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曾在田家英(毛主席秘書)手中見到過李白[上陽臺帖]的復印件。田家英當時說,此帖是新中國成立后,張伯駒先生贈送毛主席的。毛主席喜歡書法,對此帖非常珍愛,時時觀賞、研習。鑒于1958年,毛主席提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收的禮品,一律交公”的規定。毛主席也首先把李白[上陽臺帖]送交給了故宮博物院。
李白[上陽臺帖]直28.5厘米;橫38.1厘米,紙本、手卷。帖共25個子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拖尾有宋徽宗趙佶、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以及清代乾隆皇帝等的題跋。卷前還有宋代趙孟堅、賈似道,元代張晏、歐陽玄,明代項元汴,清代梁清標、安岐、清內府及近代張伯駒等的收藏印記。
說到李白的詩,無人不曉,甚至都能背上幾首。然而,李白的書法卻知之者甚少,因為他的“書為詩名所掩。”其實,他的書法也是被歷代鑒賞家倍加贊賞。不妨舉幾個人的題跋和品評來領略一番。元張晏題跋曰:“嫡仙書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書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云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元歐陽玄跋詩云:“唐家公子錦袍倦,文采風流六百年。不見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煙。”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評說:“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宋徽宗也評論說:“太白嘗作行書,"乘風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乾隆皇帝在引首題了“青蓮逸翰”四字。
從古人對李白書法的諸多好評,不難看出他的書法和他的詩一樣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的書法和他的詩歌風格一樣奔放豪邁,氣勢飄逸。筆法雄健自如,蒼勁渾厚,法度不拘一格。他的書作又由于傳世極少,所以[上陽臺帖]彌足珍貴,可稱“國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