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者的平日行事
儒者們厭倦了朱子之學,轉而從孔孟那里發現“心學”二字,發展出一路,至王陽明而達一峰巔,那么,這樣的“心學”家平日行事如何,是我們感到一點興趣的,而“心學”所標榜者,其中就有“以力行為工夫”,是強調“知行合一”的(見《明儒學案·姚江學案》之王陽明一節)。
黃宗羲《明儒學案》以早于王陽明九十年的曹端為明代“心學”的開山人物,其主張“即心是極”,“以事心為入道之路”,我們可以看看曹端平日行事的情況,以了解他怎樣“即心,事心”的。
《明儒學案·諸儒學案》記曹端的一節介紹了曹端這方面的事跡:
·里中有齋醮,力不能止,則上書鄉先生,請勿赴。
·上書邑令,請毀淫祠,令以屬之先生,毀者百余,唯存夏禹、雷公二廟
·四時祈報,請設社谷壇。
·刑端修五岳廟,先生言其非禮。
·同僚肅拜梓潼神,先生以為諂。僚曰,斯文宗主也。先生曰,梓潼主斯文,孔子更主何事?
·門人有赴漢壽亭社會者,先生愍痛以折之。
·諸生有喪,則命知禮者相之,有欲用浮屠者,先生曰,浮屠之教,拯其父母出于地獄,是不以親為君子,而為積惡有罪之小人也。其待親不亦刻薄乎?其人曰,舉世皆然,否則訕笑隨之。先生曰,一鄉溺于流俗,是不讀書的人,子讀儒書,不以違禮為非,而以違俗為為非,仍然是不讀書的人也。
·有一位樵夫拾金不昧,說自己是因為要無愧于曹先生的教導。有一位先生前往看戲,半途而返,說怕被曹先生知道。
黃宗羲介紹曹端這些行事后,總結說,曹端“以力行為主,守之甚確,一事不容假借,然非徒事于外者,蓋立基于敬,體驗于無欲,其言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門之大路。”
說實話,看到對曹先生事跡的這些介紹,今天的我們會很不以為然,因為這位曹先生,不管他的“心學”多么高明,不就是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嗎?要說“道學先生”,其不就是最標準的一位嗎?只不過他算是真道學,而不是假道學。是的,他的“心學”,看來是還沒有能越出孔孟的樊籬,而后來的王陽明則比他要大為不同,王學支派的王艮等人,則又更是大為不同。只不過,我們從曹端的行事可以推知,在他當時和以前若干年,儒士們的行事是很馬虎的,他們與曹端正相反,嘴上念著禮,說著禮,行事卻并不遵禮,而且違禮之處甚多,就是黃宗羲所批評的不能“力行”、不能“知行合一”。
看來,曹端的“心學”,仍是“克己”,他的行事,也就是“復禮”,而這兩點,世上的儒們都很難做到。至此,我們多少有點明白了,明代“心學”的興起原來是這樣,不免為我們這些先輩的知識分子們有點感到慚愧,同時,也體會到孔孟儒學的一種悲哀,它顢頇而蹣跚地來到了要變革它的時候。
附:一則書訊
作品簡介
《蘇中風云錄》27萬字,寫的是抗戰時期一支國民黨軍隊“魯蘇皖游擊總部”在江蘇中部地區興起和消亡的歷史,以及這支軍隊的首領李明揚與李長江個人命運的演化。本書風格雄渾,筆力文史兼具,對李明揚的政治智慧、李長江的草莽本色,刻畫生動而又含蓄不盡,對當時蘇中抗戰的政治軍事形勢,作出了深度透視和鳥瞰式的勾勒。文學欣賞者,歷史研究者,文藝創作者,都將從中有所收獲。
作者:沙黑
目錄
序--------------------------------------------王干
第一章 一方地盤,有一座古城叫泰州
第二章 紛紜局面,有一種勢力叫中間
第三章 翻臉一戰,十三個團十路進攻
第四章 助陳抑韓,醞釀二對一的態勢
第五章 波峰浪谷,堂堂之陣敗于驕狂
第六章 易幟分道,不僅是智慧的痛苦
購書聯系:[email protected] 價25元(包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