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孔孟荀-脫離、相信、喚醒民眾歷程與啟示

秦波仁者 · 2012-02-07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對論語等語錄體文章思考  

  

首先,我論證基礎是:論語并非憑空臆造書生意氣,從其悠久歷史頑強生命可知論語是實踐產物,是人類歷史結晶,他與人性暗合但又高度概括  

其次,論語為了流行,亦不得不采用語錄體  

人,容易忘卻長篇大論,且欲布衣百姓啟蒙童子亦接受自己思想,更須精辟語句肯定語氣權威語式壓倒一切語勢,毋庸置疑勿需辯論,我就是圣人這就是經文,眾小民便忘卻繁雜記住簡單并不時引用互相傳誦,孔子語錄響徹大江南北  

然而,論語只說結果論點結論不說原因經過論證論據,使讀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憑感覺直覺做直接判斷便想當然接受,而非憑理性思索論辯研討,論語等語錄體文章問題在:對的還用問錯?  

論語等語錄體存在有其土壤。大量民眾被生計土地苦累系束,無時間精力興趣窮盡圣言深究學問,易接受簡單文化。社會越是紛亂困惑繁重,簡單文化越流行。由此可見,對高深文化博大文明進一步理會接受,需民眾擺脫勞困之苦,只有肉體解脫精神解放,人類才有高素質。  

兩千年來國民素質需語錄體文章,而規則制度金口玉言圣語也限制國民個性發揮與自由思想論說爭辯習性,逐漸喪失自我探求習慣能力。  

一國語錄愈流行,證其國民素質愈簡單;一國民眾愈初級,愈需強力推動下語錄。換言之,語錄無罪,它乃不得已流行手法  

  

論語流行之因  

  

論語流行時間范圍獨一無二,細心研究這一傳統文化中堅,需從其存在及流行理由做第一步探討  

仁道論  

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至高無上地位,這源于論語中仁道設計理論。自從周游歸來,孔子更堅信自己觀點:天下最大問題是仁道不立。因此,為人類制定一套制度,并通過弟子將此套做人標準推廣沉淀,是保證世道變好基礎。孔子為此做了最大努力。  

在我原來所記錄146條論語中,按所言方向內容可細分為15個主題,排序如下:  

政事20學習19修身19言行18道德15仁義13孝悌7天道6忠信5貧富5自述5朋友4智慧4論賢2禮2利2------再默默回味146條,可知除政事20條,余下內容多與學習做人道理有關,實際上,全部論語或加上散見于其它典籍孔子言論,基本只講兩句話:什么是人?如何做人?  

論語能被帝王平民沿用研習原因在其對人類再造  

后繼眾  

孔子始欲干政來推行理論,奔波不遇,創辦學院,招徒納賢,欲用其學、行之后高度總結精確提煉人類發展經驗與古今社會實踐,以及與各種流派爭論切磋得來仁道論培育指引一批學子,并用忠孝禮儀等儒道把握弟子,使其代代相傳孔氏精神  

經過無數后人傳揚,漢朝以后多數朝代欽定傳播,荀孟韓愈朱熹王陽明等大家演進,論語,終于有廣闊天地  

論語是孔氏學院文集,也是兩千多年中間階層座右銘,即使無科舉肯定,論語也注定會被中間階層選擇傳誦  

言語精  

論語多論點結果,少論據過程,人類深奧沉重話題凝結為句句箴言,變為朗朗上口俗語  

論辯而非獨白  

為何論語是爭論而非獨言?為何最多表露夫子思想之《論語》,有眾多仁者各自表述觀點?  

容、顯、匯眾則眾行仁,仁傳世;孤、獨、離眾則眾散仁,仁無市。容眾、匯眾、顯眾、受眾、聽眾,才有傳世之仁。最高明仁者以旁聽大眾講仁、解仁、論仁、辯仁而欣慰。仁者當以眾智行仁,非憑一己之力。  

講解論語、分析仁義、剖割人性、規劃人道最合適之人非大師、仁者,更不是一知半解假君子,而是勞苦大眾,是未讀過論語,對孔孟荀思想毫不知情門外漢。  

論語需要辯論而絕不是講解批注,夫子在論語而非‘講壇’中已暗示一種行仁傳道之法:辨理、爭論而非自以為是宣講,絕不是鴉雀無聲、端坐恭敬,我說您們聽。  

  

論語生存年代及其困惑  

論語不可能存在于天下為公與極端利己兩種時代  

孔子仁道論,本是原始氏族公社或曰大道廢去之后產物,在大道盛行人類早期---原始民主;人類后期---理想共產,都是廢私立公天下,在此,論語費盡心機規劃人性建立仁道皆成多余。大道不行之后方有論語興起,孔子就像臭氧層出現空洞之后科學家,辛勤勞作,只為復原  

同樣,在極端利己狂妄時代,亦即原始以后共產以前私有階段,人類由群體分化為家庭,社會從公共離析成個體,人心自為公轉而背公面私,國家間禍亂難息,民眾內爭斗不已,國家國民在口頭上復述論語篇章,行為卻與孔孟荀精神相背,仁道存在基礎被利己蠶食吞沒  

自孔子以來,中國人一直分為三個集團:以官吏大商大地主大資本為首執政集團、小農工商普通服務者為主勞動階層、教育受教育者為代表中間階層。千百年來,執政集團一脈相承傳統專制體系,一貫使用雖有些許補飾卻無根本變革政治制度模式;下層勞動者為生存衣食陷入俗世紅塵,被動屈從適應殘酷事實,日夜惶恐一日三餐;中間集團中未被名利科舉束縛眼界開廣者,雖欲實現孔教踐行仁道,苦于上下不靠,口干舌弊聽者寥寥  

論語及其所代表仁道困惑于:他被學習兩千年卻從未在一國人民中真正實踐,士人君子不計其數人性卻不改其惡,仁道亦難向善。  

今天,孔孟荀思想仍然是一部分中間階層生存原則精神支柱美好向往,事實上,孔孟也一直想通過個人境界提升來實現天下為公大同之道,這份責任,應從我自己開始  

論語疑言  

聲明  

我在此無意詆毀《論語》及孔夫子,我亦無資格評判濃霧中先師,我只是將后人對論語誤讀與執著予以解析,意在復興傳統  

說明  

我所謂疑言,乃后人學習論語誤入歧路之處。論語,因其為兩千年文人必修課,故影響最最巨,幾成鐵律,后世子孫見表而泥之者眾矣,會理而化之者鮮矣,故對此要文中疑言抒發感慨見解,當有助于論語之清,世人之明  

辨明  

1.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歷代文人,不行此途鮮矣,為仁道?因名利?何朝文人不入仕,而治亂興衰卻從未終止。當今‘學士’有史以來最多,參政考吏眾矣,而腐敗諸癥因何難治,學士濫、假、迷、被俘?知仁太淺?未保持中間獨立乎?  

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我們絕不能把國家國人過而不改毛病記在論語賬上;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規矩被無數不知大仁國民因循。它本是傳承仁道之思想,卻像一劑化骨散被世人誤服。歷史長河中,唯有未能嚴守死記此意之細微刁民與些許失意文人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或伏案疾書痛扁時弊。多數百姓仍端著熱飯俯伏斗室內、此言下,誠惶誠恐,中國人,就這樣畏首畏尾兩千年  

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有識之士,有道之人,孰愿隱忍一生默默而終?學以致用,辛勤得來之物如不能用于世間豈不急煞人也?  

古來亂世多于治,歷代文人無不有此困惑:面對無道昏君濁混人間,進?退?行?藏?實踐?著作?外圓內方心中有體,抑或堅守死保,埋伏于煙海般文章學、思、寫,最終或散失或得禍或驚世---倔強鐵硬形象與無奈苦悶內心,數不清文人默默而終  

5.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此言,實乃自述其學識智慧演進過程,而后人將三十而立嬗變為家業之興,又世俗化曰:人過三十不學藝。三十而立言其思想方向確立,非言成家立業小康之道  

6.志士仁人,無求生而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生命與仁道哪個重要,子曰:仁。  

這首先表明一種精神:只要吾道能傳承死又何足惜,若吾道不傳,生何益?然而,除隱伏山中或血灑人間兩條道路,仁人志士再無他途?孔子執意于仁道延續志向被后人誤解為‘一死了之’,頭顱掉一地仁道卻渺茫,哀哉!死,這一至難抉擇竟使無數人樂此不疲,一個多么沉悶話題  

7.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由于孔子對政治制度概論,致使后人啰嗦。政治上恭己正南面為結果,無為乃有為后自然表現。一介儒生,以為當官就是衣食而已,并擺足威風玩個姿勢茍不言笑即天下大治,則是光見賊花錢沒見賊挨打,誤矣!  

8.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用其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至矣,焉用稼?------夫子斥樊須小人,是樊生不知自己上什么學,學會干什么用。在社會分工日趨精細‘春秋’,為農?工?學?政?已日成體系。既學仁道,又要救最多最苦農民,卻反其道而行,難怪夫子失望。認為夫子脫離實踐‘后樊須’之輩,第一不知分工事實趨向;第二不知孔子是在研究院育人而不是在地里種瓜。須知,實踐勞動固然可貴,而中國最缺少不是農民。被無數人歌頌獻媚的農民是否真‘熱戀’著土地并心甘情愿勞苦一輩?  

河邊纖夫,文人看到脊梁一類精神,旅游者感受鄉土風味,而纖夫自己呢?  

9.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夫子在此指出兩條道路:一、在無道之邦國必受無道污染并有無道行為,故不如遷徙;二、實在走不掉咋辦?孔子說:要少說多做,小心言語,勇于斗爭。而許多有骨氣有民族氣節后人跟在強硬且靈活老人后面只是偏執一方,豈不想在春秋那樣一個人道淪喪天昏地暗時代,奔波不遇夫子若寧死不食無道谷,后人如何得見‘仁道論’  

10.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君子寓于義小人寓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一、耕者餒,是千年不易之弊。為救此途之人,孔子認為濟貧只解一時之困,而大道行仁道備方能永離窮苦。于是他辦學育人致力于仁道復興;二、孔子安貧樂道一生,他專心事業不問衣食精神在論語中屢現,此言行,亦影響包括顏回等學子、后人,而問題也出在這里。  

后世儒生膠著于夫子時、勢之論,不知因世而異因時而變,竟使義利水火不容,不能水行因舟陸路乘車,以利造勢因勢行道,致使孔孟荀之道難以向前舉步維艱,甚至氣息奄奄前景暗淡。  

我認為,千年孔教曲折蜿蜒并至今日衰落之問題根源在于孔孟荀以后傳人,孔教困境概由孔教中人造成,是泥古不化沉溺于假,抑或解放發展振興真,將決定孔教明天。  

11.道二,仁與不仁而已------除了壞人就是好人,凡是與好人不一路就必然是壞人---后世傳人將夫子此言臉譜格律化,竟至泯滅人性自由發展,使孔教寬容深邃精神走向簡單類比狹隘胡同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后世統治者正是看到孝的必然流向,于是著力打造一大批孝子和不犯上作亂愚忠之臣。  

論語中言孝者多矣,獨有若此論定孝為人之本,于是孔門中敬畏不敢越雷池榜樣被官民循規蹈矩亦步亦趨,終使忠孝治國成為綱常。人之本多也,孝為其中之一,歷代皇帝相中這一點并無限放大目標很明確,而后世部分儒生為虎作倀樂此不疲,致使孔門一言成九鼎之勢。  

荀子在子道篇記有: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子不答、孔子問子貢:賜以為如何?子貢曰:子從父命孝臣從父命貞矣,夫子又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無義,故子從父奚孝臣從君奚貞,審其所以從之為孝為貞。  

吾不知荀子所記是否真實,而儒教中孝成分過大爭內容小則為事實。因此,后世孔教傳人如何將孝從皇帝犬房解脫,重新認定確立它在仁道中地位,變孤獨儒家為辯證孔教,則可使后來人不致再入迷途。  

13.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中對孝尊崇乃華夏文明中最厚重部分,許多家、國以孝,以無改父之道維系生存茍延殘喘。  

中國封建社會為何如此漫長?朝代更迭因何了無新意?如滿清等朝已愚暗不堪為何能如植物人躺床上受供奉?并用變法維持生命,原因在孝乎?  

自漢舉孝廉至今,人民被孝所迷,本來可承載學習、繼承傳統之孝道被賦予充塞太繁重內容,一部并非完美無缺論語亦被后人視為綱常,本來活生生有特立獨行我行我素自主精神孔子被后人僵硬死滯孝法,于是,孔教后人把儒學由活悶昏終于一蹶不振。  

在西學東漸今天,儒家傳人在將來定會把孝道從帝王陪葬品中清理美飾教化天下,讓我們重新思考:一、流行中國兩千年孝道是否實現孔子仁道?兩千年積累至今歷史與當代現實是否人皆向善天下平和?二、孔子如果也愚忠愚孝唯上命是從,他還會奔波不遇?孔子若像后人般孝,他也安分守己活到老,則世上無孔教矣!  

14.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凡是領導定下事,個人可以有保留意見但必須服從上級決定。自黃帝始,華夏步入集權專制,氏族公社民主身影一去不復返。  

孔學后人亦把孔子視為家長,刻意追隨而不知發展,只知傳承不知進化,本來鮮活傳統被后人繼承得死寂一片。中國傳統中最不民主最不自由最不人道意識開始泛濫。嗚呼 哀哉!  

  

論語三思試行  

序  

一、《論語》講些什么?《論語》說了兩句話:什么是人,如何做人。《論語》是孔子總結歷史之后,為人類制定的行為準則。有神話說:女媧造了人,那么,孔子偉大,就在于他于軀殼之內:重鑄人類靈魂。  

二、為何五四反《論語》?《論語》是對人注釋,因此也可稱孔子思想學說為‘人道論’或‘仁道論’。而實行了兩千多年人道的封建社會到了清朝竟墮落無能一敗涂地,這是‘五四’人對論語反感第一點。第二,從西方傳來民主制度是孔子在其學說中未作深入研究的體系,而此‘民主’認為可從國家制度之改變入手,使人們不學仁道也不得不按制度之要求去做個守規矩人。喜民主致使五四人厭論語。三,中國有文字記載歷史上三次重大政治變革多發生在兩千多年左右。如五千年前夏朝對禪讓中斷,中國步入奴隸社會;兩千多年前秦的獨裁,中國始入封建;兩千多年后,中國結束帝制,進入民主政制初級階段。而每次政治變革之前夜,必有思想意識上激烈之紛爭批判。由此,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反思以往華人史并倡行人道論,與五四人又在兩千多年后重新反思此前華人、夷人史并開辟民主、科學道路,應屬必然同質之變故鋪墊。  

三、《論語》風光兩千年之因 ?帝王、平民注解論語言行浩如煙海,一本小書掀起如此波瀾實在令人震憾,而其原因還在‘仁’字之內:父見仁子便知養老無憂,君知仁民必定少有反抗,妻靠仁夫心中踏實,子偎仁父衣食有望,朋交仁友有依托,世界有仁人便充滿愛的光芒。因為每階層每個人自身利益需要,論語便成綱常。兩千多年前,耶酥、釋迦牟尼和孔子不約而同地創造出各自‘仁道論’,而孔子更去除了盲目崇拜和虛幻迷信色彩,便讓國人相敬如賓,理智遵奉,并捧為國學寶典。  

四、‘文革’為何反《論語》 ?文革領軍人物毛澤東乃五四熱血之一,說他未受五四民主科學精神影響顯然不符事實。因此文革實行,必有五四精神余脈在跳,否則難以解釋為何兩個時期共同打倒孔家店。而在文革中跳躍的五四精神,乃‘民主’這一西方思想在中國樸素、原始形態-----------大道論。這種大道是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老子道德經中用眾論綜合。而此大道論,恰好是繞過孔子苦心經營人道論實現大同或曰中國式民主捷徑。因此,文革反論語因其目標一致而所行殊途。  

五、今天為何還要學《論語》?一、論語是孔子為人制定標準,故而,在人類未滅絕之前此標準仍然有效。二、全世界人民當家作主真民主仍未到來,因此,論語仍是政治制度有力補充。三、今日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離完美民主、科學,真正共產主義仍有距離,因此,學論語仍不過時很實用,有指導生活工作學習人生許多益處。  

六、怎樣學《論語》:論語歷經五四、文革批判至今仍未定其為反動出版物,這很令人深思。因此,既然國家允許其公開發行則必有其理。而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論語則要帶著新千年烙印--------實用性。我讀論語,用三種方法思考之:一正論、---明白其話,知曉其理;二、運用----結合今人習性引入你我生活;三、反思---回想論語流程,分析后人誤讀和易被今人誤解處。并通過反駁使論語更精神。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正論:孔老師說,學業能經常演練,不喜歡嗎?有弟子從遠方來到,不快樂嗎?別人無知我不煩,不高尚嗎?  

運用:《論語》將此言列于篇首,證明孔子最看重文明的傳遞承接和學問實踐。而且孔子反對孤立于民眾之外‘研究’,他認為學到知識不能與別人分享縱然遺憾,但因此就怨恨別人,仇視社會并不能平靜、平恒傳播理想者,也不是真正學者。  

反思:一、孔子學說不能在現世尋求出路,就要想到辦所學校。難怪后來文人在無力改變社會時則退避于私塾、書院教學。這象把找不到答案問題交給后來人,既是轉嫁危機也是文人無力表征。二、自己知識與現實難接軌卻要拿來教人,學生苦苦演練之功課卻得不到社會承認,致使許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三、對于人性劣根不是吶喊而是不慍,難怪幾千年社會難以向善。  

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正論:有若老師說:愛父母,敬兄姐,卻想觸犯領導的人很少,不冒犯上級卻愿造反的人沒有過。教育者應抓根本,根正人道良,愛敬之品行,不就是人類根本嗎?  

運用:一、論語第一篇說學教樂趣規則,二篇就是學教內容,可謂環環相扣;二、什么是人?有若第一個解釋:滿懷親情與愛心;三、家和萬事興。有若將治國大事簡化為治家------愛家有親情的人,也會愛國愛人類;四、善良,戀家,真愛是傳統文化中最穩固動人一面,而此人性之培養,儒家先人功不可沒。  

反思:據說系孔子所作的禮記禮運篇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此與有若之孝孰為孔子真意,孔教真思想?  

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正論:花言巧語感時髦,仁愛必少。  

運用:一、當主持人、傳銷、國際大專辨論會被眾人向往,當洗面染發、豐胸減肥、化妝時裝被多人追求時,社會上仁義道德就會象黃金稀少珍貴。二、仁、色、德、言不兩立。表里如一之人難尋。人專心于此必失彼,所謂兩全不能共美。三、生命若短。把過多時間傾注于言、表虛飾則投入于仁愛必少。少些表面華章,可促進內心世界修養。  

反思:一、孔子用外部標準衡量內心世界,雖可由表及里但也有失偏頗。二、在舉世重言、好色時代,仁德者雖在形象上不得不同流于世,但其仁心若能不移,則可謂瑕不掩瑜。三、儒生們多納于言,而不善窮辭口伐,其源在此。  

四、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正論:每晚察視我的行跡:與人共思不竭誠嗎?和同學同道交往實心否?學、講、用老師道理否?  

運用:忘記歷史之人未來多難,每天認真總結過去會順利發展。忠信先于學業,可見青年德行之修煉應重于智慧。  

反思:這只是學院派曾子一廂情愿。你忠誠而校門外忠奸難辨,你守信而社會上謊言彌漫,你學真理而多數初中生未竟學業。理論與現實難以銜接,令三省者心浮氣躁,沒了主見。  

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正論:治國舉事必肅慎立信,節儉愛民,無妨農時。  

運用:敬、信、節、愛為論語常言,唯使民以時,乃夫子治國之具體。孔子政治思想,以此五法為中心。  

反思:敬事與道家無為相左,立信與封建體制相背,節用之說君王多不采納,仁愛誠美然古來禍亂難息,使民以時全憑君王憐憫。相對于血淋淋事實,孔子道德說教無力,難怪其奔波不遇  

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正論:同學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尊敬朋友,做事嚴謹守信,博愛人類親近圣賢,在實踐之余,不要放棄學習機會。  

運用:忠、信、孝、悌、愛、仁、行、學乃孔氏學院文集開篇以來之中心。這就是孔教游戲規則,入學弟子唯遵守此門規方有資格求學問。德在才之前,仁為學之先。無人格沒信仰精神空虛求學者,只會知識越多越反動。  

反思:剛入學門就被捆上幾道繩索。孔子不是讓大家辨證學而是被動接受。你先承認我說的是真理,再來學習如何接受真理。入門先定我有罪,再讓我去服刑,這那里是學院,這是法院。  

七、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正論:將愛美心用于仁道,侍爹娘盡心力,為國無私,交友誠實,這樣的人雖未就學,我卻認為其學有所成了。  

運用:孔教承認無師自通和在實踐中成就仁道者。其實,孔教仁道論就是人類實踐的匯集、提煉。孔教并未將學生封閉在學院內、派系中、教授旗下,而是以開放心態包容世人。  

反思:子夏曲解并具體化了學的概念,這種重德輕智學風造就了太多愚民。  

八、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注忠信,勿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正論:教育者不敦厚、輕浮,概因所學未堅實。故要親近忠信,不交離德者。并知過能改。  

運用:一人文化根基深淺能自然溢于言表,裝腔作勢掩蓋不了內心空虛。深厚根基的建設,須以賢于已者為標準線尺,以牢固之學習為磚石,并團結同心向仁道朋友如用白灰粘結磚石為一體。  

反思:厚重內容,竟要表現于外表之威儀、形式,致使后來儒生將苦學收獲歸結于服飾、文言、車馬、房屋等檔次,并衍生出官威,學威等脫離百姓居高臨下死板、嚇人面容。勿友不如已者,被后人理解為不與忠信不如已之人交往,實在是誤解。試想,最初去求學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哪個忠信強于孔子?如果都摒棄之,凡夫俗子如何得聞善言,得學忠信乎?  

九、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笑  

正論:敬哀亡者,懷念故情,民之德性歸真返樸。  

運用:親人亡故,既是人類中部分智慧、情感、力量等能源流逝,也是生命苦短啟發、預言。我們應在追思、祭拜中將回憶記錄,吸收再傳播給活人,也要立下奮斗志向并全力實現。作惡者從死亡中看到了瘋狂幻滅,為善者在欞前加快了建立仁德之步履。每個亡者喪事就象一次次警醒、激勵、催促。  

人性,因死而延續。  

反思:曾子將人類德性的建立寄望于一時頓悟、表演,而非長久培養、磨練,這種重死輕生思想使仁道論走向虛偽、扭曲、變態和浪費財力比賽。  

十、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正論:父存,看后人傳承之愿,父終,察接續之作為,三年后仍未失先輩仁德,就是孝子。  

運用:不懂繼承民族將停滯不前。中國古文化即用此法流淌至今,而中國文明、思想也因后人未忠孝地立志執行而多有遺落。為精華延續,孔子不惜以三年之喪固定、實現。其良苦用心,足以警醒今人對待傳統之態度。  

反思:三年之喪,出于此乎?論語中對孝尊崇是華夏文明最厚重一部分。許多家、國以孝、以無改父之道維系生命,茍延殘喘。  

中國封建社會何以漫長?朝代更迭為何了無新意?如滿清等已愚暗不堪何能如植物人般躺在床上受供奉?并用變法來維新長壽?旨因孝。  

自漢朝舉孝廉至今,人民被孝所迷,本來可承載學習、延續傳統的“孝”被賦予充塞進太繁重內容。一部并非完美無缺的論語亦被后人誤為鐵律。本來活生生有特立獨行、我行我素、自主精神意識的孔子被后人僵硬死滯效法。于是,孔教后人將儒學由活變死終于一蹶不振。[未完待續  

  

孔孟荀  

脫離、相信、喚醒民眾歷程與啟示  

2002年  

孔孟荀同系儒門,俱重個人素養修煉,但因時代環境不同見解觀點差異,三人對儒家各有側重不同貢獻,因為三人進步而非拘守,才使儒學更耐看,下面,我分五點簡介三人之學:  

一、孔孟荀思想源起  

1.大量領會前人遺留文化,簡帛碑刻銘文等字傳文化;建筑壁畫雕塑山水等實物文化;口述史風俗歌舞諺語等口傳文化;2.周游演說觀察激發浸淫到各國區域文化;3.與不同流派人物辯論交流領悟到個體文化;4.在與弟子教學研商中養成學院文化---  

二、三人文章分類分析  

我所輯錄三人金言分大類如下:  

孔子161論---政事20修身141  

孟子34論政事18修身15分工1  

荀子57論政事22修身28分工2天道5論  

1.三人思想歷程逐步遞進,孟子多一個對分工闡述,荀子在分工基礎上破除迷信明確提出人的獨立自主;  

2.三人都對政事論說數孟子專業荀子次之孔子最弱;  

3.三人都重修身而孔最甚,孟荀主張人類整體效果  

三、三圣相通  

1.俱感仁道不立之惡,百年樹人之急,并以身作則從我做起;  

2.俱欲干政而敗。皆知仕政乃樹人捷徑,而三人所急為君王所緩,故三位無勢位學者不能在生前看到夢想實現,即使身后其思想也難得真承傳;  

3.三人俱用學院形式延續先古開辟未來。生前奔波不遇三人不得已而偏居一隅,苦苦吐盡腹內之絲終于抱憾而去  

四、三圣異曲  

政事  

孔子夢想國是明君治國。他把國運興衰寄托一人,其治國理念為從上到下---只要有一心向善自我克制好皇帝,國家就有希望。在治國方法上,孔子提出簡單概念或曰口號:信、平均、安定  

孟子心想國是民眾治國。他認為國家希望在民不在君,能吸引、聽從、寶貴、尊重人民的君王才能治好國家。孟子最卓著論點:有好民眾才會有好君王,民眾有問題,國家好不了,全民素質提升是國家昌盛保證  

荀子理想國為教育治國。他是對孟子民優君良、民劣國敗思想響應與實踐。荀子開篇勸學,他認為:極盡一生精力全神貫注于知識天地大儒是國家寄托民眾榜樣。荀子欲用無數相信自己獨立思考精英來感染促進民眾,走向大同  

修身  

孔子修身是苦中作樂,在思慮小心中艱難度日。孔子修身是常人難以達到境界,在亂世更為夢想。孔子苦了自己愁壞別人,而他依然我行我素無怨無悔。孔子,就像孫悟空,完全在丹爐中鍛煉,終于成圣人  

孟子是與民同樂。孟子是民主政治前期設計者之一,他倡導大丈夫形象是深刻體驗民眾疾苦,頂天立地扭轉乾坤鐵漢。孟子蔑視政治集團,他深知大同實現須喚醒民眾,而領導民眾須先深入其中,出乎其類拔乎其粹乃孟子修身之本  

荀子是大儒之樂。荀子通天地達萬物知善惡明禮欲集孔孟大成,天人之道已漸成熟,儒家在此方入佳境,此刻,荀子沉浸在文明享受、學思樂趣中,他為身后學仁做出一貫全盡典范  

分工  

孔子在論語中從未強調過民眾作用,他的兩個后人終于通過實踐看到老師和自己走不通上層路線,欲讓統治階級執政集團接受自己觀點,必須走出書房與民眾結合  

孟荀分工觀點是建立在他們所認識到:一人力量有限,君王亦非圣賢。因此,孟荀分工合作思想是社會秩序進一步設計  

天道  

此為荀子獨有,也可能是他未入五經原因。觀星、看相、卜筮---荀子皆視為不必要紋飾。荀子提倡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他不信也不重那些虛無縹緲神話。荀子天道論是他立根民眾不畏上天表現,是孔子敬慎畏懼改變。荀子天道論為儒學注入鐵元素,樹立自強自信自立大儒榜樣  

五、儒學未來  

儒學從孔孟荀三人走過一條脫離、相信、喚醒民眾的向眾之道。儒家三位先驅逐漸看到自身單薄,上層統治者不能指望和普通民眾強大力量。于是,孟荀一步步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培養其精神提升其覺悟去除其雜質,按照二人思路穩健走來,再有無數傳人添磚加瓦,則世道早已改變,大道曙光早已初現華夏  

惜哉!傳承二字又在此出現,離官場向民眾之途竟再未向前,后世儒生不知團結一國之內最大多數平民而是陷入有長期統治經驗國家機器里,或同化或碾碎---  

掌握字傳文明少數人究竟是為國家機器提供源源不絕原料?還是不自量力玉石俱焚?抑或向多數人靠攏,解放他們實現自身?  

清楚孔孟荀三位先師奮斗足跡,看清他們前進方向,不要枉費先師心血淚,才有資格談繼承講論評說揚棄  

在儒道不行儒門不振今天,追本溯源,細心品味先師之言,默默體察先圣之情,慢慢梳理儒道之流,當知儒學之曲誤,亦會明了儒學之前途  

先師們從仕途講壇一路趨向民眾,前人已仆,后能繼否?  

六、第一步  

孔孟荀-----儒教源頭真正目標流向----指引讀書人  

活在基層  解放百姓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视频东京熟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精品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另类小说 | 日本不卡高清视频v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精品久久是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