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槐葉冷淘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正文: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愿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過水面及涼面一類食品。 始于唐代的“槐葉冷淘”。唐制規定,夏日朝會燕饗,皇家御廚大官(也作“太官”)所供應給官員的食物中,即有此味,可見原為宮廷食品。其制法大致為: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面粉,做成細面條,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后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再加佐料調味,成為令人爽心適口的消暑佳食。
編輯本段典故
《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唐杜甫《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至宋代,又有甘菊冷淘等。宋王禹傋《甘菊冷淘》詩:“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籬根......俸面新加細,溲牢如玉墩。隨刀落銀縷,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宋無名氏《西湖老人繁勝錄》:“六月初六日......[有]沫肉瀣淘、銀絲冷淘。”宋 王溥 《唐會要·光祿寺》:“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仇兆鰲 注:“ 朱 曰:以槐葉汁和麪為冷淘。” 宋 陸游 《春日雜題》詩之四:“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 明 徐渭 《春興》詩之六:“柳色未黃寒食過,槐芽初綠冷淘香。”也叫“冷淘麪”。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夏至》:“夏至大祀方澤,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麪,即俗說過水麪是也,乃都門之美品。向曾詢及 發展至近代,則為各種花色冷面,惟不用槐葉或甘菊,因而無其青翠可愛的顏色各省游歷友人,咸以京師冷淘麪爽口適宜,天下無比。”
槐葉冷淘
杜甫在他的詩中,贊美了古代的一種冷面——槐葉冷淘。這是將槐葉汁和面做成的面條,面條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涼而成。所以說吃這種面的時候,有“經齒冷于雪”之感。
如果說杜甫的這首詩寫得比較含蓄,不容易看清“槐葉冷淘”制作過程的話,我們還可以參閱宋代著名詩人王禹的《甘菊冷淘》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籬根。長芽觸土膏,小葉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細,溲牢如玉墩。隨萬落銀縷,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詩中,把“甘菊冷淘”的制法和特點寫得一清二楚。面條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摻進了甘菊汁,所以冷淘的顏色青青,“芳香敵蘭蓀”,可謂色香味俱佳了。
再往后,元代《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亦有“冷淘面法”,是用鱖魚、鱸魚、蝦肉等做“澆頭”的冷面,風味也佳美。總之,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種是很多的。
看看古代的冷淘,想想如今的涼面,筆者認為后者的制作簡單化了。其實,變換一些花樣并不難。就算“槐葉冷淘”、“甘菊冷淘”難以大量制作,我們搞個“菠菜冷淘”行不行呢?以魚肉、蝦肉做澆頭的冷淘也總不是太難做的吧!
槐葉涼面
2010-08-16
據杜甫的報道,唐代皇帝在盛夏的傍晚,也要吃上一碗槐葉做的涼面來清心爽神
宋人趙令畤《侯鯖錄》中記載了一則軼事非常有趣:黃庭堅曾經列舉出三種他認為最美味的食物,一是同州羔羊蒸到爛熟,澆上杏酪調味;二是用南京白面做的槐葉冷淘,以襄邑的熟豬肉為鹵;三是由吳人將松江鱸魚切成魚鲙,與共城香稻飯配食。從這則軼事可以看出,在上千年間,中國的飲食變化相當之大,傳聞中黃庭堅力贊的三種美食,在今天都顯得非常陌生了。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夏日,杜甫也許是因為剛剛美餐了一頓心情特別好吧,怡然地吟成了《槐葉冷淘》詩一首,采摘槐葉做“冷淘”的古代生活風俗也就此得以留影存檔。成書于南宋末年的生活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則記有一道“翠縷冷淘”:
槐葉采新嫩者,研取自然汁,依常法溲面,倍加揉搦。然后薄捏、縷切,以急火淪湯,煮之。候熟,投冷水漉過,隨意合汁澆供。味既甘美,色亦青碧,又且食之宜人。此即坡仙法也。
將此一食譜與杜甫詩意相對照,不難看出,“翠縷冷淘”與槐葉冷淘實為同一種面食。這種面食顯然是今日菠菜面的前身,采摘槐葉的鮮嫩芽研磨成綠汁,拌入白面當中,和成面團。依“勸君投此珠”一句來看,唐代是將面團切或揪作小粒面疙瘩的形式下水煮熟,到了宋代,則是“縷切”,切成長長的面條,因為由槐汁染成碧色,所以“翠縷”之名非常恰當。煮熟的面疙瘩或面條出鍋之后,再過冷水浸涼,就成了“碧鮮俱照箸”而“經齒冷于雪”的槐香綠色涼面——“冷淘”乃是古人對過水涼面的習慣叫法。無論澆葷鹵還是素鹵,這一道涼面的口感都十分“甘美”,不過,按《元人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的說法,若是配以蘑菇鹵則效果最佳。
槐葉的嫩芽其實帶有苦味,不過,這似乎并不能妨礙古人欣賞那混藏在苦味中的獨特清香。把嫩槐芽依照制茶的方法,上火蒸或煮一下,再加焙干,做成“槐芽茶”,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代茶飲”,尤其適合正在服藥、不宜飲茶的人。對于清寒生活來說,從樹上采下嫩槐葉,在沸水中焯熟,再用水浸泡去葉中的苦味,然后拌上姜末、醋等調料,便做成了一道可口的涼菜。陸游《幽居》一詩如此描寫他的生活狀態:“薺菜挑供餅,槐芽采作葅。朝晡兩摩腹,未可笑幽居。”清隱于鄉居的詩人就曾經以槐葉做的小菜下飯,并且安貧如飴!到了明代的《竹嶼山房雜部》一書中,槐芽在用鹽湯泡過之后,曬成“槐芽干”,便可以油煎或者油炒,甚至將這種曬干槐芽投放到各類肉湯當中,為葷食增加一絲清味。《農政全書》則記載,明時有人喜歡做“槐葉煮飯”,并視之為“世間真味”,依照《本草綱目》中對于綠葉煮飯方法的介紹,“槐葉煮飯”應該是將泡去苦味的槐葉投在水中熬成湯,然后再向槐葉湯中加入白米,煮成熟飯。
在以槐芽入烹調的各種做法當中,“槐葉冷淘”因為色、香、味俱佳而推行最廣,并屢屢與喜歡美食的名人們結緣。在杜甫、黃庭堅之外,蘇軾也留下了對這種特色涼面的贊美之辭,其《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中一句“青浮卵碗槐芽餅”,讓人對唐宋時的這道消夏美食頓起向往之意。據杜甫的報道,唐代皇帝在炎陽初落的盛夏傍晚,也要吃上一碗槐葉做的涼面來清心爽神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