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征集中國精神——“公平正義,立人強國”之我見
關鍵詞:社會熱點,儒家以“仁政”公正 民生以“良知”崇德
——淺談泰州學派王艮心性教化對當代社會的借用
明清以來,思想家、教育家王艮在江蘇泰州安定書院(時敏中學)講學,將胡瑗“文體達用”理念,上升到“文理達用”的“天下之樂”。現在江蘇省泰州中學蔣建華校長進一步提出了征集“中國精神”、“文理達用,立人強國” 境界,必為當代社會“治天下”所用。
一、 儒家學說的公正理念
儒學主要研究的是關于“治天下”的學說,儒家學說有句名言:“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一語道破了民生的重要性,也映射出儒家站在統治者立場畏懼民生的無奈。儒家思想注重人對社會良知道德的需求,從人的心性深處剖析人性的普世共識,企圖實現人人心性崇德,形成自然的社會公正秩序,從而達到“治天下”的功效。
孔子梳理了關于“儒”的著述,創建了“仁”的理念和關于“德政”的學說。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的思想因符合人的心性需求而深得人心,成為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公正與民生思想內涵,歸為“仁政”下的公正意識。孔子曰:“政者,正也”(3),點明了“政”與“正”的關系;這里的“政”是指統治階級行政,而行政必“正”, “正”即社會公正、社會的良知道德,指向了“仁”的內涵。孔子又曰:“養民也惠,使民也義”(4),“養民”“使民”體現了“德治”,而“惠”、“義”顯現了“仁”的意識,都有關注民生與公正的思想意義。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提出了“四心”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5)“四心”比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細致地剖析了人的心性良知,指出這是社會中人與人的“仁愛”關系,是社會的良知道德、人性大愛。孟子把“仁愛”與“德治”結合起來,推出關注民生的“仁政”說,曰:“……王如施政與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6)。這里闡明了具體的公正舉措、民生狀態,描述了“仁政”的社會秩序功效。
漢大一統以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理念,突出儒家學說中關于社會人際關系的“三綱無常”(7):“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他強化為臣的絕對服從于君王、為子的絕對服從于父、為妻的絕對服從于夫;雖然也要求君、父、夫要以身作則,但實際上“三綱”的前提則更加夸張地貫徹在現實中;“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行為指導,但這“五常”在“天人感應”前提下夸張上升成“天理”,結果在實踐中演變為一種束縛人性的教條;儒學發展至宋朝以后,朱熹又從心性說出發,認為“天道”是無私無欲的境界,而人心有私欲,為天理所不容,反對人沉溺于私心欲望之中,因而“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8)要求“明天理,去人欲”,結果在實踐中人的心性良知被僵化,導致民生關系完全被固化教條,人的道德氣節被無限拔高,儒家的公正與民生思想失去了原意,逐漸變為麻木人心的工具。
在《列女傳》中紀錄了一件事:“蔡人之妻既嫁于蔡,而其夫有惡疾,其母欲改嫁之。該女認為夫之不幸即妾之不幸。嫁人之道,一旦結婚,則終身不改。今夫不幸染上惡疾,正應細心照料,以情相慰,怎么可以棄之而再嫁呢?遂不從”(9)。這個故事被用來標榜“三綱無常”的社會實踐:這位蔡女士不僅以“夫”為綱,又充分體現了“五常”的德行……但是,如果這位“夫”并沒有因“以情相慰”而痛改前非呢,抑或他更加得意而肆無忌憚呢?蔡妻“棄之而再嫁”就違背了“三綱無常”! “一旦結婚,則終身不改”是社會共識的心性氣節。蔡妻自然就沒有了選擇。從這里去探就儒家的公正與民生思想,發現在現實中已經背離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根本。
二、 王艮思想的民生意識
王艮,明代思想家、是泰州學派"明理達用"的創立者。十一歲時家貧輟學,隨父經商,因善經營成為富戶。王艮一生布衣,拒絕入仕;一生勤奮,標新立異:“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學”,是王艮的思想特色。王艮反對儒學束縛人性的僵化,卻把儒學中以“仁”為核心的良知道德理念,作為一種民生教化的資源,提出“百姓日用”是圣道,經由個人心性的指向,喚醒民生共識良知道德被奴役和麻木的民生的思想。
王艮說:“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挈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不正也”(10)。說明“身”為正本之源,天下國家由人構成,所以應該包括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具有君子的思想水平,為“人人平等”夯實了基礎;再要求人人“以身平等”,人人要尊身、安身、保身、愛身,以“明哲保身”提示人的獨立意識,為“人人平等”壘造了第一個臺階;又說:“天性之體,本是活潑;鳶飛魚躍,便是此體。(11)”強調人的個性生命是鮮活的,自然負有七情六欲的個性特征和原望,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顯然,“明天理”,去人欲”不符合人的心性共性。還原人的自然性,為“人人平等”造就了第二個臺階;王艮再剖析天然存在之理;認為“人性之體”,“體”都有自然共性,百姓日用也是“天然自有之理”。指出“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12)就是說凡不符合、不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就違背了自然之理,也就是說只有民生需求才是社會最大需求,把民生抬到社會最高度。
王艮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蓋刑因惡而用,惡因無教養而生。茍養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興,民自無惡矣……(13)他十分明確地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揚棄,把儒家學說中具有普世共識的內容編輯成普及版,讓儒家學說鮮活起來“……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也……”(14)這顯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詮釋,在這里王艮幾乎全盤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這一箴言:又說道:“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色;敬之篤者,怡怡待側。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15) ”在這里,王艮卻鮮明地反對“三綱無常”,從各個角度告誡人們不可失去自我,而應是獨立思考,有所選擇!實際上,王艮是在以“不可不識”對質封建等級:以“不可姑息”置疑“滅人欲”;以“反復思繹”反抗固化的禮教!
王艮的教化方式貼切生活,體現了他的“百姓日用”的原則。與此同時,王艮深知只有人人平等,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他向往社會得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下的公正,民生不僅是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的民生,還是監督社會秩序的民生,他起草了《均分草蕩議》,主張:“予民教養,讓民參政;均分土地,使民樂業……”(16)。王艮的這些思想,比之孟子對“仁政”下的公正社會描述,更具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性和原則性。
三、 民生教化的當代借用
社會公正是隨著歷史的進步而進步的。當前我國快速發展,追求社會公正是“圣道”,民生的需求就是全社會的需求,全社會正日益加強對民生權益的合法保護,全社會追求“人人平等”下的法律法規公證,社會公正超越歷史日臻完善:孔子的“養民也惠,使民也義”,已然由民生自行評價;孟子的“仁政”已然由法律監控;王艮的“讓民參政”已然實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的心性需求越來越強,那么,儒家關于“治天下”的學說里有句名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治國,國治而后太平……(17)《大學》”。這句名言點明了個人與“治天下”的邏輯關系,在這個的推論中,“格物、致如、誠意、正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這個論斷是儒家民生與公正思想的總脈絡,儒家以“仁”為核心的良知道德理念,應用在每個環節中,因而這一思想認識,非常深刻地烙印在民生的精神內涵中。
王艮注意到了儒家學說注重人的心性的特質,反對儒學束縛人性的僵化,對儒家學說作了揚棄和加工,他利用儒學教化民生,喚醒人性的良知道德共識,企圖建立人人平等、人人心性崇德的理想社會,寄希望于民生建設的精神內涵有所提升!事實上,王艮有心引領“人人平等”的共識,卻無力建設“人人平等”的社會。而今,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孔子曾有過預言:……,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8)。孔子認為,國家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不少事例說明今天的民生正面臨著“富后而教”的狀態,民生的精神內涵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例一青年從高樓墜下不治身亡,一對白發夫妻痛不欲生……在他下墜的地方正巧停著一輛雪佛萊汽車,下墜的重力將汽車玻璃將砸碎,車身撞傷,汽車送去修理,按法律規定應從保險費里面報銷掉70%,剩余30%有1000元應當車主自費,車主要求賠償自費部分,飽含失子之痛的白發夫妻以然賠償,無語。但是,車主還要賠償因汽車修理的誤時交通費幾十元,這讓白發夫妻傷心異常,引發了社會的紛紛議論……為什么?
那是因為從法律說,車主沒有錯,但民生的良知很難接受!人們希望這位車主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看輕幾十元、甚至看輕1000元,如果他能向飽嘗失子之痛的白發夫妻表示哀悼,不要求賠償,作為向死才的告慰,這樣,車主用1000元擦亮了人性的良知道德,換來了社會大愛,奏響了社會和諧的頌歌……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人性良知,喪失精神內涵,那么,“人人平等”下的法律法規公正,也不可成為“治天下”萬能!因而,傳承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脈絡,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四心說”的良知道德注入新的活力,是當代民生“富而后教”的重大課題,能為當代“治天下”所用。
當然,儒家關于公正與民生的思想為當代所借用,在今天一定有它的歷史局限性;王艮的全民教化思想,也有它不夠全面的不足,因而,這種借用應當是選擇性的、與時俱進的參照性的、抓住實質型的,不妨借鑒王艮的《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天下快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參考書籍:(1)《荀子.王制》(2)《雍也》(3)《顏淵》(4)《公冶長》(5)《孟子告子上》(6)《孟子梁惠王上》(7)《春秋繁露》(8)《朱子語類第十三卷》(9)《列女傳》(10)《明哲保身論王艮》(11)《孝弟箴》(12)《王心齋全集》(13)《王道論》(14)《明哲保身論》王艮(15)《孝弟箴》王艮(16)《均分草蕩議》(17)《大學》(18)《論語》(19)《樂學歌》
本文結論:中國精神:“君子風骨,科技創新,牢記南京大屠殺!”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征集中國精神——“公平正義,立人強國”之我見
關鍵詞:社會熱點,儒家以“仁政”公正 民生以“良知”崇德
——淺談泰州學派王艮心性教化對當代社會的借用
明清以來,思想家、教育家王艮在江蘇泰州安定書院(時敏中學)講學,將胡瑗“文體達用”理念,上升到“文理達用”的“天下之樂”。現在江蘇省泰州中學蔣建華校長進一步提出了征集“中國精神”、“文理達用,立人強國” 境界,必為當代社會“治天下”所用。
一、 儒家學說的公正理念
儒學主要研究的是關于“治天下”的學說,儒家學說有句名言:“水則載舟,水則覆舟”(1),一語道破了民生的重要性,也映射出儒家站在統治者立場畏懼民生的無奈。儒家思想注重人對社會良知道德的需求,從人的心性深處剖析人性的普世共識,企圖實現人人心性崇德,形成自然的社會公正秩序,從而達到“治天下”的功效。
孔子梳理了關于“儒”的著述,創建了“仁”的理念和關于“德政”的學說。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的思想因符合人的心性需求而深得人心,成為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公正與民生思想內涵,歸為“仁政”下的公正意識。孔子曰:“政者,正也”(3),點明了“政”與“正”的關系;這里的“政”是指統治階級行政,而行政必“正”, “正”即社會公正、社會的良知道德,指向了“仁”的內涵。孔子又曰:“養民也惠,使民也義”(4),“養民”“使民”體現了“德治”,而“惠”、“義”顯現了“仁”的意識,都有關注民生與公正的思想意義。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提出了“四心”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5)“四心”比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細致地剖析了人的心性良知,指出這是社會中人與人的“仁愛”關系,是社會的良知道德、人性大愛。孟子把“仁愛”與“德治”結合起來,推出關注民生的“仁政”說,曰:“……王如施政與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6)。這里闡明了具體的公正舉措、民生狀態,描述了“仁政”的社會秩序功效。
漢大一統以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理念,突出儒家學說中關于社會人際關系的“三綱無常”(7):“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他強化為臣的絕對服從于君王、為子的絕對服從于父、為妻的絕對服從于夫;雖然也要求君、父、夫要以身作則,但實際上“三綱”的前提則更加夸張地貫徹在現實中;“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行為指導,但這“五常”在“天人感應”前提下夸張上升成“天理”,結果在實踐中演變為一種束縛人性的教條;儒學發展至宋朝以后,朱熹又從心性說出發,認為“天道”是無私無欲的境界,而人心有私欲,為天理所不容,反對人沉溺于私心欲望之中,因而“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8)要求“明天理,去人欲”,結果在實踐中人的心性良知被僵化,導致民生關系完全被固化教條,人的道德氣節被無限拔高,儒家的公正與民生思想失去了原意,逐漸變為麻木人心的工具。
在《列女傳》中紀錄了一件事:“蔡人之妻既嫁于蔡,而其夫有惡疾,其母欲改嫁之。該女認為夫之不幸即妾之不幸。嫁人之道,一旦結婚,則終身不改。今夫不幸染上惡疾,正應細心照料,以情相慰,怎么可以棄之而再嫁呢?遂不從”(9)。這個故事被用來標榜“三綱無常”的社會實踐:這位蔡女士不僅以“夫”為綱,又充分體現了“五常”的德行……但是,如果這位“夫”并沒有因“以情相慰”而痛改前非呢,抑或他更加得意而肆無忌憚呢?蔡妻“棄之而再嫁”就違背了“三綱無常”! “一旦結婚,則終身不改”是社會共識的心性氣節。蔡妻自然就沒有了選擇。從這里去探就儒家的公正與民生思想,發現在現實中已經背離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根本。
二、 王艮思想的民生意識
王艮,明代思想家、是泰州學派"明理達用"的創立者。十一歲時家貧輟學,隨父經商,因善經營成為富戶。王艮一生布衣,拒絕入仕;一生勤奮,標新立異:“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學”,是王艮的思想特色。王艮反對儒學束縛人性的僵化,卻把儒學中以“仁”為核心的良知道德理念,作為一種民生教化的資源,提出“百姓日用”是圣道,經由個人心性的指向,喚醒民生共識良知道德被奴役和麻木的民生的思想。
王艮說:“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挈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不正也”(10)。說明“身”為正本之源,天下國家由人構成,所以應該包括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具有君子的思想水平,為“人人平等”夯實了基礎;再要求人人“以身平等”,人人要尊身、安身、保身、愛身,以“明哲保身”提示人的獨立意識,為“人人平等”壘造了第一個臺階;又說:“天性之體,本是活潑;鳶飛魚躍,便是此體。(11)”強調人的個性生命是鮮活的,自然負有七情六欲的個性特征和原望,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顯然,“明天理”,去人欲”不符合人的心性共性。還原人的自然性,為“人人平等”造就了第二個臺階;王艮再剖析天然存在之理;認為“人性之體”,“體”都有自然共性,百姓日用也是“天然自有之理”。指出“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12)就是說凡不符合、不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就違背了自然之理,也就是說只有民生需求才是社會最大需求,把民生抬到社會最高度。
王艮非常清晰地意識到:“蓋刑因惡而用,惡因無教養而生。茍養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興,民自無惡矣……(13)他十分明確地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揚棄,把儒家學說中具有普世共識的內容編輯成普及版,讓儒家學說鮮活起來“……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人,則不敢惡人。不惡人,則人不惡我。人不惡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如寶。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能敬身,則不敢慢人,不慢人,則人不慢我,人不慢我,則吾身保矣。此仁也,萬物一體之道也……”(14)這顯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詮釋,在這里王艮幾乎全盤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這一箴言:又說道:“事親從兄,本有其則。孝弟為心,其理自識。愛之敬之,務至其極。愛之深者,和顏悅色;敬之篤者,怡怡待側。父兄所為,不可不識;父兄所命,不可不擇。所為若是,終身踐跡;所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盡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復思繹。敷陳義理,譬喻端的。陷之不義,于心何懌?父兄之愆,子弟之責。堯舜所為,無過此職。(15) ”在這里,王艮卻鮮明地反對“三綱無常”,從各個角度告誡人們不可失去自我,而應是獨立思考,有所選擇!實際上,王艮是在以“不可不識”對質封建等級:以“不可姑息”置疑“滅人欲”;以“反復思繹”反抗固化的禮教!
王艮的教化方式貼切生活,體現了他的“百姓日用”的原則。與此同時,王艮深知只有人人平等,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他向往社會得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下的公正,民生不僅是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的民生,還是監督社會秩序的民生,他起草了《均分草蕩議》,主張:“予民教養,讓民參政;均分土地,使民樂業……”(16)。王艮的這些思想,比之孟子對“仁政”下的公正社會描述,更具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性和原則性。
三、 民生教化的當代借用
社會公正是隨著歷史的進步而進步的。當前我國快速發展,追求社會公正是“圣道”,民生的需求就是全社會的需求,全社會正日益加強對民生權益的合法保護,全社會追求“人人平等”下的法律法規公證,社會公正超越歷史日臻完善:孔子的“養民也惠,使民也義”,已然由民生自行評價;孟子的“仁政”已然由法律監控;王艮的“讓民參政”已然實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的心性需求越來越強,那么,儒家關于“治天下”的學說里有句名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治國,國治而后太平……(17)《大學》”。這句名言點明了個人與“治天下”的邏輯關系,在這個的推論中,“格物、致如、誠意、正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這個論斷是儒家民生與公正思想的總脈絡,儒家以“仁”為核心的良知道德理念,應用在每個環節中,因而這一思想認識,非常深刻地烙印在民生的精神內涵中。
王艮注意到了儒家學說注重人的心性的特質,反對儒學束縛人性的僵化,對儒家學說作了揚棄和加工,他利用儒學教化民生,喚醒人性的良知道德共識,企圖建立人人平等、人人心性崇德的理想社會,寄希望于民生建設的精神內涵有所提升!事實上,王艮有心引領“人人平等”的共識,卻無力建設“人人平等”的社會。而今,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孔子曾有過預言:……,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8)。孔子認為,國家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不少事例說明今天的民生正面臨著“富后而教”的狀態,民生的精神內涵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例一青年從高樓墜下不治身亡,一對白發夫妻痛不欲生……在他下墜的地方正巧停著一輛雪佛萊汽車,下墜的重力將汽車玻璃將砸碎,車身撞傷,汽車送去修理,按法律規定應從保險費里面報銷掉70%,剩余30%有1000元應當車主自費,車主要求賠償自費部分,飽含失子之痛的白發夫妻以然賠償,無語。但是,車主還要賠償因汽車修理的誤時交通費幾十元,這讓白發夫妻傷心異常,引發了社會的紛紛議論……為什么?
那是因為從法律說,車主沒有錯,但民生的良知很難接受!人們希望這位車主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看輕幾十元、甚至看輕1000元,如果他能向飽嘗失子之痛的白發夫妻表示哀悼,不要求賠償,作為向死才的告慰,這樣,車主用1000元擦亮了人性的良知道德,換來了社會大愛,奏響了社會和諧的頌歌……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人性良知,喪失精神內涵,那么,“人人平等”下的法律法規公正,也不可成為“治天下”萬能!因而,傳承關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脈絡,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四心說”的良知道德注入新的活力,是當代民生“富而后教”的重大課題,能為當代“治天下”所用。
當然,儒家關于公正與民生的思想為當代所借用,在今天一定有它的歷史局限性;王艮的全民教化思想,也有它不夠全面的不足,因而,這種借用應當是選擇性的、與時俱進的參照性的、抓住實質型的,不妨借鑒王艮的《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天下快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
參考書籍:(1)《荀子.王制》(2)《雍也》(3)《顏淵》(4)《公冶長》(5)《孟子告子上》(6)《孟子梁惠王上》(7)《春秋繁露》(8)《朱子語類第十三卷》(9)《列女傳》(10)《明哲保身論王艮》(11)《孝弟箴》(12)《王心齋全集》(13)《王道論》(14)《明哲保身論》王艮(15)《孝弟箴》王艮(16)《均分草蕩議》(17)《大學》(18)《論語》(19)《樂學歌》
本文結論:中國精神:“君子風骨,科技創新,牢記南京大屠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