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內(nèi)民眾政制思想
行道守則
序言
一
道德經(jīng),從始至終有一道之脈但亦有難解之處,這或許源于后人轉(zhuǎn)寫之誤,或其弟子添加之文。故你我讀道德經(jīng)應(yīng)依托其‘民眾政制’此一根本,不要拘泥于個別文句方能順通其意。
至于老君思想中心為何會是立政制且為‘民眾政制’可詳讀原著
二
道德經(jīng)是老君長期觀察天地萬物與世界變化之后結(jié)晶積累,這其中有他對:江海/流水/烹小鮮,草木/高臺/谷物/動物/車輪/陶器/窗室/嬰孩/橐籲/張弓/風(fēng)雨/冰川/谷/智,也有對天清/地寧/神靈/谷盈,天地不仁/天地不自生/天地?zé)o名/等宇宙運轉(zhuǎn)探索,正是因為老君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樸實廣闊目光,才會奏出道德經(jīng)---天外之音。
老子對天地自然琢磨研習(xí)方得出民眾政制思想---此一定之論
三
四千一百年前,啟繼禹立夏,中華開始獨裁專政或曰家天下。
該統(tǒng)治方式最惡是它對人性毀殘。至春秋,人道已亡失殆盡,孔子欲用仁義禮智信救補之,老子則認為:人道不立皆因政道之弊,故唯有仿效天道自然體系重新設(shè)計國家統(tǒng)治體制,政治自然變好,人道必定向善。
因此,道德經(jīng)是老君民眾政制思想宣言說明。老君之道即:民眾政制
四
道德經(jīng)內(nèi)‘圣人’系指若干個明通自然之道獻身民眾政制的人我稱之為‘行道群’或可相對于儒家‘仁者’而稱為‘道士’。老子明白此一群體在渾濁多年之社會中實難尋找并大量繁衍,老子且深知勢單難成大業(yè),故不得不寄希望于此一小群體,這一點與孔子相同
五
老子道德經(jīng)既然來自于他對天地宇宙萬事萬物人類歷史長期感悟研習(xí),則后人讀其文不可死搬教條,功夫重點在文章外天地中。應(yīng)效法老子精神,循序老子路徑,方能得真心并有發(fā)展
六
老子所體會之道不光可用于政制,亦可用于生活工作人際生意諸方面,這不是沒邊無際大道理,其實是最實用小玩意
2003.08.30
一、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說義
道:此道與慣常統(tǒng)治方式不同,重在研究應(yīng)用宇宙背后無形自然規(guī)律
名:該自然規(guī)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故難用傳統(tǒng)聲名、所有權(quán)固化其外形
徼【JIAO】:區(qū)別;玄:無形、難測之規(guī)律
悟道
吾道重在虛,此名乃言無。
幻化出宇宙地球之力無言不明。而有形后生之宇宙地球被人類萬物視為生命源起。
我們要常用清靜心觀察感知天地間虛無力量。
我們也要從實踐中辨別體會虛與實,無和有之界限。
有形之道、名同出于虛無。
虛、無,萬物根
二、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始惡矣,皆知善之為善始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說義
無為:用民無己行;不言:眾論己不宣;不辭:事興而己默
悟道
虛生道無生有以來,天下人迷戀于五官所知之物漸失自然本原
原始本真自然被人類忽略。而其幻化出天地萬物被人視為美、善
但是我相信:隨事物發(fā)展變化,人類一定會通過無數(shù)個事例成敗得失,悟出天地之始本來規(guī)律,欲行吾所倡導(dǎo)民眾政制救衰世返自然行道群體須牢記吾道之本:用眾能己身心不弊;促眾思隱個人主張;成眾功己不自耀。
消滅小我權(quán)威彰顯民眾精神,行道群才會有永久事業(yè)與榮美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說義
欲:著重生活放縱物欲失卻 人生本來面目
智:極聰慧之人相對于天地之能則為小智。小智不利于民眾政制
悟道
出眾智慧精英、耳目口腹貪欲、黃金/珠玉等珍稀/不急之物敗世亂民
欲行民眾政制者須知政制非一日可達,莫用極少數(shù)事物影響民眾,莫用一時沖動擾亂民心,不用繁雜物質(zhì)生活誘導(dǎo)墮落百姓
要用基本能滿足生存需求物質(zhì)維持民眾,用不傷及身心勞動堅強民眾,讓民眾有普遍智慧同一欲望而不要有超常智慧/多種貪欲
民眾具有簡單智/共同欲,國家才能穩(wěn)步向前,少數(shù)自以為是者不能煽惑民眾進行激進改革徒勞爭斗
為少數(shù)人存在或由少數(shù)人庖制事物必敗
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 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說義
沖:注不滿;淵:深無極;挫解和同:容萬物;銳紛光塵:不同形;湛:沉思;帝:地球等實體;先:生前
悟道
無數(shù)種無數(shù)個天體被無限無形‘道’用難以測知方式生成一體。
民眾政制應(yīng)效‘道’,用廣闊心態(tài)寬大胸懷容納聯(lián)接統(tǒng)領(lǐng)各個有獨立特征人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說義
不仁:懷小惠之心無益于眾。芻狗:敬神草具。----行大道、救群眾,不顧個體
悟道
天地并無意于每個生物存亡,他們只是用心設(shè)定規(guī)則,萬物游戲于規(guī)則中,順即生,逆之亡
欲行民眾政制者不應(yīng)奔忙救個體,請放眼天地,模擬并編織成合理體系,讓大眾自發(fā)自由成長
六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說義
橐[tuo]籲[yu]:風(fēng)匣,氣之出處;谷神:谷麥生滅輪回而促其生之道不亡
玄牝[pin]:虛無之道。勤:盡
悟道
天地用道繁衍萬物。其能量無窮盡。我們無法感覺‘道’存在,而萬事得以發(fā)展改變
道在利用天地間萬物相互作用運行宇宙
道靜而萬物動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說義
自生:自私;后、外:見利不往
悟道
道,超然天地之外故不滅。天地,不為己生萬物故永存。行民眾政制者應(yīng)治‘道’不治民
行道群因政制而立,依政制而行。政制傳播,天下萬民從之如流水。民眾只知政制而微細行道群,猶如萬物只知天地為源起而忽略背后‘道’
行道群唯有如‘道’身處政制民眾之外方能自然運作兩部分力量,使之互融和相促動同升華,行道群亦如‘道’永久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義
爭:量未達而求度變;力不足而欲功成。尤:強行之怨
悟道
水,無私無欲無己無親;惠及天下無小我利益;身處低曲無怨憤之心;不言功澤世界;不索酬益百姓;虛其體秀萬物---細觀水意可稍知民眾政制味
民眾政制應(yīng)如水---甘居卑下故順暢;博大深厚故能存;溫潤慈愛故和眾;如期而降得民;精巧嚴密故有序;融會貫通故無阻;待機行而功成。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說義
持、盈:占權(quán)不讓;揣、銳:猛進出眾;天之道:無一物為己而世界因之運轉(zhuǎn)
悟道
我們設(shè)計民眾政制目的是要還政于民。故在民眾素質(zhì)整體淬煉、民眾政制初步實施、民眾實際操縱政權(quán)之后,行道群應(yīng)退去消滅大勢之形,進而培養(yǎng)民眾實力,杜絕個人權(quán)威阻礙民眾地位上升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無恃,長而不宰。是為元德。
說義
元德:有德而不知主,出乎幽冥;載營魄抱一:承擔(dān)重建人類靈魂終極目標(biāo);
專氣致柔:一心向善無雜念;滌除元覽:清心寡欲向虛無;知:自以為是;
生、畜:輔助萬民;宰:主導(dǎo)
悟道
該章就前文所言:專業(yè).專心.專一.無名.無幾.無事.民生.民主.民權(quán)等內(nèi)容概述綜論,意在叮嚀囑托行道群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說義
鑿戶牖[you窗]:挖窯洞出門窗; 利:為己;用:為人
悟道
車輪因圓心之孔而行;陶器因中空盛物;房屋內(nèi)虛為室,以上皆因空洞虛心有價值。
民眾政制亦應(yīng)如車輪陶器房屋一樣,用政制表體容納民眾靈魂,用民眾思想充實政制內(nèi)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說義
色:服飾、影視、戲舞;音:歌樂,閑聊;味:凡可食之物;獵:游玩嫖賭煙酒;貨:錢財字畫古董珍寶車房;盲:眼迷無視地美;聾:聽雜難聞天籟;爽:嘴臭厭嘗民苦;
狂:心蕩不思大道;妨:人惡遠離自然;為腹不為目:吃飽穿暖愛惜物質(zhì)
悟道
耳目口欲種種煩亂奢求皆可敗壞行道群心志,毀損行道群生命并傳染禍及百姓。
行道群應(yīng)節(jié)欲明志強仁防侵蝕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說義
寵辱若驚:不因小行妨大道;貴大患若身:尊貴之后憂己地位
悟道
行道群不以物害身,不因身損天下。充分調(diào)查研究民眾心情思想,制定適合并能提升民眾機體能量制度。行道群、政制、民眾三者合一,故行道群雖有患而民眾政制與民眾發(fā)展途徑不改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說義
古始:地球未生前;執(zhí)古之道:孕生地球之道
悟道
人見‘道’造化之天地未知‘道’真形。天地?zé)o道不生。人唯見天而不知‘道’。道,真隱士
行道群要用無形政制統(tǒng)領(lǐng)有形政體,其思想精髓眾人不知只是嘆服并順應(yīng)政體。政體或有時背于民眾政制本意,皆為實現(xiàn)民眾政制還政于民原旨
老子深知天下民眾愚至深、誤至久,猛然用民眾政制施及民身出力無功,循序漸進用民所喜政體步步吸引逐漸走向民眾政制并達到民主國家目的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說義
豫:持重慎微;猶:尊敬和善
儼:端莊嚴正;渙:融通圓潤
敦:厚實儉約;曠:深不見底
混:和同萬物;弊不新成:弊舊虛虧為本真,新則變?yōu)樗铩 ?/p>
悟道
以下是老子為行道群制定行為準(zhǔn)則:1.堅定扎實行動;2.嚴密注意各方面變化;3.認真嚴肅對待變局;4.圓潤融通處理社會關(guān)系;5.高深博大包容一切;6.親近混同于一般百姓與世俗游戲
身處濁世愚民中。行道群時刻保持‘為還民眾之權(quán)而立政制’中心不變。不因欲敗道。要先用順民方式緩緩引導(dǎo)民眾進入民眾政制新天地
政制靜而民眾動。民眾政制及其背后設(shè)計者有所為更要恃大眾之為,如陶器房屋空虛能容之體,引大眾進入并發(fā)展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說義
蕓蕓:動態(tài);復(fù):末稍、外部所為及其所以存;根:枝葉處于外部之末為根輸送養(yǎng)分,秋冬舊枝葉去而根存,第二年新物因根生。根默動萬物化
常:永存核心; 容:合眾;公:為民;王:立國;天:統(tǒng)世;道:歸根;久:虛無
悟道
道,以虛無之力幻化出天地
天地乃虛幻表象長久物質(zhì)是‘道’。民眾政制與行道群效法虛無之力使萬民勃興萬事紛起,而我靜觀其變,眾生忙做一團而我悠哉!游哉!
眾動我不移,政制可持久。眾務(wù)己不行,行道群雖死猶存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說義
太上:最高明行道群; 下知有之:只聞其人不知其事; 榮譽:贊美欣喜其功
畏:敬鬼神而遠之; 侮:恨極生變,統(tǒng)治者被推翻; 自然:萬物自由蓬勃不失本
悟道
行道群不能用虛無之道施行政制則必遭民眾拋舍。不能通過政制施行讓民眾得利則民眾唾棄該政制
行道群虛無自己無聲無息操縱政制渡民眾出苦海,民眾知其名不知其計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說義
大偽:邪門歪道,借智為己; 六親不和:利生家分、親疏; 國家昏亂:民離家裂生獨裁
悟道
我們所行民眾政制無少數(shù)人英明.忠貞.仁愛.慈惠,此皆為不詳之兆禍亂之表且無益于國民。唯有虛無之道左右下民眾政制流行才會有民眾之智.親.平安,才有民眾整體利益提升。
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說義
文:裝點門面玩樣子; 見素抱樸:追本返道
悟道
氏族公社崩潰,曾經(jīng)通行原始民主政治成無根之木枯死。無助人民紛紛尋求治世良方。以儒家為代表之國民欲救人道返大同。老子通過無數(shù)事例總結(jié)出:在專制體制下興人道皆為無力裝飾。唯有靜心研究天道并把其中虛無之意注入民眾政制內(nèi),方能復(fù)興世界并建立民眾掌握權(quán)力體系
二十章
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說義
絕學(xué)無憂:離棄傳統(tǒng)回復(fù)大道則世間清明
不可不畏:大道未來之前慎重對傳統(tǒng)
嬰兒:人類成長以來之學(xué)習(xí)皆利己兩字,滌清此腦,如嬰兒未知般重新學(xué)習(xí)
食母:依偎大道不狂亂
悟道
專制獨裁政治體系愈加穩(wěn)固,人之初純真自然天性喪失殆盡。世人沈溺現(xiàn)實,按流行規(guī)則生活并學(xué)習(xí)君民公認知識,大家很少注目天地,尋覓虛無
老子認為:行道群要滌清頭腦,思想由天下移至天上,出濁世遷于自然,唯有不同于現(xiàn)世行為方能引導(dǎo)出新政制。這種思行非常人可為,正是老子隱憂,故他尤為重視并多次強調(diào)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說義
孔德:空虛之用; 眾甫:萬眾待道養(yǎng)育; 恍惚:見枝葉思其根而難見
窈冥:察萬物而知道卻不現(xiàn)
悟道
道以天地之德示眾人,而道之真容隱現(xiàn)于德之內(nèi),道與德互為表里。欲識道本,須解德末
德之形充滿于我們生活,故潛心研究生活與萬物天地表象,漸知道神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說義
曲全洼敝少多:民眾誤于傳統(tǒng)未向大道時
悟道
我們可從現(xiàn)實許多事物更替轉(zhuǎn)移感知虛無縹緲‘道’。道有一定規(guī)律---即虛無。虛無永久不變,萬物是他幻影。
天地間一切生長強盛都符合虛無規(guī)律---小個人、大群體、勤儉樸素;天地間一切終止虧損衰敗都不符合虛無道---高小我、弱大眾、無限索取
我們總想擁有很多,其實‘有’越多越接近‘無’。這如一人幼時想過年盼長大,豈不知年越久歲累多便愈老愈衰并近于亡---無
人,不可能停止不前永遠保持原始或孩童期,看來,虛無是常態(tài)。我們從生活中感悟虛無之道就是要在運行民眾政制時切記:有眾無我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能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說義
希言自然:人,研究天地萬物變化得出物理化學(xué)數(shù)學(xué)生物地理等知識,這些源于天地萬物但并非其親口傳授,只是人類觀察仿效結(jié)果。天地萬物乃自然大道產(chǎn)物,自然大道亦無言無形而治。故民眾政制應(yīng)重道而非言教
悟道
道,幻化出天地,天地為道之德。天地在人類萬物面前固然了得,在道之下不過如一童子。我們見天地傾其力不能使狂風(fēng)暴雨無限延續(xù),而宇宙中星體在道作用下無邊無際生生不息
虛無之道、有為之德、貪欲言行這些生存方式就擺在面前,人類可自由選擇,結(jié)果如何?靜觀知
二十四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說義
混成:合不同成眾---用眾星經(jīng)天,活萬物治地; 周行不殆:萬物運作而‘道’清靜無為故不滅; 吾不知其名:見地知天---察天明道---而不見道
大:超乎天地萬物; 逝:寂寥沉靜; 遠:深藏宇宙中; 反:無處不在無所不為
道天地人:人在天地間傳承‘道’意,與‘道’呼應(yīng)協(xié)調(diào),天地相同為一
悟道
老子對天外之意研究在此明白表述。他一定是經(jīng)過漫長思考演化才得出對‘大道’初識。
今天,我們只能從簡短結(jié)論中窺見初像,更多探索需要我們沿著老君足跡前行。
二十五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說義
重:大道為本; 靜:默默無顯; 輕燥:傳統(tǒng)利己之行
悟道
天為地之根,大道為天地之君,民眾政制則為行道群輜重
無天之根,地將失;無道之君,天將散;無眾之制,政將滅
二十六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說義
善行無轍跡:為民眾政制而人不知其功
善言無瑕:用眾論不顯個人主張
善計不用籌策:用民眾監(jiān)督少會計
善閉無關(guān)鍵不可開:用民眾之守敵不來
善結(jié)無繩約不可解:民團結(jié)獨裁難起
神明:用眾思世界光明; 善人:用眾小己向道者; 不善人:任一己之功利己者
資:資源、可燃物; 大迷:有智巧不明大道
悟道
一國之內(nèi)行大道明自然者畢竟少數(shù)。欲一新千年政制行道群應(yīng)充實少數(shù)稍知大道善人于民眾政體,用民眾政制及善人引導(dǎo)潮流卷走沉湎世俗不善人,滌清并徹底運用其每一分價值,則巨浪洶涌民眾政制必成
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于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說義
白:人皆知;黑:人難習(xí); 常德不忒:益民不敗; 無極:民眾政制佳境
雄:勞累沖鋒;雌:用眾靜柔; 常德不離:入民不分; 榮:才氣;辱:愚笨;樸:原質(zhì);
器:能容之物; 常德乃足:得民不滅; 大制不割:大道之命不系于一人
悟道
美名、英雄、榮光世人所喜。有志于民眾政制行道群拋棄自古君王一貫德行尋找天外之意,反眾人之樂處百姓之惡,去人民之迷返大道清凈。唯有離經(jīng)叛道方法能實現(xiàn)大道復(fù)興理想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后 ,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美之 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
悟道
欲行民眾政制行道群不要用武力達到政治目的。行武力事征伐統(tǒng)治者無朝不有而無一存續(xù)至今。武力不可能奠定永久江山------它只是暫時壓制矛盾未能根本化解紛爭
民眾政制用全民之力、智、技威懾敵人使其明知不可勝而不犯。
民眾政制絕不是借民力實現(xiàn)武力征服手段,民眾政制生來就是消滅武力善政
民眾政制仿大道虛無之意擁有無限力量、難以測知威力,它遠超過戰(zhàn)爭效果
唯有民眾政制能杜絕戰(zhàn)爭
有民眾則無戰(zhàn)禍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說義
自賓:不請自來; 天地相合:道、萬物、人類和諧; 人莫之令自均:道流天下萬民共進
悟道
人不知大道唯知天地
民眾政制亦如大道。它似靈魂寓意民眾政體內(nèi),民眾政體以政制為中心或左或右方向不移
民眾政制有容納整齊一切力量,它與政體里應(yīng)外合水乳交匯能最完美表達民意貫徹民智,能最大限度調(diào)節(jié)平和民眾、民族、政制間矛盾
民眾政制、政體協(xié)調(diào)國家內(nèi)無數(shù)個體既能維系其獨立個性競爭發(fā)展趨勢,又能保持平均平等一致生存環(huán)境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說義
死而不亡者壽:身亡其道入民
悟道
這是對行道群勵志銘
通過對無數(shù)事例觀察,老子總結(jié)出金石名言
民眾政制創(chuàng)造者理應(yīng)克服自身不合道處,始終以接近大道自然為探索目標(biāo),也是身心溶解于民眾政制內(nèi)并與國民化為一體殉道者
行道群懷必勝信心,自己一生系于民眾政制一身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
說義
汎:風(fēng)行天下; 常無欲可名于小:不知占用奪取,單薄微弱
萬物歸焉不知主:天地萬物不能確知其存在與形狀而恃之以生
悟道
古之政制無不為其自身利益吸吮壓迫民眾生存,民苦于苛政久已,無不盼望權(quán)力回歸大道回復(fù)。民眾政制最誘人處在于它是民眾自身力量集成,是人民自身政制,民為主人,官為奴仆,人民不需為政體生存吃苦受罪,政體中亦無強加于民身不便,一切如行云流水、風(fēng)動雨布、星體運轉(zhuǎn)、草木生長---自然合于大道
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說義
大象:寬容廣闊政制
淡乎無味:不如傳統(tǒng)政制誘人
視之不足見:行道群政制民眾合為一體
聽之不足聞:民眾口中不言行道群
用之不足既:民眾政制善用民力向天道故力量不窮
悟道
隨民眾政制成長,所有向往美好生活者沖破一切阻力蜂擁而至,越來越多加入‘自己的’政體。人民為自己能建立如此理想政體自豪,行道群默無聲息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悟道
傳統(tǒng)政治統(tǒng)治多年民眾利己病深,除弊滅私須順其途安其意,待民眾政制力量初具再循序更改
民眾政制形態(tài)不可過早表露以免打草驚蛇,教育民眾至一定程度釜底抽薪方不突然
三十七章
道恒無名,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說義
自化:‘道’用物之相互作用使其自生自滅自行自為自消自長。‘道’靜觀其變
自正:‘道’以其寬廣空間生民;以其無形大意示民;民無論善惡皆可存其體內(nèi),為善?作惡?全由自己決定
悟道
行道群生命有限。在短暫一生欲立民眾政制必用民眾勢力
民眾能量浩大行道群身輕言微,細微之身加以繁雜事務(wù)則業(yè)未就而命休
用民力促民行,大道自布吾清凈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說義
上德不德:最好政制是不治; 道之華愚之始:將‘道’一現(xiàn)之美夸大并沉溺于末術(shù)
悟道
大道至簡
幾千年來人類愈遠離大道,政繁、術(shù)多、行頻----國亂、民煩、人惡
民眾政制實行應(yīng)除微返宏,去濁還清,抹掉政制中為而無用之策,澄清民眾迷而失本之心,用事實教育民眾識大道、離末途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說義
得一:領(lǐng)會執(zhí)行‘道’之規(guī)律; 不谷:未成熟;寡:喪夫女
孤:無依靠嬰幼兒; 至譽無譽:皆贊其美近于無;未知其譽則為真
悟道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發(fā)展變化證明:凡是遵循大道虛無規(guī)律則順生;違背必逆亡
氣候反常地質(zhì)災(zāi)害半仙泛濫蟲害猖獗動物亡種腐敗貪官蔓延--皆為大道喪失,假義飾禮結(jié)果。以上現(xiàn)象愈重,說明人類離大道愈遠,亦印證建立民眾政制迫切
一國行何政制用何領(lǐng)導(dǎo)看似少數(shù)人在左右實際由其國內(nèi)多數(shù)人素質(zhì)決定,教育民眾反作用力巨大卻被忽視,行道群要明白自己支點力量在教育喚醒民眾,此功到,則政制不立而成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
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說義
反者道之動:無生有,有生無,相反相成,道因之而行
弱者道之用:細微之民、物皆乃‘道’動基礎(chǔ)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行道群以畢生實現(xiàn)人間‘道’---民眾政制為己任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搖擺不定于‘道’與‘不道’間
下士聞道大笑:久在茅廁習(xí)其味而不知‘道’
昧:似不知而隱; 退:似無為而靜; 類:依其性而順成; 谷:深其體而民行
辱:無知愚態(tài); 不足:民愈眾而己態(tài)愈窮困; 建德若德:潛行不宣
質(zhì)真若渝:無大言承諾、口號; 大方無隅:政制似無邊際
大器晚成:政制非一步到位,因為民愚至深;大音希聲:政體簡明易懂
大象無形:政制難捉摸; 善貸:惜物之力
一:天;二:日;三:地
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依地向日并靠大氣層中和
悟道
該章是對道德經(jīng)文開頭以來回顧總結(jié)。也是以后序言
大道幻化出天地宇宙,宇宙引化出太陽,太陽系又運化出地球,地球即三生出萬物人類,萬物背靠地球面對太陽用大道指引生活于太空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說義
名與身:權(quán)位等附屬與其身之主; 身與貨:壽命與財富; 得與亡:得財勢而丟命
悟道
民眾政制求大同而非個體富
一家、一身追求聚斂物質(zhì)越多必致家破人亡。民眾政制要設(shè)法避免以前此類無數(shù)悲劇再現(xiàn),走出幾千年財勢聚斂史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說義
大成若缺:有才若失; 大盈若沖:有智若虧; 大直若愚:有鋼若泥
大巧若拙:有能若笨;
以上皆為藏己用眾之意
悟道
民眾政制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明知大道之意,專一自身研究,不以小術(shù)表其才‘定道’者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說義
糞車:因無戰(zhàn)爭故騾馬為民用于農(nóng)、運
罪莫大于可欲:民多欲則爭,并至于國亂窮
悟道
老子痛恨戰(zhàn)爭、私欲心溢于言表。總結(jié)千年政制、世道敗壞無不出于此二者,民眾政制應(yīng)全力鏟除。除亂之法在于公共服務(wù)設(shè)施興建與個人利益體系滅亡
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說義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身煩心亂無暇知‘道’
不出戶知天下:如‘道’定靜方能觀‘道’本真,悟‘道’規(guī)律
悟道
這與‘清凈為天下正’遙相呼應(yīng)
老子‘道’心,在于讓民眾政制行道群吃透大道之意,溶化己身心入大道內(nèi),使己人即為大道小體現(xiàn)
既然天下皆出于大道,我又近于大道,何必奔波求索而欲知大道之‘像’乎?
48.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說義
為學(xué)日益:學(xué)為增智明道故進學(xué)亦近道
為道日損:道行用眾微己。道日強,行愈少
無事:行道群少為則百姓多行。民愈鍛煉則民眾政制近,愈作為則道強
悟道
學(xué)為近道,道愈近則行愈少。
行道群勿因少數(shù)人行為阻大眾進步、少數(shù)人勤勞棄國民舉動、少數(shù)人欲望費百姓力誤政制起
49.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說義
孩之:國民去利己之欲故所知甚少狀如童子,行道群因以大道教育之
悟道
人之善惡其源皆在政制故殺罰之法術(shù)不要置于民眾政制內(nèi)
行道群效仿大道用深厚寬廣胸懷包容生民,用順民之政制養(yǎng)其善大其勢,不善行自弱自消
大道行則無不善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悟道
人出母體為生入地為死,母體內(nèi)包含大道:流通經(jīng)脈生成子宮即天;輸送血氣孕育胎兒即地。
民眾政制行道群欲求久生術(shù)則應(yīng)避入地之小體,回復(fù)‘母體’所代表大道
行道群用大道衛(wèi)護其身并藏身心于民眾內(nèi),外觀不見行道群唯見無邊無際眾民,其身化為千千億,每一民即為行道群同體。
大道之行也,不見行道群只見大國民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說義
道生之:道生天地宇宙
德畜之:地養(yǎng)人類萬物
物形之:萬物與人類形影不離
勢成之:人借助---道、天地、萬物之勢回歸自然
莫之命而常自然:人類敬天畏神非天神之意,是人類自發(fā)情意
悟道
道生天地之德。禽獸草木人類俱受天地養(yǎng)育相互依賴、并生天地間。行道群借物之勢、天地力、民眾能量建立民眾政制,與大道同呼吸共命運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xí)常。
說義
沒身不殆:母常存,子常滅,故知學(xué)母之道可長久
習(xí)常:總結(jié)道之規(guī)律
悟道
人見萬物生生不息不見大道之力。行道群察細微見大道,通其意而無己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說義
盜夸:道生萬物不利己。人不生萬物而盜其身
唯施是畏:道施予不索酬;人盜取不知已。人舍盜還道,難矣!
悟道
大道甚隱難知。民眾從來未行大道。迷于邪亂無法自拔,碌碌一生荒廢大道
行道群先輕民勞,簡民行,靜民心,大道方可漸生于民間,民眾政制不為可成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說義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為民眾政制行道群先從自身家庭鄉(xiāng)里開始傳道,扎穩(wěn)根基逐漸蔓延
悟道
行道群先磨練自身并逐步澤被身邊家鄉(xiāng)邦國天下。先打造小我才能惠及世人
民眾政制第一步------從行道群修道開始
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悟道
嬰兒之身亦含大道在其內(nèi)。
無知無欲---柔弱無為---原始本真---樸實自然---無懼無憂---形小名微---己不作身長---心不慮體安---口不言事皆備---清凈眾勞---自然物化------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說義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民眾愚誤已久。然而教育民眾去愚反道行勝于言
悟道
民不開化者多矣。行道群先不要講大道理,應(yīng)如嬰兒不語默生,勤行漸成
民視行道群亦如嬰兒般幼稚、簡單、平常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說義
不割不劌不肆不耀:用政制因民力己不勞; 天下多忌諱:統(tǒng)治者利己之制度
民多利器:民眾之財富詭詐; 人多技巧:制造金玉服飾車馬宮觀等奢侈品工匠
法令滋彰:體制有弊則用法令---暫時強力管制。體制不改則法令多而國愈亂,必至體制換而法令消
悶悶:政制不強; 昌昌:自由向上; 察察:明智多能; 缺缺:孤立愚笨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政治有福民有禍,政制大弱民大幸
悟道
民眾政制核心:輕領(lǐng)導(dǎo)、易政體、少官吏、小政府、簡法治
民眾為國家主體,行道群不能把政制變?yōu)闇厥摇㈣F絲網(wǎng)、大山、牢籠、文件柜、榨油機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說義
嗇:愛惜物質(zhì)精力生命
早復(fù):早日立政制行大道
重積德:政制立,民受益脫輪回
無不克:政制真心為民,民眾全力為國,聯(lián)結(jié)一體邪惡自消
莫知其極:力量無窮盡; 有國之母:民眾政制或曰‘道’
悟道
施行民眾政制國家,其物質(zhì)除少數(shù)養(yǎng)民力,余皆厚積薄發(fā)探索宇宙,追尋大道。民力除少許用于必須之公共設(shè)施集體生活,余皆深藏徐用于立民權(quán)、善民制、凈天下、行天外、近大道
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說義
烹小鮮:政制清凈,不擾少動,民安心向道;
其鬼不神:大道為本,本歸末自消;民氣為正,正立邪自除
其神不傷人:附屬于傳統(tǒng)政制靈氣,隨傳統(tǒng)政制而去
兩不相傷:民眾政制、行道群、地上萬物、太空星體、自然大道和諧一致通行無礙互竟共存 悟道
施行民眾政制行道群甩掉統(tǒng)治者一貫使用愚民術(shù):卜筮、祭拜、神仙
凡不行大道政制必走向窮途末路邪門歪道,用所謂鬼神驅(qū)使百姓,國愈亂民愈弱鬼神愈‘靈’
愈信鬼神則民力愈敝大道愈隱。
大道旺,民眾強,邪術(shù)息,民不勞
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說義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民眾政制以簡易之道靜處民下,四方民奔涌而入
悟道
從來政治及統(tǒng)治者皆居高臨眾,于是政權(quán)更迭統(tǒng)治者覆滅悲劇從未終場。這一方面說明高貴龐大沉重政制不適合民眾;也說明再厲害專制力量也不能逃脫被民眾推翻命運
行道群能弱其身興民則政制必然延續(xù),四方之民必沖破關(guān)卡絡(luò)繹而來
民愈強國愈壯;政愈重國愈凋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
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說義
奧:萬物最好歸宿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會道之文明百姓智;效道之行揚百姓善
有罪以免:民之不善因‘道’而改
悟道
民眾政制以大道之力化眾民,以眾民之力重塑不善人
國家內(nèi)無論大小權(quán)力皆由向道之民眾執(zhí)掌,少數(shù)不善人無法借助獨裁者傳播惡意善人正氣漲不善人邪氣消
民眾政制國家無棄民,無惡人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說義
以輔萬物自然不敢為:以道導(dǎo)民,小政制,大民眾,民、物自由暢茂
悟道
人類千萬年貪欲釀成弱民強官之政。
民眾千萬年所學(xué)竟未能去專制向民主。
欲行民眾政制,須去人常欲、慣學(xué)
民眾政制第一步是行道群自身對大道、自然身體力行
民眾政制第二步是解放民眾---清理人類對物質(zhì)貪欲并引領(lǐng)民眾愛地、向日、知道;教育民眾---滌清以前統(tǒng)治者用科舉強印于民眾頭腦中慣學(xué)
新欲新學(xué)新民方生新政制
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說義
明:讓百姓繼續(xù)欲求、利己之途愚:反小道入天道,去末逐本
智:小聰明、少數(shù)人智慧
悟道
不以智治國乃反傳統(tǒng)即以大道治國:傳統(tǒng)官吏以搗、壓、貪、賄、吃、榨、混為能,民眾政制去此‘能’變?yōu)椤俊 ?/p>
傳統(tǒng)商人以假、偽、劣、騙、缺、奸、宰為智,行道群要反‘智’向‘愚’
傳統(tǒng)百姓以懼、畏、忍、忙、苦、私、狹為明,我們的教育須滅‘明’起‘暗’
傳統(tǒng)文人以功、名、利、祿、貴、高、深出凡塵為才,我們要轉(zhuǎn)‘才’學(xué)‘無’
6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
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說義
言下之:行民眾政制理論與大道思想深隱不現(xiàn)。民只知政制為己圖私利,不知其根本目標(biāo)為大道復(fù)興
身后之:興民為己之私心,使其爭先為‘道’,行道群無知無欲
悟道
民眾政制吸引國內(nèi)外民眾處在于它輕賦稅、少政事、簡機構(gòu)、易法治、精軍隊
重壓于民眾之上官吏集團是民眾政制發(fā)展大害,該禍不除則民眾不向大道,民眾政制難如江海浩瀚
67.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說義
道大似不肖:無形不名之政制民不見,唯知利己之政體
哀:慈善之民視敵為不詳,不得已,不愿用暴力解決問題但又不得不用武御敵
悟道
古今中外指揮百姓用暴力奪取政權(quán)者多矣,而民眾政制終難建立。可見,爭斗等少數(shù)人短期猛進之舉無益于民眾政制。民眾政制需要大道引導(dǎo)教育塑造對民眾潛移默化
民眾政制無現(xiàn)實路線能夠表述、遵照、依托,需要行道群示范與民眾循序漸進用心探索。無民眾主觀能動之力,行道群絕不要幻想在自己促進帶領(lǐng)下實現(xiàn)民眾政制。民眾政制實現(xiàn)是行道群以身體為火把,給迷茫中民眾指明方向,民眾爭先引燃自己,沖天光芒照亮夜空,顯示‘大道’
民眾政制既非爭來,亦非某人或某群體之功效
民眾政制,功在人民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悟道
傳統(tǒng)政制左右下,民眾不理解也無力接受民眾政制。行道群為引導(dǎo)民眾融和該政制須先用民眾喜愛親近政體利誘之。
深隱政制,利于行道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說義
知不知:探索研究眾人不知大道
不知知:不知大道而知私利小道
病病:以民眾不知大道而痛心,反民眾信小道之行
悟道
至今,人類所知學(xué)問在天地間猶如一毛。生成天地萬物宇宙之大道我們?nèi)f不知一。探尋大道規(guī)律之進程只是開頭且永無休止
72.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狎,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說義
民不畏威:民權(quán)回歸民力上升,民知大道棄私利不懼官府
悟道
在傳統(tǒng)政制內(nèi),最高貴群體是君非民。民眾政制反其道而行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正因君----行道群自愿無足輕重他們才會舉足輕重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說義
民不畏死:古今刑殺之民多矣而大治否?故知:殺不去弊。且政制之惡作用于民,民不得不惡,亦不得不死乎?
代大匠斫[zhuo]:天道生萬民萬物但從未生過殺心。且生民為天-----大匠,殺民為君王官吏-----治者,治者代天殺民希有不傷身害命
悟道
大道生養(yǎng)并惠澤天下不知多少萬年。民之?dāng)?shù)量益眾文明日高,可見大道活民之處繁而滅民處微。
每一個小民錯誤皆政制不合理因素所致而非小民生而有之;每個被政制扭曲誤導(dǎo)之民反而又被政制法辦殺害,皆為政制不合大道弊端之最惡體現(xiàn)
行道群應(yīng)用大道之風(fēng)氣感染每個人,給民眾人皆向善空間機會。莫用壞政制教壞人民更莫用壞政制殺人。
殺人之權(quán)在‘天’,在大道,民眾政制與行道群絕無此權(quán)力
75.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說義
上食稅多是以饑:非民眾之政制所征每一分稅皆為其集團而非眾民,此政制下,稅愈多民愈貧
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本來國家應(yīng)由民眾統(tǒng)治而傳統(tǒng)專制群非要代民行政任己所為則民愈弱、愚,便愈惡、刁
無以生為者賢于貴生:少數(shù)既得利益集團熱衷于養(yǎng)生保健滋補治療而不知用大道衛(wèi)護民眾并惠及自己,則身體愈壞
悟道
民眾政制是從專制獨裁向大同大道之過渡。民眾作用在此期由弱向強,行道群地位反之由稍顯變無。行道群逐漸淡出,民眾才會幸福,政制才會成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說義
柔弱、堅強: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草木與人以柔弱生存因堅強死亡,可知大道尚柔厭強
悟道
‘天’以柔弱生萬物,萬物以柔弱活于天地。柔弱乃大道運行規(guī)律之一種
民眾政制柔于對民,行道群弱于存己,以柔善行政制方合大道意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說義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不為己生天地萬物。有道之人慎聚斂
悟道
地球上物質(zhì)有限,某個人過度占有會損害民眾生活精神品質(zhì),并阻礙民眾政制還權(quán)于民與探索大道進程
民眾政制在保證國民基本生存需要基礎(chǔ)上應(yīng)消滅國民物欲,并扭轉(zhuǎn)此欲到精神生活---探索大同大道方向
功名、地位、財富皆天地間一瞬虛幻,是大道余末之光。行道群棄此余光求其本真
個人財富積累是民眾政制大害
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
王。正言若反。
說義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行道群苦己研道,弱己興民,窮己富眾,甘處卑下政制成
悟道
人人為己唯我獨尊則眾愈分而不成群,無群體力量不可能實現(xiàn)民眾政制更無法向大道
民眾政制應(yīng)除民利己心,興眾向心力。唯有交流合作結(jié)群共進風(fēng)氣流行,民眾才會永久掌握權(quán)力
79.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說義
安可以為善:實現(xiàn)民眾政制須有安定環(huán)境
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于人:行道群貴柔。向道而不急于求全民眾
有德司契:恃道生民
無德司徹:離道有為
悟道
傳統(tǒng)政制在向民眾政制過渡中必然會引來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和樂于傳統(tǒng)政制群體之反感反動
行道群要放棄對富人貪官追究懲處,用民眾政制逐漸改造感染。
不殺,不斗,行大道
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說義
小國寡民:無道之國其體制非海而是山,民離其國而走,國弱民稀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國民固守于傳統(tǒng)之‘智’,不思進道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政愈強,民愈‘智’,外國之民愈遠其國不往,民亦因其私心私財分離
悟道
民眾政制絕不要象那些‘小國寡民’死滯、垂亡、萎縮、自甘墮落
民眾政制用公共財產(chǎn)集體設(shè)施團結(jié)群眾,用流動周游辦法管理民眾,用和平意志征服敵人,用文化科學(xué)思想促進人民,用基本生活條件服務(wù)百姓,用開放兼容如江海深廣無限心態(tài)集合匯聚國民
如此,民眾政制才有和大道一樣‘生’氣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說義
信言不美:行道群只知行道益民,不愿用華麗宣傳煽惑民眾;
善者不辯:辯,明智向道,但政制未改之前,辯無助于道立
知者不博:一國內(nèi)不是只有一人而是千萬億,故一人欲有千萬人之智則神勞志不專,智淺而亂。千萬人有千萬種智并在民眾政制統(tǒng)領(lǐng)下形成合力則大道可期,政制久
悟道
自從原始公社覆滅以來,大道離你我愈遠。人類迷于虛假紋飾末世狂歡病態(tài)聚斂欺詐權(quán)變,淳樸自然花凋謝,原始本真情毀殘,世界陷入一次次混亂
民眾政制任重道遠,率萬民返大道之行艱難不變。眼望天地光輝,窮盡畢生心血,重新獻權(quán)力給人民,你我死而無憾!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