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列
對政制重新設(shè)計及其革命精神
管仲商鞅吳起是農(nóng)業(yè)文明開拓者、護航人。他們研究出一套適應(yīng)時代變化、社會發(fā)展、民眾先秦哲人今天仍被樂道,蓋因其對以前歷史自由總結(jié)思考。其中孔孟荀主張借助政治改造人類,而老莊列則側(cè)重研究孔孟荀所依靠之政治。按老莊列三位天道自然研究者結(jié)論:如有合乎大道民眾政制出現(xiàn)則人道不必重塑,大同必然到來。孔孟荀老莊列皆睹世濁、政亂、人惡、前途暗。孔孟荀欲以仁義禮智信治人救世,老莊列則認為此道救如未救,世人教如未教,天下已入膏肓。故而孔門奔走,道家靜修;孔門配藥,道家施刀;孔門治病救人改良復(fù)興,道家徹底革命從頭再來。下面,我從天、政、人三面說明老莊列思想:
天道
老子是道家中對地球以為秩序思考第一人。老子窮盡萬物及人類政制起源探索結(jié)論是:人類要想建設(shè)好這個世界,須效法宇宙中自然之道。老子歸結(jié)人類幾千年墮落原因:只是低頭生活未抬頭思考。于是,老子開了個頭指明方向,莊周列御寇開始窮盡一生研究。莊列文中,老子自然之道精神被恢宏散播。老子天道自然論因為塵世黑暗不顯,但他被莊列用生命體驗理想,并最終走完他們實踐自然之道第一步。由此可言,莊列非避世,實乃殉道者。在先秦那樣一個翻江倒海變革時期,老莊列懷著絕望之情把目光投向天際,他們積極在空中尋求治世良方并首先吃下這劑藥,為后來人做出榜樣。讓我們沿著老莊列對天地自然認識道路走下去,對人類萬物未來做出合理解釋吧!
政道
自夏啟開始,中華政制步入封建專制萌芽期。原始公社民主力量漸趨衰落家天下橫行,公社社員由主變奴,青銅器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地位漸重,人們從游徙而定居狩獵向畜牧采集轉(zhuǎn)種植,而這一切蓋因大禹治水。禹治水,使人自高山走向平地并進而導(dǎo)引出以上生產(chǎn)力變化及生產(chǎn)關(guān)系隨之更改:緊密---松散;放任---圖治;民主---集權(quán)---啟,應(yīng)運而生。老莊明了這一變化過程。老子認為現(xiàn)狀改變唯一辦法是用禹之前民眾政制重新統(tǒng)領(lǐng)人間,老子還在此政制中加進效法天道自然要素,為原始民主復(fù)興注入新靈魂。老子是天道自然集成者,莊子是實行者。在莊子那個時代,社會發(fā)展因青銅泛濫鐵器新興已愈加專制集權(quán),政治獨裁氣氛隨生產(chǎn)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興盛已不可一世。看到老子理想已無望實現(xiàn),莊子就用極端表演宣揚思想體驗學(xué)說。
儒家從孔子附政至荀孟輕政;道家由老子研政到莊列蔑政。這種熱涼變化非后人離經(jīng)叛道實人心不古,是個人面對整體社會發(fā)展方向不可逆轉(zhuǎn)無奈之舉。莊列二人相對于孟荀更是厭惡政治過于死亡。莊列一面像行為藝術(shù)家用自己身體做天道自然之畫,并發(fā)揚傳承老子天道論。另一面,他們和現(xiàn)世政治嚴格分離避之唯恐不及,更加鮮明展示自己思想境界,用艱苦、尖刻歷程啟示天下感召世人。
老子騎牛西去,莊列堅守天道自然陣地血戰(zhàn)到底
人道
老氏人道論中心:人在濁世如何保持純真自然天性不變。夏商周以來,每位胸懷天地心藏智慧哲人首先面臨問題:如何活下來,實現(xiàn)理想倒在其次。生在哪種無道義世界,老莊強忍腹中憂苦,運用自己體察天地智慧游戲人間。老莊人道論是哲人防身術(shù),是名利場警告,是后來儒生虛設(shè)禮樂殺身成仁殘性毀情指正,是照耀在蒼茫人海北斗。孔孟荀老莊列人道論都是樂貧瘠惡富貴重道義輕名利,俱愛修身養(yǎng)性而道法各異:儒苦,道化苦為樂;儒學(xué),道學(xué)不學(xué)反思為上;儒動,道知不可為而藏己---儒道同為復(fù)古,孔孟荀如女媧補天,老莊列欲推倒重來。
老子會天地理通政制意得人物情成道德經(jīng);莊列傳圣人心展自然道化千年智為天道自然開辟新天地。
老莊列末世悲歌是中華民主自由人權(quán)三位先行者對當(dāng)時人獸不辨物欲橫流政治無序哭訴,是他們消滅現(xiàn)世重行大道源起根據(jù),這種人政兩道皆已淪喪到無之狀態(tài),已注定強權(quán)秦朝必將到來。
莊子悟會提煉
[行道守則二]
一、逍遙游
道去久而難憶
該章言道大難知,俗迷不解,人類越來越步入小生活小范圍并失去大道佑護。五官戀于今忘古,惑于眾輕天,滯于微離道。
文中堯讓天下于許由,由不受,乃全書中心----蔑政初顯;文末莊子謂惠子立大樹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哉!更是對堯立之世厭避,也是對大道難立于俗之失望。在此,莊子以逍遙游世,先痛快自己,再以其身為大道標(biāo)本指引世人。
道大無形、不名,難容于世難為俗用常為下士笑。行道群不以非常之心接道而不至,不以適道之智用之不行,異法而治逆世而為,自立行道而不奴役于反道者。
二齊物論
道已失須重立
大道既隱,天下大亂,善惡美丑是非日漸復(fù)雜不清,在此標(biāo)準(zhǔn)邊界模糊時代,唯有遵循大道方能理出頭緒,故區(qū)別事物方法不在今世而在古往,不在人間應(yīng)在天上
俗世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不辨醒夢,行道群似風(fēng)動之,民似萬物受之。非大道感召其濁暗愚昧難清
三、養(yǎng)生主
立道貴在薪火傳
刀之行近于道,則刃如新發(fā)于硎且必久。人之行近于道,則其人雖無而其跡顯故哀且懷之者眾。
道之行,貴在一貫相傳,始可恢弘
行道群敬慎畏懼不費力害身,己存而生道
四、人間世
以靜治亂
欲行道,必存身,存身術(shù),無用為要,無用之身,無益于亂世,但可傳道。
己所為愈多亡愈速,世為我用萬物皆備于我而非空耗自身。己愈為世愈亂
五、德充符
心明道自亮
傳道應(yīng)用心而非言,立道應(yīng)用行而非形
莊子用三個病身之智者來說明人與獸之別在腦不在身,在內(nèi)部思想而非外形軀體
行道之人不要離本真思想修煉悟解而去裝飾著意于外表
道附于體為德,德布于身為道。行道群重德不重身,見德不見形。德充于體可行道,形殘德存亦為行道中人。勿因形弊德,勿養(yǎng)身失德。德為氣,凡軀體皆可入;形如木繩,無德不美。
吾身源于天地道,而世間智世人情充滿吾身,豈不繆哉?
大宗師六
欲道充體必去體內(nèi)逆道之習(xí)。有小德者生于濁世難免重生重形而離道失德。死生事小,失德事大。
應(yīng)帝王七
空俗世所貴,凈吾思與身方能接道于體并生德。靜心生道,凈身德充。道德存而形微則千變?nèi)f化世難害。我為主,世為奴
內(nèi)篇感悟
凡人俗世之身智如茅廁糞池------容濁物而無自然,生蚊蠅不存道,累于臭而失真。
行道群必超凡脫俗方接道生德、洗濁容德,才能行道天下
駢拇八
我生源于天,吾性須立道德,吾智為返自然。為人失天,為物失德,為世失自然,則吾身雖在猶死------失去自然本真。
修真、適道,返自然
馬蹄九
行道群立民天性去民俗智聚民本真滅民小慧
胠筴十
仁者苦于累義、治世無暇仰天悟道。人與人,君與民互為利用,迷于己所喜不知順天立德,文章滿天下世界未大同。傳仁者困于世傳道者返于天。
在宥十一
唯有向天效天始能立道傳天下
天地十二
自堯舜禹至儒家,其治理模式皆法地------養(yǎng)育萬物費盡心機;黃帝以前,其行為模式效天------其國不國---原始民主,其人不人---無知無欲
莊子借天地兩種行道思路對比,讓行道群更深刻領(lǐng)悟萬物自化境界
天道十三
天道不傳自師,不源于君,不學(xué)于民,道法自然。天道存于天地自然萬物。
人類發(fā)展歷程、每一生命個體經(jīng)由此途潛心靜修皆可領(lǐng)會天意。
行道群非于眾民中傳播老莊之道,而是要授人以漁
天運十四
行道群與眾民非獨不以圣人‘糟粕’為準(zhǔn),更要滌盡已知已會教條智慧。因為人類有錯才來此星球悔過,若一味秉承傳統(tǒng)則過深罪重難知天。
忘空體、道盈體。忘非白癡乃去雜歸一。
天地變化多端莫窮其極,生生不息從未休止。而儒家定而不變,其滯可因乎?
刻意十五
刻意勞累形神疲憊如何接引天道?行道群清凈方能知無為,無為則垂象天下。
繕性十六
行道群勿消極懶散,接天道成貞德渡民化眾。終一生無行而死為廢人。
養(yǎng)生非為身,為天下
秋水十七
儒、道本為一體兩端。儒知前,道修后;儒行今,道向遠;儒治世,道引天
行道群勿因小害大因陋拒道,目見所及蔽其所不及,惑
至樂十八
行道群溺于所聞只知毫末,困于此生不知未來,此大患
達生十九
君子結(jié)于一。行道群專心致志容道生德立人則自生神
山木二十
行道群入民水中不見其人,用民先行己不受害,因民行道身心不弊。
群道貴其全,守其真,入世不累于世
田子方二十一
儒、道乃互為兩體之智。儒興道微,儒衰道漲。道生于儒,儒為道母。當(dāng)世高考證書---儒之外衣流行而道幾近遺。故不滅外儒不生內(nèi)儒亦不行天道
知北游二十二
無知、無我,見大道
庚桑楚二十三
莊子再一次總結(jié)提煉行道群原則
徐無鬼二十四
行道群必須成群。此群難立但必據(jù)。首先源于儒,其次來于野,行道之群,以德下之也
則陽二十五
萬物為吾所用,道士不窮于道
外物二十六
道士忘言得大志,忘物成大事,忘慧生大道
寓言二十七
體承道生德,德化民歸無形
讓王二十八
行道群窮且不墮青云之志,千變?nèi)f化困中求通。化民救世不居上,得國讓民返于無,命滅道流行
盜跖二十九
孔夫子惶惶乃行道群警醒
說劍三十
道源有三:天之道自然無為;地之道生生不息;人之道逆天背地。
反修人理可入道
漁父三十一
行道者與世反而與同道者群
列御寇三十二
此篇為行道者和群之術(shù)
天下三十三
道士合萬物萬家萬人歸于一,立于道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