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之五:為什么取經非得要唐僧
《西游記》最不可理喻的地方就是:明明孫悟空十分鐘就能辦成的事,卻要讓唐僧苦撐苦熬、擔驚受怕地走上十四年。結果,取來的經,送到大唐,唐僧卻連一個字都沒念,就扔在唐太宗那里不管它了。真是荒謬之極啊!古往今來的名著之中,沒有哪一部會不近情理到如此地步!吳老先生,你以為讀者都是“沒頭腦和不高興”嗎?
當然,吳承恩給出了他的理由,但讀者并不買賬,一直在質疑這個“大毛病”。
然而,事實上,這個“大毛病”正是《西游記》最大的手筆,是《西游記》最核心的發現和創造,就是我們在上一篇說到的“吳氏心法”、“吳氏心理學”的產物。
作為《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顯然預估到了讀者可能會有的質疑。因此,早在第一回里就明白告知了他的創作手法,提醒讀者要跳出表象,把握實質。他是這樣表白的:
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圣任縱橫。
中間的四句話就說明了創作手法。而最重要的是“內觀”、“外合”兩句。“內觀”就是對心理的觀察;“外合”則是把觀察的結果外顯,并結合一定的形象來表現。而之所以要采用這樣的寫法,就在于心理世界過于抽象而沒有實相,一般人不了解;而用具體的形象加以表現,則大家都能明明白白地知道了。用唐太宗的話來說,就是:“象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西游記》第100回《大唐圣教序》——歷史上確有這篇文章。)
那么,吳承恩又是怎么具體來做的呢?在《西游記》第100回的結尾部分,作者再次有詩為證:
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
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
正果旃檀皈大覺,完成品職脫沉淪。
經傳天下恩光闊,五圣高居不二門。
五圣,就是唐、孫、豬、沙、龍馬五位取經團成員。這五個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是不是五行式的關系呢?“五行論色空還寂,百怪虛名總莫論”。明確說明五行在《西游記》中是虛論,其實是不得已的借用(最后還是要讓它“還寂”,還歸靜默)。畢竟,吳承恩并沒有為他的“心法”創造一套自己的術語,只能勉強利用五行的部分說法,以提醒讀者從虛構的形象中跳出來(“百怪虛名總莫論”),去認識其心理真相。
那么,真相就是:五圣是1+4的關系——“一體真如轉落塵,合和四相復修身”:“一體真如”就是那個要“修”的“身”,就是唐僧,“四相”就是這身中的四種心理功能,作者賦予它們四個具體形象,就成了孫、豬、沙、龍馬。“1+4”,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并以唐僧來象征。早在《西游記》誕生的時候,就曾有一篇序言,介紹了作者的這個設置思路:
“孫,猻也;以為心之神。馬,馬也;以為意之馳。八戒,其所八戒也;以為肝氣之木。沙,流沙;以為腎氣之水。三藏,藏神藏聲藏氣之藏;以為郛郭之主。魔,魔;以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顛倒幻想之障。”(《西游記序》)
這個介紹也由于術語的貧乏和勉強借用,表述得有些含混不清,但明確指出了1+4這個設計模式的存在,并且也同樣沒有局限于五行體系中。因此,我們在解讀《西游記》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對形象的把握,厘清這個“4”的具體內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