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
——新人生 新境界
鄭靜
“人生三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攀登者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有勇于探索、不畏寂寞與孤獨,才能事業有成。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追求理想、尋找真理,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學習與鉆研,即使身體疲勞與消瘦下來,也始終不覺得有什么后悔的。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對理想的追尋經歷種種艱苦,一旦成功時的驚喜,更使人彌感所獲之珍貴。也給人以頓悟之感,在自己經過長期的艱苦追尋之后,突然間就領悟了自己所要追尋的理想。
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是一位通才,不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通貫中西文化的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之學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學、經學、文字學、美學等,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著作頗豐。他能橫穿詞海縱跨年代把先人的詞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細細品味,誠為此三境界折服:你如果不是獨上高樓望盡了天涯之路,又怎么可能“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呢?你若非曾經千百度地在大眾里去找尋他,苦苦地追索他,又怎么可能在燈火闌珊之處看到夢想中的他呢?
王國維所描述的這人生三種境界,后人把它歸納為人生的“知、行、得”三境界。
人們不由自主地推崇王國維的三境界論;
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是人生的三層境界;
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
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理想、事業、愛情;
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就是:知之、好之、樂之;
有人把人生三境界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等等,不一而足!
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有人上下求索,有人縱情聲色,有人得而且過,不同的人對于人生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吾靜思之,有所悟,就“人生三境界”而言,并結合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來探索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從一個新的高度來詮釋新人生,剖析新境界。
人生三境界:
第一層境界: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
戰國時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一個人,在他不得志時就要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不斷的完善自己,甘于寂寞,修身養性,博聞強識;也絕不與腐朽勢力,腐朽思想同流合污。在他得志時,被時代和當局所器重時,就要負起重任,就要有所作為,就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就要使天下都能這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理想,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以及他們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探索;它代表著一種理想主義精神,代表著一種偉大的濟世情懷。
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一個人,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還要有“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這樣,就是在他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也會明確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會感到精神的愉悅與生活的幸福,也會感悟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這也正是“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精髓所在!
在精神文明極度蛻化墮落的今天,在金錢價值觀已漸次腐蝕人類被蒙昧的心靈的當今社會,這種理想主義精神與濟世情懷尤其難能可貴,尤其值得提倡與傳承!
此第一境于人生而言,貴在自立,貴在立志!
第二層境界:品味兼濟天下 感悟至善人生:
“品味兼濟天下 感悟至善人生 ”是人生的第二層境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四書》之首《大學》的開篇之說。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是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那么,一個人,在社會上具備一定的能力之后,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負去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所代表的那種理想主義精神與偉大的濟世情懷之時,此刻,他再去細細品味“兼濟天下”所代表的那種理想主義精神與濟世情懷,感悟到的一定是一種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人生;感悟到的一定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感悟到的一定是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是謂“至善人生”矣!
這也恰恰正是“品味兼濟天下 感悟至善人生 ”的價值精髓所在!
此第二境于人生而言,貴在經過努力而成功之后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感悟!
第三層境界:兼濟天下 光耀中華:
“兼濟天下 光耀中華”是人生的第三層境界:
“兼濟天下 光耀中華”是指:一個人,有了崇高而偉大的理想,有了至善的濟世情懷,還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共贏的和諧思想。否則,再崇高、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有了偉大的理想、至善的濟世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共贏的和諧思想之后,并且:
感悟到了“兼濟天下”是一種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至善人生;
感悟到了“兼濟天下”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感悟到了“兼濟天下”是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之后;
——就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行動起來:
讓仁人志士大真大愛的濟世情懷,在扶危濟困之中,在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探索之中得到升華!
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地流傳下去!
讓中華民族在和諧發展之中到達那理想而善美的彼岸,在和諧社會之中共存相依、共享幸福美滿的生活!
讓理想之光、至善之光、道德之光、和諧之光永遠照耀中華大地,世代恩澤中華民族!
這也正是“兼濟天下 光耀中華 ”的價值精髓所在!
讓理想之光光耀中華:
戰國時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宋代哲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禮記·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些散發著理想之光先圣理想哲理,她告訴了人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深深地鑄就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與偉大的理想。
現如今,當今社會,仁人志士的理想就在于以“公、仁、義、禮”為基礎,實現人生功成名就的追求,而目的就是兼濟天下,造福蒼生,讓理想之光,光耀中華!
讓道德之光光耀中華:
老子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孟子·離婁上》中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荀子·修身》中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
《晉書·石勒載記》中說:“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唐代韓愈在《與孟尚書書》中說:“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三國志》中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三國志》中諸葛亮說:“靜以養生,儉以養德 ,非寧靜勿以致遠,非淡泊勿以明志。” 等等無數中華先圣的道德哲理,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道德情操,
光大美好的道德,一直是中國人不懈的追求。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的道德精神。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又熔鑄了偉大的民族性格,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在全球化浪潮日漸高漲的今天,這種偉大的道德精神仍然有其不衰的生命力。經過現代中國人的努力弘揚,它必將流行于整個天下。這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世界前景,也是中華民族可以貢獻給世界的精神財富,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讓道德之光光耀中華,光耀全人類!
讓至善之光光耀中華:
“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等先圣善言哲理,深深地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善良本性與至善情懷。
這其中又包涵了一種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的人生觀和一種積極進取、無私無畏、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獻身精神。
這不僅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類文明中最光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擯棄私欲,自然就會言行如水,水之品性是利萬物而不爭。
用這樣寧靜、祥和的心緒來考慮問題,自然會產生超乎常人的大智慧。
用這樣寧靜、祥和的心態來看待身邊的世間萬物,自然會產生一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包容天下的廣闊胸襟。
相比西方在人類社會所遵循的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華民族與人相處的善良本性與至善情懷更能體現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只有中華民族的至善之光才能光耀中華,光耀全人類!
讓和諧之光光耀中華: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 ,“家和萬事興”,“君子和而不同” “ 和為貴,諧為美” 等等先圣和諧哲理,深深地影響著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中遵循中庸和諧之道。
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
和者,鶴也,鶴翔千年,往返于天地之間;百鶴齊翔,秩序井然有序;群棲群落,互助互愛,儼然一溫馨祥和的社會群落。從而詮釋了“天地人和”之意境。
天地人和之意境延續至今,今日之和諧,今日之天地人和更值得人們去倡導與珍惜,它闡述了一種思想,頌揚了一種精神,順應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更為我們的生活指引了方向。有“天時、地利、人和”則事業昌盛,人生吉祥如意!
我們倡導與遵循中庸和諧的處世之道。讓和諧之光光耀中華!
此第三境于人生而言,貴在感悟之后的行動!
此三境也,凡人在立志并經過努力而成功之后都可以感悟一番人生,從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突破自己,感悟之后真正行動起來而達到人生的第三境界,卻不是那么簡單。因為他們逾越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境界,逾越的更是他們自我的極限!
2011年1月1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