊含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我們中華民族用來指導社會生活、國家生活、精神生活的法寶,是體現民族智慧的精神財富。
自從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頒布法律,不許中國各級各類學校學習以儒家典籍為主的經書之后,這些典籍在中國社會備受冷落,經過百年塵封,基本上被國人遺忘,今天已經成為專家之學,跟其他學者關系疏遠。百年前中國學人言必稱希臘,那是為了炫耀自己新潮、有身份。今天中國學人言必稱希臘(美國、歐洲),那是因為我們一整套教育制度、教育資源、教育過程,只教給他柏拉圖、但丁、伏爾泰、牛頓、愛因斯坦等西方文化,而沒有教給他《尚書》、《周易》等等民族文化。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成為許多學人的共識之后,我們民族文化的復興不見起色。為什么,就因為我們沒有更改、調整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國民教育主體內容的文化資源。我們依然像蔡元培時代那樣拒絕學習民族文化經典,所有的學校都在以國家的力量推廣“他者”的文化,整個教育環境、媒體環境、社會環境都在鼓勵“他覺”、崇拜“他覺”。于是,文化自覺遂成空話。
一旦文化自覺落空,其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更成泡影。民族文化長什么樣還沒見過,你還自信個啥、自強個啥啊?
要想不讓“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落空,辦法也很簡單,讓國人一上學就嘰里呱啦地念誦我們的民族文化,而不要只念洋文洋學。我們需用法律的方式規定,國民教育的主要文化資源,必須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學生上學,必須念誦《尚書》、《詩經》、《論語》。只有這樣,民族文化才能重新輸入到民族肌體之中,文化復興才能夠漸見起色,中華價值觀才能夠漸漸被世界認識,中國的文化權力(話語權是其表現形式)才能得到認可和尊重。
我對那個著名的口號試著做一些補充:文化資源自覺、文化價值自信、文化權力自強。認清了自己的文化資源,并且珍視之,才有文化自覺可言。擁有了文化資源,才能從中提煉、凝聚我們的文化價值。我們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價值中,才有足夠的文化自信。當我們充滿自信地致力于自己文化價值的弘揚、傳播,再加上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綜合國力上的崛起與騰飛,才能獲得話語權,才能伸展我們的文化權力。這時候,民族文化才能成為促進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文化自強”不再淪為空話。
總之一句話,民族復興必須得到民族文化的支持,文化復興必須以本土文化資源為基礎,重新擁有本土文化資源必須從教育資源的改革開始。只有用民族文化教化全體國民,才會擁有真正的文化繁榮和文化實力,民族復興的理想才會有一代國民作為依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