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先世和早年的生活
王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還用過其他別號①。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于石船山(今衡陽縣曲蘭鄉(xiāng)湘西村),敵人尊稱船山先生。明萬歷四十七年九月初一日(1619年10月7日),生于衡州府城南回雁峰下的王衙坪(今屬衡陽市大碼頭橫街)。
王氏有譜牒可稽的始祖王仲一,居住揚州高郵的打魚襯。明洪武間,因跟隨朱元璋渡江作戰(zhàn)有功,授山東青州府(治今山東益都)左衛(wèi)正千戶。其子王成,參加燕王朱棣為奪取帝位而發(fā)動的“靖難之師”,以功升任衡州衛(wèi)指揮僉事,遷居衡陽。到王夫之出生時,已經(jīng)住上十代了。
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多次參加鄉(xiāng)試,只取為“副榜”,以后到北京國子監(jiān)肄業(yè)期滿,也未授與官職。他少年時跟隨衡陽有名的學者伍定相學習。伍“為學綜天文、地紀、人官、物曲、兵農(nóng)、水利之書,以淹貫為主”②。王朝聘又拜鄒德溥為師。鄒德溥是理學家鄒守益之孫。鄒守益先宗程朱,后師事王守仁,故學主折衷,一方面講良知,一方面又不愿雜于禪,而兢兢于“戒懼慎獨”①。王朝聘受到啟迪,“以真知實踐為學”②。王朝聘這種思想和治學宗旨,對王夫之有很大影響。
王朝聘有三個兒子:長介之,次參之,夫之最小。天啟二年(1622),夫之四歲,與二哥參之入家塾,從大哥介之受讀。十四歲時考中秀才,十六歲時從叔父王廷聘學詩,接受了“深不喜竟陵體”③,堅持“斟酌開、天,參伍黃、建,拒姝媚之曼聲,振噌吰之亢韻”④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崇禎九年(1636)赴武昌參加鄉(xiāng)試,落第。次年夏,從王廷聘讀史于“曳塗居”(王廷聘的居室)。崇禎十一年,王夫之入岳麓書院肄業(yè)。他與曠鵬升等訂“行社,聚首論文,相得甚歡”⑤。崇禎十二年秋,赴武昌參加鄉(xiāng)試,又落第。十月間,他和郭風蹮、管嗣裘、文之勇等設(shè)“匡社”,揣摩制藝,互相匡正。崇禎十四年,王夫之建造乾濤園,潛心讀書其間。這時,湖廣提學道高世泰至衡州主持歲試。王夫之的試卷,為高世泰所稱賞,并寫下評語:“忠肝義膽,情見乎詞”⑥。未幾,他赴武昌參加鄉(xiāng)試,以《春秋》試卷列第一,中式舉人第五名。十一月,王朝聘督促王夫之和王介之取道南昌,到北京等候會試,王夫之兄弟立即動身。他們于十二月初旬到達南昌,在那里度歲。由于李自成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軍已在席卷河南后進入承天(治所今湖北鐘祥),張獻忠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軍襲破黃梅,因而朝廷于崇禎十六年正月命將本年會試改為八月舉行。王夫之由南昌返歸衡陽,編印《乾濤園詩集》。五月三十日(7月15日),張獻忠率軍由蘄水攻占武昌,自稱“大西王”。九月二十九日(11月10日)大西軍攻入衡州。張獻忠下令“開科殿試”,“考授”官吏①。王夫之和王介之因在郡有名望,就成為被延攬的對象。他們不愿與大西軍合作,就在舅父譚允琳的引導下,連夜奔往南岳蓮花峰下“草舍”藏匿,在生活上得到常居該地的夏汝弼和僧性翰的照顧,可是他們的父親王朝聘,已經(jīng)衰老,不能徒步,卻被張獻忠手下的人找去,要他通知王夫之兄弟出來佐助,王朝聘加以拒絕,準備投繯自殺。王夫之聞訊后,連忙“剺面刺腕”②,用毒藥敷在傷口上,叫人把他抬到大西軍的有關(guān)“官庭”中,“示不可用”③,同時謊稱王介之已死。張獻忠的部下見王夫之已到,就把王朝聘釋放了。這天晚上,王夫之也伺機逃走。他奔往南岳蓮花峰下(王朝聘也來此),在黑沙潭畔作《九礪》。此詩只有一首保存下來,其序云:“緣從賊者斥國為賊,恨不與俱碎,激而作此。”④可見王夫之當時的立場是與農(nóng)民起義軍和投奔大西軍的知識分子完全對立的。
第二節(jié) 堅持抗清斗爭
崇禎十七年五月,王夫之聽到李自成指揮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和寧遠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以及清統(tǒng)治者進入北京等消息,非常震驚,“數(shù)日不食,作《悲憤詩》一百韻,吟已輒哭”①。不久,王夫之聽說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感到十分激奮。②十月,他赴東安訪友,了解到弘光朝廷的君臣對占據(jù)北京并調(diào)兵南下的滿洲貴族缺乏警戒,不禁發(fā)出了“擊楫意不伸,臣浪終難弭”③的慨嘆,表現(xiàn)了對時局的深憂。在這種心情的支配下,他決定繼續(xù)在南岳的深山中隱居,并在那“層巒聳翠,瀑布飛濺”, “景色清幽,人跡罕到”④的蓮花峰的半山腰建造“續(xù)夢庵”,作為自己和父母等的“避兵常居之所”⑤。
順治二年(1645)夏,明湖廣提學道堵胤錫興修南岳的二賢祠(祀朱熹、張栻),囑咐王夫之和王介之、夏汝弼經(jīng)營其事,增建前棟。未幾,王夫之聽說清軍攻破南京弘光帝在蕪湖被俘,續(xù)寫了《悲憤詩》一百韻。閏六月,南明駐扎于衡山燕子窩的黃朝宣部和駐扎于攸縣的張先壁部,肆行搶掠,“弱肉強食”⑥,當?shù)睾袜徑貐^(qū)的人民,備受荼毒。王夫之和二哥參之侍奉父親王朝聘到耒陽、興寧(即資興縣)和永興避難。十一月,他們才回到南岳“續(xù)夢庵”。適堵胤錫重建方廣寺,便托王夫之和王介之、管嗣裘、夏汝弼襄助。
順治三年,王夫之開始研讀《周易》。他將研讀《周易》的一些心得,分別寫成札記(后編為《周易稗疏》),為以后進行系統(tǒng)的探索作好準備。接著,他編纂《蓮花志》五卷,對南岳蓮花峰的“沿革”、“形勝”、“古跡”、“名游”、“祀典”、“禪宿”、“物產(chǎn)”等,都作了簡明的敘述。三月,王夫之到湘鄉(xiāng)訪友。他通過耳聞目見,覺得湖廣地區(qū)存在著危機: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于上年九月接受了大順軍將領(lǐng)劉體純、袁宗第、郝?lián)u旗等聯(lián)合抗清的要求。不久,何又同意與統(tǒng)率大順軍主力部隊的李錦、高一功和李自成之妻高氏聯(lián)合抗清,并奏準隆武帝,將這一部分大順軍稱為“忠貞營”,由提學道堵胤錫負責“節(jié)制”①。隆武帝擢堵胤錫為僉都御史,巡撫湖廣。由于湖廣地區(qū)駐軍近百萬(包括南明部隊和大順軍),籌劃糧餉,極為困難,因而何騰蛟便創(chuàng)辦 “義餉”,增加租稅,每畝田地較原額增加五倍多,仍不敷開支,又預征兩年的錢糧。“賕吏承風,追呼每劇,又開告訐,籍沒民財充餉,旦夕傾數(shù)十家以為常。” ②弄得物議紛騰,人心動搖。同時,何騰蛟和堵胤錫各為督師(何為湖南督帥,堵為湖北督師)存在矛盾,互相傾軋,這對于開展抗清斗爭,是極不利的。王夫之了解到上述情況,非常焦急,就冒著“盛夏”的酷熱,前往湘陰,會見了湖北巡撫章曠(王夫之于崇禎十五年參加鄉(xiāng)試時的房考官)“指畫兵食,請調(diào)和南北督師,防潰變”③。對于籌劃“兵食”一事,章曠只是點點頭,而對于王夫之請求他調(diào)解何騰蛟和堵胤錫之間的矛盾,他卻有所諱忌,竟對王夫之說:“本無異同,不必過慮。”④王夫之不敢再說,就失望地回去了。他提出的意見,章曠既未付諸實現(xiàn)(當然,也難以實現(xiàn)),所以他憂慮的問題終于發(fā)生:一方面,苛峻的征斂仍未能滿足境內(nèi)駐軍的糧餉的需要,那些駐軍(主要是南明原有的軍隊)就肆行劫掠,大失民心,而劉體純、袁宗第率領(lǐng)的大順軍,則因缺乏糧餉而考慮脫離何騰蛟(冬,劉、袁率軍離開長沙北上);另一方面,何騰蛟和堵胤錫之間的矛盾未能解決,而“兩府幕賓,半無賴士,益相構(gòu)煽,遂成猜離,湖南北不相協(xié)應,而瓦解之形勢成矣”①。九月,王夫之得到隆武帝于汀州(治今福建長汀)被清軍擒殺的消息,又續(xù)作《悲憤詩》一百韻。此時,王朝聘也很悲痛,為了假經(jīng)術(shù)以議政,他命王夫之記錄他關(guān)于《春秋》的學說。他認為胡安國所著《春秋傳》中的一些內(nèi)容,如強調(diào)“兵權(quán)不可以假人”②,旨在重“內(nèi)防”而“削指臂之勢”,乃是“以趙普猜制之術(shù)說《春秋》”③,對后世十分有害;又如沿襲劉向、劉歆“尚變復”的觀點而“核災異,指事應”④,也是荒謬的。因此,他要王夫之把他這些研究《春秋》的見解記錄下來,以期有裨于世。當時王夫之只錄其梗概,作為以后撰寫專著的基礎(chǔ)。十一月初四日,王夫之的妻子陶氏病故,年僅二十五歲。
順治四年四月,王夫之聽說永歷帝因清軍的追攻而輾轉(zhuǎn)來到武岡,感到很興奮,就和好友夏汝弼商量,決定奔往辰、沅(今湖南辰溪、沅陵一帶),尋找督師堵胤錫,想通過堵的推薦,然后間道往武岡,在永歷朝廷供職,為抗清事業(yè)出力。不料剛走到車駕山(在湘陰縣西南九十里),因大雨連綿,風雷交加,道路泥濘,難以行走,就被迫停留下來。正當他們困頓不堪時,忽然遇到當?shù)厥咳耸挸Ys。蕭和夏汝弼是舊相識①,就邀他們到自己家里去,“破壁相容”②。由于孔有德率領(lǐng)清軍經(jīng)長沙攻入湘潭,偵邏四出,人人自危,王夫之就和夏汝弼“披榛徑”,登上了“特立于群山之表”的白石峰③,在那里躲藏。八月十四日,王夫之的二哥王參之病亡。王朝聘于悲傷之際,寫信將此事告知王夫之,并叮囑:“汝若自愛,切不須歸,勿以我為念。”④寄出這封信的第二天,王朝聘也病倒了。王夫之收到父親的信后,獲悉家中變故,心里非常不安,就日夜奔波,回到了家里。他的大哥王介之已“踉蹌先歸”⑤。王朝聘見兩個兒子都冒險回來,很不高興,立刻叫人抬了他,和妻子譚氏及兩個兒子到南岳潛圣峰居住,以免兒子遭受清統(tǒng)治者及其爪牙的迫害。十一月十八日王朝聘逝世,年七十八歲。他病危時叮囑王夫之兄弟:他死后,要把他葬在這“幽迥遠人間”的山麓,勿載“遺形過城市,與腥臊相涉”⑥。這幾句話,充分表現(xiàn)了王朝聘仇恨清統(tǒng)治者的思想,這對王夫之兄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王夫之自父親死后,就和母親譚氏及侄兒王敉(王參之長子)隱居于南岳蓮花峰的“續(xù)夢庵”。他遵禮“守制”,一面潛心研究《周易》,一面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期待著出現(xiàn)有利的時機去參加抗清斗爭。
順治五年十月,湖廣總督何騰蛟趁著清江西提督金聲桓、副總兵王得仁和廣東提督李成棟先后叛清歸明、牽制了清統(tǒng)治者的很大兵力的機會而發(fā)動反攻,收復了湖南很多州縣。王夫之見抗清形勢好轉(zhuǎn),也和夏汝弼、管嗣箕、管嗣裘及僧性翰密商,在南岳方廣寺組織起義,成立了起義軍(夏汝弼因母病和母死后辦喪事,沒有在軍中)。但機事不密,起義軍正要進行戰(zhàn)斗,卻被那充當清統(tǒng)治者鷹犬的湘潭人尹長民襲擊,致遭潰敗。性翰受重傷,王夫之脫逃。這次起義失敗,王夫之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后來追憶此事,還說:“雖云與仇戰(zhàn)者,敗亦非辱,而志事不遂,亦何榮耶!”①
王夫之在衡山起義失敗后,為了避免清統(tǒng)治者的緝捕,就帶著侄兒王敉奔往永歷帝的都城——肇慶。王夫之到肇慶后,堵胤錫(時以武英殿大學士督師常德②)奏薦他為翰林院庶吉士,但他因正在“守制”,同時看到永歷朝廷的一些官僚,茍且偷安,營私舞弊,感到很失望,就堅決地推辭了。
順治六年春,王夫之了解到永歷朝廷的大臣,只有以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少保督師于桂林的瞿式耜,力主抗清,銳意興復,他甚為欽佩,就離開肇慶,赴桂林暫居。這時,江西金聲桓、王得仁兵敗身亡,而從廣東率軍赴贛支援的李成棟也在信豐戰(zhàn)敗渡河時溺死,致使江西又被清軍占領(lǐng)。與此同時,湖南也因何騰蛟在湘潭被清軍襲擒殺害,南明各軍相繼潰退,致使湖南又遭淪陷。王夫之了解這情況后,不僅憂心國事,而且對處于清軍踐踏下的家鄉(xiāng)和他的母親,非常掛念。因之,他便于初夏時和王敉離開桂林回家鄉(xiāng)去。他先到南岳蓮花峰的“續(xù)夢庵”,清理殘書,然后攜帶自己近數(shù)年來所寫的詩稿《買薇集》,前往衡陽縣西長樂鄉(xiāng)石仙嶺。這時他的母親譚氏居住嶺下很荒僻的“耐園”,由其長子王介之贍養(yǎng)。不料到達那里時,“土人弄兵”,欲殺害王夫之,雖然王夫之逃匿脫險,但家中財物卻被搶劫一空,連《買薇集》稿也被搶去了。譚氏擔心王夫之的安全,命他立刻離境。他只得又和王敉前往肇慶。未幾,赴桂林,寓居于曾和他“相雅善”①的張同敞的“小東皋”里②。張同敞是瞿式耜的好友,由于他的游揚,因而瞿式耜便推薦王夫之和汪郊等一起參加“閣試”,以便永歷朝廷正式授予官職。王夫之聞訊后,上疏請準“終制”。他在桂林,結(jié)識了富有愛國思想、精研自然科學的有名學者方以智。當時方隱居于平樂之平西村,王夫之與之“常相聞問”③。
順治七年二月十八日,王夫之“服闋”,瞿式耜推薦他為永歷朝廷行人司行人。這時,永歷帝因清軍攻破南雄和韶州,已倉皇地逃到梧州,以舟為宮殿。盡管時局極為杌隉,但永歷朝廷的黨爭卻趨于白熱化。二月初旬, “吳黨”中的吳貞毓、郭之奇、程源、萬翱等,在黨魁朱天麟(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王化澄(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的指使和梧州總兵陳邦傅的支持下,對那主張“厘綱紀,慎黜陟,重名器”④的被詆為“五虎”的“楚黨”袁彭年、劉湘客、丁時魁、蒙正發(fā)進行猛烈的攻擊,上疏控告他們“把持朝政,罔上行私,罪當死。”⑤永歷帝以袁彭年勸李成棟“反正有功,置勿問”⑥,而將其余四人廷杖各八十。金堡被杖時,“受刑獨重”,腿竟殘。①廷杖后,永歷帝命將四人下錦衣衛(wèi)北鎮(zhèn)撫司獄,并寫下“密旨”給主持審訊的張鳳鳴(都督),令其將金堡殺害②。王夫之聽說“楚黨”遭受這樣的災難,連忙從桂林趕到梧州就職,決定盡力營救。他和好友管嗣裘(中書舍人)同去謁見比較清廉正直的內(nèi)閣首輔嚴起恒,請求嚴向永歷帝進諫,不要殺害金堡等,否則,“志士解體”,誰也不會奔赴國難了③。嚴起恒聽了這話,很受感動,就立刻“請對,不得入”。又“跪沙濱申救”④,謂“諫臣非今所宜譴,嚴刑非今所宜用,請貸堡等”⑤。永歷帝不理睬。與此同時,瞿式耜也“亢疏申理”,永歷帝仍“不聽”。⑥三月,王化澄“入直”,他為了排擠首先請貸金堡等的嚴起恒,就于四月間和朱天麟(時永歷帝敕召入直)一道嗾使刑科右給事中雷得復奏稱嚴“奸逾嚴嵩,結(jié)虎招權(quán),謀危社稷,買黃金通虜,拒殺詔使”。⑦眼看嚴起恒就要遭受迫害了,王夫之“悲憤有懷,不能自匿”,決定進行 “死諍”⑧,就和董云驤(亦任行人司行人)上疏,謂“大臣進退有禮,請權(quán)允輔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國而灰天下之心”。⑨疏入,永歷帝下詔,以王夫之 “職非言官”而奏事,嚴詞加以指責⑩。“吳黨”中的萬翱、魯可藻又奏請逮治王夫之。這時,握有兵柄的焦璉、馬進忠、趙印選、曹志建等相繼上疏反對大興黨獄;而“忠貞營”統(tǒng)帥高必正,在五月間入見永歷帝時說,“閣臣嚴起恒虛公,宜專委用,金堡等處分過當”,并面責王化澄“徇私植黨”①。對于萬翱、魯可藻的奏請逮治王夫之,高必正也“力爭不可”②,這樣才使萬、魯?shù)年幹\未能得逞。由于焦璉、高必正等將領(lǐng)力救金堡等,永歷帝不得不免除金堡的死罪,改為削職遠戍,同時釋放劉湘客、蒙正發(fā)、丁時魁。但是,“吳黨”對于同情金堡等和支持嚴起恒的王夫之,卻切齒痛恨,決定伺機構(gòu)陷。恰巧攸縣一狂人作“百梅詩”一帙,假冒王夫之的名義為之作序。王化澄看了這篇序,認為詞語不遜,就想制造文字獄,把王夫之害死。王夫之受冤難伸,“憤激咯血”③。幸虧高必正極力營救,永歷帝才批準王夫之休假,事實上就是撤銷他的“行人司行人”的官職。七月,王夫之和侄兒王敉,離開梧州,前往桂林依瞿式耜。他經(jīng)人介紹,與鄭氏(襄陽鄭儀珂之女)結(jié)婚④。不久他接到家信,知道母親譚氏害病,就在清軍逼近桂林時,決定和妻子鄭氏及侄兒王敉一道返湘,但因“霪雨六十日,不能取道。”⑤延至次年(順治八年)正月返家,王夫之的母親早已去世。他遵禮守制。順治九年二月,他和大哥介之避居耶姜山(又名大云山,跨衡陽、祁陽、邵陽三縣)。四月,大西軍對清朝發(fā)動猛烈的進攻,李定國在率軍橫掃廣西后由永州攻入衡陽,他派人邀請王夫之參加抗清工作。王夫之雖然對李定國“屢有克捷,兵威震耳”表示欽佩,但他認為大西軍的首腦孫可望挾制永歷帝,“拂君臣之大義”,因而不可“托足”。①于是,他辭卻李定國的邀請。次年正月,又有人邀他赴安隆。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覺得孫可望還是不足有為而不愿貿(mào)然前往。他作《章靈賦》,抒寫自己“退伏幽棲,俟曙而鳴”②的思想感情。
第三節(jié) 不朽的著作 光輝的思想
順治十一年,清統(tǒng)治者加強了對湖南的統(tǒng)治,并對一些曾經(jīng)響應大西軍的群眾和懷有“光復舊物”之志的明臣,加以緝捕殺害。八月,王夫之和妻子鄭氏避居于零陵北洞的鈞竹源、云臺山等處。他聽說侄兒王敉在衡陽被清軍殺害,甚感悲痛。是年冬,徙居常寧西南西莊源的山寺,日常生活得到當?shù)仉[士王文儼的“供贍”③。王夫之改換姓名,變易衣著,自稱是傜人。順治十二年春,王夫之一面設(shè)館授徒,講授《春秋》,一面開始作《周易外傳》,通過探索象數(shù)以窮理,也就是他所說: “外傳以推廣于象數(shù)之變通,極酬酢之大用”④。在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闡述了“器”(客觀存在的各種具體事物)和“道”(事物的規(guī)律)的關(guān)系,指出: “天下唯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⑤,以此反對程朱理學家的道在器先,器外求道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他希望人們“勉于治器”⑥,即致力于制作器物以備用。他強調(diào)“天下日動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動”,認為“動”是道之樞,德之牖①。就是說,“動”是人們理解世界各種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的關(guān)鍵和認識具體事物的特殊規(guī)律的門徑。據(jù)此,他批判了老子“虛極靜篤”和周敦頤“主靜”、“禁動”的學說。他反復說明“乾坤并建”的道理②,認為“乾”的 “陽”性和“坤”的“陰”性的正反兩方面既互相對立,又同時并存,肯定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他指出:世界上沒有“截然分析必相對待之物”③,認為一切事物不是截然分割,絕對對立,而是互相包容,互相滲透,互相轉(zhuǎn)化的。因之,他希望人們不要擔心事物的對立面“終相背而不相通”,必須看到“相反而固會其通”④,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一切矛盾的雙方都具有同一性。他又指出,事物的運動變化,既有只發(fā)生量變和部分質(zhì)變而仍然保持原有根本性狀和規(guī)律的 “通而自成”的“內(nèi)成”,又有發(fā)生完全質(zhì)變的“變而生彼”的“外生”。前者是“變必通”,后者是“窮必變”⑤,它們構(gòu)成了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以上所述各點,是《周易外傳》中最有價值的內(nèi)容。八月,王夫之撰完《老子衍》。他摒棄了過去注釋《老子》者的陳言,采取“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⑥的方法研究《老子》,既對其中的“道”在“物”先、“有”生于“無”的唯心論和把矛盾轉(zhuǎn)化看作是循環(huán)往復的形而上學觀點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又改造和吸取了其中某些關(guān)于對立面相互轉(zhuǎn)化的觀念,用來豐富自己的哲學思想。此外,王夫之認為《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行“無為而治”,可以“節(jié)取”,因為統(tǒng)治者于人民困敝之際,“使測老子之幾,以俟其自復,則有瘥也”①。順治十三年三月,王夫之撰《黃書》,他著重闡述了防御外來民族入侵維護本民族的獨立和安全的重要性,強調(diào)“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②。他認為從秦到宋的統(tǒng)治者為了“長久一姓”,竟對臣民猜忌防制,而宋統(tǒng)治者尤甚,致削弱民族自衛(wèi)力量,亡于 “女直”、“韃靼”。這實際上是批判明統(tǒng)治者的。王夫之還針對明朝衰亡的情況,提出了增強邊防、慎選舉、任賢能和關(guān)心民瘼等主張。冬,由常寧回南岳,仍居于“續(xù)夢庵”。至順治十七年,王夫之在衡陽金蘭鄉(xiāng)高節(jié)里的茱萸塘建造茅屋,稱為“敗葉廬”。搬進這簡陋的新居十多個月,不料他的妻子鄭氏病亡,年僅二十九歲。
康熙元年(1662)夏,王夫之聽到永歷帝及其皇后、太子被吳三桂在昆明絞殺,極端悲痛,又續(xù)寫《悲憤詩》一百韻。次年九月,王夫之撰寫了《尚書引義》初稿。他引申了《古文尚書》中的某些論點,從哲學和政治上總結(jié)了明朝衰亡的教訓。在政治上,他指責“明代自太祖廢丞相不設(shè),數(shù)傳后權(quán)移于寺人”③,又批判明朝實行嚴刑峻法而失民心。在哲學上,他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角度明辨“能”(認識的主體)“所”(認識的對象)關(guān)系及其性質(zhì),駁斥佛教和受其影響的宋明理學家的“消所以入能”、“以能為所”①的以主觀吞并客觀的謬論,提出了“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②的命題,強調(diào)必須有客觀對象才能引起人們的認識作用,而人們的認識也必須與客觀對象相符合。他又對“知”和“行”的問題進行了論證,反對朱熹的“知先行后”和王守仁等的 “以知為行”③的學說,認定“知必以行為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④。這樣突出“行”對“知”的決定作用,是符合反映論原則的。王夫之在書中提出的“性”乃“生理”、“日生則日成”⑤的觀點,對于否定“懸一性于初生之頃,為一成不易之侀”⑥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是非常有力的。
康熙三年,王夫之在“敗葉廬”設(shè)館講學。他將上年已動筆的記述永歷朝史事的《永歷實錄》二十六卷撰畢⑦。他秉筆直書,對堅持抗清的愛國者,都加以褒揚,即使對曾經(jīng)反抗過明朝而后來聯(lián)明抗清的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高必正、李定國、李來亨等,也在不同程度上予以肯定(對李定國則幾乎無微詞),而對那些貪鄙庸劣和降清求榮的官僚,則嚴厲貶抑。這部著作,論述湖南、兩廣用兵和黨爭較翔實,而對永歷帝逃往云南、貴州和緬甸的復雜情況,則記載簡略,且有失實之處。次年,王夫之重訂《讀四書大全說》。他對胡廣等主編的《四書大全》中輯錄的宋元以來理學家解釋《四書》所表現(xiàn)的一些唯心主義觀點,進行駁斥,例如他肯定“理即氣之理”,“氣外更無虛托孤立之理”①,就是駁斥朱熹的“理生氣”和將“理”夸大為脫離“氣”而獨立存在的宇宙之根本的學說;他否定“不待學而能”的“生知”,也是針對朱熹“以堯、舜、孔子為生知”②而言的。在知行問題上,他不僅再次強調(diào)“無先知完了方才去行之理”③,用以反對朱熹的“知先行后”說,而且認為知中“亦有行”,行中“亦有知”④,闡明了“知”、“行”的辯證關(guān)系。此外,王夫之在“理”、“欲”問題上不贊成朱熹講的存天理,滅人欲,認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無人欲之或異”⑤;在“理”、“勢”問題上,他強調(diào)“理勢不可以兩截溝分”,認為“理當然而然,則成乎勢矣”;“勢既然而不得不然,則即此為理矣”⑥。這是他歷史哲學中的非常深刻的見解。
康熙六年,王夫之和王介之由于平日的言行表現(xiàn)了與清朝不合作甚至反清的傾向(如不剃發(fā),不用清朝皇帝年號),因而幾乎被人控告,幸虧好友劉象賢為之“排難”⑦,才避免一場大禍。次年春,唐端笏(字須竹)來就學,這是追隨王夫之二十多年、深受器重的學者。七月,王夫之撰《春秋家說》三卷、《春秋世論》五卷。前者主要述其父王朝聘對《春秋》的見解,后者則為借論述春秋時代的“合離”、“盛衰”的變化,為后世提供“守經(jīng)事”而“知宜”、“遭變事”而“知權(quán)”的經(jīng)驗⑧。又次年,王夫之輯三十歲以來所作古近體詩為《五十自定稿》。續(xù)娶張氏為妻。初夏時,王夫之應唐端笏之請,到馺閣巖為唐端笏講述宋明理學源流,使唐端笏知“朱陸異同及后來心學之誤”①,冬,王夫之造草庵,名 “觀生居”。這時,他已編成《春秋左氏傳博議》上下卷。這是他評述春秋史事而為后人提供鑒戒的論文集,其中提出的“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②的命題和強調(diào)“相天”(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而能動地改變自然),反對“任天而無能為”以及要求“竭天”(竭盡自然界賦予人們的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的思想③,都是非常精彩的。
康熙十年,王夫之因好友方以智(時在江西廬陵縣青原為僧)多次勸他前往“逃禪”,他雖曾以“人各有心”之語辭卻,但方以智仍苦勸,故作詩述懷而答之④,表示自己“終不能從”⑤之意。夏,方以智赴吉安謁文天祥墓,道卒(一說方被清統(tǒng)治者捕送廣東,途中病故)。次年三月,王夫之聽說他所尊敬的前輩郭都賢因文字獄遇害于江陵,即作詩悼之⑥。八月,得方以智暴死噩耗,“不禁狂哭”,又作詩深表哀悼⑦。
康熙十二年,王夫之撰寫了《禮記章句》部分初稿。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吳三桂叛清,揭開了“三藩之亂”的序幕。次年正月,吳三桂遣軍先后攻入沅州、常德、岳州、衡陽。從這時到次年九月,王夫之多次出游,往來于湘鄉(xiāng)、湘潭、長沙、湘陰、岳陽和萍鄉(xiāng)等地。他的思想存在矛盾:一方面他和蒙正發(fā)(時居衡陽斗嶺)一樣,不屑接受吳三桂的“延致”①,“堅避不出”②;另一方面,他聽到吳三桂宣稱要奉崇禎帝太子“登大寶”的消息,又為之“喜欲狂”③,不僅自己考慮置身“鐵馬”之中④,而且希望那些他所認識或和他有某種聯(lián)系的已參加吳三桂陣營的官員勇于北上攻戰(zhàn)⑤,從而“滌六宇之霾云”⑥。但是,他在覺察到“興亡多事天難定”⑦時(康熙十四年八月),不免有所傍徨⑧,就在荒僻的石船山下建草堂(即“湘西草堂”),由“觀生居”遷到那里,一面治學,一面靜觀大局。
康熙十五年春,王夫之開始撰《周易大象解》,認為“象”與彖爻“別為一義”,不可用“象”來“釋彖爻”,指出“象”乃“純乎學《易》之理,而不與于筮”⑨。夏秋間,王夫之赴長沙、湘鄉(xiāng),和蒙正發(fā)、劉近魯、唐端笏、劉象賢及明宗室朱翠濤對時局有所商談。次年二月,清軍“夾攻長沙”⑩,三月,清軍擊敗吳三桂據(jù)守吉安之軍。王夫之見吳三桂接連失利,且無復明之意,就決心退隱。七月,他將《禮記章句》四十九卷定稿。這部著作,不著重于立言,乃授徒講義(時唐端笏和章曠之子章有謨從王夫之學《禮記》。《大學》、《中庸》兩篇,仍用朱熹章句。因此,內(nèi)容多陳舊,表現(xiàn)對封建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的崇尚與維護;但其中亦不乏精義,如在認識論上強調(diào)“知行相資以為用”①,提倡“勤于力行”②;在教育思想上認為“教”與“政”是治國的關(guān)鍵,“語其本末,則教本也,政末也;語其先后,則政立而后教可施焉”③;又強調(diào)教師對學生必須“因材而授”、“因量以善誘”④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十一月初五日,吳三桂敗走衡陽⑤,到第二年(康熙十七年)二月謀稱帝,其部下決定上表勸進,并派人請王夫之執(zhí)筆。王夫之拒絕說:“我安能作此天不蓋、地不載語耶?”接著又說:“某先朝遺臣,誓不出仕,今何用不祥之人,發(fā)不祥之語耶?”⑥那個人驚愕地退出。王夫之隨即逃藏深山。當三月初二日吳三桂于衡陽回雁峰前的饅頭嶺建壇即位時,王夫之憤慨地作《祓禊賦》,抒發(fā)了對吳三桂稱帝的鄙視和自己有所追求的思想感情。八月十七日吳三桂病死,王夫之才消除了將受玷污的顧慮。
康熙十八年二月,清軍攻入衡州,王夫之避居楂林山中的石雞村(在蒸水南岸),撰《莊子通》。他對于莊子的唯心主義、相對主義固然不滿,但認為“因而通之,可以與心理不背”⑦。只要“以物為師”而不“師心”⑧,并堅持“有經(jīng)”⑨,就可以運用改造過的莊子之“術(shù)”來對待當時充滿矛盾的社會環(huán)境。三月,王夫之返草堂。清統(tǒng)治者對他很懷疑,常派人暗中偵伺①。在這種情況下,他毫不畏懼,仍然撰寫著《四書訓義》(后編為三十八卷)。這是一種授徒講義,保留了程朱學派特別是朱熹的很多觀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朱熹的《四書章句》進行闡述的),但也間有新意,如在人性論上不贊成朱熹的“性即理”的觀點,強調(diào)性受之于“天”,即接受自然界的給予而成②;在教育思想上強調(diào)“必以學為成人之道”③,并提倡“學”與“思”相結(jié)合④;在經(jīng)濟思想上承認商賈具有“通天下之貨賄”的社會職能,強調(diào)“禁暴而安商”⑤等等,都是可取的。次年春,編《六十自定稿》(詩集)。
康熙二十年春夏間,王夫之患哮喘病,但仍致力于學術(shù)研究。秋,應僧先開之請,撰《相宗絡(luò)索》,對佛教法相宗的思想及其范疇體系作了簡明的介紹。同時,他又給弟子講解《莊子》,撰《莊子解》三十卷。它雖與《莊子通》一樣,批判了莊子的唯心主義、相對主義,但對莊子頗表同情,認為其持論“皆通于一,而兩行無礙”,“其高過于老氏,而不啟天下險測之機”⑥,甚至說其“救道于裂”⑦,表示有所肯定。次年九月,撰《說文廣義》兩卷。他對許慎《說文》所收之字,從宗六書而不泥古的角度進行了較全面的探索。他不僅重視從字形推求本義,據(jù)本義推求引申義,而且根據(jù)本字本義推求“孳乳”之字。他還注意從不同的方音分析字義的多樣性,但在讀音上卻不贊成字義同而發(fā)為數(shù)音。他糾正了《說文》中的某些舛錯,彌補了其中某些闕漏,但亦有不夠精審之處。十月,王夫之撰《噩夢》,旨在救時政之“極弊”而“蘇人之死,解人之狂”①,如指責 “夫家之征,并入田畝”,使農(nóng)民“以有田為禍”,希望減輕對農(nóng)民的征斂;主張“軍衛(wèi)聚屯于邊”,以“固中區(qū)”;反對“問刑官故出入人罪”,認為對“故入決遣”者尤應嚴懲;反對“鬻官”和“鬻士”;主張廢除“班匠制”,代以“招募和雇”等等,都是針對明末積弊而提出的改革意見。又次年,王夫之將自己所作的《詩廣傳》重新訂定(編為五卷)。他從儒家的“詩教”出發(fā),對《詩經(jīng)》中所表現(xiàn)的“情”,提高到“治道”上進行分析,認為“古之善用其民者,定其志而無浮情”,主張“導天下以廣心,而不奔注于一情之發(fā)”②。因此,他推重“夷猶婉娩”的作品,而對于“迫矯而無馀思”和帶有揭露性、怨恨性的詩篇,都非常不滿。但這部著作也有不少進步的精辟的內(nèi)容,如同情在暴君貪官壓榨下的人民,主張適當?shù)貪M足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欲望;強調(diào)“善取民者,視民之豐,勿視國之急”;認為 “事起而時異,時異而道不可執(zhí)”和希望“善用人者無棄人,善用物者無棄物”以及肯定社會歷史進化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
康熙二十三年春,王夫之患病,至秋末始漸愈。他在病中撰《俟解》,勉勵人們不為“習氣”所移,而注重道德修養(yǎng),同時批判了王守仁和其后學所宣揚的“無善無惡”觀點。但他詆 “庶民”為“禽獸”,則表現(xiàn)了嚴重的階級局限性。次年春,王夫之撰《張子正蒙注》九卷①。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張載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認為氣是宇宙的根本,它有“聚散”而無“生滅”;指出“非有一,則無兩”,“惟兩端迭運,遂成對立之象”②,看出了事物的統(tǒng)一中有對立;并且承認矛盾的斗爭性:“剛?cè)帷⒑睢⑸鷼⒈叵喾炊酁槌稹保舜恕盁o終相敵之理”,結(jié)果還是“和而解”③。這就宣揚了矛盾融合論。他認為“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fā)”④,即必須由感覺器官與客觀對象相接觸而引起思維活動,才能認識事物。他看出了“見聞之知”不能使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但將其否定而夸大“德性之知”⑤,卻表現(xiàn)了唯心論唯理論的傾向。他認為作為“生之理”的人性本來“無惡而一于善”,但“才有不善”(他將以前荀悅、韓愈等所說的“性”改稱為“才”)而又“染于習”⑥,就使性受蔽而行為趨于“惡”了。這種論證,比以前的人性論前進了一步⑦。八月,王夫之撰《楚辭通釋》十四卷。他根據(jù)王逸的《楚辭章句》進行改編, “刪漢人無病呻吟之剿說”⑧,即將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王逸用騷體所寫之賦刪去,增入江淹的《山中楚辭》和《愛遠山》,殿以自己所作之《九昭》。他聯(lián)系所處的明清易代之際和自己的親身遭遇,深刻地闡述了屈原熱愛祖國而上不見信于君、下為群小排擠致被放逐的憤慨思想,抒發(fā)了自己類似屈原的“宗社人民瓦解之哀”①。這種思想感情,在《九昭》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注釋頗多新意,糾正了王逸的一些注釋失當之處,但他也不免附會,特別是以“黃老修煉之術(shù)”②釋《遠游》,并及《離騷》,顯系穿鑿而不足據(jù)。九月,王夫之病中勉為門人作《周易內(nèi)傳》十二卷。這是他系統(tǒng)地具體地研究《周易》的著作。對于以前的“言易者”,他既反對漢代襄楷、郎、京房、鄭玄、虞翻等“一以象旁搜曲引而不要諸理”和邵雍的“先天學”以及朱熹之“專言象占”,又不滿意于王弼黜象數(shù)而專重義理和受其影響的唐宋之易學(宋代惟推重張載)。他指出:“易之為道,即象以見理,即理之得失以定占之吉兇,即占以示學”。又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君子之謀于易,非欲知吉兇而已,所以知憂知懼而知所擇執(zhí)也。”③這是王夫之對待《周易》的基本態(tài)度,也是他撰寫《周易內(nèi)傳》的主要原則。在這部著作中,他對《周易外傳》所揭示的“乾坤并建”、“道”不離“器”等哲學思想,進一步加以發(fā)揮。他企圖從《周易》中“體天人之理”④,即力求體察“天道”以善應人事。次年正月,王夫之的大哥王介之死,他扶病至長樂鄉(xiāng)耐園治喪事,回來后寫了《孤鴻賦》,抒發(fā)對介之的悼念和自傷孤零的感情。六月,書寫《傳家十四戒》給長孫王生若(王攽之子),其中有“勿為僧道”、“勿作吏胥”、“勿習拳勇咒術(shù)”、“勿作師巫及鼓吹人”、“勿立壇祀山■跳神”等戒;并囑其后裔“能士者士,次則醫(yī),次則農(nóng)工商賈,各惟其力與其時”①。
康熙二十六年,王夫之在體衰多病的情況下,堅持寫作《讀通鑒論》②。在這部著作中,他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既是“勢”因“理”成:“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又是“理”隨“勢”變:“勢相激而理隨以易”③;他肯定歷史是不斷進化的,反對“泥古過高而菲薄方今”④。既然歷史不斷進化,因而他強調(diào)“事隨勢遷,而法必變”,主張“一代之治,各因其時,建一代之規(guī)模以相扶而成治”⑤;他認為“生民之生死”重于“一姓之興亡”,所以權(quán)臣篡位而能夠使人民避免“原野流血之慘”,是不可非議的⑥;他不滿意于君主“任獨斷”和“擅天下之士”⑦;他強調(diào)“嚴以治吏,寬以養(yǎng)民”,主張對人民“寬其役,薄其賦”⑧;他反對以申韓之術(shù)施政,但又認為“治道之裂,壞于無法”,因而主要用“法”來“飭吏治,恤民隱”⑨;他反對經(jīng)濟封鎖,強調(diào)“天下交相灌輸而后生人之用全,立國之備裕”⑩;他希望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各安其所”,做到“我不爾侵”,“爾不我虐”,同時強調(diào)維護本民族利益,使之不受損害,認為如此才符合“古今之通義”①。這些思想和主張,在當時都具進步意義和積極作用。九月,王夫之送大哥王介之靈柩歸塋,回家后又患病,從此他不再出門了。次年五月,他追憶平生交游和詩賦往還情況,寫成《南窗漫記》。十二月,編《七十自定稿》(詩集)。次年四月,將《尚書引義》修訂。秋,寫成對當時服飾禮制進行考據(jù)的《識小錄》。九月,劉思肯來訪,給他第二次畫像(第一次畫像是康熙十四年二月王夫之在長沙水陸洲遇見劉思肯時),他自題《鷓鴣天》以抒情:“把鏡相看認不來,問人云此是姜齋。龜于朽后隨人卜,夢未圓時莫浪猜。誰筆仗,此形骸,閑愁輸汝兩眉開。鉛華未落君還在,我自從天乞活埋。”②這一年夏秋,衡州等地又發(fā)生旱災,王夫之一家人的生活很困難,他不禁有“儉歲無多芋栗收”③之慨。偏沅巡撫鄭端了解到這種情況,又欽佩王夫之的學問和操守,便命衡州府知府崔鳴鷟“饋米幣”,“囑以漁艇野服,相晤于岳麓,并索所著述刊行之”,但王夫之“病不能往,且不欲違其素心,受米返幣”,致函自稱“南岳遺民”以謝之④。這說明王夫之年邁猶不愿與清朝合作,堅持民族氣節(jié)。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王夫之將以前(居敗葉廬時)編選的各代詩文,加上評語⑤,并在此基礎(chǔ)上,撰《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外篇。內(nèi)篇論詩,兼及古文;外篇則側(cè)重于論制藝。在這部著作和另外的《詩繹》(大約作于居敗葉廬時)中,王夫之提出了自己的詩歌見解。他主張詩歌將 “興觀群怨”冶為一爐,堅持“以意為主”,并重視“宛轉(zhuǎn)屈伸”地“取勢”①。他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身之所歷,目之所見”②,即應以作者的生活實踐為基礎(chǔ)。他認為優(yōu)秀的詩歌主要由于做到情景融合:“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③對于那些立“門庭”、矜“家數(shù)”的徒以模擬、雕琢取勝的詩歌,他都加以指責。次年四月,王夫之在喘咳中將《宋論》十五卷寫完。他在這部著作中,較《讀通鑒論》更為集中地寄寓了借論史來總結(jié)明朝亡國的教訓的深意,如指出宋朝君主不但對武將猜忌,“有功者必抑,有權(quán)者必奪”,甚至加以“虐殺”④,而且對中樞文臣也“忌其持權(quán)”而任意黜退,使其不能“盡所長以圖治安”⑤;指責宋朝君主“倚任奸人”,“大壞軍政”⑥;認為宋朝不加強防御,對入侵的契丹(遼)、金、蒙古貴族妥協(xié)求和,而對國內(nèi)人民則多方聚斂,并實行嚴刑峻法,必然難免于敗亡;批評當時朝臣結(jié)“朋黨”,“宰執(zhí)與臺諫分為敵壘,以交戰(zhàn)于廷”⑦等等。這與明朝后期(特別是崇禎朝)的腐朽和黑暗的情況十分類似,所以王夫之在分析時就鞭辟入里,發(fā)人深省!九月,王夫之作《船山記》,表達自己在明亡后不愿他往、樂意退隱于這非常荒僻的石船山下而終老的思想。不久,他的病情日益嚴重,自知不起,便預先寫好墓石題名,以“明遺臣行人”自稱,并作銘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于茲丘,固銜恤以永世。”①
康熙三十年正月初二日(1691年1月30日),王夫之逝世,享年七十四,葬于衡陽金蘭鄉(xiāng)高節(jié)里大羅山。王夫之的著作很多,除散佚的外,傳世的尚有一百種,三百九十八卷。②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luò)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