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華民族傳統的新春佳節前夕,返鄉或不返鄉的團聚,即將開始。
進步社會網祝愿同胞們,都能順利度過春運,順利和家人團聚。
——————————————————
1月19日,2011年春運正式啟幕,在40天里,預計全國將有28.53億人次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各地,再次刷新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人口大遷徙紀錄。
1月18日,在寧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
http://www.top81.cn/top81bbs/thread.php?cid=1&rootid=2726376&id=2726376
這是對家的虔誠,這就是中國人的朝圣。祝在這路上的人都一路順風。
這些在風雪中老老實實排隊購票、上車的勞動人民是多么地純良,那些說中國人素質低下的都去死吧
過年回家,家里有媽。咱土鱉國農業社會傳統孝敬父母故土難離,造就了這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年度遷徙。過年,咱一定要回家??!
每年的這一次大遷徙,雖然夾雜著萬般的艱辛與怨憤,但仍舊一年又一年地定期上演,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雖有西方文化的沖擊、國內精蠅的鼓噪,但鱉民大眾仍謹守著自己的傳統,大遷徙中體現出的是我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從這點上看,大遷徙是有閃光的一面的。
春節猶如朝圣,家人就是上帝編輯本段回目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2a3b00100empw.html
石華寧
感受幾億人回家過年,想說,春節就如朝圣,上帝就是家人。
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以家為最高信仰。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光宗耀祖。一切的一切,都為的是一個家。
國家國家,國也就是家。愛國如愛家,也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中國人熱愛的是家。
家,就是中國文化的根。
民國時期,曾要廢除春節,廢除中醫。當時中國很多知識分子,將中國的落后歸結為中國文化,以為只有反中國文化,接受西方文化,中國才能走向強大。
中國人過年,本來說的是農歷年,元旦指的也是農歷年。解放初期,將陽歷年命名為年,將元旦也定義為陽歷元旦。而中國人常說的過年,被更名為“春節”。
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的文化人都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自卑,對西方文化的崇拜。中秋、清明、端午這些傳統節日也被取消了。
今天的中國人變了,徹底的變了。一個民族恢復了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
現在仍有少數從舊時代過來的人,仍然崇洋媚外,有著對中國文化的自卑感。他們老了,觀念仍停留在舊時代。社會思潮已經變了,他們的觀念仍然沒有變,仍是老頑固。
經常否定中國文化的人,多是些從舊時代過來的老人。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熱愛起中國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起中國文化,否定中國文化便成為人已經老了的標志。否定中國文化的人,多是些五十歲以上的老頭子,難道不是嗎?批判中國文化,成為舊時代的人物和觀念保守的標志。
只要有中國人,就不會沒有春節。只年中國人還在過春節,中國文化將長存于世。
春節是中國綜合性宗教節日編輯本段回目錄
摩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849201000c0l.html
呼吁大大延長春節的休假時間(組圖)
中國的漢族,最隆重的節日無疑是過年,即所謂春節。中國的其他節日,諸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都是為期一天的節日。它們各有自己的功能,但往往都是某一項單一功能。唯有春節,持續時間特別長。為什么,因為春節是一個綜合性的宗教節日,而一個民族的綜合性宗教節日,一般都是該民族最大的、最重要的節日。
民間諺語說:“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貼春聯);三十夜,守一宿?!睂嶋H上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完,所謂過年才算結束。
從喝臘八粥的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這個俗名“過年”的節日持續一個多月。即使從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算起,到元宵節也快一個月了。
下面以筆者在贛北鄉村田野考察所得材料為依據,介紹中國鄉村社會春節與祖先崇拜的關系。
吃年飯是春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我考察過的所有村莊,吃年飯都是祖先享祀在前,生民吃飯在后。比如都昌縣萬家灣村過年的老規矩是這樣的:村民臘月二十八日這一天中午就開始煮豬神祓,然后將煮熟的豬神祓連同其他祭品裝在一個木盆里(稱之為祓禮盆),天黑前后各家各戶由一家之主端著祓禮盆到香火堂(祖庭)祭祀祖先。祭祀儀式完畢,一家之主才回家切豬神祓,由生民享用(從毛澤東時代以來,不再在香火堂舉行集體祭祀儀式)。
馮家祖先有三個兒子,在附近發展了三個村子。馮家堰村、向家嘴村、沖海山村。三個村莊成三角形分布,彼此相距大約一公里。馮家堰村是早上過年,另兩個村莊分別是中午和晚上過年。村民說,這種安排是為了讓祖宗能夠先后回到每個村子跟三個兒子的后代一起過年。
鄱陽縣劉家村民過年時對祖先的侍奉最為細心周到。他們臘月三十日下午將裝有豬神祓、魚、酒等祭品的祓禮盆送到香火堂祭祀祖先。也許他們考慮到祖先享用祭品就像生民吃飯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他們不是草草祭祀一下就將祓禮盆端走自己享用,而是將祓禮盆在這里陳列整整一個晚上,并派專人看管,以免老鼠破壞。直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黎明時分,各家鳴炮開門,再到香火堂取回祓禮盆,切豬神祓吃。
這些儀式告訴我們,贛北鄉村的鄉民過年,根本不是僅僅生民們自己吃飯,也不僅僅是人間生民共享天倫之樂,而是實實在在地跟列祖列宗一起共度歡娛。
除此之外,春節期間村民們還有兩項隆重的祭祀、禮拜活動:大年三十到祖先墓地舉行墓祭儀式,正月初一到祠堂舉行禮拜族譜儀式。這兩項活動和吃年飯一起,構成中國漢族地區鄉村春節的三項主要內容。每一項主要活動都是以祖先為中心。
整個春節期間,生民們一直跟祖先的神靈們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僅僅跟在生的親眷們生活在一起。在長約一個月的時間里,生民們主要的生活內容是:迎譜、拜譜、上譜,迎神、拜神(土地神、地方神、家族神等)、娛神(唱戲等),請儺神、跳儺舞、演儺戲(變形為揚龍),上祖墳、認祖墳(傳給下一代)、祭祖墳,給尊長拜年、給親友拜年、給各種社會關系拜年。其中的主要內容,都是純正的宗教內容。中國最主要的傳統宗教是祖先崇拜,春節的最主要宗教內容也正好是祭祀祖先神和列祖列宗。
春節就是這樣一個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安寧富貴、邀請祖先跟子孫后代共享人間歡樂的宗教節日。它是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和傳統宗教核心內容的綜合性節日。
整個春節期間,生民們一直跟祖先的神靈們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僅僅跟在生的親眷們生活在一起。在長約一個月的時間里,生民們主要的生活內容是:迎譜、拜譜、上譜,迎神、拜神(土地神、地方神、家族神等)、娛神(唱戲等),請儺神、跳儺舞、演儺戲(變形為揚龍),上祖墳、認祖墳(傳給下一代)、祭祖墳,給尊長拜年、給親友拜年、給各種社會關系拜年。其中的主要內容,都是純正的宗教內容。中國最主要的傳統宗教是祖先崇拜,春節的最主要宗教內容也正好是祭祀祖先神和列祖列宗。
春節就是這樣一個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安寧富貴、邀請祖先跟子孫后代共享人間歡樂的宗教節日。它是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和傳統宗教核心內容的綜合性節日。
所以,簡單地說,中國的春節就是一個祖先崇拜的民族之綜合性宗教節日。
順便說一句,中國最長的法定假期,無疑應該安排在春節期間,這關系到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民族宗教的尊重。以前的休假制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一個民族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重的表現。
新的休假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將清明、端午、中秋列入假日,這是對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的尊重,堪稱順乎民意、合于習俗。這也說明政府跟上并認同了最近一些年來社會上逐步興起的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但是春節依然只有三天假,這依然沒有體現春節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中的突出地位。與春節相配套的春運活動,每年持續一個多月,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春節具有全社會總動員的性質。
政府的政策必須順應社會需求和習尚,萬不可跟社會需求和習尚長時期脫節。它所制定的節假日休假方案中,必須主次分明地體現全社會對主要節日休假時間的突出需求。所以,我呼吁即將公布的休假方案,大大延長春節的休假時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